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9-19 17:49
鄌郚总编

1955年军衔初评时,有11元帅和22大将,分别是谁?评定标准是什么

  1953年,中央军委计划实施军衔制度,1955年开始正式实施。
  最终实际授衔分别为: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2名。
  这是1955年授衔当年,评定出来的元帅和将军的最终人数,当然,1955年后还有补授,这里不做统计。
  但是,如果按照评定军衔初期的名单,人数要远远高于实际受限的人数。
  就以元帅、大将在初评时的名单为例,其人数就远远超过实际授衔人数,在初评时,元帅的人数是11名,大将的人数在最高时竟达22名。

  一、先说元帅
  关于元帅的标准,在《军官服役条例中》(以下简称《条例》)有大元帅和元帅两种。
  1、对于荣获大元帅的规定,《条例》中有明确规定,那就是“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
  由这一规定可见,能够荣获大元帅的只有毛主席一个人,但众所周知,对于大元帅的荣誉,毛主席并没有接受。
  2、对于荣获元帅的规定,则分为《条例》中的规定和当时军委座谈会时,大家讨论后认可的元帅人选入选范围。
  首先,《条例》中的规定是这样说的“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其次,在当时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元帅的授衔标准必须是现任军委委员。
  这两条规定直接将元帅人数限制在了11人,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这11人当时都是中央军委委员会的军委委员,按照当时军衔评定规定,这11人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但是,当时又有凡是在政府任职的或已转业到地方的人均不受军衔的规定。
  这样,在元帅名单中,就有两人符合这个不授军衔的规定,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陈毅。
  当时这二人既是军委委员,又在党或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两人的工作重心基本也不在军队,因此对于二人是否授予军衔一直在反复考虑。最终,陈毅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而最终的元帅名单也就确立了如今的10大元帅的格局。
  在这里说一下,粟裕为何未能入选元帅名单,因为当时粟裕虽是总参谋长,但他当时并不是军委委员,因此没能最终入选元帅名单。

  二、再说大将
  当时对于军官军衔的评定,在《条例中》规定了5项评选标准,分别是:
  1、现任职务
  2、政治品质
  3、业务能力
  4、在军队中服务的经历
  5、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从这项标准上来看,军官们的现任职务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可以说在评定军衔时占的分量很大。
  在大将的人数上,在军衔初评时,曾有过22人的名单,那就是除了最终的10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之外,再加上张宗逊、宋任穷、肖克、王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
  但最终,大将的人数和元帅的人数一样,确定在了10人,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10位大将。
  其实对于大将人选,在当时主要是考虑三点:
  一是现任职务
  二是军队职级
  三是历史贡献
  比如许光达大将,许光达是贺龙元帅的老部下,如果就其资历和职位上来看,肖克、王震、张宗逊都高出许光达很多,但最终许光达能入选大将名单,主要还是考虑他在建国后被任命为新组建的装甲兵司令员。
  还有就是徐海东大将,早在抗日战争年代,由于身体原因,徐海东基本就处于休养状态。1955年评衔时,在军队中已没有任何职务。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徐海东将与大将军衔无缘。
  但在1955年1月军委座谈会上和彭德怀、罗荣桓提交的大将人选名单中,徐海东均在大将之列,且排名第二。
  这主要出于徐海东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
  徐海东除了战功之外,他对中国革命还有有两大贡献:
  1、当年徐海东率领红25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扩大了陕北根据地,为长征后的中央红军取得了落脚点。
  2、中央红军刚到陕北不久,在物资方面非常缺乏,虽然当时徐海东率领的部队情况稍微好一点,总的来说依然不容乐观,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海东还是拿出了5000银元支援中央红军。在这一点上,徐海东被毛主席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因此,对于元帅、大将的评选,并不是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的,有时候也会出于多方面的考量与平衡。

  三、上将的评选
  对于上将的评选,如果严格按照标准,级别必须是正兵团级,但在实际执行中,出于其他原因的考量与平衡,也未完全按标准执行。
  比如独臂将军贺炳炎,在战争年代他11次负伤,在评衔时,他的级别是准兵团级,但最终还是被评为了上将,他也是上将中唯一的一个准兵团级上将。
  还有已经转业到地方的阎红彦,在评衔时,阎红彦是四川省委第四书记,而评衔时,他依然被评为上将,主要还是考虑对中国革命有巨大贡献的陕北红军在授衔时,其主要创始人谢子长、刘志丹已过早地牺牲,而其他人也已过早地传入到政府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陕北红军没有代表,将会是授衔工作的一大遗憾,最终,阎红彦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被评为了上将。包括韦国清、乌兰夫都是这种情况。
  四、辞帅辞将未获批准的考量
  在军衔评定名单出来之后,毛主席辞去了大元帅的军衔,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辞去了元帅军衔,这主要出于工作的原因。
  除此之外,叶剑英也要辞去元帅军衔,要求将自己降为大将。
  当叶剑英看到名单之后,他还专门批注:“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
  但最终他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批准,原因主要是叶剑英无论从资历、贡献、还是现任职务上,荣获大将军衔都是实至名归的。叶剑英长期在总部中担任参谋长,有“叶参座”之称。他与罗荣桓代表政工的最高水平一样,他代表了参谋工作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国民党起义将领中,也有要求辞去上将军衔的,比如董其武。
  在得知自己被评为上将之后,董其武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托杨成武转呈,在信中他这样说:“我过去有罪,不能被授予上将,至多当个中将。”
  但毛主席回复:“杨成武可以不当上将,董其武一定当上将。”
  从某种意义上说,董其武代表了国民党起义将领。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而1955年授衔的历史,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极其浓重,直至今日,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是因为他有很强的可读性,二是因为人们没有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舍生忘死的开国将领。
  不管怎么授衔或者授什么衔,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的功绩,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们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功劳簿上。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