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子 祈子,即向神求子。
旧时,人们迷信地认为人间的各种事情,在天上都有一个神仙主管,生殖也不例外,同样有一个神仙,这便是送子神祗。
古代中国,由于生殖科学知识的欠缺和医学科学的落后,人的生育非常困难。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生养。未结婚,希望早结婚;结婚了又盼望尽快生养。早结婚,早得子,人丁兴旺。—旦结婚几年了,还不生养,那么对于当事者本人就是一件非常恐惧的事,为了避免这样的厄运,便产生了许多和生育有关的习俗,祈子便是其中之一。
有人认为祈子是婚后数年不牛孩子妇女的事,祈子就是这些妇女到神庙里求神赐子。其实祈子的内容和方式要复杂得多。
元宵佳节,中国人有“添灯”的习俗。“添灯”实际上是“添丁”,即“人丁兴旺”,广东有“开灯”、“庆灯”习俗,去年生了孩子的家庭更是要吃“灯酒”。广东翁源一带,新年回家的妇女一定要在“庆灯”之前赶回夫家,参加“庆灯”之前的仪式:“开大灯”。灯要吊在宗祠大厅的梁上,吊灯时敲锣鼓,放鞭炮,此即“闹灯”。灯愈闹,丁愈旺。
很显然,这不仅仅是久婚不孕妇女的活动,而且是所有育龄妇女,以至整个家庭宗族都很关心的事。当然新婚妇女要更关心。这其实是原始生殖崇拜意识的流变延续。
祈子,有多种方式,所祈求的神祗也因地域不同而各异。
祈子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到主管生育之神面前(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求子。已婚妇女特别是久婚不育的妇女,便带着香烛、纸蜡、祭献礼物,到神前默祷,求神赐子。有的地方到娘娘庙像前去“取花”:带上小三牲菜碗,金银纸钱等,由一老妇人陪同。在娘娘像前祭献跪拜、祷告;然后拔圣杯,看是否可取花,如不能便一直跪下去,直到终丁得到拔圣杯。祈子者跪着撩起衣襟,由陪同老妇将娘娘头上的花或神座前他人还来的花,放人她的衣襟中,并说,此去可以给你多生子,生了后,再来拜生胎妈做干母。虽地域不同,方法稍有差别,但大致相同。此是祈子的主要方法,源自远古,有古人祷于高襟、尼山的记载。
二是借吃某种食物祈子,如喜蛋、瓜等。有些地方,嫁妆里必有一个朱漆子孙桶,桶里有五个熟红皮鸡蛋。嫁妆送至男家,那些久不生育的女人就会讨要子孙桶内红蛋吃。据说,一吃此蛋,很快就会有喜。又如新生儿洗三时,亲友都来添盆,洗儿盆里放着红蛋,不孕女人吃了,同样可以很快受孕。
除吃喜蛋以外,还有吃瓜求子的习俗。如安徽芜湖一带古俗,在“真清明”(清明节刚好是三月初三这一天)时,无子嗣的人家,买一南瓜,当日将整瓜人锅煮烂,午时置于桌上,夫妻并肩而坐,同时举箸,尽量饱食,不久即可得子,江南各地大都有食瓜祈子的风俗。
再就是以偷瓜、送瓜、偷灯、偷送观音绿鞋、拴娃娃等方法祈子。《中华全国风俗志》载贵州偷瓜送子风俗:“贵州中秋节有一种特别之风俗,为各省所无者,即偷瓜送子者是也。偷瓜于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人知道,以惹其怒骂,而且骂得愈厉害愈妙。将瓜偷来之后,穿上衣服绘上眉目,装成小儿形状,用竹舆抬送,有锣鼓送之,送至无子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谓自此可怀孕也。”
广州则是偷吃莴苣求子。《清稗类钞》载:“广州元夕妇女偷摘人家蔬菜,谓可宜男。又妇女艰嗣续者往往于夜中窃人家莴苣食之,云能生子。盖粤人呼莴苣为生菜也。”
有以送灯、送砖求子的。《淮安风俗志》:“旧历元宵节后,二月二日以前,此数十日间有所谓送子者焉。此类亦系出于亲友之所为,盖凡年老无子及成婚多年而无所育者,亲友知其盼子心切,成乐送之。然所送者菲人,乃一纸糊之小红灯耳;间有用砖代者,此砖须取自东门外之麒麟桥堍,否则无效,盖取麒麟送子意也。其手续由送者先择一吉日,备柬通知受者之家,临时约集十余人,锣鼓喧腾,乐声大作,持灯或砖送往;受者则远迓于门外,以所送之灯或砖悬于望子者之床中,并以酒筵款待送者,聊答盛意。如得子,尤须谢以重酬。在送者受之无愧,一若非吾一送,则此子亦不能得也。”湖南长沙元宵夜有舞龙灯习俗,有多年不育者,待舞龙灯者至家门时,送封仪,求以龙身绕妇人一次,又让龙身上骑一男孩,将龙身缩短,在堂前绕圈,谓麒麟送子,并有纪俗诗一首:“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
再就是以“抱娃娃”的方法求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余二三岁时,尝见四五小儿彩农金钏,随余嬉戏,皆呼余为弟,意似甚相爱。稍长时乃皆不见,后以告先姚安公,公沈思久之,爽然曰:‘汝前母恨无子,每令尼媪以彩丝系神庙泥孩归,置于卧内,各命以乳名,日饲果饵,与哺子无异。殁后,吾命人瘗楼后空院中,必是物也。’恐后来为妖,拟掘出之,然岁久已迷其处矣。”此中所纪:“拴娃娃”习俗在《寿春岁时纪》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三月十五日烧四顶山香,山在八公山东北,离城相约七里余,山上有庙宇数十间,塑女神曰碧霞元君,俗呼为泰山奶奶,奶奶殿侧有一殿,亦塑一女神,俗称送子娘娘。庙祝多买泥孩置佛座上,供人抱取,使香火道人守之,凡见抱取泥孩者必问之索钱,谓之喜钱。抱泥孩者,谓之偷子。若偷子之人果以神助者得子,则须买泥孩为之披红挂彩,鼓乐送之原处,谓之还子。”
古代小说中亦有祈子描述,但以第一种为多:《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四卷:“离山一里之外,有个大姓仇氏。夫妻两个,年登四十。极是好善,并无子嗣。乃舍钱刻一慈悲大士像,供礼于家,朝夕香花灯果,拜求如愿。每年二月十九日是大士生辰。夫妻两个躬往天竺,三步一拜,拜将上去。烧香祈祷,不论男女,求子一个,以续后代。如是三年,其妻果然有了胎孕,十月期满,晚间生下一个女孩。夫妻两个,欢喜无限,取名夜珠。”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五十三回用较多笔墨写了吴月娘祈子故事。
因为潘金莲挑唆,西门庆和吴月娘有隙。一日西门庆自丽春院中回家甚晚,已是一更时分,来到后边仪门首时却无意中发现吴月娘在为他祈子。“只见丫环小玉放毕香桌儿,少顷,月娘整农出房,向天并内满炉注了香,望空深深礼拜,说道:‘妾身吴氏,作配西门,奈因夫主流恋烟花,中年无子,妾等妻妾六人,俱无所出,缺少坟首拜扫之人。妾夙夜忧心,恐无所托。是以瞒着儿夫,发心每逢夜于星月之下,祝赞三光。要祈保佑儿夫,早早回心,弃却繁华,齐心家事,不拘妾等六人之中,早见嗣息,以为终身之计,乃妾之素愿也。’”原来自西门庆和吴月娘反目不说话以来,她每月吃斋三次,逢七拜斗,夜夜焚香,祝祷苍穹,保佑夫主早日回心,料理家事,早生一子,以为终身之计。西门庆恍然而悟,很是感动。后不知是感动天地,还是偶合,李瓶儿果生一子。
此处是吴月娘为众人祈子,第五十三回则是为自已祈子。李瓶儿生子官哥儿,吴月娘甚是疼爱,潘金莲看了不忿,乱说了几句,无意中让月娘听见,气得脸黄,只怪自己无子,于是又有祈子一事。此时祈子已不仅仅是祈子,还有从道婆薛姑子、王姑子处讨来的生子药。那药方要她壬子日吃了药,和西门庆同床,然后可以生子。吴月娘先一日晚对天祈祷,到壬子日,清早起来,沐浴洗梳完了,闭了房门,烧香点烛,拜了佛,念了一遍《白衣观音经》。再到后房,取出药来,双手捧着,又对天祷告,先吃了薛、王姑子给的丸药和制的头胎农胞,晚上等着与西门庆同了房,双管齐下,后来果然生了一子,即是孝哥儿。
祈子风俗现除边远地方外,已基本绝迹,但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却有研究的价值。(来源:中国风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