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氏封国昌乐考
斟鄩与斟灌,是夏王朝的同姓之国,因与同时期的有穷、寒等国一道,在夏王朝早期的兴衰更替中,发挥过关键作用,故屡屡见于文献典籍。
斟寻与斟灌的地望所在,向来有两种说法。一为河南说。如《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云:斟鄩在河南,盖后迁北海也”;又引《汲冢古文》:“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阳城在其北;”朱右曾、王国维《辑校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鄩,后相居商丘,又居斟灌”;《今本竹书纪年》,“羿入居斟灌”,“斟灌之墟,是为帝丘”;《世本·居篇》“后相居商丘”;《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杜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相乃徙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鄩氏”等等,皆是斟灌与斟鄩并提,且所提地名皆在河南。其它如《水经注·洛水》,“洛水又北,……水注之”;《括地志》“故城在河南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等,所提人名、地名、水名更是与斟氏关系密切,亦可证二斟氏曾国于河南当为不虚。二是山东潍坊说。主此说的有关典籍如《括地志》,“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东五十四里”;《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寿光条下应劭曰:“古斟灌,禹后,今灌亭是”;《太平寰宇记》,“斟灌城亦名东寿光”,《齐乘》“斟灌城在寿光东四十里,今为斟灌店”;《续山东考古录》寿光条下,“斟灌国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称灌亭”;以及《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条下,应邵曰:“故斟灌,禹后,今斟城是也”;明嘉靖《青州府志·古迹》寿光条下“斟鄩城,即今县城”等,都是斟灌,斟鄩曾国于山东潍坊的有力书证,可见其说非空穴来风。
为什么两个称谓相同的国家,会分别出现在远隔千里的两地?问题当追溯至夏朝早期。史载夏朝建立之初,当夏启将大位传于其子太康后,因其“盘于游田,不恤民事”(《史记·夏本纪》),而引起诸侯不满,失去民心与支持。而此时向有野心且在夏王室为官的东夷有穷国首领后羿,乘机利用民心,控制夏朝天子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篡夺夏政的后羿,虽掌握着夏的实权,但却还是打着夏朝天子的旗号行政,故太康之弟仲康、仲康之子相,还能够相继继承王位。后羿在主政期间,依仗自己善射,“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左传·襄公四年》),同时抛弃武罗、伯因、熊髡、龙圉等良臣,而重用谗臣寒浞,寒浞对内进行讨好收买,对外进行收买贿赂,终于烹杀后羿,夺取政权并占有羿之妻室,先后生下儿子浇和,后来派遣浇和一举伐灭夏朝宗亲国斟灌、斟鄩并诛杀夏后相,自己登上天子宝座。当此时夏朝遣臣靡逃奔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之国,已有身孕的后相妻逃奔其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之国,并顺利生下遣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积极收拢夏朝遗民准备复国,后来在靡及斟灌、斟鄩两国余众的帮助下,一举消灭寒浞及其子,恢复夏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邦和少康中兴。推测在少康灭寒浞并恢复夏室后,以斟鄩、斟灌为主力的夏军,随即开展对后羿和寒浞两个部落方国的征伐,其军队很可能一直打到后羿和寒浞的发迹之地今潍坊市的寿光、昌乐、寒亭等地,并最终灭其国家。为了监视统治这一地区的遗民,保证夏朝安全,少康便将其斟灌、斟鄩氏的全部或部分留在了羿、浞核心聚居区的潍坊一带建国。关于这种监国现象,历史上比较多见。晚期的西周武王灭商后即派其兄弟在殷商核心区建立国家以行监察职权即是有力反证。这就是为什么夏朝统治中心河南有斟灌、斟鄩而东夷族腹心地带的潍坊亦有斟灌、斟鄩的主要原因。
关于少康中兴后所新建二斟国的地望所在,斟灌位于今寿东部向来争议不大。只是斟鄩国于何处?却需做一定分析。前面为证明在夏代的今潍坊地区确曾建有斟灌、斟鄩两国,曾引用明嘉靖《青州府志·古迹》所谓寿光“斟鄩城,即今县城”之说,此说也见于其它文献,大概源自《括地志》“斟鄩故城,在今青州北海县也”之说,寿光自汉代起其部分地区曾分别为北海郡或北海县统辖,顺藤摸瓜将斟鄩城安在寿光亦情有可原,但与之相比昌乐在西汉时,为北海郡治所,在东汉时期的北海国都剧县据考也在昌乐,而在《括地志》成书的唐代,昌乐的大部分属北海县,故所谓北海,指今昌乐的可能性应该最大。另外,也曾引用《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条下应劭之“故斟鄩,禹后,今斟城是也”之说,乍一看斟鄩所指似为平寿,但此后的“今斟城是也”所指却分明与平寿不是一个地方,平寿非斟鄩亦已可知。另外《潍县志》说,溯自大禹治水,潍淄其导,厥后在潍西平原始建斟鄩、斟灌、寒、三寿四国,又说“西南五十里有斟城”;《读史方舆纪要》平寿条下说,“县西南三十里汉县,又西南五十里有斟城,古斟鄩国”。当代学者杨向奎先生说“斟在山东潍县西南(杨向奎《评傅孟真的夷夏东西说》《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7),孙敬明先生亦说“斟鄩在潍县西南”(孙敬明《山东临朐新出铜器铭文考释及有关问题》文物1983.12)。平寿即潍县,昌乐正处潍县西南,故其以上诸说所指的方向和位置,均应在昌乐境内。对此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杜在忠先生的考证更加具体,他说斟鄩之地望“应在今山东中部胶莱平原的白浪河中上游,即今潍坊市西南一带”,又说在这一带的白浪河上游和大丹河上游存在两个含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及商周文化遗存的遗址密集区,“基本吻了斟鄩所处地望”,“无疑是寻找二斟(斟灌、斟鄩)的可靠依据”。(杜在忠《关夏代早期活动的初步探析》,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7)。杜在忠先生给我们揭示了斟立国的大致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从距离(潍县)至古文化遗存都能当之的是大丹河上游之北岩镇以西的遗址密集区,在此区域内密布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址四十多处。其中的袁家庄遗址,现存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有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存,曾发现过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墓地,并发现陪葬有玉钺、玉璧、玉串饰、玉镢、玉璇玑(县文管所仅收回玉钺、玉璧、玉串饰等少量文物)等玉器的大型墓葬近十座;另外据传还出土过带铭文的类盘状青铜器(笔者未见),可惜流入文物贩子手中而不知下落。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该遗址很可能是斟鄩国故址,即文献所说的斟鄩城。
斟鄩国建立后,历经夏、商两朝,到周武王灭商之初,迫于大势,归顺周武王,成为西周附庸国。西周成王时,趁三监叛乱之机,与奄、蒲姑、斟灌等国一同起兵反周,被成王所灭,其地入于吕尚之齐国(见《关于齐都营丘在昌乐的多角度思考》待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