阎同义:阎氏五世七进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阎氏五世七进士
  作者:阎同义
  昌乐历史,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昌乐人才辈出,代不乏人。著名的昌乐阎氏,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家庭。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清朝的276年中,阎氏家庭就考取进士7人、举人19人、贡生40多人,痒生、廪生则数不胜数,一时间,宛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本文着重介绍的是阎氏五世廿进士的简半单情况。文中资料的来源,主要是《昌乐县志》及《清史稿》。
  阎世绳(1633—1706),字宝诒,号丹崖。他3岁的时候,父亲阎谏(明崇祯元年拔贡)病故,与大哥世则、二哥世济随母亲田氏逃荒度日。世绳虽年幼,但十分听母亲的训导,从无顽童这过,皆长者之言。他勤奋好读,异常刻苦。16岁时中和有才,17岁时府考第一,食廪米,18岁时娶赵秉忠的孙女为妻。他为了养家糊口,边教书,边自学,始终不怠。康熙十一年(1672年),他应顺天府试,考中第22名举人;康熙十五年(1976年),在殿试中高中第一甲第二名(亦称榜眼),钦高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他先后参与纂修“会典”、《2古集览》,校阅《日讲易经解义》等,担任过乙未科会试同考官,帮助皇帝选拔一些才人,深受皇帝的宠爱和厚待。
  他在京为官十年,即告归回乡。在家乡昌乐城里,他重操教书旧业,利用自己积攒的资金,办起了“敬业堂”书院,并设义学二处:一曰“集义”,二曰“由义”。并自题其楹曰:“九重雨露深哉有梦何掌声忘北阙,址哉风云过矣余闲且自乐本皋”。延师授课,并县亲自主讲。阎世绳为人安分知止,一派寒士风味。在京为官十年,贵为东宫侍讲,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十余年寄食长安,守拙无能,依然故我,未尝知为官之乐,亦不知罢官之苦。
  阎愉(1654—1725)字敬生,字2园,阎世绳的长子。阎愉自幼随父亲读书,耳濡目染,长进极快。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阎愉在山东乡试中名列前茅,得中举人第一名。又过了4年,在殿试中得第二甲第85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浙江省湖州府长兴县知县。他在任期间,根据长兴县实际,抓了四件大事;一是组织壮丁和工匠,疏通河道,挖渠泄水,使长期被水淹没的大片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二是微服私访,摸清了地方官吏在征收漕米过程中的舞弊行为,果断地将繁杂的税目综合为地丁银制度,并公布于众。同时,在征用中使用三联单,有效地堵塞了征税中的漏洞。三是剿匪安境,使民众不再担心盗匪骚扰而安居乐业。四是注重文化教育,在公务之余,经常到书院察看,还坚持月月授课、季季亲考的做法,既教童生文化,又教他们如何立身行世。他在长兴县3年,一科8人中浙江乡试,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教育政策,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
  公元1711年和1713年,阎愉再次受命充任浙江省文试和武试同考官,向朝廷荐贤士25名,朝廷为此给他加级晋爵。1715年,阎愉被提升为工部主事。他不但勤于政事,而且工于学问。他的著名论文《营丘辩》,以充分的论据支持了“昌乐营丘”说。
  阎廷佶(1675—1748),字方2,号当汝正,阎愉的第二个儿子。
  阎廷佶幼时少言寡语,沉毅好学。他很小离开母亲,待奉于祖父和父亲的任所,并在他们的亲自教授与严厉督导下读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考中举人后,被父亲留在任所辅佐,直至雍正二年(1724年),才有机会进京赴试,考中第二甲第二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732年出任江西省建昌府泸溪县知县,后调南城县知、
  抚州府金谷县知县。以大治三县的政绩,升广西省宾州府知府。
  阎廷佶严格遵循祖父阎世绳、父亲阎愉的教诲,勤政廉洁、忠于职守。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胥吏、乡保、绅士们向新官司送礼的积弊。一方面拒绝接纳,一方面命人刻石立碑,置于堂前,永志禁绝。对于那些以送礼为名,向老百姓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的,则严加惩处。在泸溪时,他还针对征收赋税中的问题,极力推行“地丁合一赋役法”,并参照父亲阎愉在长兴县实行征收漕米使用三联单的做法,采用了“四联”票制:一联存县、一联付差役、一联给纳户、一联送州。强调:在纳税时官吏不给票或不执行县开发票的,让纳户告状,差役以监守目盗论处。在金谷县时,他一面像在泸溪县那样,大刀阔斧地解决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漕米问题,一面帮助发展集市贸易,开拓流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同时,他还捐出俸禄,办起了一座“仰山书院”,亲自担任主讲。在南城县时,正值疟疾、霍乱、伤寒、血吸虫病流行。阎廷佶亲自延医配药,散发给群众。这期间,他和随任辅佐的儿子循厚(举人),
  便请求皇上每年派大臣也染上了疾病,但他带病坚持,诸务不怠,赢得了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爱戴。1746年,升任广西省宾州府知府。那时候,他已经66岁了。在去朝廷述职的时候,提出告老还乡,但高宗皇帝(乾隆)不准。于是,阎廷佶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离京去广西就任。1748年,于宾州府任所染疾而殁。乾隆皇帝闻讯后,十分震惊,传谕曰:“广西兵州知府阎廷佶,操修醇粹,启迪勤劬,儒席传珍,琢就圭璋之器;良材胥构,蔚为台阁之英。门祚方新,宠章2被。”
  阎循琦(1710—1775),字玮庭,号景韩,阎廷佶的第3个儿子。他10岁随父亲在任所读书,丰姿秀明,秉性纯朴,沉毅好学,“读书能见其大,为文亮拔至深。”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举人,七年(1742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工部主事、京畿道监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吏科掌印给事中兼吏部文选司郎中、内阁待读学生、刑部右侍郎、工部佐待郎、工部尚书等职。阎循琦勤于政事,成绩卓著。他曾督修故宫三大殿工程。因其筹划详明,乾隆皇帝赞曰:“阎循琦才可用。”北京城西门头沟煤矿岁久淤塞,朝臣多主张到别处开采,阎循琦独特不可。认为那样既费时又费力,坚持改造、利用旧矿。在他的建议下,开沟渠、凿隧道、排除积水,“淤去煤畅”,“官不费而民不扰”。当时,江南各省遭受严重水灾,阎循琦奏言皇上:对水灾的治理和救济,应照户口评定银封,在发放银土廛,应督抚派专员监封,并令道府随时抽验,以防层层扣减。并建议:“贫民以银易钱买米,当禁奸民剥削。富家积钱,亦应令其散易,以平市价。”
  所言正中弊,深得皇上赞赏。阎循琦发现八旗义学多不实心督课,便请求皇上每年派大臣会同礼部堂官严察。为此,皇上停止了义学,令董理各官学大臣尽心教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朝廷要设置“伊犁将军府”,需要在新疆与人俄国划界,皇上特命阎循琦督办。他不辞劳苦,远途跋涉,将国界勘察详明,向皇上提奏,凡数百条,历历昭晰。皇上闻奏,喜誉曰:“忠君之爱卿。”阎循琦还善辞令。会试知贡举,事毕入对。皇上问:“诸臣知举每有条奏,汝独无,何也?阎循琦对:“科场条例已甚详备,诸臣实力奉行自足,不敢毛举一二端自谓晓事也。”皇上点头称道:“汝言是。凡事皆当如此,非独知贡举而已。”阎循琦居京做官30余载,政绩卓著,德高望重,皇上恩赐他“紫禁城骑马”。积劳成疾后,皇上曾亲赐内府药饵,并慰其加以调治。乾隆四十年(1755年)正月,阎循琦抱病往反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奉天,奉旨处理“五城盐2”。九月,伴随乾隆皇帝巡视蒙
  古边陲,狩猎木兰鹿场。十二月,病危而殁,享年66岁。诰授资政大夫,追赠“太子太保”,谥“恭定公”。
  阎循观(1724—1769),字怀庭,号伊蒿,是阎愉第3个儿子阎廷倩的儿子,与阎循琦是亲叔兄弟。阎循观幼遭不幸,6岁父,不久丧母。先随伯父阎廷佶读书,后从理学家、大隐士滕纲学习。由于他天资聪颖,砺志刻苦,少年时便在京师和山左文坛负有盛名。乾隆六年(1741年),阎循观年方17,应山东秋试。翰林院侍读学士卢文2充阅卷分校。他看了阎循观的答卷,觉得文章风格独特,简淡醇雅超俗,透着考生的玉质和受业的非凡。卢文2如获经书一般,立即将卷子呈给主考官。主考以“寂寥不善”,弃之一边。卢文2抱着阎循观的卷子上堂与主考力争。其它同考官司、分校也不约而至,争相传阅阎循观的卷子后,俱千赞口不绝,叹息不止。主考官司遂撤原批,定为第23名举人。卢文2激动地抱着阎循观的卷子立于堂上涕泪不止,事情传闻于世。大学士汤萼南说:“此生不但可为解元,当列玉堂第一。”阎循观的卷子以范文刊行于世,卢文2也获“抱经”先生的雅号。阎循观虽才气超群,但他绝意仁途,选择了离家18里的程符山麓台书院,主讲25年之久。受业者,登科第飞黄腾达者甚众,人称他“进士母子”。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阎循观的好友们的再三劝说下进京赴试,揭榜唱名二甲第九名。礼部左侍郎刘荫榆,见了这位朝野知名、卢文2为之“抱经”的人,顿感惊异:“气度冲夷,语不涉矜诩,但光气自不可掩。”大学士汤斌审阅了阎循观的答卷后,定为二甲第七名。乾隆皇帝也深爱其才,当场问他:“工部前主事阎偷
  是汝何人?奏曰:”伯兄。“对这位出身名门、操守不凡的新科进士,皇上破格授他吏部考功司主事。在人任职期间,阎循观坚持原则、恪勤认真,反对贪位怀利。后不意于官,以病告归。其著作《尚书读记》、《春秋一得》、《困勉斋私记》、《西涧文集》、《毛诗读记》、《名人小传》等,收入《四库全书》。阎循观载入《中国名人大词典》。
  阎学淳(1760—1834),字浩持,呈号荣园,阎循琦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随父任,由父亲亲自授课。他性端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人之传授听之能诵,所以深受父亲及阁老们的喜爱。他12岁那年,父亲为了试其文、观其志,命题“奋志青云”。阎学淳口开诗成。阎学淳参加大喜曰:“立志不靡,必可以读书立身,绍吾世叶。”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阎学淳参加山东乡试,中举人第36名。四十九年(1784年),会试第32名,殿试第三甲第37名进士,特授刑部福建司主事,升淮阳道。1787年,升任福建省南平府知府,寻改河南省徐州府知府。那时的徐州地区,十年九有黄河水患。特别是丰山闸那一段,更是黄河水的要冲。旧例,一到汛河水暴涨时,就从此闸决口放水,安徽、苏北一带老百姓深受其害。他任徐州知府时的一个汛期,河水猛涨,河务官怕决口获罪,打算放水。沿河的老百姓十分恐惧,纷纷跑到府衙去见阎学淳,请他为民做主,千万不要放水。他立即去见河务官,说:“我虽然不是专职河务,但奉圣上之命,这里的老百姓归我管辖。身为民牧,应该为民说话。我认为可以组织人力疏淤、固堤、分流,但决不可决口放水。”在他的建议下,河务官打消了决堤的念头,采纳了阎学淳的意见,顺利地渡过了汛期。老百姓深感恩德,在丰山闸旁立碑颂扬他。后来,朝廷又调阎学淳到黄洒水患最严重的彰府去。据史书记载,彰德府这一带,自良熙元年到十年,黄河决堤六、七次之多。阎学淳知道责任重大,怕有负朝廷,有罪百姓,遂向朝廷辞官。哪知皇上不准,只好走马上任。这时,妻子单氏在原籍病死,他公务在身,由侄子安葬了。乾隆皇帝为了使阎学淳更加效忠朝廷,亲自主婚将外甥女、七十三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女儿嫁与他为妻。孔姑素有家教、知书达理、贤惠温顺,帮助阎学淳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后来阎学淳调任安微庐州府知府、宁国府知府署太平府事、河南阳府知府。在近40年的知府生涯里,他谨记前辈的教诲,把老百姓看成水,自己比做鱼,洁已爱民,亲密无间。
  阎学海(1733—1846),字星持,号雨帆,阎循琦的第5个儿子。
  阎学海3岁时,父亲阎循琦病逝,虽然皇帝赐葬银500两,但殡葬之后,家庭生活就很困难了。他与生母胡恭人、朱氏母和同父兄妹4人,每日以高粱饼和野菜充饥。尽管生活窘迫,但阎学海不坠家风,刻苦上进。嘉庆三年(1798年),他考中举人第70名。为生活所迫,出任文登县教谕。二十年(1815年),会试入贡,殿试三甲第四十六年(1815年),会试入贡,殿试三甲第四十六名进士,历任内各中书协办、侍读、翰林院起居注、户部浙江司员外郎、户部宝泉局监督。阎学海事职躬勤,办事练达,从不依附和弄权。因其三嫂孔氏的缘故,道光皇帝对他极为友好,朝廷的人都说他当升,阎学海总是说:“吾守吾职以行吾志而已,勿营营为也。”
  阎氏一门,在短短的时间里出了那么多人才,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同治元年,昌乐县知县周2青在阎氏家乘续集作序时写道:“余前曾知营陵,案牍之余闲,与阎氏之贤士大夫交,知其家,类皆醇谨老成,笃雅有节,其秀都绍累叶之诗书,其朴者服先畴之畎亩,彬彬然,秩秩然,属遵礼法,罔敢失坠,余用是钦佩其家风。退而阅邑志诸传,乃知阎氏世多隐德,代有伟人,而五世进士尤昭人耳目,海内传为盛事。以余见闻所及进士蝉联五世者,自巴县刘氏、仁和江氏、
  宜兴吴氏外,恒大数数觏,而阎氏顾七世科第。介石先生(阎谏,号介石,明末)以选拔开其先,研初先生以孝廉继于后,中间丹崖、2园、方2、玮庭、怀庭、荣园、雨帆诸父子祖孙并登甲榜,且以元魁为衣钵,以翰林为薪传。至贞宪公之德行,恭定公之勋猷,教简公之理学,卓然与古之硕儒名臣并重不朽,非徒荣耀一乡,为阎氏之光宠已也”。

创建时间:2009-3-1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唐吾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手 机:15069612036 
为你服务:家庭理财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wenan-2006@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

鲁ICP备09003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