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21:5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夏家台子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9 20:33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夏家台子村
  夏家台子村位于临朐县城南20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处,辛(寨)辛(庄子)公路从村西穿过。东邻龙门山村、巨家沟村,西处龙门崮东麓,南邻朱家庄子村,北接庞家沟村。因村东有长达500米、高15米、宽20米的土台子,故村名带一“台”字。
  据夏氏祖茔碑考,元朝夏氏立村,居住台子之上,取名夏家台子。后张、刘、傅、王、李、孙、马、程、陈、井、徐、聂等姓氏迁入,村名沿称。现全村13个姓氏,190户,647口人,均为汉族,其中有6户信奉耶稣教。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佛崖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佛崖社;1930年属第七区龙阳乡;1945年属南流区龙阳乡;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梨园乡;1956年属南流区梨园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峰山乡;9月属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南流公社撤销,属辛寨人民公社;1962年6月成立杨家河人民公社,属之;1984年4月社改乡(镇),属杨家河乡;2001年杨家河乡并入辛寨镇,属之。
  全村有耕地700亩,山坡150亩,因处砂石山边缘地带,境内土质有褐壤、棕壤及少量棕壤性土。坡地、岭地居多,计20余片,俗称西北岭、西岭、山南头、桃花峪、付家林、小山、东岭、十字岭、王家岭等。山头两个:土山子、火石山。
  原以种植粮食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发展经济,植桑养蚕、种植黄烟、种植中药。高峰时植桑80亩,种烟200亩。现有山楂200亩,梨树10亩,桃树10亩,正常年份亩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
  养殖业以传统的家庭散养猪、鸡、鸭为主。规模较大的养鸡棚、养猪场、养牛场有30多个,正常年份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
  工商服务业以建筑、运输、外出打工为主。1980年成立建筑队2个,负责人夏兰法,从业人员40多人,原沂山乡政府大院由本村建筑队施工完成。现有百货门市4户,建材门市1户。
  全村有轿车、面包车、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等57辆。
  1964年,修建东沟小塘坝一座,容水18000方。1972年秋,村组织付廷祥、夏兰法等石匠劈山开石,历时两个月,修河坝600米,改河垫地90亩,修大寨田200亩。1986年,县工商局整党工作组拨款建西岭扬水站一座。1987年村自筹资金,建柿子园扬水站一座。1992年,村民夏兰法在二亩地旧扬水站基础上建扬水站一座。2008春,夏兰法把柿子园扬水站翻建配套,全村80%的耕地能够灌溉。
  1981年6月,全村通电,户户用上电灯。2008年,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家庭电器不断增加,用电量猛增,村更换变压器一台,全村低压线路全部更新。
  2008年5月,在村委组织下,历时8天,接通了县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全村80%的户吃上安全、放心水。
  1990年至2000年,村人均收入2000元,三提五统、以资代劳的各项费用,每人每年负担150元左右。2002年党和政府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实行税费改革,每人每年上交农业税36元。2004年,国家减免农业税,同年对种粮农户实行补贴。2005年对农民实行了化肥补贴、柴油补贴、粮种补贴、农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仅种粮补贴每人每年可享受政府补贴100元,改变了种地纳税的历史。
  1957年,县烟草公司在村建烟叶收购站1处。1965年,建供销合作社、煤点各1处。县粮食局在此建粮所1处。1981年县丝绸公司建蚕茧收购站1处。1980年杨家河信用社建分社1处。1987年建耶稣教堂1处;2008年搬迁村南新教堂。
  村位于龙门山、龙门崮之间,是通往沂蒙山区的重要通道。1938年1月,日军侵占临朐,鲁中大片地区沦陷。3月24,衣家庄、福山集、赵家楼、红庙子、王舍、大峪、柳子等村的互济会员,联合国民党蒋峪区区中队起义人员,共百余人在刘文斗缫丝厂集合组建抗日武装,始称“人民抗敌自卫军”。4月,这支队伍与益都县的抗日武装会合,约300人,在益都县东朱鹿村宣布成立“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
  刘文斗曾任龙门社社长,拥有土地近40大亩,开设酒店、肉杆子、缫丝厂,养土兵12人,配有长短枪,解放后划为地主。
  1939年8月,国民党苏鲁战区第三纵队九支队某部驻守该村,队长刘峰,约有50人。
  1940年8月,日伪对村进行扫荡,飞机盘旋上空,扔下炸弹大小3枚。一枚炸死九支队的一名哨兵;另一枚扔在了九支队住房院内的水桶中,水桶被炸飞;第三枚扔在了一苇垛上,苇垛炸飞,还炸出了一人多深的大坑。
  1941年,日伪军在台子南北各修碉堡1个。解放南流村时,日伪军趁夜不战而逃。
  1947年,九山区区长安步升被反动派在耿家庄打得死去活来,后在夏家台子村南被杀害。
  1951年4月,昌乐张天佐京剧子弟班,胜林、胜英来本村教京剧,多达30余人,演唱剧目有《捉放曹》、《四进士》、《甘露寺》、《空城计》等30多个。每年正月十五日大唱三天,观众达万余人,一直到1957年才渐停。
  清末,村设私塾。1937年,在傅佩成、傅少森闲宅内开设小学。1949年,傅少森在益都师范毕业后开始在梭庄、周家庄、杨家河等村学校教学,桃李满园,1959年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6年7月病故,后来平反昭雪。1967年,村建初中、小学教室23间,教师14人。1989年,初中并入杨家河初中,新建小学1处。2008年小学并入梭庄中心小学。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出大中专学生25人。在外人员有夏汝成、刘顺芳、夏顺清等。
  1968年实行合作医疗,设有卫生室3间,医生3名。其中老中医傅廷貌医术高超,闻名乡里。现有卫生室5间,医务人员5名,村民全部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供稿 夏顺强  傅光亮
  说明:村志节选自2012年资料,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