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靴 古代官吏士人穿的黑色靴子。有皮、布两种料子的。靴,是一种长筒鞋,原为胡人履。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说:“靴者,盖古西胡服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也。其制短革幼(原文为 )黄皮,闲居之服。”隋唐时期,靴已十分流行。《唐书·车服志》载:“初隋文帝听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与贵臣通服。”又明田艺衡《留青日札》称:“乌皮六缝,靴也,唐有此名,故曰: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 至元朝,靴被定为百官公服,以皂皮为之。(见《元史·舆服志谚》一)。
明朝以后,皂靴之制沿用,亦作公服。明叶子奇《草木子》谓明代“其幞头皂靴,自上至下皆同也“(卷三下)。明末清初叶梦珠《阅世编》卷八称:明代职官公服,“则乌纱帽,圆领袍,腰带,皂靴”。举人,监、贡、生员同带儒中,腰束俱蓝丝绵条, “皂靴与职官同”。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一“着”条也说: “按明史,洪武初定制朝服祭服,皆白韈(袜)黑履,惟公服则用皂靴,故有赐状元朝靴之制。洪武二十五年,令文武官父兄子弟及婿皆许穿靴,校尉力士上直(值)穿靴,出外不许。庶人不许穿靴,止许穿皮扎革翁(原文为 )。北地苦寒,许穿牛皮直缝靴。”复检《明史·舆服志》,其说大抵不误。
清朝满族本善于骑射,故男子一般都穿靴子。人关后则规定,官吏许穿方头靴,民间男子一律穿尖头靴。
明清小说,时写及穿皂靴。《水浒》第七回说林冲装束:“头带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又第八回谓高太尉心腹人陆谦:“头戴顶万字头巾,身穿领皂纱背子,下面皂靴净袜”。这大约写的都是宋人装束。《儒林外史》则多叙明士人着装。第二回:“周进看那人时,头戴方巾,身穿宝蓝缎直裰,脚下粉底皂靴。”这是新中科的王举人。三回说范进刚得知中了举,张乡绅便 “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来拜访。十九回里那潘三穿的,却是一双“虾蟆头厚底皂靴”。《金瓶梅》里的西门庆脚下有时是“细结底陈桥鞋“(二回),有时是“粉底皂靴”(五十九回),不过做了官以后,则常穿皂靴。《红楼梦》里直接说皂靴的极少见。第三回说贾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未知是否就是皂靴。(来源:中国风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