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孤山游记
文:刘海军
孤山不孤,与草山、方山相映,连绵起伏,亦不高,仅二百六十六米,却有渤海南来“第一山”之美誉。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筑夷齐祠,寿光李坡义孝留名而成孤山爷,两庙三贤,忠孝满天下。山东北有东圈汉墓、东萧汉画像石墓,西南处有龙洞、插旗台,而“孤峰夕照”“龙洞云开”皆出于此。足见山不在高矮,钟灵毓秀即可。
每每登山,沿步道逶迤而行,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偶有间隙,北望即可瞥见县城楼宇参差,与云天相接,宛若一副壮阔画卷。沐微风,于此处立而凝思,难免恍惚间忆起丝丝往事,如影飞掠,犹有回顾往生之效。再回首,登攀愈发坚定。
山风时徐徐,鸟鸣更幽幽。及至一陡坡,前行时可见数棵松柏被保留于石板步道之中,或左,或右,或中间,或两侧,或接连两三株,或仅一幼苗。到红漆栈道,更可见匠人独到之处,竟专为其辟径,浑然天成,和谐共生,令游者不禁暗暗赞叹,暖意融融。假以荏苒岁月,定为后世者所传颂,或奉为孤山一景。
至峰顶,东望可见潍坊市区楼宇,或缥缈,或清晰可见,时有海市蜃楼之感。若逢日出,喷薄之势震撼心灵,而“孤峰夕照”之景(孤峰倒影大桥西,翠抹岚光望不迷。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诗题。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合烟待鸟栖。二圣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萋萋。)随时过境迁而渐渐消亡,几不存在。惋惜之余,幸存朝霞与“孤山日出”之盛景,聊以自慰。
孤山庙、夷齐祠、碑刻、养生池、赑屃驮碑等,显不赘述。
而峰下偏东数米处,今人亦修车道、步道,蜿蜒数里,为南向登顶之用。数丛凌霄纠缠而生,缘峭立绝壁而上,直插云霄。此时,正值花开,使该处实至名归,当为一景。
若体力尚可,绕峰下南坡小径西向穿行,处处通幽,处处皆景。遍野山荆花开,串串白紫相间。酸枣成林,灿意浓浓。人行其间,自在逍遥。常遇青石横卧松柏树下,似龟似鸟,如龙如虎,等等不一,惟妙惟肖,堪当又一佳景。
途中有县地震监测台,为一洞。“龙洞”否?
久望,诵“洞里云开洞里春,洞中多少避秦人。蛟龙蟠处迷风雨,雷电惊时有鬼神。泰岱千层连锦障,蓬莱五色觐枫宸。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
剧县春晴、营丘夜雨、白石飞花、黄村黍熟、马山雪霁、孤峰夕照、龙洞云开、方水朝烟,为昌乐古邑之八景,上至盘古开天,下至明清民国,纵横开阖,美不胜收。
然,现今几千年农耕业已危殆,村村现空巢,且农野时有荒芜,流转、拆并亦非议颇多而举步维艰,再加地理形貌、气候之改变,诸多景致已几近不再,就如这“龙洞云开”。
罢,每于步道平台整顿登山或折返而纠结时,尚不如吟咏“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有滋味,况更有人字沟、乱叉沟近在咫尺矣。
人字沟取其形,乱叉沟取其势,乃为孤峰脚下一南北沟壑,深及七八米,南北近两里,因岁月打磨而为之泄洪。
至该处,若童心未泯,或尚有脚力,亦或因久居城市而烦,或因图一时清静而避,大可沿小径曲折而下,一探其究。盛夏,壑内葎草居多,勾连盘绕,让人诚惶诚恐。几株老槐南北渐次分布,虬枝墨染,偶有一声杜鹃凄鸣于内,甚是唬人。但,两侧悬崖峭壁皆为黄土,松柏、山荆、野草等根系裸露、镶嵌于里,似刀劈,如斧切,直陈眼前,着实让人惊叹不已。感自然之伟力,明个人之渺小,慨生命之倔强,悟进退之顺势而为。坚石尚化为一捧黄土,何况如沧海一粟之众生。北向浅行,拐弯处渐有几座土峰兀自耸立,决然,毅然,欣欣然。
老农言,若游之,夏不如秋,秋不如春;若论无痕者,唯余此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