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7 15:25
鄌郚总编

白文德丨古寺新声

    古寺新声
    (山东临朐   白文德)
    禅堂崮位于临朐城南约30公里的原石家河乡政府隔弥河西眺的群山中,海拔521米。山顶较平缓为崮,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史载自古以来,禅堂崮就是神灵居住的名山。
    深秋,从山阴南眺,双峰对峙,峭壁悬崖下陡坡,密密匝匝的紫荆中夹杂有绿叶侧柏和红叶橡栗,就像神仙用巨笔在灰色的油画布上涂丹染青,绘出了一幅巨大的横式彩屏;从西东观,柏林森耸盖崮,龙驾绿雾莽莽苍苍;从东西望,崮顶南北弧长,断崖陡壁下,柏林掩映龙王庙,山体开怀巨臂张,天天拥抱初升的红日;唯西南坡较缓,驱车至小广场停泊,拾阶而上三十余级,塑立的钛金老子巨像向人们昭示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道皆出之于大自然”的深奥哲理。
    禅堂崮原名蟾螳崮,因东麓有一褐黄色的形如蟾蜍的巨大探石而名,后人将蟾螳崮演变称为禅堂崮,成为祭祀神仙的灵山。据尚存的明万历四十一年(1614)玉皇大殿碑文载:“古骈南五十里许,有禅堂崮,高万丈,薄青云,浸碧汉。其内珍珠泉,仙人洞,景物随地涌奇,不能枚举。既称禅堂,必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诚吾朐之大观也。”
    禅堂崮主峰,南、北、东、西多面悬崖,沿西南缓坡曲径,上到崮顶,出玉皇大殿院后门,相传为神仙的后花园。古有天宫七仙女下凡洗澡处,名曰“天池”,天旱不涸。今重新砌挖整修后,怪石倒映,鱼翔池底,池边杂木混生葱茏,野花异草芬芳,雀莺栖息,雾气缭绕,既增添了巅顶人文景观,又为山林防火配备了储水设施。有山无水不精神,水是山崮的灵性,因了浓密森林的覆盖,植被涵养了水源。崮顶柏林深处,古有多处泉源,从石拱山门西侧北行百余米,有石砌古井,深米许,清洌映人,传为当年庙中道人生活用水处。崮顶北沿,岩石嶙峋,山鹰旋飞,荆丛藤蔓掩映下,有纵缝黑洞,深不可测,阴风飕飕,令人寒颤,相传是当年仙道修身练功的洞穴。
    山上原有多处古代建筑物,后多毁圮。据民国十七年(1929)重修庙宇纪念碑文载:“两峰对峙,侧壁插空,其上殿阁罗列、神像庄严特多,历史返复,暴雨狂风,庙貌几剥蚀殆尽,而偶像无证矣,唯此崮玉皇殿尚存然”。今仅存玉皇殿遗址前石拱砌山门(门洞长宽高分别为6。4米、2。1米、2。8米),拱门顶上柱础可辨,阁楼已不存。拱门外有石室遗址多处和石碾一台,以及清末民国初年乡民为躲避匪患和战乱所垒砌的石围墙,现残存数十米。还有明天启七年(1627)春,善举者领袖樊思永带领众人,聘请宋用、宋怀等工匠重修庙宇纪念碑,和大清顺治六年(1650)、康熙十五年(1677)四月二十日、乾隆壬子年(1792)等重修庙宇纪念碑残石,漫漶不清的字迹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禅堂崮顶巍峨,亿万年前造山运动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崮顶劈成宽深各约20米的巨壑,成为东西壁立的两峰,站在西崮探望,壑底建有二郎神庙。
    壑口东面的山崮小于西崮,四面皆为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仰视令人目眩。唯东南斜壁处,有古代人工錾凿的崎岖石阶可攀,阶陡若梯,顺阶进入石拱山门(长宽高分别为5.4米、1.5米、2.4米),除石拱山门顶仅存几块料石外,阁楼无存,进入山门,在“泰山行宫”遗址处,有乡人新建的碧霞祠,亦称泰山老母庙。原行宫西侧,古人在盘石上,凿有直径约2。5米的圆池作水囤,险崮边沿原筑围墙遗迹尚存。崮顶平展如席,略为东倾,传说二郎神担山至此,曾在此石席上休憩。崮顶东西长约70米,中间最宽处约20余米,两端狭窄,西端巨岩嶙峋,仅有3米宽。崮顶及崖沿,奇柏杂丛倒挂,风飒摇舞,虬枝蜿垂,龙爪须根扎于无隙存土的陡峻壁缝上,然此,倒悬之木,附缠长藤曲蔓,叶蕾摇曳,青果盈枝,竟脉脉俏丽多姿,极显茂密浓绿之生机。游人无不感悟:此物之生命顽强,咬定岩石,任尔东西南北风吹,系神灵之造化也。
    悬崖下孝女洞处,原有摩崖石刻和造像石雕及数幢古代碑碣,观其倒地的数块残断碑石,记录着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道光十四年(1835)、同治元年(1862)、民国年间等重修东峰崮顶庙宇碑文,字迹虽模糊断续,可见当年香火之旺盛。
    禅堂崮神话传说众多,除去仙女浴池,修道仙洞,二郎担山神话故事外,还有当年寺庙香火旺盛时,有衣姓、万姓两名资深法老,在主持道场余暇,为四邻乡众占卜问卦,道人乐于好为施善灵验,颇有众民口碑,后以谐音广传为一万僧道,亦比喻人气旺盛。按照民国《临朐续志》载:古时崮下焦家庄有善女,奉母至孝,时母患疾,思火燎麦穗,隆冬无,孝女哭,感应神灵,麦穗即出,母食之疾愈,母殁后,此女隐此洞坐化,遗骸不腐,人以为得道成仙,后人供焦女坐像戡中,称为孝女仙姑洞,洞口左右雕刻二龙戏珠以示纪念,后毁。有诗文石刻曰:“禅堂化有缘,二十四孝传。仙女哭麦少,王祥卧鱼难”。还有禅堂崮三名称的故事,即:蟾螳崮演变为禅堂崮、泉多祥称为九泉崮、山体似龙吉称为盘龙山。
    从高空航拍俯瞰禅堂崮,山脊状如苍龙,昂头摆尾,玉皇大帝的大雄宝殿就坐落于苍龙的颈项上,四周山岭逶迤聚拢,宛如一条条巨龙向着玉皇大帝朝拜,听候调遣。新建的五间大殿,座北向南,镏金瓦,朱红墙,玉皇大帝正坐中央,左有托塔天王和弟子哪吒太子,右有太白金星和太乙真人;东厢殿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神将:西厢殿供奉比干财神和关武帝、赵公明君。院内古柏静穆、炉鼎焚香,钟鼓左右,山门南开。放眼望去,东邻弥水汤汤,西毗丹崮雄蹲,南依双雀开屏,后靠玄武巍巍。双雀山中豁与禅堂崮中豁南北呼应,真可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背神龟,吉祥云集也。
    禅堂崮周围从古至今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白龙洞有清同治年间立,圣旨敕封昭感龙神碑;石佛堂村有造于北宋年间的近百尊佛像石;双雀山成功引种薰衣草,已建成宋香园生态观光区。禅堂崮周围山岭,蕴藏有极具文化色彩的观赏石,皆光华晶莹,石质坚硬,天工造物,意境深邃。石头与传说有说不完的故事。并且阳光充照,山风顺畅,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开辟新能源,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崮顶山腰林茂,山沟河畔果丰,路旁石缝山花烂漫,已多处开辟生态旅游度假景区,休闲居住,春闻鸟语,夏听溪琴,秋聆虫鸣,冬观雪景,俯仰自如,心旷神怡,尽享大自然的馈赠。
    泰合气三元共道,天地人一体同春。
    禅堂崮祥云缭绕,人气极旺,传统就有三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一年两次庙会之盛事。今附近村有识之士,在申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复后,顺应民心,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汇集组织自费资金,克服千重困难,聘人勘测修复原设古建,重塑神像金身,增建配殿及老子塑像和多座单层、双层揽胜亭,以及拓宽整修游览盘山道路,储水防火设施,山貌今焕然一新。计划还要精塑一代伟人毛泽东像,供游人崇敬瞻仰。此善举实乃是一项亘古少有的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同和大力支持。
    今农历丙申岁次十月十五日,禅堂崮庙宇重修新建后的第一次庙会开典,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香烟缭绕,佛号声声。前来观光祭拜者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这为开辟旅游活动,建设美丽乡村,开启心智,强化民众道德观带了一个好头,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积极作用。
    诗曰:
    神工斧劈双峰立,峭壁悬松万丈空。
    道法自然天地志,金蟾探世吉祥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