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20:23
鄌郚总编

中国文学年表·春秋篇(前770—前624)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金册典藏 移动到本区(2023-02-22) —
    中国文学年表·春秋篇(前770—前624)
    陈锡斗  赵兰英 主编
    编者按:陈锡斗教授与赵兰英女士,以半生心血,共同编辑而成一部从黄帝到公元2004年的《中国文学大事年表》,计5000余条,约60万字。这部著作,独具特色,与那些一句话一条的简单年表不同,他在每一条目下,都有具体的、重点的说明文字,少则几十字,多达几百,集《年表》《辞典》与赏析于一体,是一部研读中国文学的最方便的工具书。作者一生从事中国文学教育,故愿以一己之辛劳,为广大的老师、学生,以及中国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的方便,前后历四十年,成此一书。可钦可敬
    我深知这部工具书的重大价值,在这里先摘发一些篇章,以饗读者。若老天假我以余年,再一节节整理发布,以使世间更多的人受益于作者的无私奉献之心,也为发展、繁荣我中华民族的文学大业略尽绵薄之力。
    《中国文学大事年表·前言》
    陈锡斗 赵兰英主编
    前言
    《中国文学大事年表》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的工具书,是为了满足中小学语文教师、大专中文学员、高中生和文学爱好者的需求而编写的。
    本年表的内容分“文坛史事”和“史事纪要”两部分。前者主要记录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作家、理论家的生平活动、文学实践和主要著述,也录文学家之间的交往、在当时闻名的风格流派社团的活动情况,朝政对文坛的重要举措,还有国际间、民族间的文学交流乃至文坛重要轶事等;同时选录名著、名篇、久享盛誉的无名氏之作,尤其包括大专古代文学教材的所有篇目、通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全部古代诗、文、赋、词、曲、戏剧作品(选段)及部分传统现代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等;此外,还收入与影视剧有关的、广泛流传的部分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弹词等)、少数民族文学,重要刊物、总集、大型类书的编写成书出版年份,重要史学、哲学、文化等方面的词目。后者则扼要记述与文学发展有关的重大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事件。
    在编写中,我们重新研究了所选的原著、原篇章,汲取了一些当代最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参考了《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外文明大事年表》(未刊稿)及有关专著、工具书等。在此,谨向所参考的诸书、诸文的编著者致谢。
    本书的释文以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以及雅俗共赏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有多年从事中学、高师教学的切身体会:也听到许多学员如实反映: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手头既少得心应手的工具书,又缺深入浅出的参考资料;中文专业的在校生和自修学员,更急需既实用又精当的词典。鉴于此,我们力求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大专学员、高中生的自学多做些工作。但我们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书中难免有疏漏与谬误,敬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陈锡斗 赵兰英
    ………………………………………………………………………
    《中国文学大事年表》编 委 会
    主  编   陈锡斗   赵兰英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龙乐松    则  明    任庆良    李  峥    李  铎
    李西安    陈  立    陈  卓    陈锡斗    昌  石
    周金红    赵兰英    赵海军    胡桂琴    洪  智
    秦殿菊    蒋玉怀    程  龙    窦梦军
    凡   例
    一、本年表共收文学词目4370条。所收限于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其中历史、文化等范畴的一些词目,以及政治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也是从文学角度选收的。内容以文学知识为主。注重实用和精当。
    二、正文按年代顺序排列,并列公元纪年与历史纪年,古代部分兼列王朝年号(春秋纪年,只以周王纪年;以后有多国并行的,也只以一国帝王纪年)。每一事、一著作、一作家,以顺序号(1、2、3……)标明,一位作家同年发表几种作品,从第二行起,以题目另起标示。多数作家系以卒年,如:“前645   1.管仲(?-)”这表明:公元前645年,管仲卒于是年,“?”则表生年不详;个别作家只知生年者,则系以生年;少数生卒年不可考者,根据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排列立条。事项系以起始之年或终结之年。正文之前有年代顺序目录,以便检索;其后有词目笔画索引,以供参考。
    三、同一词目,有两个以上者,在索引中以所在年份区分。同一古题、词牌、曲牌的几篇作品,则注明标题或首句加以区别。著作分两部以上而又非一次发表的,一般只注释一部,不重复释文,而写明“见‘xx、x’条"。内容相关的,释文后有的写 明“参‘ xx、x’条”。
    四、释文内容,期能突出重点。注释作家,对有官职的,一般只记最高或最终的一、二个职衔;少数大作家稍详。对每个作家的著述,也只取主要的和特殊的。对每一部、每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都作了题解,交代写作背景和立意,都有内容提要和结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简析,有的还注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涉及学术性的争论问题,作客观叙述。释文语言努力做到准确、简明、好懂。释文中需要注音的难字,在括号内加注。
    五、目录和释文的纪年,大都省略“公元”和“年”字样。若属公元前,只省略“公元”,而保留“前”字,或在起始年注明“前”字,以下亦省略。
    六、年表涉及的时间,上起公元前2600年,下讫公元1949年9月。
    春秋
    太子宜臼即位,迁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辛亥
    平王四十一
    .《诗经·将仲子》约赋成   见于《郑风》。是一首著名的情诗。共3章,每章8句。叙女子对情人的表白,其欲爱不能,欲弃不忍,处在矛盾之中的痛苦。也成功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多情、温婉、怯弱的性格,充分暴露了当时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全诗采用重叠的章法,语言简练而委婉,心理刻画细腻。那矛盾的心曲,真挚的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己未
    四十九
    .《春秋》和《左传》编年开始   《春秋》终于公元前481年。干支纪日亦始于是年。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为后世编年史的滥觞。书中文字简短,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此书为儒家经典之一。
    《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亦称《左氏春秋》。配合《春秋》的编年体史书。旧传由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编撰。近人认为乃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成。记事从是年始,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按鲁国国君顺序记事,内容包括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事件及有关言论。对于礼仪、天道、鬼神、卜筮等事也有记载。书中表现的主要是民本思想和爱国精神,以及对于祭祀和殉葬残暴行为的批判。书中也宣扬了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和宗教迷信等。其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重点突出,有条不紊;尤善写战事。文字优美,记事详明,实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亦为儒家经典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史实发生   见《左传·隐公元年》。标题是后加的,取《春秋》一句。本篇记叙春秋初年郑国公室内部的权力之争。母亲姜氏偏爱次子共叔段,支持他推翻长子郑庄公。双方矛盾渐剧,庄公初不动声色,至共叔段发动叛乱时,才一举将其击败于鄢。庄公进而发誓“不及黄泉”不与母相见,直至采纳大臣颖考叔的意见,掘地及泉,在地道中与姜氏相见,既不违背誓言,又使母子重归于好。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剪裁详略,并通过生动的对话来刻画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烘托手法的运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诗经·黍离》约赋成   见于《王风》。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游子即景诉忧之作”。共3章,每章10句。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和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深广的忧思。全篇以“彼黍离离”起兴,还采用了章节叠用的歌咏形式,把悲愤的感情表达得非常真实、深刻;句式长短不齐,形成语言参差错落之美;还有叠字的运用,更为形象生动。
    郑伯克段于鄢。鲁与宋盟于宿。
    辛酉
    五十一
    .《诗经·君子于役》约赋成    见《王风》。《诗序》认为“《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共2章,每章8句。描述一妇女在暮色中看到鸡回窠、牛羊归舍的景象,联想起久役于外的丈夫,表现出奴隶社会强加给劳动人民的繁重徭役,造成了多少家庭的不幸。诗篇的叠咏和多用疑问句、感叹句,便于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意境优美,语言含蓄,其用语和用韵等形式上的特点,很好地表现了抒情主题。
    日蚀。周平王卒,孙林嗣立,是为桓王。
    丙子
    桓王十五
    .《诗经·氓》约赋成    见《卫风》,为弃妇之诗。共6章,每章10句,叙述与氓恋爱、结婚、受虐和被弃的过程,表达悔恨的心情和决绝的态度,反映了周代婚姻的不合理。诗篇巧用对比手法,精细的心理刻画,贴切的比兴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发展的历程。
    辛巳
    二十
    .《诗经·芣苢》已流行    见《周南》。这是春秋时代周南地方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所唱的短歌。共3章,每章4句。通过对妇女采摘芣苢(车前子)前后不同的动作的铺叙,生动地表现出她们在劳动中的欢乐。诗篇虽朴实无华,内容单纯,但令人觉得生动、亲切、低回无限。其语言反复,篇章重叠。诗句简洁,每章仅换二字,层层递进,保存着原始诗歌的形态。
    丁酉
    庄王十三
    .《曹刿论战》所叙史事发生   见《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后加的。叙历史上齐、鲁长勺之战,而重点记叙的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战后对胜利原因的总结,并具体论述了弱小国家在战争中执行正确的防御原则的重要性,也说明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弱国能够战胜强国的道理。全文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文章剪裁精当,旨归明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成功地采用对话、衬托、补叙等方法,逐层推进;语言简明有力,堪称记述文的典范之作。
    齐侵鲁,鲁用曹刿谋,败齐师于长勺。齐灭谭。
    庚申
    惠王十六
    .《诗经·伐檀》作成   见《魏风》。这是一首奴隶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民歌。共分3章,每章9句。其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四句,充分揭露了奴隶主阶级残酷掠夺的罪恶本质,表现了奴隶阶级内心的愤愤不平。诗篇采用“赋”而“兴”的手法开头,触景生情,感情强烈,还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使感情得到充分表达;语句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大量运用“兮”字,显示了民歌自由活泼的特色。
    .《诗经·硕鼠》作成   见《魏风》。这是一首奴隶反抗剥削,准备逃亡的民歌。共分3章,每章8句。诗篇以借喻手法,将贪婪凶残的剥削者比作田间的大老鼠,又以同硕鼠讲话的口气,对其掠夺劳动果实提出抗议,进行控诉,最后发誓要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压榨,到那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去。通篇采取重章叠句的手法和“比”的手法,既形象,又深刻,感情愤激,想象力强。本篇被视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滥觞。
    壬戌
    十八
    .许穆夫人作《载驰》诗   见《诗经·鄘风》。卫国为狄人所攻占,遗民730人避居漕邑。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戴公的胞妹许穆夫人策划为卫国向大国求援,遭许国君臣反对。她在愤懑中悲痛卫国被颠覆,欲“归唁其兄”而不可得,故作此诗,以写其伤痛。全诗分5章,共28句。叙述驱马归国吊唁途中,遇到许国大夫的阻挠,就抒发了诗人胸中无可言传的悲哀、愤懑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远见卓识、爱国深情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刚毅性格。此诗风格沉郁顿挫,充溢着英迈之气。
    齐桓公迁都于夷仪。楚人侵郑。
    癸亥
    十九
    .《诗经·定之方中》作成   见《鄘风》。卫文公徙居楚丘城,并迁百姓于此,再造宫室,百姓欢悦,作诗颂赞之。全诗共3章,每章7句。描述了卫人建城市营宫室,劝农桑,力图中兴的情况。诗中展示了卫人的集体创造精神和坚强意志,表现了卫文公那勤于国事的贤君形象。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诗,叙述细致而不累赘,拙重而不滞涩,别具特色。
    齐桓公率诸侯为卫筑楚丘城,恢复卫国。
    丙子
    襄王七
    .管仲(?— )春秋初齐国大夫、政治家、改革家。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颍上(今安徽境内)人。桓公时任国相,曾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子言论见《国语·齐语》。现存《管子》一书,为战国时齐国一些道家陆续汇集成的。原86篇,现存76篇,多数为后人假托。
    楚侵徐。日蚀。秦与晋战,获晋惠公,寻释之。
    癸未
    十四
    .《子鱼论战》史实发生    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标题是后加的。子鱼:公子目夷的字。此人是宋襄公的异母兄,当时作司马,有军事家的才能。本文主要记述宋、楚泓水之战的经过,着重记述了子鱼议论战争的正确见解,即军事家必须抓住有利战机,坚决歼灭敌人的军事见解;也揭露了宋襄公的愚蠢和虚伪。文章叙事简洁生动,重点突出;论述有理有据;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思想性格,形象逼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甲申
    十五
    .《晋公子重耳之亡》约撰成     见《左传·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标题是后加的。本文以回顾的笔触,叙写了晋公子重耳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及回国为君后的经过。文章选材布局,繁简得当;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精彩传神。虽为历史散文,却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戊子
    十九
    .《晋楚城濮之战》史实发生   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标题是后加的。楚联合陈、蔡、郑、许围宋,宋向晋告急,晋联合秦、齐与楚在城濮发生一次大规模的争霸战争。本文重点描述晋楚双方战前的外交纠纷、君臣情况、兵力士气等,以大量篇幅写双方交战前的酝酿发展过程,来预示战争的必然结局;于战争本身着墨不多,但又不乏具体而富有细节的描述;此外,运用对比手法写了一些有个性特点的历史人物,十分鲜明生动。
    辛卯
    二十二
    .《烛之武退秦师》史实发生   见《左传·僖公三十年》。标题是后加的。叙晋、秦两强联合围郑,在郑伯请求下,郑大夫烛之武冒险去说服秦王。他利用秦、晋矛盾,凭一段说辞使秦退兵,晋文公亦不战自退。本文记述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不惧,说服强敌,表现出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通篇富有雄辩的逻辑力量,分析入情入理;记述人物对话十分精彩,突出表现了一种行人辞令之美。
    狄攻齐。晋、秦围郑。介攻萧。
    甲午
    二十五
    .《秦晋殽之战》史实发生   见《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标题是后加的。叙秦、晋在殽的一次战争。结果晋胜,秦三帅被俘,全军覆没。本文系统地叙述了殽山之战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以秦师失败必然性的事实,着重谴责秦穆公“劳师以袭远”、“以贪勤民”;重在说明“贪”而“轻”,“劳师以袭远”,必败。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前后呼应;并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特别是外交辞令,来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也很成功。本文在写作上,集中体现了《左传》的高度文学成就。
    .秦穆公作《秦誓》    见《尚书·周书》,是《尚书》中的最后一篇。秦穆公欲伐郑,老臣蹇叔等谏止,不听。结果在殽山一战被晋军大败。本文即穆公事后追悔自责之辞。有句曰:“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意思是:别人犯了错误,我们根据道义去责备他,这是不难做到的;当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受到谴责而又能从善如流,这才是难之又难的呀!全文感情沉痛,态度真诚,语意恳切;多用对比手法,虚字运用也颇能传神。此文被视为后代帝王“罪己诏”之始。
    ..奚斯作长诗《閟宫》    见《诗经·鲁颂》,是《诗经》中最长的一篇。作者奚斯,鲁国大臣。本诗即鲁僖公赢得成功,建造新庙,依礼以其成绩告祭祖先时,奚斯所作的一首乐歌,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早的有代表性一首为君主歌功颂德的庙堂乐章。共9章,120句。诗篇夸大其词,溢美失实。其艺术特色,即尽兴尽致的铺叙、夸张,灵活运用重叠手法,最典型地体现了“赋”的表现方法,对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秦师将袭郑,至滑,郑商人弦高犒秦师,秦不敢往,灭滑而还。晋师败秦袭郑之师于殽,获秦三帅。晋败狄于箕。
    丁酉
    二十八
    .百里奚妻作《琴歌》    百里奚原为虞人,逃亡于楚,秦穆公曾以5张羊皮将他赎回,后为相,辅佐穆公建立霸业。他的妻子跋山涉水到秦国来找他。在一次宴会上,她扮作一位浣妇唱道:“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辞意为:百里奚啊!难道你忘了,临别时,给你宰了只大母鸡,没有柴,将门闩都劈着烧了。你富贵了,就把我忘了吗?
    .《诗经·蒹葭》约赋成    见《秦风》。这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共3章,每章8句中,前两句写景,点明季节,烘托气氛,后6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回旋往复,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本诗换韵复唱的章法特点,增添了诗的音韵美,深化了诗的主题。
    晋会诸侯攻沈,沈潰。秦伐晋。楚伐江。
    庚子
    三十一
    .《诗经·黄鸟》作成     见《秦风》。这是一首挽歌。秦穆公任好死,以177人殉葬,其中有子车氏三位大夫—奄息、仲行、鍼(zhēn)虎,号称“三良”。秦人痛惜和哀悼,唱出了这首歌。共3章,每章12句。分别哀悼“三良”。诗句重叠回环,一唱三叹,悲愤感人。这首诗的社会意义,不止是对“三良”的痛惜,而是当时人民对以活人殉葬死人的野蛮习俗的痛恨。它表明,历时约二千年,在奴隶时代盛极一时的人殉制,将随着社会发展被唾弃。
    秦穆公任好卒,太子罃立,是为康公。晋襄公卒,太子夷皋立,是为灵公。
    丁未
    顷王五
    .于外交场合始赋诗言志   郑君与鲁君会于某地,郑君为与晋修好,求鲁君去说情。宴席间,郑大夫子家赋《小雅·鸿雁》第一章,寓意希鲁君哀恤,为之说情。鲁大夫季文子答赋《小雅·四月》首章,以示拒绝。子家又赋《鄘风·载驰》第四章,取其小国有急,大国援助之意。季文子又答赋《小雅·采薇》第四章,以示可以为郑国奔走。
    鲁自正月至七月不雨。邾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北)。
    癸丑
    匡王五
    .《诗经·駉》约赋成   见《鲁颂》。駉駉:马肥胖的样子。一般认为是史克所作,一说奚斯所作。共4章,每章8句。全诗共举出16种马名。通过对骏马的赞美,热情歌颂了鲁僖公注意国家长远利益,养马众多的功德。在章法上属于完全叠咏体,“同列国之风”(朱熹《诗经传》)。
    邾子朝鲁。楚师、郑师袭陈,遂侵宋。
    辛酉
    定王七
    .《诗经·无衣》约赋成   见《秦风》。这是一篇在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抒情诗。共3章,每章5句。诗篇表现了战士同仇敌忾,慷慨从军,团结友爱,奋勇杀敌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气概。士兵们那种解衣推衣、团结互助、相待以诚的精神,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加深了主题的感染力;章法的变化,突破了用偶句的惯例,也使情感更为突出深入。此诗被视为边塞诗之祖。
    乙丑
    十一
    .《诗经·击鼓》作成   见《邶风》。晋不满卫援陈,出师讨卫。卫屈于晋,时留戍陈、宋卫国士兵,因悲观绝望,作此诗。共5章,每章4句。诗中依次叙述入伍从军、远戍思归和征戍劳苦,回忆与妻子告别时的誓约和哀叹失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解甲归乡的欲望。全诗纯用赋体,杂以气氛的渲染、细节的描绘,行文富于变化,语言质朴,很有特色。
    夏,楚攻宋。秋,鲁有螽灾。
    庚午
    十六
    .优孟衣冠故事发生    楚国贤相孙叔敖死后,其子穷困,靠打柴度日。优孟怜之,便穿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言谈举止,以至惟妙惟肖。一次,楚王宴饮时,优孟上前祝酒,楚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遂请其再任楚相。优孟冒妻子的口气说:“楚相不能当,孙叔敖那样忠心,使楚国富强。死后,儿子无立锥之地,也没人管。”楚王深为感动,立即封赐给孙叔敖之子土地和奴隶。这个故事叫“优孟衣冠”,在中国艺术史上,被看作中国戏剧的滥觞。
    春,晋卫攻齐,齐以公子彊为质于晋,晋还师。
    庚寅
    赧王十
    .老聃生于此年前后。春秋末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专掌王室书籍。知识渊博,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其学重“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他整理自己的思想,反思宇宙的本质,著书五千言,即今《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共81章。老子散文大都是以四言为主的短篇,不少是韵文,也有对偶句。其特色是深奥的哲理,辩证的思想,语言精粹,逻辑性强,颇有文学意味。
    辛亥
    灵王二十三
    .孟姜女故事滥觞    孟姜女,相传为秦始皇时人。因丈夫范喜良被迫筑长城,便万里送寒衣,哭于城下,城为之崩裂而丈夫尸骸发现,后投海而死。该故事反映了忠于爱情、反抗暴政的思想。春秋时曾有“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可能由此附会而成孟姜故事。后来通过说唱、戏剧、歌曲等形式,流传颇广。
    二月。癸酉日蚀。秋,齐伐卫代晋。袭莒。
    丁巳
    景王元
    .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吴王诸樊之弟,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贤明博学,曾多次推让王位。他于是年游鲁观周乐。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鲁国的乐工为他演唱《风》、《雅》、《颂》,所排列的次序和篇目与今本《诗经》大体一致。他所作的评论,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较完整的文艺批评。
    .《诗经》约已辑成     第一部诗歌
    总集,收集西周初到春秋中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采编者可能是宫廷乐师。曾经孔子校订整理。本只称“诗”或“诗三百”。至汉代始称此名。内容分风、雅、颂三类。“风”,为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一带的正声雅乐,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颂”,为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诗经》以四言为主,讲求节奏韵律,多重章叠句,常用比兴手法。在创作上,从多方面反映了时代生活,开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先河。与《离骚》同为中国文学之源。
    .韶舞已公开演出.   韶舞,相传是禹时代的乐舞,为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舞》之一,历代王朝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是年, 吴季札在鲁国观看韶舞, 叹为观止.。
    .《越人歌》、《楚人歌》等歌谣约产生于春秋中叶,载于《说苑》。《越人歌》,春秋时楚王弟鄂君子晳泛舟河中,乘兴奏乐,越人拥楫而歌。共10句。歌辞内容大致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有句曰:“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屈原即在楚歌谣基础上创立了楚辞。
    吴阍人杀吴王餘祭。吴使公子季札历聘诸国。
    丙寅
    十
    .郑人作《子产歌》《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从政一年,舆人怨之,曰:“取我衣冠而禇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舆:众。禇:即貯,财物税。伍:“赋”的借字,纳田税。与:援助。禇、伍、与为韵。
    戊辰
    十二
    .郑人复作《子产歌》   子产执政三年,舆人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诲,教诲。殖,增加产量。而,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嗣,继承。诲、殖、嗣为韵。
    甲午
    敬王十三
    .卜商( —?)春秋末孔门贤人。字子夏。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以文学见称。家贫,仕鲁为莒父宰。晚年到魏国西河教学。魏文侯曾尊他为师。李克、吴起都是他的学生。相传《论语》为子夏与仲弓(冉雍)合撰,《毛诗》传自子夏,《诗序》即为子夏作。《仪礼·丧服篇》亦传自子夏,《易传》1卷,亦为子夏所撰。汉人徐防又有“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之说。梁萧统曾将《诗序》编入他的《文选》中,中间论诗的起源及作用一段,自来文学家都视为千古不刊之论。
    邾庄公卒,以5人为殉。九月,鲜虞败晋师于平中。
    乙未
    十四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与孔子同时或稍前。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司马迁、班固都说他为孔子的《春秋》作传,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吴师、蔡师、唐师大败楚师,楚王奔随,楚臣申包胥赴秦乞援。
    丙申
    十五
    .《包申胥之歌》问世     去年十二月,吴军攻入楚之郢都,楚昭王出奔,楚大夫申包胥赴秦乞援,哭于秦庭,其辞曰:“吴为无道,封豕长蛇。以食上国,欲有天下。政从楚起。寡君出自草泽,使来告急。”
    三月,日蚀。楚申包胥以秦师救楚,击败吴师。
    辛丑
    二十
    .晏婴(?— )春秋时齐国正卿。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著名政治家、外交家。连任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50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主张以礼治国,屡劝齐景公轻赋税,省刑罚,听取臣下不同意见。至战国中叶,有人收集其事迹,编成《晏子春秋》,今本8篇,215章。
    齐与鲁和,孔丘相(相礼)。秦彗星见。
    辛亥
    三十
    .《孙子·谋攻》约撰成   《孙子》,一名《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古代被称为“兵经”。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他总结当世和过去的战争经验写成《孙子》。全书共13篇,6000多字。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关系,揭示了战争中的重要规律,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谋攻》是《孙子》的第三篇,主要讲谋划进攻的事情。文章强调以谋胜敌,认为运用谋略取胜于敌为上,要“全”不要“破”,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为谋攻的最高原则;分析各种进攻方法的利弊;指出进攻中敌我兵力不同时的战术原则;还指出将帅要善于辅君,君应避免为患于军。最后归结出判知胜败的原则:“知彼知己”。这一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本文论点明确,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语言简洁,逻辑严密,很有理论说服力。文中多用排偶句,既简练有力,又有整饬之美。
    丁巳
    三十六
    .孔子于是年五月,结束周游列国返回鲁国。之后,从事著述。
    齐攻鲁。鲁会吴攻齐。
    庚申
    三十九
    .孔丘修订《春秋》   据传,孔丘修订《春秋》,绝笔于本年春“西狩获麟”句。从隐公元年起,至此242年。以下至孔丘去世时《春秋》经文,皆出其弟子之手。
    .孔丘作《获麟歌》《孔丛子》载:叔孙氏之车子鉏商樵于野而获麟焉。众莫之识,以为不祥。孔子走上前一看,哭泣着说:是麟啊!并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鲁哀公十四年春,鲁猎人获麟。春秋时代亦止于是年。
    壬戌
    四十一
    .《论学十则》问世   均见《论语》,题目是外加的。十则语录,每则在《论语》中称作一章。分别论述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学习的对象,为人师要具备的条件,学习和思考不可偏废,知与不知的态度,强调向贤人看齐,好问和虚心求教是好的,学和教都应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的方法应举一反三,要善于求师,择善而从等,表现了孔子的教育观点。今天看来,仍有其现实意义。这十章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蓄有致,有的话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在人民的口中流传着。
    .《四子侍坐》约撰成   见《论语·先进》。题目是后加的。亦题《师生言志》。记述了孔子问志,弟子子路等4人谈论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篇中通过说话的语气、神态表现出各人的性格,对比鲜明。如子路直率而自负,冉有谨慎,公西华善于辞令,这3人都希望从政入世;性和平的曾皙却志在太平盛世之寻常日用,并得到孔子的赞许,显示出孔子对弟子的了解和观察力。全篇章法整齐,重点突出,形象生动。此章在全书中篇幅最长,头绪又多,最具有文学意味。
    .《论语》二则约问世   《荷蓧丈人》,见《微子篇》。记载了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天下时见到荷蓧丈人的一段对话,表现了孔子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的政治态度。文中有记叙,有议论,有评论,可视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文字简练、含蓄,耐人寻味。
    《季氏将伐颛臾》  见于《季氏篇》。记载孔子先指出不该伐颛臾,而冉有和子路却助季氏为虐;赞扬了孔子对冉有托辞的批驳,从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文章层层驳诘,引古语,用譬喻,很有说服力。文风古朴。此篇已从语录体进而应用对话,成为结构较完整的兼有叙事和议论的文章了。
    .先秦论说散文集《论语》约成书
    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文学语言的总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孔子言行而成。共20篇。内容多为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也有弟子之间、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谈话记载。不少具有文学意味,且与文学理论有关。该书开创了语录体,在散文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特点是语言精练传神,具有纡徐含蓄的风格。还能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生动。汉代有今文《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3种,后两者已佚。今本《论语》系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混合各本遗存编集而成。
    .孔丘作《曳杖歌》  《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早起,反手后退,拖着手杖,逍遥在门前。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歌辞意为,众山所仰的泰山倒塌了!众木所仰的梁木折毁了!众人仰慕而仿效的哲人衰败了!
    .孔丘(前552— )春秋末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世称孔子。少贫贱,早年曾任乘田(看管牛羊)及委吏(主管会计)等职。曾问礼于老聃。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50岁时,任鲁司寇,参与国政。后又周游列国。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贤者72人。孔子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强调“诗教”,重视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在美学上提倡“尽美尽善”,主张美和善的高度统一。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记载孔子言行和孔子与门人问答及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体著作,又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孔子也是世界十大思想家的第一名;世界四大哲人之一;世界100位文化名人的第七位。
    三月,孔丘卒。七月,楚白公胜作乱,杀令尹子西与子期于朝。
    公元
    前
    干支
    朝代
    文   坛   史   事
    史事纪要
    丙寅
    战国
    战国时期开始。
    戊辰
    周元王三
    .《勾践灭吴》史实已发生  见《国语·越语上》。标题是后加的。相传为春秋末左丘明撰。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之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务求报仇雪耻,用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终于打败夫差,灭掉吴国。文章能把具体描写与概括叙述结合起来,重点突出,有详有略,首尾呼应。并善于在叙事中突出人物对话,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处境和政治谋略,极富个性。本文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所记叙的越王勾践故事,流传相当广泛。
    .《叔向贺贫》成文    见《国语·晋语八》。记述“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的一段佚事,阐明了贫而有德与富而无德的优劣短长,即提倡廉洁修德,批评奢侈贪欲,反映叔向为人正直与机敏幽默。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层层深入开展论述,道理讲得清楚,又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贺贫一段说辞,援引历史事例,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此文深刻、生动,堪称一篇饶有兴味的小品文。
    越灭吴。
    乙巳
    考王五
    .《国语》约编定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约500年的春秋史。主要记言,故名“国语”。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实非一时一人之作。21卷。分《周语》3卷、《晋语》9卷、《鲁语》、《楚语》、《越语》各2卷、《齐语》、《郑语》、《吴语》各1卷。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故有《春秋外传》之称。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其文风平易浅近,又委婉多讽,颇耐人寻味;记言之文,亦不乏精练传神之笔。有三国时韦昭注本。近人徐元诰著有《国语集解》。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国语》点校本。
    .曾参(前505— )春秋末学者。字子舆。又称曾子。鲁国南武城(今山东黄县)人。孔子得意门人,以孝行见称。曾仕为小吏,禄不过钟釜,赖以乐道养亲。他严于律己,注重内省修养,一贯奉行忠恕之道,相传《大学》是他著的,《史记》说他“能通孝道”,“作《孝经》”。《大戴礼记》中记载有他的言行。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己卯
    威烈王二十四
    .孔伋(前483— )春秋末哲学家。字子思,鲁国人,孔丘之孙,曾参弟子,孟轲是他再传弟子。曾居卫、宋,困而作《中庸》。晚年返鲁,宣扬孔丘“中庸”思想,又对周初箕子《洪范》“五行说”加以渲染,铸下儒学正统始基。他的学说,到孟轲时,便形成思孟学派。《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已早佚。现存《中庸》一书并与《表记》、《坊记》等篇,收入《礼记》中。
    周威烈王卒,太子骄嗣位,是为安王。
    乙巳
    安王二十六
    .《墨子》中的《非攻》、《公输》问世  《非攻》,原有上、中、下3篇。本文是上篇,集中反映了墨子反对兼并战争的政治主张和墨子善辩的特色。文章先以尽人皆知的事件为例,然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逐步推论,尖锐地批判了那些歌颂“攻国”为正义的“君子”。全文通俗晓畅,喜用类推方法,层层进逼,有较强的逻辑性;文章语句整齐,善用排比,不避重复,感情色彩浓厚,语言朴素,颇具特色。
    《公输》记述了墨子为了防止大国楚国攻打小国宋国,以实际行动贯彻他的“非攻”主张的故事,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不怕牺牲,不求私利,为反对强权而献身的精神。本文为“非攻”的理论又作了补充说明。文中多用生动比喻,引证了历史材料,逻辑性很强,说理透彻,通俗易懂,也体现了墨子善辩的特色。
    .《墨子》一书编成     墨家学派著作的汇编。内容包罗万象,即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数学、几何、逻辑、军事,特别是论述了运动、力、杠杆平衡、浮力、以及声学、光学等知识、讨论了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凹凸面镜等现象,主要记述墨子的思想、活动及其同弟子的问答。由墨子的弟子和后人编纂的。现存53篇。文字质朴,逻辑性强,论证严密,说理清楚。它为战国时期大量出现论辩文打下了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散文发展史的里程碑。
    . 墨翟(约前468—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墨家创始人。世称墨子。宋国人,出身微贱,善工匠技巧、守城之术。宋诏公时任大夫,后寓居鲁国,聚众讲学,创始墨家学派。其学重“兼爱尚同”,又本下层人民利益,主张尚用节用。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著作《墨子》旧本有71篇,今存53篇。《墨子》散文的最大成就是,将中国哲理散文真正推向论理的道路。其特色为,论辩术的应用,文章逻辑性的加强,比喻层出不穷,行文质朴无华。墨子在世界上首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
    周安王卒,子喜立,是为烈王。三晋共灭晋而分其地。韩灭郑。
    癸未
    显王三十一
    .商鞅(约前390— )政治家。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号为商君,史称商鞅。他是韩非以前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曾辅助秦孝公实行变法。商鞅提倡“法制”,反对儒家德治,否定《诗》、《书》、《礼》、《乐》,斥之为虱子,也否定文艺。孝公死后,被诬谋反,死于车裂。现传有《商君书》,是他及其后学的言论著作集。书中文章有议论,有说明,语言风格冷峻廉悍,朴实无华,体现了法家不事文饰,务求明白实用的特点。
    秦杀商鞅,灭其家。尸佼逃于蜀。
    甲辰
    慎靓王四
    .屈原作《九歌》中10篇和《九章·橘颂》约在此年前后。  《九歌》,《楚辞》篇名。“九歌”本古乐曲名。“九”泛指多数,诗人借为组诗总称。为一组祭祀鬼神的乐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11篇。内容多描写神灵间、人神间的眷恋期待和幽情忧思,风格清新优美,文辞婉丽。其中《国殇》一篇,是追悼赴国死士的英勇壮烈的祭歌。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并根据民间祭歌的格调情趣加工而成。
    《湘君》,《九歌》的第三篇,被认为是湘夫人的唱词。依次写她迎候湘君未到,继而在想象中产生了幻觉,驾船北行前去相会,情绵悱恻;因不遇而对湘君的哀怨,以及孤独惆怅之情,最后她以芳草寄意。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代拟”方式,代为迎神巫者抒发深情;诗中写湘夫人心理活动入情入理,曲尽其妙,还采取独白方式展示人物心理,并以环境气氛的渲染作烘托,显示了分外动人的魅力。
    《湘夫人》,《九歌》的第四篇,与《湘君》是姐妹篇。本篇以湘君的口吻,表达对湘夫人的深沉思念与纯真的爱情。这篇祭神乐歌所描写的情节,完全是人间恋爱故事的重演。全诗采用写景抒情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就是用湘君眼前景物,来衬托自己凄凉孤独的心情;还有,表现幻想时采用铺叙手法,如诗中用14句描写“筑室水中”的美好景象,这既表现了人物的特殊心情,也起了弥补人物行动不足的作用。本篇和《湘君》的结尾相同,应视为诗人有意安排的映照之笔。
    《山鬼》,《九歌》的第九篇。这是一首描写山中女神忠于爱情的恋歌。共27句。诗中描写了女神等候恋人的情景和心理活动,表现出她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恋人负约的哀怨。山中女神既有神的特点,又具有人的性情和人的追求。诗篇充满浪漫主义与神秘色彩,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还有,出色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能密切结合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心理变化;基本句式为七言,杂以九言,或两句一韵,或4句一韵,产生了语勢流畅、声调谐美的艺术效果。
    《九章》:这个“九”表示实数,“章”
    是“篇”的同义词。“九章”是屈原9个单篇作品的总题。这个总题不是屈原自己拟定的。西汉刘向在他所写的《九叹》里首先使用“九章”这个词儿。《九章》里的9篇作品,并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排列顺序是按照王逸《楚辞章句》里所编列的次第,并不反映这些作品之间的先后关系。《九章》各篇,是研究屈原思想和艺术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资料。
    《橘颂》,《九章》的第八篇。现、当代楚辞学者多倾向于:它是屈原早年的诗作。共36句。诗以拟人手法咏橘述志,即通过对橘的赞颂来歌颂作者的理想人格。诗篇构思极为精巧。作者把“深固难徙”的橘和“苏世独立”的人融为一体,亦即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操很自然地寓于对橘树的描写之中。通篇四言,中间夹有五言,语言也较《诗经》显得绚烂些,突出运用楚方言“兮”。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物寄志诗,开创了咏物赋的先例,对后世托物言志的辞赋诗词有很大的影响。又今学者陈学文以为“《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文史知识》2001、3期)
    韩、赵、魏、燕、齐与匈奴共攻秦。
    戊申
    赧王二
    .屈原作《九章·惜诵》    屈原为楚王起草宪令,上官大夫欲夺之,屈原不与。因此遭谗被疏,由左徒转而任三闾大夫,于是作《惜诵》。题意为痛惜的陈述,实为诗人在幻想的法庭的讼词。共88句,分5节。篇中揭露了腐朽贵族集团妒嫉、诽谤、陷害忠良的卑鄙行径,表达了自己被谗见疏后极为苦闷、忧伤的心情,也表现出诗人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风格沉郁顿挫。诗中多用因果句和对比法,强化了痛惜情感的力度,还用大量的否定副词,增强了忧愤激情。因内容基本上和《离骚》前部分相同,故有“前离骚”之称。
    楚王、魏王如赵。张仪去秦相楚。
    己酉
    三
    .屈原作《九歌·国殇》   殇:指未成人而死。国殇:意思是为国捐躯的年轻人。诗篇颂扬楚国将士为国作战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共18句,每句七言。先写作战情景,后写牺牲者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诗风清新刚健。它是一首富有号召力与鼓舞力的战歌,也是一首感天地、泣鬼神的挽歌。一说,屈原作此诗,为祭大将屈匃(ɡài)。
    秦楚之战,秦先后大败楚于丹阳。赵攻魏。
    丙辰
    十
    .屈原作《九章·抽思》    抽思,意即把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犹如一团乱丝的愁绪抽绎出来。全篇共86句,分19章。诗辞内容是,对当初辅佐楚王那往事的沉痛回忆,倾吐对楚王言而无信的幽怨,陈述初放汉北时孤独苦闷的心情和对郢都的日夜思念。本篇的抒情,深沉缠绵,细腻真切,特别是借助于梦境描写,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怀。从体式上看,结尾有“乱曰”,总摄其要,概括全篇主旨。回环往复,无限低回,还有总结前文的“少歌”和发歌句“倡曰”。这种奇特结构在楚辞中是绝无仅有的。
    赵攻中山,取西邑。楚背齐而和于秦。
    辛酉
    十五
    .冯谖作《弹铗歌》    战国时齐孟尝君食客冯谖,因不甘心于地位低下被人看不起,就击弹铗(剑把)唱歌,其辞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辞意为:长铗啊,还是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出入不得乘车,无法养家。后来用“弹铗”比喻对人有所希求。
    .宋钘(约前370— )战国时社会文学家。一作宋牼,又称宋荣子。宋国人,其思想主流,为道、墨两家“忘我”精神的结合,主张“崇俭”,“非斗”,提倡“见侮`不辱”,“情欲寡浅”。又长于社会文学。他的小说,不是供人欣赏的作品,而是“上说下教”,用以宣传其主张的宣传品,即近于后世所谓“社会的文学”。《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家有《宋子》18篇,早佚,仅有辑本。一说《管子》中《内业》及《心术》上下各篇,即是他的原作。
    壬戌
    十六
    .屈原作《离骚》   亦称“离骚经”、“离骚赋”。“离骚”,旧释为“离愁”,今多解为“牢骚”或“离别的忧愁”。全诗共373句,2477字。前半篇,回溯已往历史,叙述自己的修养、抱负以及政治上的遭遇,表达了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后半篇则是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写向重华陈辞,神游天上,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追求理想的现实,及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壮志,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憎恨黑暗、嫉恶如仇的精神。诗篇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和大量神话传说,借瑰丽奇特的想象,形成华美的文采,宏伟的结构,创造了高远广阔的意境,既开拓了新的诗体和诗风,又富有地方特色,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自叙性抒情诗,第一篇浪漫主义杰作。与《诗经》并称“风骚”。其体裁,后世称“骚体”。
    楚怀王入秦,秦留之。齐孟尝君入秦为相。
    癸亥
    十七
    .《楚人谣》流行  《史记》载:楚怀王为张仪所欺,客死于秦。至楚王负刍,楚国为秦所灭。百姓哀之,为之语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即《楚人谣》。或曰《楚人谣》为楚南公作。
    魏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秦伐楚。
    乙丑
    十九
    .屈原为楚王作《招魂》   楚怀王因受欺诈,入秦被扣留,竟客死于秦。屈原为之作此诗。共280余句。“序”、“乱”部分用骚体,正文主要用四言句式,隔句句尾用语助词“些(suò)”。内容系借巫阳口气,极言四方上下多凶怪,险恶而不可居留,陈说故乡之可爱,如宫室之壮观,女乐之艳丽,饮食之丰美,游猎之欢乐,反复呼唤:“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并启示顷襄王发愤图强,报仇雪恨。通篇辞藻华赡,笔调夸张,想象奇诡,充满浪漫色彩;特别是运用了铺陈重叠的细腻描写,强烈的对比,优美的语言,凄恻动人,韵味无穷。对汉赋铺张风格的形成颇有影响。
    .《穆天子传》已流布   又名《周王传》、《周王游行记》。历史小说,作者佚名。旧题晋郭璞注。为《汲冢书》之一。凡6卷,前5卷描写周穆王驾八骏北征戎族,会西王母于瑶池,东归洛阳,会见诸侯等故事,后1卷记盛妃之死及其丧仪。故事趣味性较强,文笔浑朴动人,为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历史小说。
    该书写于书简,随葬于魏襄王墓,西晋咸宁五年(279)在汲郡(今河南省汲县)被挖出。经整理分为6卷,始题名为《穆天子传》。后又托名郭璞著。
    楚与秦绝。魏伐楚。
    壬申
    二十六
    .《孟子》中《寡人之于国也》等篇约问世
    《孟子》   儒家著作。战国时孟轲及其门人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11篇,现存7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其文以雄辩著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词锋犀利。此书发展了《论语》语录体特点,由短篇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另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充实之为美”等观点,对我国文学批评有重大影响。宋代把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现存注本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今人注本有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
    《寡人之于国也》   见《梁惠王上》。记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主要是反驳了梁惠王的“尽心”,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不平及阶级对立的现实。本文采取浅显生动比喻的方法,加强驳论的力量。语言锋利,构思奇妙,寓意深刻,还采用连锁推理句式,新意层出;多用排句,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特色。
    《日攘一鸡》  见《滕文公下》。本文记述孟子假设一个比喻,即某人由每天偷邻人的鸡,减少到一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就完全不偷了。以此来批评戴盈之说,减轻赋税并没有立即施行。这个故事讽刺了不愿彻底改正错误的人。文中运用恰切的譬喻代替抽象议论,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性。
    《弈秋诲弈》  见《告子上》。亦题《学弈》。弈:下围棋。弈秋:秋善于下围棋。这则寓言借弈秋教两人下围棋的比喻,说齐王不能实行“仁政”、“王道”不是由于智力不行,而是由于没有专心致志去实行;它还启发人们: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低下,而在于缺乏认真、专一的态度。本文运用譬喻,恰如其分,通俗易懂,颇有说服力。
    《齐桓晋文之事》   见《梁惠王上》,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全文的论述中心是“保民而王,莫能御之。”孟子借机阐明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本文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雄辩的特点,作者善于揣摩对方心理,逗引对方,掌握主动,由远而近,步步紧逼,耐心分析,层层推理,以犀利的语言与一定的逻辑性相结合,说理透辟。还“长于譬喻”,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文章的表现力,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孟子《许行》  见《滕文公上》。记述孟子与农家学派的辩论,他竭力反对许行、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自己做饭,兼理政务)”的主张,突出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必要和人君的重要作用。文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为后世剥削阶级提供了有利于统治的理论依据。本文集中体现了孟子散文善辩特色:一是“善设机巧,引人入彀”,通过步步发问,抓住对方弱点,迅速引到正题,进行有力的反击;二是善于引征大量事实,论证滔滔不绝,气势咄咄逼人,使对方没有反驳的余地。
    《孟子谓戴不胜》  见《滕文公》,记录了孟子对宋国大臣戴不胜“欲王为善”这一问题所作的答复,阐明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即环境的影响大于个人。文中先以儿童学齐语作类比,借此展开论证;并从正反两面作出假定,以两个反问句说明两种不同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  见《告子上》。本文阐明了义重于利、义重于生和不义可耻的观点;劝人要辨别义和利,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文章逻辑推理既严密又简练,还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层进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说理透彻,论证严密;也采用了多种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突出了主题,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庄暴见孟子》  见《梁惠王下》。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通过记叙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孟子的国君应“与民同乐”主张,即“仁政”主张,表现了“民本思想”。此文在写作上,善于用形象性的描写和说明,把抽象事物形象化,抽象道理具体化,说服力很强;还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突出了中心思想,增强了表达效果。
    《天时不如地利》   见《公孙丑下》。又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所论述的中心,即“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明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进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论点鲜明,结构严整,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逻辑性很强。语言简练有力,并善于使用排比句,分析充分,气势充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见《告子》。标题是后加的。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文中所举事例十分典型,而且都围绕中心论点,材料和观点紧密结合,很有说服力。
    寓言《揠苗助长》    见于《公孙丑》。揠(yà),就是拔的意思。叙从前宋国有个性急的人,嫌他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因而把它们一棵棵地拔高。到头来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故事说明:事物都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只有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单凭主观愿望,不管有多么良好的动机,付出多大的代价,结果还是“非徒无益”,反而有害,把好事办坏。这段寓言故事精练生动,含蕴深刻,写人状物十分传神。
    .孟轲(约前372—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字子舆,世称孟子。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相传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历游齐、鲁、滕、魏等国,曾任齐客卿。因他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著书。提出“民贵君轻”说,反对武力兼并,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缓和社会矛盾。肯定人性本善和先天的“良知”、“良能”,也注意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尊为“亚圣”。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艺批评方法。其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今存7篇。
    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61城。
    癸酉
    二十七
    .《愚公移山》约成文    见《列子·汤问》。这篇寓言故事塑造了愚公的鲜明形象,通过愚公移山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展现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同时也说明了只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文中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对比鲜明,增强了讽刺效果,耐人思考;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再有,故事用神话结尾。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列子》寓言故事8则约问世
    《杞人忧天》    见《天瑞》。标题是另加的。记叙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忧虑天会崩塌,地会陷落,怕自己无处容身,发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另有一个人为他的忧虑而担心,就去开导他。经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舍然大喜”;开导他的人也“舍然大喜”。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种忧虑不该忧虑的事的人。开导者所讲的道理,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杞人忧天”的成语就是从这个寓言故事来的。
    《人有亡鈇者》    见《说符》,也见《吕氏春秋·去尤》。鈇:同“斧”。叙有个丢了斧子的人,怀疑是他的邻居的儿子偷的。他于是从各个方面看那人都象个偷斧的。就是说,有了主观成见,轻易下结论之后,再去找符合这个结论的所谓证据,不但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反而会冤枉好人。文中采取对比的方法,深刻地批判了凭想当然的态度来观察、处理问题的主观主义。
    《齐人攫金》    见《说符》,也见《吕氏春秋·去宥》、《淮南子·汜论训》。攫:用手抓,抢。故事说: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到了卖金子的地方,他完全没有看见人,只是看见了金子,伸手抓住金子,扭头就走。这篇寓言讽刺了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他财迷心窍、利令智昏,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坏事,竟然不顾影响、不计后果。
    《九方皋相马》  见《说符》,也见《淮南子·道应训》。叙伯乐将九方皋推荐给秦穆公寻找好马。九方皋把所相中的好马,纯黑色的公马说成黄色的母马。这种识别能力引起秦穆公的怀疑。其实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马的天生的、内在素质,抓住了马的精要处而忽略了它的次要方面。这篇寓言说明,观察问题,判断事物,要抛开现象,抓住最本质的特征。对事物的本质不起什么作用的表面现象,也是可以忽略的。
    《两小儿辩日》  见《汤问》。叙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并因此难住了孔子。这说明无论什么人,即使是象孔子那样知识渊博的人,也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圣人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两个小孩善于思考、天真可爱的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文字简洁,层次分明。
    《歧路亡羊》  见《说符》。歧路:岔路。亡:丢失。这篇寓言通过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派出许多人去追,那羊还是跑掉了。说明对“道”的态度必须专一,如果不专一,就会“大道以多歧亡羊”,得不到道。寓言还告诉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不能见异思迁,否则,就会一无所获。“歧路亡羊”,后世用为成语。
    《高山流水》  见《汤问》,也见《吕氏春秋·本味》、《说苑·尊贤》。标题是另加的。这篇寓言说,古代传说人物伯牙长于弹琴,钟子期长于听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听出来。这说明,朋友之间最可贵的是知心,如果彼此间不知道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就不能成为好朋友。
    《纪昌学射》  见《汤问》。这篇寓言通过纪昌跟飞卫学射箭,经过二年苦练,即使锥子尖刺到眼眶边,也不眨眼;进而又练三年,看见虱子就象车轮那么大,并掌握射箭技术的过程,说明要学好一种技艺,必须下苦功夫,进行长期的基本功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学习。老师在关键之处加以指点,也是很必要的。文章把丰富的想象和客观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使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列子》约成书。  据传是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约前450—前375)所作。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8卷,已佚。今本《列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共8篇,134则。内容驳杂,多宣扬道家虚无思想,有谈佛儒及神仙之说,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观点的。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乙亥
    二十九
    .屈原再放逐于江南,途中作《九章.·思美人》;《悲回风》疑亦作于此年。  《悲回风》,题意即为邪风而伤感。诗人情思激越,幻梦神游,忽而扪天,忽而瞰雾,求介子,悲神徒,借以排遣其积郁,然而冤结情笃,触景生悲,寻来找出,越发不可收拾。通篇抒情,往复喟叹,悲愤不已。多用双声叠韵词、连绵词,使声调非常高妙,被视为屈骚中的最高峰。
    《思美人》题目中“美人”,即灵修美人,在诗中指楚君主。诗篇的内容是借思念“美人”之辞表述自己的忠贞之情,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能得到信任而实现理想的追求。诗中叙述了当时楚国君臣,贪恋安逸,忘掉君国大仇,也弃逐了自己的政治现实,以及诗人被谗迁逐的原因。即使如此,诗人仍要坚持理想,初衷不改,要为振兴楚国尽力,并随时准备以死来作最后的奋斗。本篇的艺术风格与《离骚》相类似,是浪漫而奇特的。
    .庄周作有《逍遥游》等篇
    《逍遥游》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一段。逍遥游:毫无拘束、绝对自由地往来天地之间。文中列举鲲、鹏、野马、尘埃、蜩、鸴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活动和寿命为例,论述一切事物,从庞大的鹏鸟,到微小的尘埃,都是有所待的,都要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游,不可能有绝对自由。本文能将哲理寓于故事之中,记述的故事,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传说和寓言故事的灵活运用,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文章雄丽恣肆,生动活泼,语言形象,有很强的感染力。
    《北冥有鱼》是前文的扩大(多三小段);是《逍遥游》的第一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还说明只有追求“无己”(忘却一切外物,也忘掉自己)、“无待”,才能达到绝对自由,才能逍遥游。其写作特点见前文。本为哲学论文,同时又是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秋水》是节选《庄子·秋水》的开头一大段。本文通过河神与海神的生动对话,来说明宇宙之间“道”的难穷,而人们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从而反映了庄子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表现了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消极没落思想。文章设想新奇,比喻贴切,词汇丰富多彩,描写细致生动;议论形象,句式多变,活泼爽快。全文气势磅礴,千姿百态,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庖丁解牛》见《养生主》。养生主:养生的关键。本文主要阐明作者的养生之道,也就是他的处世哲学。庄子认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象庖丁解牛那样顺其自然,避开一切矛盾,这样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以尽天年。很明显,这是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哲学。这则寓言故事写得生动传神,其中还含有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办事情就要顺应自然规律。
    .庄子寓言5则
    《不龟手之药》  见《逍遥游》。龟,同皲。题意为:预防皮肤冻裂的药。记述庄子与“名家”惠子关于“有用”“无用”的辩论,说明一切事物大用小用,那不过是为人所用,都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提出了“无用之用”的主张。并认为事物没有同一的客观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有用或无用。
    《埳井之蛙》   见《秋水》。埳(kǎn)井:即浅井;一说坏井。故事中的井底之蛙,生活狭隘,识见短浅,而又妄自尊大。它以为天下美景尽在井里,在“浅井”里跳进跳出,感到无比快活,比那些“孑孓”和蝌蚪更为神气。海鳖为它介绍了浩瀚的大海,它闭眼不见。“井底之蛙”已经成为一个孤陋寡闻,盲目自满的艺术形象,颇有教育意义。“井底之蛙”的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故事来的。
    《运斤成风》   见《徐无鬼》,又题《匠石运斤》。运:抡动,挥动。斤:一种斧子。题意为:斧子抡动带出一股风,是说挥动起来极其迅猛。本文叙述惠施是庄子可以一起论道的对象,但这对象可以和“运斤成风”的匠石密切合作的楚国人已经死了,庄子此后再也找不到可以志同道合地和自己一起论道的人了!他用这则寓言来惋惜惠施之死。“运斤成风”以后成为一句成语,比喻手法熟练,神乎其技。
    《涸辙之鮒》   见《外物》篇。涸(hé):水干、枯竭。题意为:干车辙中的小鱼。叙庄子去向监河侯借粮食,这个富有封邑的统治者,对一个饿肚皮的人,竟然不肯借几升米,却又装出一个十分慷慨大方的样子,其实只是开空头支票而已。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富贵者的虚伪和毫无同情心。它给人们的启示是: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杜绝假话、大话、空话,应当解决实际问题。“涸辙之鮒”后已成为成语,用以比喻处在困难中急待援助的人。也讽刺口惠而实不至的夸夸其谈。
    《痀偻承蜩》   见《达生》篇。承蜩:指用竹竿粘取“知了”。叙孔子去往楚国,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一个驼背老人以竹竿粘取知了,好象用手拾取一样。本文生动地描述了痀偻老人所以能承蜩若掇拾的缘由。它给人们的启发是:不论工作或学习,都必须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取得成就。“痀偻承蜩”已成为成语,用以形容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技艺十分娴熟。
    .庄周(约前369— )战国思想家、文学家。世称庄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漆园吏。家虽贫困,却拒绝楚威王的厚礼敦聘。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神的主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幻想有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陷入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学在政治、哲学思想上与老聃有相同之处,合称“老庄”。在文学上,他与屈原同属荆楚文化类型,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崇尚自然,反对一切人为造作的艺术,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所著《庄子》(亦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存33篇,《内篇》7篇为本人所作,《外杂》篇出后人之手。庄子散文汪洋恣肆,幽默形象,多采用寓言故事,思绪奔放新奇,渗透着机智和聪慧。在哲学上、文学上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秦攻魏,魏割安邑、河内于秦。齐与魏、楚灭宋,三分其地,宋王偃奔魏,死于温。
    丙子
    三十
    .屈原作《天问》  篇名意为对天的
    疑问,司马迁说是苦极呼天的意思。长诗约写于诗人被放逐期间。全诗共374句,1553字。屈原在诗中对于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故事提出了172个问题,参差错落,波澜叠起,表达了作者的宇宙观,以及对宗教信仰、传统道德观的怀疑态度,体现出屈原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不懈的求索精神。全篇以四字句为主,自然流畅,声韵和谐,倾吐了真挚的情感和坦白的襟怀,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诗。其中还较系统地反映了古代历史传说与史事,因此也被人们看作是反映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而庞大的史诗。
    .彭祖长寿神话见载     早在战国时代屈原《天问》就用问话形式记叙了片段。汉末方士《列仙传》、葛洪《神仙传》等多有记叙。谓彭祖,姓篯(jiān),名铿,为颛顼帝的玄孙。幼失父母,因战乱流离西域百余年。尝献雉羹于尧,被尧封于彭。又尝献雉羹天帝,天帝赐以长寿。历三代,至殷末已800余岁,丧49妻,54子,犹自以为命短。后世便以彭祖为长寿者的代称。
    秦蒙武击齐,拔9城。燕相乐毅说赵、楚、魏共攻齐。
    辛巳
    三十五
    .原作《涉江》约在此年前后
    《涉江》,《九章》中的第二篇,是诗人再放江南之后的作品。“涉江”,即渡江,过江。共61句。描述自鄂渚至溆浦行程的艰苦和诗人处境的幽独,抒发彷徨、悲愤的情感,表明自己高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本诗通过记事、写景来抒发感情,运用浪漫主义的比兴,多用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全诗思想感情、结构布局诸方面,大致与《离骚》相近,被称为“小离骚”。其语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楚辞的特点。
    秦白起攻赵,斩首2万,取代光狼城。秦地震,坏城。
    癸未
    三十七
    .屈原作《哀郢》等诗篇。
    《哀郢》,《九章》中的第三篇。题意即为郢都失陷而痛心,也讲作哀念楚国。是年春,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下楚郢都,迫使楚国迁都于陈,国家和人民蒙受许多苦难。当时处于“弃逐”中的爱国诗人屈原为此而感到无比痛心。全诗共66句,由纪行、思归、斥奸三部分组成,以乱词总收全诗。诗人抒发对郢都的眷恋,表现了对祖国危亡的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自己遭谗被逐的愤懑。全篇突出了一个“哀”字,把叙事、抒情和写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抒情主题;成为千古逐客思乡的绝唱;还运用了烘托渲染、比喻、对比等多种手法和大量的反诘句、对偶句,更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怀沙》、《惜往日》约作于是年四月
    “怀沙”,意为怀思长沙。《怀沙》表达了诗人生不逢辰的感慨和死的决心。
    《惜往日》,诗中综括叙述生平的政治遭遇,痛惜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受到谗人的破坏而未能实现,说明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以一死刺激君王的最后觉悟。此篇就是诗人的绝笔。
    . 屈原(约前339— )战国楚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娴于辞令。初辅佐楚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内政要明法度,举贤授能;外交则联齐抗秦。后遭到贵族中保守势力的排挤。先被流放到汉水以北,再流放于湘、沅一带。当祖国危亡、自己的理想破灭时,他满怀忧愤,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创造出骚体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其作品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为历代作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秦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楚徙都陈。周君朝秦。
    丙申
    五十
    .《触龙说赵太后》史事发生   见《战国策·赵策》。文章记述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齐国出兵救赵的故事,揭示了如何对待子女同巩固政权的关系,阐明了封建帝王要维护长久统治必须为子孙“计深远”的道理。本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凝炼而形象生动,尤其是善于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的情绪和性格。这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散文。
    戊戌
    五十二
    .楚歌有《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战国时楚国的歌曲。下里:本谓乡曲里闾,此指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四川东一带。下里巴人:指当地民间通俗歌曲,后为民间歌谣之通称。阳阿(ē):又作“扬荷”。薤露:为挽歌。阳阿薤露:指较深的民间歌曲。阳春白雪:指高雅的歌曲。宋玉《对楚王问》称:唱《下里》、《巴人》,都城(郢)里,属而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能和者数百人;唱《阳春》、《白雪》,能和者不过数十人。
    目    录
    约公元前    文坛史事
    传说时代 ………………………………………………
    .文字与文书形成
    黄 帝   ………………………………………………
    .《咸池》乐章制成
    .军乐凯歌问世
    .《弹歌》有可能作于是时
    尧    …………………………………………………
    .《击壤歌》已流布
    .《伊耆氏蜡辞》约作于是时
    舜  ……………………………………………………
    .虞舜作《卿云歌》
    .舞蹈《万舞》见载
    《中国文学年表·传说篇》正文
    公元
    前
    时代
    文  学  大  事  纲  目
    传说
    文字与文书形成
    相传,仓颉造字。
    考古在山东邹平县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在一灰陶片上刻有文字。陶上共有5行11个字。刻画笔意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排列整齐(距今4300年)。有些专家认为:这11个字已是成熟的文字,有可能还是一个短句或辞章,那也就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书。
    黄帝
    .《咸池》乐章制成
    《五帝外纪》载:“黄帝令大荣作咸池之乐。”《咸池》亦称《大咸》,周代六舞之一。相传为尧时代的乐舞之一;一说为黄帝所作,尧增修而用之。周代用以祭祀地神。大荣是提名我国最早的作曲家。
    “咸池”原指东方的大泽,相传为太阳神出浴的地方。在此,以为乐章名称。
    .军乐凯歌问世
    蔡邕《礼志》载:黄帝使歧伯作《凯歌》。凯歌是出兵胜利归来时唱的军歌。
    .《弹歌》
    古代歌谣。《吴越春秋》记有歌辞,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古诗源》始题名《弹歌》。亦名《作弹歌》。辞意为:截断竹竿连其两端成弹弓,发出弹丸,猎取禽兽。仅八个字就叙述出制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短促的二言形式,歌辞简短淳朴,铿锵有力,概括力极强。
    《弹歌》的时代无考。刘勰《文心雕龙》云:“黄歌《断竹》,质之至也。”认为这首诗歌极为质朴。列在黄帝时代可备一说。
    尧
    .《击壤歌》
    上古歌谣。最早见于王充《论衡·艺增篇》。《艺文类聚》引《帝王世纪》:“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并唱道:“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中表现了初期农业社会各安其生、无为`而治的淳朴思想。(击壤,是用木头做的简单玩具,如后代的木梆子之类。)相传此为我国最早的歌谣。
    .《伊耆氏蜡辞》
    古代歌谣。见于《礼记·郊特牲》。蜡(zhà)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辞意为:泥土,回到原来聚集的地方去;洪水,要流到低凹的地方;小虫子不要兴起危害庄稼;野草杂树都要长到沼泽地去!这是一篇为祷祝农业丰收而祭祀百神时的祭辞,实际带有咒语性质。它显示了原始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要求。《伊耆氏蜡辞》的时代无考。相传,蜡祭是伊耆氏时开始的。故此祝辞约作于是时。
    舜
    .虞舜作《卿云歌》
    见《尚书·大传》。古歌名。相传,舜见卿云(即庆云,为吉祥之气)现,命禹代行天子事,故作此歌。歌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辞意为庆云出现,光辉灿烂;日月交替,顺行自然。歌中表现了原始人对日月光明的崇拜与赞美,隐寓了舜决定告退让位于禹之意。此歌在中国近代,曾一度为北洋政府的国歌歌辞。(见1919、2条)
    .舞蹈《万舞》见载
    《竹书纪年》称:是时太学开学时用“万”。即举行“万舞”,为以兵器干(盾牌)、戚(大斧)为道具的大规模舞蹈,为武舞之一。
    注]原始时代,歌、舞、音乐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原始歌舞,即是当时的主要文学样式之一。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中国文学大事年表》02《中国文学年表·夏商周》(前2070—前
    《中国文学年表·夏商周》(前2070—前
    陈锡斗 赵兰英主编
    公元前         目   录
    夏朝 …………………………………………
    禹………………………………………………
    .乐曲《九招》问世
    .据传有《葛天氏之乐》
    .传说乐正夔作乐舞《大韶》
    启…………………………………………………
    .乐舞《九韶》《九歌》问世
    ……………………………………………………
    .孔甲作《破斧之歌》
    桀…………………………………………………
    . 商汤作《汤誓》
    商朝……………………………………………
    ……………………………………………………
    .盘庚作《盘庚》录
    .甲骨文字成熟
    .金文已见诸青铜器
    ……………………………………………………
    .周人作《丰歌》
    ………………………………………………………
    .《诗经·采薇》约赋成
    ……………………………………………………
    .伯夷、叔齐作《采薇歌》
    .箕子作《麦秀歌》
    .周公作《大武》
    .《周易》中“经”的“卦爻辞”约编纂而成
    .歌谣《爻辞》(4首)见载
    ………………………………………………………
    .《诗经·生民》流传
    .《诗经·公刘》约成篇
    ……………………………………………………
    .《诗经·七月》约赋成
    ………………………………………………………
    .祝雍作《成王冠辞》
    西周………………………………………………
    ………………………………………………………
    .周公作《大诰》篇
    ……………………………………………………
    .《诗经·东山》约赋成
    ………………………………………………………
    .白云谣》《天子谣》作成
    ………………………………………………………
    .《诗经·关雎》约赋成
    ………………………………………………………
    .《召公谏弭谤》史实发生
    ………………………………………………………
    .芮良夫作《柔桑》诗
    ……………………………………………………
    .中国历史始有确切的纪年
    ………………………………………………………
    .吉甫作《崧高》《烝民》诗
    ………………………………………………………
    .家父作《节南山》诗
    .寺人孟子作《巷伯》诗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中国文学大事年表》03《中国文学年表·春秋篇》(前770—前
    《中国文学年表·春秋篇》(前770—前
    陈锡斗  赵兰英主编
    目录
    春秋 …………………………………………………………
    …………………………………………………………………
    .《诗经·将仲子》赋成
    ……………………………………………………………………
    .《郑伯克段于鄢》史实发生
    .《春秋》和《左传》编年开始
    .《诗经·黍离》约赋成
    ………………………………………………………………………
    .《诗经·君子于役》已赋成
    ………………………………………………………………………
    .《诗经·氓》约赋成
    ……………………………………………………………………
    .《诗经·芣苡》约赋成
    ……………………………………………………………………
    .《曹刿论战》所叙史事发生
    ………………………………………………………………………
    .《诗经·伐檀》赋成
    .《诗经·硕鼠》赋成
    ……………………………………………………………………
    .许穆夫人作《载驰》诗
    ……………………………………………………………………………
    .《诗经·定之方中》赋成
    ……………………………………………………………………………
    .齐大夫管仲卒
    …………………………………………………………………………
    .《子鱼论战》史实发生
    ………………………………………………………………………
    .《晋公子重耳之亡》约撰成
    ………………………………………………………………………
    .《晋楚城濮之战》史实发生
    ………………………………………………………………………
    .《烛之武退秦师》史实发生
    …………………………………………………………………………
    .《秦晋殽之战》史实发生
    .秦穆公作《秦誓》
    .奚斯作长诗《閟宫》
    …………………………………………………………………………
    .百里奚妻作《琴歌》
    .《诗经·蒹葭》约赋成
    ………………………………………………………………………
    .《诗经·黄鸟》赋成
    ………………………………………………………………………
    .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始于是年
    ………………………………………………………………………
    .《诗经·駉》约赋成
    ……………………………………………………………………
    .《诗经·无衣》约赋成
    ………………………………………………………………………
    .《诗经·击鼓》作成
    ………………………………………………………………………
    .优孟衣冠故事发生
    ……………………………………………………………………
    .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聃生于此年前后
    ……………………………………………………………………
    .孟姜女故事滥觞
    ………………………………………………………………………
    .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
    .《诗经》约已辑成
    .韶舞已公开演出
    .《越人歌》《楚人歌》楚地歌谣约产生于春秋中叶
    ……………………………………………………………………
    .郑人作《子产歌》
    ………………………………………………………………………
    .郑人复作《子产歌》
    …………………………………………………………………………
    .孔门贤人卜商生
    ………………………………………………………………………
    .史学家左丘明在世
    …………………………………………………………………………
    .《申包胥之歌》问世
    ………………………………………………………………………
    .齐国正卿晏婴卒
    ………………………………………………………………………
    .《孙子·谋攻》约撰成
    ……………………………………………………………………
    .孔子返鲁
    …………………………………………………………………………
    .孔子修订《春秋》
    .孔子作《获麟歌》
    ………………………………………………………………………
    .《论学十则》《四子侍坐》《荷蓧丈人》《季氏将伐颛臾》约问世
    .先秦论说散文集《论语》约成书
    .孔子作《曳杖歌》
    .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丘卒
    公元前             目    录
    战国………………………………………………………………
    ………………………………………………………………………
    .《勾践灭吴》史实发生
    .《叔向贺贫》约成文
    …………………………………………………………………………
    .《国语》约编定
    .学者曾参卒
    …………………………………………………………………………
    .哲学家孔伋卒
    …………………………………………………………………………
    .《墨子》中的《非攻》《公输》问世
    .《墨子》一书编成
    .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墨翟卒
    ………………………………………………………………………
    .政治家商鞅卒
    ………………………………………………………………………
    .屈原作《九歌》中10篇和《橘颂》约在此年前后
    ………………………………………………………………………
    .屈原作《九章·惜诵》
    ………………………………………………………………………
    .屈原作《九歌·国殇》
    ………………………………………………………………………
    .屈原作《九章·抽思》
    ………………………………………………………………………
    .冯谖作《弹铗歌》
    .社会文学家宋銒卒
    ………………………………………………………………………
    .屈原作《离骚》
    …………………………………………………………………………
    .《楚人谣》流行
    …………………………………………………………………………
    .屈原为楚王作《招魂》
    .《穆天子传》已 流布
    ………………………………………………………………………
    .《孟子》(含《寡人之于国也》、日攘一鸡、学弈、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孟子谓戴不胜、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寓言《揠苗助长》问世
    .思想家、散文家孟轲卒
    …………………………………………………………………………
    .《列子·愚公移山》约成文
    .寓言故事《杞人忧天、人有亡鈇者、齐人攫金、九方皋相马、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纪昌学射》 问世
    .《列子》约成书
    …………………………………………………………………………
    .屈原作《九章·思美人》
    .庄周著有《逍遥游》(北冥有鱼) 不龟手之药、秋水、埳井之蛙、庖丁解牛、运斤成风、涸辙之鲋《痀偻承蜩》等
    .思想家、文学家庄周卒
    …………………………………………………………………………
    .屈原作《天问》
    .彭祖长寿神话见载
    ……………………………………………………………………………
    .屈原作《涉江》约在此年前后
    ……………………………………………………………………………
    .屈原作《哀郢》《怀沙》《惜往日》
    .诗人屈原卒
    ……………………………………………………………………………
    .《触龙说赵太后》史事发生
    ……………………………………………………………………………
    .楚歌有《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
    ……………………………………………………………………………
    .今文《尚书》最早传授者伏胜生
    ……………………………………………………………………………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鲁仲连义不帝秦》
    《苏秦以连横说秦》《唐不辱使命》《燕昭王求士》已成文
    .寓言《两虎相斗》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不死之药、三人成虎、南辕北辙、《鹬蚌相争》已产生
    …………………………………………………………………………
    .名家代表公孙龙约卒于此年前后
    ……………………………………………………………………………
    .吕不韦使宾客编撰《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中的《察传》《察今》《去私》问世
    .寓言《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问世
    .吕不韦及其门客著成《吕氏春秋》
    …………………………………………………………………………
    .荀况《劝学》《天论》《成相篇》《赋篇》已撰成
    .教育家、文学家荀况卒
    …………………………………………………………………………
    .李斯撰《谏逐客书》
    …………………………………………………………………………
    .寓言《智子疑邻、买椟还珠、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问世
    .《韩非子》中的《说难、和氏、五蠹、扁鹊见蔡桓公、历山之农者侵畔》撰成
    .思想家、文学家韩非卒
    .《山海经》记录成文后又有所增补
    .上古神话《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保留在《山海经》中
    .神话中女神西王母见载
    .传说中神荼、郁垒见载
    ……………………………………………………………………………
    .《晏子使楚》已问世
    .《晏子春秋》约成书
    ……………………………………………………………………………
    .《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嗟来之食、曾子易箦、教学相长》约问世
    ……………………………………………………………………………
    .《荆轲刺秦王》故事发生
    .荆轲作《渡易水歌》
    ……………………………………………………………………………
    .辞赋家唐勒约在世
    .辞赋家景差约在世
    ……………………………………………………………………………
    .辞赋家宋玉在世
    .宋玉作有《九辩》《风 赋》《对楚王问 》《登徒子好色赋》《高唐
    目   录
    秦……………………………………………………………………………
    .秦始皇下令书同文
    ………………………………………………………………………………
    .秦下令焚烧诗书百家语及列国史记
    …………………………………………………………………………………
    .秦坑杀儒生460余人于咸阳
    ………………………………………………………………………………
    .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卒
    .名儒孔鲋约卒
    公元
    前
    干支
    朝代
    文   坛   史   事
    史事纪要
    庚辰
    秦二十六
    .秦始皇下令书同文   当时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由李斯作《仓颉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识字课本。
    秦灭齐,统一中国。秦王政称皇帝,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戊子
    三十四
    .秦下令焚烧诗书百家语及列国史记
    新的制度的变革,引起新旧思想的激烈争论。儒生引经据典,借古讽今。秦始皇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除《秦记》、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这是中国文化典籍头次遭受的一次大浩劫。
    秦始皇下令焚诗书百家语。
    己丑
    三十五
    .秦坑杀儒生460余人于咸阳    文学方士侯生、卢生因讥议“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事觉,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派御史追查,共逮捕了460余人,全部坑杀在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
    坑咸阳犯“禁”儒生460多人。大治阿房等宫,计关中300所,关外400所。
    癸巳
    胡亥二
    .李斯(?— )秦代政治家、文学
    家。楚上蔡(今属河南)人。曾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战国末年入秦,秦王政拜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他在帮助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也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著有《谏逐客书》、《苍颉篇》(今佚)、《论督责书》等。其散文,语言明快简洁,结构严谨,且很有气势。另外,他所作《泰山》、《琅邪台》等石刻文字,皆四言韵文,对汉晋碑铭文有一定影响。
    .孔鮒(约前264— )秦代名儒。字
    甲、子鱼。孔子8世孙。博通经史,为秦国名儒,李斯建议焚书,他将《尚书》、《论语》、《孝经》等书藏于壁中,隐居嵩山。授弟子数百人。著书20余篇,后随陈胜农民起义军反秦,为博士。相传《孔丛子》一书是他所作,但亦疑为魏王肃所伪托。
    章邯破周文军,又连破以陈胜为首之农民军。御者庄贾杀陈胜,叛降于秦。二世杀李斯,夷三族。
    乙未
    西汉
    秦朝亡。刘邦建汉王朝。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