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2-16 21:09
鄌郚总编

记忆中的过大年

  记忆中的过大年
  安丘薛宝亮

  如果说腊月二十三小年是开胃小菜,那么,除夕夜过大年就是饕餮大餐。
  小年过后的每一天,都是为了除夕夜做准备。即使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对过年还是都很有仪式感的。清扫房屋、做豆腐、蒸饽饽、买年货,当然更不能少了年画和对联。随着时间的一天天临近,孩童们的脸上现出了止不住的喜悦,只是为了能够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盼着盼着,除夕那天就来临了。
  除夕日,吃过早饭,母亲就用小铁锅熬面粉糨糊,父亲和我们兄妹则把红彤彤的对联、福字,花花绿绿的窗花,一张张地摆放到该贴的地方。待糨糊熬好,父亲便用小笤帚把糨糊刷到门上、墙上,再把对联的上端粘在糨糊上,让我们站在远处看是不是端正。等我们指挥着父亲把对联上端贴好,父亲就再用一把干净的笤帚把整个对联上下左右用力扫几遍,一副对联也就贴好了。一个小时过后,家里的门上、墙上、窗户上、水缸上、粮囤上就都贴上了对联、福字和窗花,顿时,家里便变得喜庆起来,加上胡同里偶尔响起零星的爆竹声,年味就浓了,心中更加期待除夕夜的到来。
  贴完对联,就开始打扫屋子和院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连门前的街道上也是干净利索,毕竟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脸面,谁家也不愿意被别人说过年了家里都邋邋遢遢的。
  临近傍晚,就可以穿上新衣服了。孩童们在家里再也待不住,跑到大街上、胡同里,吃着口袋里装的糖果、瓜子、爆米花,比着谁的新衣新鞋更好看,喜悦一直挂在脸上,不曾消失。
  大人们则在家里忙着做年夜饭。先把做好的鸡、鱼、肉、酒杯、碗筷等摆到供桌上,点上檀香和红烛,再烧纸钱、磕头,这是祭祖。对每个家庭来说,这是一年来最神圣最隆重的时刻,按照习俗,这些都由家里的男性长辈在烟雾缭绕中静静地完成,女人和孩子只能默默地站在一边,不得出声、嬉笑。但那肃穆的气氛,往往使得孩子们想笑,只得扭过头或低下头,憋住就要冲出口的笑声。祭祖完毕,就到家门口放鞭炮,我们那里叫“请家堂”,邀请本家族的列宗列祖来家中过年。还在大门内的地上放一根长长的木棍,留住自家的祖先,挡住外面的游魂野鬼。这个时候非常热闹,孩子看着鞭炮、烟花尽情欢呼,大人的脸上也挂着灿烂的笑容。
  “请家堂”后,天已黑,孩子们便由父亲领着到本家族的长辈家去串门。村中的街道上、胡同里大人孩子多了起来,孩子们有的提着红纸糊的灯笼,有的手里燃着“滴滴金”,还有的趁人不备放个爆竹,“啪”地一声吓人一跳。孩子们在今天是自由奔放的,即使犯错也不会被骂被打,他们一路蹦蹦跳跳,留下一路惊呼、欢笑。到了长辈家,大人就被让到炕上喝几杯酒,孩子们的口袋里被塞满了糖果,看着黑白电视里播放的春晚节目,欢声笑语也就充满了不宽敞的屋子。几杯酒后,又相约着去下一家,再重复着相同的过程……
  直至将近零点,父亲才领着孩子回到自己的家。这时,母亲早已烧好水,包好了水饺,单等着出去串门的人回家煮年夜饺子。年夜饺子的馅儿一般是由豆腐、菠菜、粉条组成的素馅儿,还要包几个馅儿中放了硬币的饺子。煮水饺烧的柴草也有讲究,要用黄豆秸秆,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过年烧豆秸,孩子中秀才。”只要是有孩子的家庭,谁不愿意讨个好彩头呢!待水饺在开水中漂起来,肚儿朝上,就可以出锅了。已到零点,先盛出一些水饺摆到供桌上,然后再到院子里放鞭炮,这叫“发止末”,真正的辞旧迎新时刻。远远近近的村庄里几乎同时放起烟花爆竹,震耳的声音和闪闪的亮光此起彼伏,空中顿时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道。放完鞭炮,一家人就围坐在炕上的饭桌旁,看春晚节目,吃年夜饺子。如果有谁吃着了包有硬币的水饺,那才高兴呢,预示着新年里会交好运。吃完年夜饭,老年人就躺下睡了,大人和孩子会一直看电视、聊天,这叫“守岁”,辞旧岁迎新年,感慨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长了一岁。现如今,人们更注重养生,很少再有人家在半夜里吃水饺、守岁了。
  初一早上,大人孩子再次到长辈家里去拜早年。这时,村里到处是一拨一拨的队伍,小的有五六人,大的有二十多人,互相说笑着打招呼拜早年。每到一家,屋里的人看见院子又进来一拨,就赶紧出来腾地方,在院子里遇见又是一阵嘻嘻哈哈。大人们拜年说些“过年好,身体健康”之类的吉祥话,或站或坐拉拉去年的收成;孩子们在给长辈拜年后会得到瓜子、糖果,口袋里很快就会塞满,心满意足地吃着,在那个物质有些匮乏的年代,这是平时所不能得到的。一圈走下来,大半上午也就过去了。
  给长辈拜完年,我们家族的年轻人还有不同于别家族年轻人的活动。年龄大些的哥哥、侄子会带着弟弟或小叔到村西的场院里开座谈会,轮流说一说过去一年的学习成绩,成绩好的得到赞扬,成绩差的得到鼓励,为新年的学习加油鼓劲。我记忆中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每人写一句类似格言的话,十岁左右的我考虑半天,竟然想出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到现在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想,当时的灵感都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一次是我们十多个年轻人在场院里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引得村民驻足观看,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
  最热闹的当属初一下午,迎来过大年的高潮。家族威望高的人会把本家族的男女老幼召集到村中心的路口,摆起供桌,点上檀香,烧起大堆的纸钱,燃放起大串的鞭炮,这就是“送家堂”。路口的人越聚越多,不同家族的人都聚到这里,做相同的事情,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竞争,看哪一个家族人丁更兴旺,哪一个家族供品更丰厚。村人们看完这家再去看那家,比较着,品评着,久久不散,直到全村各家族都送完家堂方罢。人们在这天下午完成了一次全村的大聚会,期待着来年再来“送家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大家族的各个家庭已经分散在各个城市、乡村,过年的仪式也简化了很多,更或者是利用短信、电话、视频方式拜年,年味儿越来越淡,再难呈现当年盛况,但不变的是人们对亲人团圆幸福的渴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春节特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