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22:05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古河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3:3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古河村
  古河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8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西南15公里,沂山北麓,佛来山之阴,雾河之阳。村旁有一条河,因晨暮沿河多雾,原称雾河,后为使名称趋雅,演称为古河。村依河而立,称古河村。村北邻白沙村,南界寺头镇蔡峪庄,东与佛崖村接壤,西与黄山村隔河相望。
  明嘉靖年(1552年至1566年),李氏自本县柳山迁入,张氏自崮东迁入。李氏居西,称西古河。张氏居东,称东古河。后冯氏、尹氏、王氏、阚氏、辛氏、郭氏、孙氏、庞氏相继迁入。1955年,东、西古河并称古河村。
  全村有李、张、冯、尹、王、阚、辛、郭、孙、庞10姓,365户,1206口人。均为汉族,有5户信耶稣教。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临朐县孝慈乡佛崖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佛崖社;1930年属第四区黄山乡;1945年属南流区黄山乡;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黄山乡;1956年属南流区黄山乡金山社,由曾家寨、梨园沟、后洼、古河四村组成;1958年撤区并乡,属峰山乡;1958年9月,属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划入辛寨人民公社;1962年6月,新建杨家河人民公社,属之;1984年社改乡镇,属杨家河乡;2001年,杨家河乡并入辛寨镇,属之。
  村地处鲁中花岗岩山脉与石灰岩山脉交界处,村东鸡窝山西坡为石灰岩,东坡为花岗岩。佛崖岭南头为石灰岩,岭身则为花岗岩。本村土质以黄土、红土和沙土为主,地形被村前东西走向的大沙河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由山、沟、峪及临河依山的大片土台地组成。南部自西向东依次为石沟、佛来山、南禅沟、柴禾峪及土台地东南峪、西南岭;北部自东向西依次为佛崖岭、桃花峪、鸡窝山、虎山、老牛岭、西北峪、西山及各山前土台地。
  全村耕地1194亩,主要以河两岸滩地、土台地为主,其次是山、沟、峪中的梯田。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谷子、高梁、地瓜、花生等。经济作物以黄烟和桑蚕为主,以前家家植桑,户户养蚕,粮桑间作沟头地边都栽桑。20世纪70年代,有桑树数千棵,合抱粗的老桑树亦有300余株。全村有桑园140亩,年产蚕茧2万余斤。80年代后,桑树桑园伐掉,改种粮食。近年来,大力发展林果,有山楂、苹果、小枣。其中小枣发展尤为突出。1997年始,村民充分利用山坡棘子资源,用棘子作砧木嫁接枣树,现满山遍野枣树成林,总面积达到1000亩左右。所产小枣以色艳而脆甜闻名,远销江西、广州等地,形成当地小枣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枣业的发展。
  养殖业以鸭、猪、牛、羊为主。自古家家养猪,卖钱积肥。养羊亦为传统项目,有养殖户53家,存养380只。养鸭专业户有8家,年养鸭32万只。养鸡户建有鸡棚,占地32亩。
  1966年秋,购买本村第一台坐式5马力柴油机。1970年,购进手扶拖拉机一部。70年代中期至农田承包到户后,农机逐年有增。现全村有拖拉机11辆、手扶拖拉机37辆、三轮车8辆、汽车18辆、面包车14辆、挖掘机1台、吊车1台。
  1966年始,有村办企业麻袋厂、铁业组、木业组、纺绳组。进入80年代,工商服务行业发展迅速。现有运输户19家。受地理条件限制,外出打工成为改革开放后村民的重要致富途径。
  1982年,全村通电,户户用上电灯。后各种家用电器陆续进入农户。现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电话、手机达到家家户户都有。
  因本村依山傍崖而立,原村规划无序,村内宅院住舍因势就地而建,错落不整,高低不平。村内街巷狭窄,为防雨刷水冲,多以乱石板铺之。出入村主道,更是弯急坡陡,陡处达60度。人们入村爬坡,气喘腿酸,故称“酸吧崖”。又因村居崖上,井出崖下,村民吃水,每日爬坡上崖,肩挑人抬。故该村之行、住、食,代代辛苦异常。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对村落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现街道整齐,房屋有序,水电配套,路面硬化。原“酸吧崖”进行提升改造,重新建桥平坡,拓宽取直硬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解决饮水问题,历届村干部不懈努力,几次打井铺管,最终在县水利局支持帮助下,打100米深水井,铺设管道,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村劳力利用农闲季节,整平坡地,新垒梯田,同时沿河两岸筑起3华里河坝,坝内推土填地,整地300亩。1965年冬,修建了禅沟水库,现已荒废。70年代打8眼大口井,并分别修建扬水站,大多数农田得到灌溉。
  清末即有私塾,有师姓张,名不详。民国初年,教师为张作兰。后以民房办小学和夜班,教农民识字。1950年,于村中庙子岭建正规学校,教室6间,办公室1间。1986年,村投资3.7万元,将学校迁到岭下平地,新建教室10间,办公室2间,设伙房,并修有院墙。1997年,县政府办公室帮扶本村,扩建教室14间,在校园内建“奔向未来”大型雕塑。2004年扩建教室、办公室、图书室、仪器室、电教室、体育器材室等24间,伙房餐厅亦配套齐全。现学校为中心小学,在校生110人,教师10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5平方米,操场400平方米,硬化面积859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
  村卫生室始建于1963年,医生为张忠林1人,后增加至3人。1999年,张忠林新建卫生所11间,有卫生人员4人。张忠林,199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乡村医生”,本所被授予“省级先进行政村卫生所”荣誉称号。发表中医论文十数篇,两次获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奖,曾任《中华特效艺术》和《仲景医魂》编委、副主编。全村99%的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清朝年间出秀才张耀先,咸丰年间出秀才张清岚。解放后,村考取本科毕业生31人。
  受传统影响,村民喜爱文化活动。新中国建立以来,村民自发组织玩灯笼、扭秧歌,还自备戏装,自导自演,自搭戏台,于农闲时和春节后演出地方戏,其中有《小姑贤》、《王定宝借当》、《王小赶脚》等。60年代至70年代,文化活动更为活跃,经常组织演出京剧、吕剧、歌剧等,其中歌剧《瞎老妈》、《白毛女》演出尤为精彩。
  1970年3月,青岛48中学知识青年贾子平、王振海、胡良栋、金守礼、黄佳良、韩文波、吕华章、于学勇8人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落户古河,至1975年陆续回城。
  张孝林,曾任解放军某部团后勤处处长、山东鲁能集团南定热电厂武装部部长。60年代中期从军,苦学书法,成为当代书法家。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金奖19次,银奖11次,铜奖8次。其优秀作品分别被刻入中国千年文化碑,北京奥运碑林中。
  王会明,曾任山东红叶地毯集团公司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职,在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中成绩显著,1992年荣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祥林,曾任山东红叶地毯集团公司副经理。编绘的幻灯故事片《兰香招亲》、创作的八场古装戏《三告状》,1981年代表本县赴市参加文艺汇演,均获创作二等奖。1992年于企业新产品研制开发中被省科委授予“星火科技三等奖第一位完成人”证书,并捧回两枚省级奖杯。
  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村内原有古槐数株,参天蔽日,分列街旁。据考证,均为明代古槐。现仅存一株,立于村头崖上,因年代久远,主枝已不复存在,但仍留主干虎踞村端。主干高10余米,枝围4米,树洞幽深,可容人入。树皮如皴皮,其势如盘龙,枝繁叶茂,直入云天。
  村南有山,名佛来山,相传有人见佛降此山而得名。此山拔地而起,状如坐佛。山顶有清代太平天国时修之山围,全用方石垒成。至70年代,山围城堡整齐,垛眼分明。山围远望若僧冠,透明垛眼如镶珠。山围内建有老君庙,分南北两殿。北殿为老君殿,南殿为老君娘娘殿。店内神像威仪,四壁壁画艳丽。北殿绘有“万仙阵”,南殿绘有“西游记”。该庙当年香火兴盛,庙会日期为二月十五日。逢会香客云集,平日亦络绎不绝。因时代变迁,现仅存残址。
  村内有土地庙,因其建造精致,远近闻名,声誉四方。庙被参天古树环罩,前临碧清泉流,后靠丛林卧岭。庙体全用精工石条镶成,造型别致。庙前小坊方石铺平。庙四周修有花墙,有墙花49孔,上盖精致石条,整齐雅观。庙坊东门铺石阶8层,西门垒石阶7层,游人拾阶而上,迎见两块石碑。50年代初,该庙被拆石建校,碑文亦无从考证。
  村东佛崖岭南端有石崖,高耸10余米,面河临路而立。南边大片芦苇相拥,环境幽雅清静。石崖上部有石龛,龛内有石佛一尊,每逢节日,香客供拜,成一习俗。然70年代初被炸,石佛荡然无存。
  供稿 李迎新  张祥林
  说明:村志节选自2012年资料,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