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1 18:53
鄌郚总编

昌乐优秀文史选(第三期)

  昌乐优秀文史选(第三期)
  
  目  录
  王庆荣丨昌乐八景考
  肖金光丨育化后人的岳王庙
  秦丹银丨消失的崔家漳河三官庙
  鹿    萍丨民间智慧二则
  李玉成丨汶河北岸平原一带的特色美食

  昌乐八景考
  王庆荣
  凡是对昌乐人文历史略有知晓的人,对“昌乐八景”都有所了解。有的甚至能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剧县春晴、营丘夜雨、黄村黍熟、白石花飞、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孤峰夕照、方水朝烟”。那么,“昌乐八景”的由来有什么样的典故,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世传八景诗作者为于子仁,进士出身,湖广武冈人,即现在湖南省邵阳市下辖的武冈市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到任昌乐知县。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匡正世风,为民除害,被县民尊颂为降妖除怪的“方山爷”。
  昌乐八景在明清诸志以及1990年版《昌乐县志》等志书中均有记载。据传更早的“都昌旧志”对八景已有记叙,但旧志并未付梓,仅有抄本藏于学宫,后因学宫失火“火逸而焚”。目前,对八景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嘉靖版《昌乐县志》。
  明嘉靖版《昌乐县志》为时任昌乐知县朱木主持编修。朱木,号守愚子,进士出身,直隶常熟、即今上海常熟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任昌乐知县,二十七年(1548年)主持修撰第一部《昌乐县志》告竣。昌乐八景(添为十景)记载于县志《地理志·景致》篇目,对八景的地理和区划位置有较系统确切的记述;目录中列有艺文篇,可惜艺文篇正文缺失,八景诗全文原貌查考无果。
  清康熙、嘉庆志《艺文志》中,均载录了明洪武知县于子仁和清康熙知县贺基昌分别撰写的八景诗,1990年版《昌乐县志》在附录中重载,均以清康熙志为范本。贺基昌的后八景诗诸志一致,前后统一,没有异议;于子仁的前八景诗是否全部为于子仁所写,值得仔细研究分析。
  现在文史界认为,“八景”内容各地志书均有,是志书通用的一种体例。昌乐第一部县志明嘉靖志中并没有明确的“八景”提法,只在“景致”栏目中依次直接记载了“剧县春晴、营丘夜雨、黄村黍熟、白石花飞、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和“庵上僧钟、埠头人集”八处景致,这跟后来传世的八景有二景之差。志中明确记载,其后又新增“孤峰夕照、方水朝烟”二景。并属文解释,“按昌乐之景致可以图詠者不一  而孤峰方池其尤也  洪武间  于公子仁拟为八景  而孤峰方池独遗弗录  嘉靖戊申知县朱木增拟二景  名曰孤峰夕照  方水朝烟  共为十景  而复詠之诗  盖以表一邑之盛也”。
  从以上一段志书文字清楚地表明,最早写八景诗的是明洪武年间的“于公子仁”。他所拟的昌乐八景中,包括此后无传的“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却没有“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按照他在昌乐任职的年代推断,拟定八景和写诗记诵的时间最晚也应该在1399年改元纪年之前。而“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为嘉靖知县朱木增拟,且“复詠之诗”,拟定和记诵时间最早也在1545年朱木到昌乐就职之后,比于子仁所写八景的时间最少也晚了146年之多。
  溯本求源,洪武知县于子仁不可能在一个半世纪后的嘉靖年间写出吟诵“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的诗篇。自清康熙之后诸志中所载八景诗中只有六首为于子仁所写,“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属朱木的作品,应当是客观历史的史实。
  自清康熙之后诸志中把前八景诗全部记载于子仁名下,或因史官疏忽,考究不详;或因资料欠缺,难以明晰辨别。具体原因已不重要,九泉之下的名宦朱木也不会因此心存介蒂。但“求知不叫一疑存”的探索态度,应该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历史就是历史。固然,准确无误地记载全部历史是一件几乎办不到的事。
  我们希望,在明确了“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的知识归属之后,淹留在不归岁月中的“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诗篇,有朝一日,会拂去历史的风尘和泥沙浮出水面,带着于公子仁的意愿,回归于昌乐的历史史册,重新散发出沉寂数百年后的璀璨光华。
  在昌乐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昌乐八景的记叙最早见于明朝嘉靖版《昌乐县志》。也只有这部志书较为系统确切地介绍了昌乐八景的地理或区划方位。1548年,明嘉靖志在《地理志·景致》篇中对昌乐八景作了如下记述:
  剧县春晴在城西十里  纪台之东
  营丘夜雨在城东南五十里  太公封此
  黄村黍熟在城南今之韩信社  取禾黍丰稔意
  白石花飞在白石社  取石上生花意
  龙洞云开在孤山南坡  旧有龙潜
  马山雪霁在马山社
  庵上僧钟在韩信社西  旧有僧庵
  埠头人集在城西埠头社
  新增
  孤峰夕照在城东十里
  方水朝烟在城东南二十里方山西坡
  自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昌乐县志》以后诸志中,偶尔也在地理或山川古迹篇目中提及与八景相关的内容。虽未做系统介绍,记述支离零散,可与明嘉靖志原始文本大体相符。但因年代久远,传说有异,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处,甚至对个别景致的原生地点都各持一说。经过对多部志书的综合比对,按照距离历史事件年代最近的史料为最可靠依据的史学原则,以首部《昌乐县志》、即明嘉靖志的记载为基准,谨做以下辨析:
  剧县春晴,旧有泛指县境北部景色之说。清嘉庆版《昌乐县志·古迹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在城西十里  昌乐故有八景  其一曰剧县春晴  即此”。此后志书中记载剧县旧治在县城西六里,即今大小丹河交汇之处。距离稍有区别,位置大体相似。由此可见,泛指县境北部景观之说不确。
  营丘夜雨,志书记载与现在流传说法相符,即在今营丘镇域内姜太公初封地之古城。
  黄村黍熟,为争议最大的一处景观。近年来“黄村为朱刘龙角村”之说盛行,有文章在县内刊物刊出,言黄村黍熟景观在县城东北之龙角村一带,且有文献记载为据。按首部县志“在城南今之韩信社”记载,当在今之乔官镇之黄村一带。即使有文献记述“黄村即龙角村”,也晚于明嘉靖志记载。黄村黍熟在龙角村一带之说不成立。
  白石花飞,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记载:“白石泉  即白石花飞处  在阿陀镇东白石庄东……”。即在今营丘镇阿陀村以东,与清代诸志相符,白石庄则无考。
  龙洞云开,诸志记载方位相符。民国版续志载:“山西南有穴  曰龙洞  祷焉辄雨”。孤山一带民间俗称龙洞为老龙窝。
  马山雪霁,即在马山东南坡,传说不管风雪多大,有一区域不落雪花。
  庵上僧钟,即在今五图街道韩信村以西,僧庵古迹久已荡然无存。
  埠头人集,即在今宝都街道域内北高埠之上。309国道从埠顶南部通过。
  孤峰夕照,指日落之际,夕阳映照孤山顶峰,山色褐红,夷齐庙屹立山巅,清晰明朗,景观奇特。
  方水朝烟,指方山西坡龙神祠前有山泉,四季不竭,严冬季节,泉中水暖,雾气蒸腾。泉今犹在。
  综上所述,昌乐八景实际上应为十景,后来诸志中之所以不惜舍去“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二景,很可能是为了合乎志书体例规范,不得不忍疼割爱,削足适履,以致连于公子仁原创诗篇也湮灭无传。二景被删留下遗憾,也许,没有遗憾的历史才不是真正完美的历史。
  作者简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当代文学院院务委员。

  育化后人的岳飞祖庙
  肖金光
  岳家庄是三个“岳氏庄园”中最北边的一个村庄,村民全是岳氏子孙,也是丹水岳氏先祖迁徙至此最先落脚的地方。它南望方山横卧,北靠孤山耸立,东依山岭逶迤,西临丹水潺潺;村子前后各有一条深沟拱卫,沟中绿树茂密,枝叶摇曳掩映村庄。村中岳家老庄依在,低矮厚实的土坯老房,青石铺就的曲折小巷,街头直立的耄耋古槐,孤寂静矗的青砖旧楼,在彼此相互的抚慰间,默默地展示着乡村旧时曾拥有过的繁华和兴旺。村庄中央,与老村紧邻的地方,有一块空闲之地,那儿就是岳氏族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岳飞祖庙”的旧址。
  岳飞祖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当时的岳氏族人为了供奉祖先,教化后代子孙而捐资修建起的一座家族宗祠祖庙。它虽没有杭州城里那座闻名中外的“岳飞庙”之名气,但在丹水两岸十里八乡的百姓心目里,独具一份人人敬仰的厚重之份量。岳家庄里曾有的那座岳飞庙的大门两旁,书写着一副醒悟后人的祖庙楹联:“此处就是忠王府,何必远寻孝悌乡”,横批是:“精忠报国”。庙院东西宽三十米,南北长四十余米;院内植有古柏树八棵,高大挺拔,青翠昂立;院落中间建有一座供族人参拜时焚纸燃香的香灰炉,造型奇异,优美典雅,炉体两旁刻有对联:“不断千年火,长烧万年香”。一条南北走向的青砖甬道直达祖庙正殿,殿门前侧,秦桧和王氏的石像跪于地上;庙院西侧植古槐一株,古槐下立有《重修岳忠武王庙碑记》石碑一座。庙殿正中上方塑有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岳飞神像,神像两侧撰有对联:“孝尽家庭忠尽国,明封大帝宋封王”,横批:南宋一人;张保,王横护立两旁;东侧雕立张宪,岳云,岳雷神像,西侧对面塑有岳霆,岳霖,岳震兄弟三人;东南角处牛皋执锏挺立,西南角里杨再兴扙枪护卫。岳飞神像前方设一供桌,桌上供奉岳氏族祖牌位:“敕封少保鄂王靖魔大帝岳讳武穆之灵位”。
  庙殿之内装饰金碧辉煌,四周墙壁绘有十六幅栩栩如生的彩画,描述了岳飞的一生功绩:从沥泉神枪到王佐回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藤牌手大破拐子马,画面精彩生动,令人心生欢畅。
  只可惜这些精美的画面,现在只有在老人们的回忆诉说中才能感悟它的风采。岳飞祖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大部分毁坏,庙宇残部因无人维护,于七十年代被彻底拆除。祖庙虽去,可留存在岳氏族人心目中的敬仰却依然没灭,祖庙原址一直被村民们原样保存。
  改革开放之后,岳氏族人们又将那块保存完好的《重修岳忠武王庙碑记》石碑隆重地竖立于祖庙旧址。随着乡村族祖文化地大力兴起,岳氏族人敬拜先祖之灵的殷切愿望由然而生。每逢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正值岳飞先祖的生日之际,当春风又绿丹河岸的时候,岳氏族人便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岳家庄内,于岳飞庙旧址之处,高挂起岳飞先祖的画像,在奏响着的悲壮激昂的《满江红》的乐曲中,虔诚地奉上三牲供品和香烛,在袅袅升腾着的缕缕青烟里整衣肃立,在颂读祭文的郞诵声中,按支派跪拜先祖的英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岳飞身上的那种“精忠报国,忠孝传家”的高尚情操,如同那川流不息的丹河之水,浸润着每个岳氏子孙的心田。
  ——节选自肖金光《古韵悠悠岳家庄》
  作者简介:昌乐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

  消失的崔家漳河三官庙
  秦丹银
  在昌乐县鄌郚镇西南5000米,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金山。金山南麓有一个村庄叫崔家漳河(南距坊子 漳河村100米)。小村背靠金山,西傍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河(此河为红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可谓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1965年前,潍蒋公路出徐家庙村一路西南(此村距徐家庙村750米)紧傍崔家漳河村东经坊子漳河村中、刘家漳河村西,过大庄子村经马鞍山下到高崖村,然后一挺西南到蒋峪。这条公路在那个年代是昌潍地区通往沂蒙山区的主要交通要道。1965年潍蒋路改道,由徐家庙正南到程家庄再西南到高崖(改道后的潍蒋路在村东500米)。现崔家漳河村,村中东边的一条南北大街就是原潍蒋公路旧址(因村庄扩建,原潍蒋路东已陆续建成村民住宅)。
  崔家漳河村有一崔家店,在潍蒋路西,坊子漳河村有一吴家店,在潍蒋路东,这两家旅店相隔100米,因童叟无欺,公正热情,店主人厚道仁义,在潍蒋路上名声甚佳。又因这两家旅店位置在潍蒋路中间,生意非常火红。
  两店之间,有一座三官庙(庙址为崔家漳河地界),因庙规模较大,又在交通要道且在两个旅店之间,很是著名。此庙始建于明代。庙中立有四块石碑,其中三块石碑都是清朝重修碑记,具体年代因碑石风化而辨别不清。第四块为中华民国十三年重修碑记。
  崔家漳河村三官庙,建筑宏伟,坐北面南,庙门南开为红漆大门,门前有六米平台,平台南下有十三级青石条子石铺就的台阶,红漆庙门两边为黄底黑字对联,上联是:风调雨顺,下联:国泰民安,横批:正气调元。庙门外西边有一直径一米多粗的国槐树。进了庙门,院内有两棵参天大松树,分东西而立,有两个成年人合围之粗,每棵树下有数条筲桶粗树根拱出地面近半米高,如数条虬龙相聚,甚是壮观。庙东墙为青砖垒砌,墙外便是潍蒋公路。
  此庙三间正殿,厅房式建筑,前厦后阁,起脊瓦垄,大波峰,月弓梢,四梢按有走兽,梢尖端按有龙头。大殿前厦中间立两根八棱石柱顶厦,上浮雕楹联一幅,上联是:正气调元上中下统属帡幪,下联是:存神过化天地人同归掌握。
  走进正殿,房上是雕梁画栋,重梁重檩,暖阁内左、中、右塑有尧、舜、
  禹三尊坐像,泥塑栩栩如生。大殿内两头塑有四文四武神像,依山墙而立,生动逼真,文者文质彬彬,武者威风凛凛。暖阁中间有两根红漆木柱,上面有黄底黑字楹联一幅,上联为:平水土四千年立德立功兆民永赖,下联是:沐文化二十纪已享亦祀万世蒙休。
  三间正殿西侧为坐北朝南土地庙三间,为土坯房,土地庙内有五尊泥塑神像。庙院西北角有僧房三间,住着师徒两名和尚,有庙地三亩为和尚用度,进入冬季便听到早、晚两次的晨钟暮鼓及和尚的念经声。
  1950年,大殿内神像拆除做了村办公室。1955年区政府把三官庙内的两棵大松树卖给了教育部门,在塚头村建昌乐县第二中学用了。大殿在1961年做了小学校后又做了粮库。1976年大殿拆掉,用砖石木料盖了大队办公室。老和尚1957年去世,小和尚还俗回了原籍大岔河村。
  自此,崔家漳河三官庙消踪灭迹了。雄伟壮观的三官庙便留在了老年人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摄影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民间智慧二则
  鹿萍
  民间人文智慧是一座富矿,其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量,而且有开慧的功能存在。
  青上村的赵家智慧
  话说,青上赵家是积善人家,有二亩薄田,老婆孩子一炕头,孩子到了结婚之年,通过媒妁之言说了一门亲事,结婚的那一天来了一个脏兮兮的老乞丐,家里的人向外赶,但是家中的爷爷不让赶,老乞丐要求跟客人一起吃喜酒,爷爷欣然答应,并且单独给了乞丐一张桌,十个碟子八大碗。吃完饭之后,乞丐要到新媳妇屋里去睡觉,赵家人不答应,都要往外撵,但爷爷不让撵。让一对新人给乞丐腾出了新房,让乞丐住下了,等到第二天全家人都起床了,一等不见乞丐,二等不见乞丐起床。等到巳时还不见乞丐起床,爷爷走进了新房,喊了两声老先生老先生醒醒吧,不见回应。掀开被子一看不见乞丐,只见一堆破衣服,扒开破衣服一看,里面包着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娃娃,用秤一称八两重(过去的八两是半斤,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是根据北七南六,十三星外加福禄寿三星整好16两1斤)。从此这个家发达了。过去寻常百姓家铜钱都不多,何况金银,过去一两银兑换一千文铜钱,赵家有钱了,人就事多了,没有几年又纳一房妾,大老婆生了一子一女,小妾也生了一子一女,娇子不上学,娇女不裹脚,大儿大女文盲,二儿上了两年私塾。树大分叉,儿大分家,老爹偏向小儿,为了表面公正,让两个儿子抓阄。一个住新房,一个住旧房,两手攥着两个旧房的阄,对老大说,你大你先抓。旧时父为子纲,父亲叫干什么必须干什么,不听话视为不孝,老大抓哪个也是住旧房,明知是亏,亏也得吃,是当也得上。
  老大和妻子搬到旧房,破房冷灶,日子过穷了,老二吃喝嫖赌,没多少年也成了破落户,家也败光了,财富不发薄命人,没有办法,把老婆孩子放到老家,两兄弟跟着别人闯了关东。在关东,老大勤老二懒,没多长时间,老大挖了一颗人参,卖了百十两银子,老二两手空空,老大忠厚老实,老二为人奸诈,归根结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老大对老二说:“我再干两年回家,给你点盘缠路费你回山东吧。你把我卖人参的钱带回家给你嫂子,另外我又不识字,你也识不到多少字,没办法写信,让人写信给你嫂子,她也不认识,我画了张图你捎给你嫂子。”
  老二接过来一看,图上画了七只鸭子;两个人共同提着一只木桶;一只黄瓜掰成了两段;一块元宝。老二一看有钱,就喜出望外,万分高兴,把他大哥的画叠吧叠吧,钱装到怀里,回山东老家去了。老二劣习不改,一路上吃喝嫖赌,等回到老家,银子也花光了。
  小叔子与嫂子见面,嫂子问东问西,问到丈夫的事时,老二只拿出了大哥的一纸图画,嫂子一看图画,反问小叔子,你哥没让你带钱来?小叔子说哥哥没挣着钱,还想在关东打拼,等挣了钱再回家。嫂子指着图画解释说,你哥知道我俩都不识字,用画说事:七只鸭子是妻呀,这两个提木桶的人和两段黄瓜,是说让二弟捎来了一百两银子,你怎么还撒谎说只捎来了一张画呢?小叔子哑口无言,无地自容,双腿跪地,一五一十的说出缘由。
  后来,赵家老大在关东也没挣到钱,从东北回来后,做了挑夫、编筐匠。后人也纷纷效仿,走南闯北贩卖编筐、粪篓、牛筐、炕席、笊篱。
  旧时的买卖赊账记录
  简单刻记是旧时人采用的一种计量、记录方法。他们通常以坚硬的石器作为刻划的工具,在石片、骨片等载体之上刻划出一排排单线条的浅纹道,或者是在树木或木板上刻出若干重复的缺口,形成通常只有刻划者自己可以体会出来的代表一定数量的标记,或会在手边取得可以刻画物件上尽其所能、仔细地绘画。
  赵家后人,继承祖业,是个编筐匠,走街串巷卖筐,对方没钱只能欠着,随手捡一块破碗片一砸两半,甲方一块乙方一块,等有钱了,双方在大集上见面,各自拿出破碗片,严丝合缝的对上,欠债方就把钱付了。双方把碗片一扔,债务两清。
  还有一种是,买卖达成共识,卖方随手取出别在腰间的旱烟袋, 早年间,没有火柴,人们吃旱烟袋取火引火是用火镰、火石、火筒子(火筒子是用竹子筒做的,里面装着玉米、高粱秸秆里,软白色柱条,易燃,旧时百姓用来引火镰打出的火。) 高粱杆剥去外壳,用指甲掐一个指甲印,一个小印记代表一毛钱,一个大点的代表一块钱。买家卖家一人一根。待到收账时,双方各拿出赊账标记,一对照,一模一样,收账,结清,绝无二话。
  如果是街坊四邻相识的,就在纸上画个记号:比如,赵家青年,就画一个人提着灯笼,再在旁边画一个人搬着一块大石头,意思是赵(照)家一个强壮的男人;如果是李家欠的,乳名叫耙谷(窝窝头),就画一个水果李子和一个耙谷形状,这就是李家耙谷的账;叫狗剩的,就画只小狗,姓钱的,画个外圆内方的古钱;姓孙的画两个小孩;吴姓,画一张白纸的形状;郑姓,画一床棉被,被面上有花,是正面就代表“郑”,王姓,画只张嘴“汪汪”叫的小狗……多少钱买卖双方一清二楚。
  老辈人的记账方式既古老又便捷,古人的智慧真是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
  作者简介:昌乐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文字虽不美,却喜欢做一个坦然的生活记录者。

  汶河北岸平原一带的特色美食
  李玉成
  说起汶河,西起(发源于)临朐沂山百丈崖,流经昌乐高崖、平原,东入安丘牟山水库,北上过坊子与潍河汇聚,后到渤海莱州湾,所以说汶河很长。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汶河两岸的特色美食很多,风味各异,各有千秋。今天我就说一说汶河北岸平原一带的特色美食。
  建国前,鄌郚前孔村、后孔村为安丘、昌乐的分界线,前孔就属于安丘,后孔就属于昌乐。平原、包庄、高崖这一带属于安丘地域,所以在饮食方面与鄌郚以北的昌乐地域就有较大差异。就说用筷子夹菜,昌乐叫“撃菜”,平原叫“叨菜”。
  汶河平原菜、高崖菜、包庄菜基本一个做法,都是老安丘做法,是鲁菜的一个分支。但由于物产、地理位置不同,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做人讲究厚道,故以丰盛为主,香味为主。主要代表菜有蒸鸡、炸鸡、炸鱼、炸山药、小炒肉、肉炖老来少、方肉炖白菜。
  蒸鸡:每逢过年,平原一带每家每户都蒸鸡。最好的食材是把饲养了一年的大花公鸡杀了收拾干净,取两只白条放入泥盆,泥盆再放入家中做饭的大铁锅内,铁锅内放入水。盆中的白条鸡,体内放入八角茴香、桂皮、葱姜、豆油、酱油、盐等料,然后用下过霜的白菜叶一层一层的把鸡包起来,再把上面的料均匀的洒在白菜叶之间。用柴火烧开,慢火一头晌的功夫,蒸鸡就做成了。当然白菜叶怕炖烂了,要晚放。中间要调整调整,让料的滋味均匀,火候的把握都有一定的讲究,这儿就不细说了。总之,正宗的汶河蒸鸡必须是笨公鸡、料中必须有豆香的那种豆油、八角,凉吃更有滋味。
  蒸鸡在平原一带是招待贵客的上等佳肴,其做法工艺被有识之士发掘整理,以“高崖蒸鸡”品牌推出。
  炸鸡:选取当年生,约二三斤重的公鸡一只(母鸡亦可),小抓鸡子最好,肉嫩好炸,宰杀干净,去除内脏,反复清洗,控去水分。用刀把整个鸡跺成三公分大小的方块,要大小一致。然后放在白面盆中沾上一层白面,再放到搅匀的鸡蛋碗中蘸上蛋皮,就可以下锅炸了。炸鸡的油一般用豆油,炸出来颜色金黄。
  “高崖蒸鸡”“高崖炸鸡”被省、市有关部门认定为地方名吃,并荣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炸鱼:一般选取高崖水库及汶河中的大鲤鱼,去鳞去头去尾去内脏洗净,控水,切成大方块,添加料酒去腥,加盐,腌30分钟。
  鸡蛋加入面粉,加水搅拌匀。鱼块加入面粉,鱼块粘上鸡蛋液,入锅炸,反复炸直到炸透。
  做炸鱼、炸鸡就是在铁锅里盛上水,然后把鸡块(鱼块)用瓷盆盛了,放在大锅里的水中,小火炖。开锅之后,四五十分钟。炖鸡(鱼)的佐料为葱段、姜块、八角,放锅里和鸡一块炖。平原一带喜欢炖炸鱼炸鸡配粉皮、酱油,出锅时用韭菜或香菜段调味。有的还加干黑蘑菇或黑木耳。
  炸山药:将山药洗净去皮,擦干水分,切成斜圆片。鸡蛋加入面粉,加水搅拌匀,山药块加入面粉,粘上鸡蛋液。炒锅放入花生油,烧开,将山药片逐块放入,炸呈金黄色,用漏勺捞出,沥净油装盘,撒上白糖即可。
  小炒肉:把猪里脊肉切丝。锅里加少量热水,煮沸后,把肉丝倒进去,然后加少许老抽上色,然后把肉丝捞出沥干水分备用;平原小炒肉主要有芫荽小炒肉、韭菜小炒肉、蒜薹小炒肉、芹菜小炒肉把芫荽洗净摘去叶子,切3公分的小段;韭菜取头刀韭菜,白长于绿叶,洗净摘去杂质,切3公分小段;蒜薹和芹菜也洗净切三公分小段,备用。
  另起油锅,油烧热后,放入姜丝葱花,迅速倒入肉丝,香菜梗,翻炒一会,即可出锅,出锅前可加一点耗油,味道更加鲜美。其肉细如粉丝,加木耳、香油、茴香、海米等,其中一盘菜肉占七成,菜占三成。这是芫荽炒肉丝,其他三种韭菜小炒肉,蒜薹小炒肉 ,芹菜小炒肉,与芫荽小炒肉做法大同小异和安丘景芝小炒同门同宗。
  肉炖老来少:花芸豆在平原一带叫“花扁豆”或“老来少”,因产量低,面香可口,价格是“一斤猪肉钱”,所以被请上了大席。其做法:花芸豆摘净去丝,折段3-4公分。花生油爆锅,加酱油熬熟,放半肥半瘦猪肉是芸豆的1/3,炒熟,然后放入花芸豆炖熟,把水烤净即可。
  方肉炖白菜:取带皮猪肉切成方块肉,直接放入凉水锅,开锅后,放入葱、姜、蒜、干红小辣椒、八角、桂皮等料,倒入红烧酱油,小火,炖30分钟。放入白菜,和盐,搅拌均匀后继续炖15分钟即可。
  平原一带的面食比较有特色的有:平原炉火烧、鸡蛋龙凤面、鏊子菜饼、头面饽饽、鏊子米煎饼、葱油饼、煎饼卷(菜)。
  平原炉火烧:儿时这种炉火烧那是相当的奢侈品,记忆中我们李家庄村八个生产队,就只有二队有火烧房,那时的火烧房、豆腐坊、磨坊都是生产队里的好“单位”,不用下地干活,有技术,还多少有些文化,一般一男青年一女青年搭配,男青年笔直的中山服上兜插一钢笔。后来生产责任制以来有技术的家庭在自家大门楼子支一个大大的烤炉,用炭火把火烧烤熟,有一种天然的麦香。面必须用木头杠子压硬,这样烤出来的皮子微红泛黄,里面是一层层的面,空口吃起来,劲道有嚼头,淡淡的清香从舌尖沁入心脾,如果再就一把晒憋了的秕子花生米,那种香味简直就是绝配。平原炉火烧的标配是火烧沿有一道沟。
  鸡蛋龙凤面:纯笨鸡蛋和面,先在蛋液里加入一小撮盐,再逐量的往鸡蛋液里加入面粉,一边加,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成小面块。揉面时要记得多揉一会儿,最理想的状态是揉到面光,手光,盆光,三个表面都光滑,就行了。揉好的面很硬,放在温暖处,盖上湿布,醒面,直到面团松弛。醒好的面就可以切成面条,非常筋道。龙凤面讲究的是刀工,细如丝,粗细均匀,长短一致。还要有葱花油卤子。
  鏊子菜饼:和面要软一些,面皮擀成碗口大小把调好的馅放上均匀摊开,另擀好一张面皮覆盖上面,沿边压实,用菜刀走一圈,把多余的面皮切割下来。鏊子起火,先大火转中火,挪位置或翻,使其均匀受热,等两面熟透即可出锅。
  头面饽饽:电磨磨面讲究头面、二面、麸子面。用头面和面,要先和,再揉,用拳揣,蒸出来的饽饽,皮是皮瓤是瓤,瓤子一层一层的又白又香又劲道。饽饽是圆形的,卷子是方形的。饽饽是用手揉出来的,用工大。卷子是用刀切出来的,用工小。饽饽是招待客人的,卷子是自己吃的。
  鏊子米煎饼:提起山东美食,必须想到煎饼卷大葱,俗话说“煎饼卷葱蘸大酱,撑得肚圆爬不上炕”“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平原煎饼以前基本用棒子粒和地瓜干搭配磨糊,摊成煎饼。后来麦子、小米、花生、豆子、芝麻等十余种杂粮搭配。鏊子窝闷咸菜、地瓜都特别好吃。
  葱油饼:开水和面,用刚烧开的水,边加水边用筷子搅,差不多变成絮状没有干面粉,然后下手揉成光滑面团,盖上半干不湿的笼布醒5分钟。擀成长方形薄面皮。倒上食用油适量,均匀撒上葱花和盐。从一头卷起。捏住两头卷成团。再擀成圆饼,薄厚均匀。平底锅预热放油。待油温两成热时转小火把面饼放进去。打蛋液。慢慢把蛋液倒在饼上,用铲子摊开。盖盖两分钟后翻个。每两分钟翻一次面。看到饼鼓起来就好了。出锅切块装盘就可以吃了。
  煎饼卷(菜):为了便于保存,以前人会把煎饼叠成方块用烙煎饼鏊子烙干,俗称“煎饼卷”。六七十年代,“煎饼卷”抹腥油,也算当时的时髦吃法。大人为了孝敬老人或哄小孩,时常把煎饼里放上腥油(猪肥肉膘子炼出来的油)、葱花、盐,烙出来的菜煎饼,又香又脆。现在人们在新烙出来的煎饼上摊上食用油、鸡蛋、火腿肠和各种时令青菜,加热熟透,卷上几下,再分成几块,用洁净的纸一包,捧在手里,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
  平原一带还有种酱比较有特色:甜面酱、韭花酱、青辣椒酱。
  甜面酱:将馒头掰成小块,放入盆内封好发酵。当馒头生出黑毛时,取出,晒干再扫掉黑毛。把扫去黑毛的馒头块倒入盆内,加入凉白开水和盐,反复搅拌成糊状,放入作料小包封好。放在太阳光强的地方暴晒发酵,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待十来天后酱变成深黄色,闻有香甜味后取出即成。
  韭花酱:从菜地摘取韭花,洗净去老梗,在通风处摊开晾干水份。把晾干水份的韭菜花放入四盆子里,撒上精盐腌渍半小时,韭菜花软榻了上碾掐至软烂成糊状。把碾好的韭菜花酱盛到干净容器里即可。
  青辣椒酱:取青辣椒洗净控水去筋去尖去巴,上碾边掐边撒精盐,碾至糊状收起即可。
  平原是一个风土人情十分浓厚的古地域,因此也就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其传统美食远不止这些。
  作者简介:潍坊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搬上舞台演出。
  昌乐作协人文委员会供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