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22:28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晋家沟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8:0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晋家沟村
  晋家沟村位于临朐县城南54公里、九山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东界宋王庄,北接南店村,西邻青平峪村,南靠铜陵关与沂源县交界。九(山)铜(陵关)公路从村后通过,四面环山,聚落呈阶梯状,分布于东北西南向山沟中。
  元至顺年间(1330~1332),晋姓立村于沟中,故名。晋姓徙,王姓迁入,改为王家庄。后王姓族中出“四杰”,在铜陵关拦路抢劫,被官府通缉,畏罪逃往江南,村名由王家庄复为晋家沟村。元末明初,董、杨二姓入居,后有孙、蔡、刘、张、宋、于、耿、杨、董、齐、李、刘、朱、何、赵、葛、王等姓陆续迁入,全村共19姓,267户,843人 ,均为汉族,孙姓占全村人口的30%,。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仁寿乡九山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九山区九山社;1930年,属第八区九山镇;1943年解放后,属龙山乡;1944年,属九山区龙山乡;1952年,属第九区(九山)九山乡;1956年,属九山区九山乡;1958年2月撤区后属九山乡;9月,属九山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九山镇。
  全村耕地998亩,平地仅占35%,余为山坡沙地,计20多片,俗称前坡、后沟、东山、北岭、庙子岭、讲火沟、三岔沟、两岭、南峪、关前崖、上河“大寨田”、下河“大寨田”、平地等。农作物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和地瓜。
  农业合作化时,全村4个互助组。从1951年开始,在村东山上栽植侧柏400余亩,共计3万多棵;在村南峪沟和铜陵关下栽植马尾松600亩;1967年至1980年,栽植刺槐2000亩,森林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60%,村荒山全部得到绿化。
  1967年冬始,开展以兴修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4年时间,搬动土石15万立方米,投工12万个,建起库容20万立方米的晋家沟水库。利用2年时间,用工1.2万余个,修筑桥涵10处,开挖水渠6.5公里,全村80%的耕地得到灌溉。
  结合兴修水利,开展改河垫地以及水、田、路、村综合治理。1968年,在村东下河改河150米,垫地40亩。1972年,在水库后改河1200米,垫地90亩。因兴修水利和改河垫地,村曾多次受到公社党委、革委表彰。
  1990年至2001年,镇政府先后4次对全村山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300余亩。1992年到2009年,共投资170余万元,修建人字闸10座,蓄水1万多立方米;整修河道700米,钻140米深井1眼,铺设管道2400米,修蓄水池2座,开挖大口井8眼,蓄水池8座,铺设管道3500米。修筑环山公路35公里,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果品生产。栽植苹果树200多亩、1万余株,桃树200亩、1万余株,山楂80亩、4000余株。板栗30亩、葡萄80亩。
  随着规模养殖兴起,肉鸭、生猪养殖户达20户,正常年份户均收入10万元,成为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60人。
  解放前,村内有于家、朱家两家饭店,孙家、李家合伙经营油坊。解放后第一个村办副业是榨油坊。1958年到1984年,村有轧花机、磨面机、磨糊机、收割机、拖拉机、脱粒机等,既方便村民,也增加集体收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宋成相,李志海开油坊,加工花生油。孙奎武加工糕点,杨子坤,张明海,赵茂清等办起代销门市部,于德深等人赶四集或下乡卖日用百货。
  1978年前,村民居住条件简陋,房屋陈旧。1978年新村规划,民居院落长宽各15米,到1988年,家家建起砖瓦房。出工2万余个,治理大街小巷。投资10万余元开挖石砌排水沟3000余米。1978年,用上淌水崖水力发电站发的电照明,告别煤油灯。1984年,用上高压电。1991年投资2万元,安装路灯,绿化街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住房二次改建正在陆续开展。于德亮、于京云、孙奎玉等建起第一批二层楼房,建筑面积 200平方米。
  全村现有轿车13辆,大型运输车2辆,小型农用车4辆,农用三轮车115辆,户户有摩托车,电动车。30%的户用上空调。70%的户有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到2010年,全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90%,2010年12月开始普及数字电视,安装率为85%。全村共有固定电话50余部,移动电话500余部。
  民国初期村有私塾,孙世清任教。1950年到1954年设初级小学,校舍3间,占地60平方米,张延苓任教。1954年至1970年,校舍7间,并设农业中学,1970年后小学改为村办, 1986年8月,四五年级并入南店学区小学,1995年校舍10间,占地1000平方米,教师5人。2005年9月撤并到南店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全村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共计47名。
  1968年前,村有卫生室,医生谭维祥。1976年实行合作医疗,生产大队设卫生室,医护人员3名。1984年合作医疗解体,转为民办,有2处医疗室,2人执业。2007年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合并到南店村卫生室。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全村98%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耿法言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地下共产党员,曾担任过庄长、村党支部书记。
  村人才辈出。清末,于文藻曾任六品官职。据《临朐县乡土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秋八月,捻匪数百人猝至九山集等处,掠取财物,烧毁房舍,文藻偕胞弟文节纠合庄民数千人,逐贼于铜陵关外,防御数日,一方获安。
  在外人员有姚连科、张第宽、于德全、王仁岚(女)等。
  1975年秋,青岛9名知识青年到村插队落户,由组长林光照带领,在科学种田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并为村从青岛崂山购进小麦脱粒机和农业机械设备。1978年全部回城。
  村四面环山,分别称东山、西山、南山、后山。东山山顶有清末民初战乱时村人为防御土匪修筑的围墙,围墙内设有多间小石屋和防卫用的土炮,围墙至今仍有部分残存。西山布满马尾松和刺槐林。南山有刘海仙人庙,相传很久以前,在山崖中有一石窟,为刘海隐居之所,山下小河内有一石,酷似金蟾,故有“刘海嬉金蟾”之说。据传有一商人路经石窟,见有金钱外流,是为“刘海撒金钱”之所。此处石窟在修建淌水崖水库时毁坏,金蟾石被开采。2011年,村民及邻近村民捐款建庙,供奉刘海仙人,每逢仙师圣诞,不少村民前来上香祭奠,祈求平安。后山遍植桃树,桃花盛开季节,多有游人前来观赏。
  铜陵关,在临朐县与沂源县交界处,海拔393米,面积2.5平方公里。据民国《临朐续志》载:“扼沂山之西南,通沂水县境 。额设墩铺一所,守一弓兵。形势雄峻,亚于穆陵。以非官道,久已不重视焉。”此为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交界处之关口,因山圆似铃,沙石呈铜色,故名“铜铃关”,后演为铜陵关。当地有“铜铃(陵)不响,木铃(穆陵)响”之说,意思是铜陵关无战事,穆陵关便有战事。铜陵关东山坡上,原有山神庙一座,清朝道光二十六年重修。有铜陵关重修山祠碑,记述任学文捐资募施重修山祠,并于关之前后“险仄湿滑之处,命匠开山,铺石路数里以便行旅”,20世纪70年代末尚存。修建九(山)东(里)公路时山坡、山神庙夷为山沟,铜陵关重修山祠碑被置于晋家沟水库大坝上。
  1947年7月24日至30日,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1师为配合临朐战役,在村西南的铜陵关一线冒雨开挖壕沟构筑阵地(第6纵队在紫草关一带布防),阻击自沂水县东里店增援临朐的整编第25师黄百韬部。30日,阵地被黄百韬部攻破。临朐战役失利,华东野战军撤离,临朐县形势恶化。
  说明:村志节选自2012年资料,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