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国家级名中医,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建树颇深。现将唐老治疗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中消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病属气血津液病证,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分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中消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形体消瘦,大便干燥或便溏,或伴有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症,有胃热炽盛及气阴亏虚两种证型。唐老认为在治疗消渴病的过程中,当从脾治疗,重视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抓住脾失健运的主要病机,可三消兼治,提高疗效。
辨证治疗
1.脾胃伏火证
症见口干多饮,多尿,乏力,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健脾养阴。
处方:生石膏(先煎)15克,知母、麦冬、生地、玄参、山栀子各10克,牛膝、防风、太子参各8克。
加减:渴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各10克,便秘甚加大黄4克,尿多加桑螵蛸、芡实各10克。
2.湿热困脾证
症见肢体倦怠,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形体偏胖,心胸烦闷,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化浊。
处方:法半夏、陈皮、茯苓、葛根、佩兰、藿香、苍术、薏苡仁各10克,黄连5克。
3.脾气虚弱证
症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肌肉瘦削,脘腹坠胀,小便淋漓不尽,或尿浑浊如米泔水,舌质淡,脉濡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补脾胃。
处方:黄芪、党参、炙甘草各12克,柴胡10克,白术、当归各8克,陈皮、升麻各5克,生姜8片,大枣5枚。
4.脾虚湿停证
症见多饮多食症状不明显,口干,大便溏软,小便清长,头晕心悸,或有气短,自汗,乏力,倦怠,嗜卧,口淡,食少,或脘腹满闷,食后饱胀,舌体胖大,质淡,或有齿印,苔白腻,脉滑。治宜益气健脾,利湿燥湿。
处方:太子参、白术、茯苓、厚朴、山药、白豆蔻各12克,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陈皮、苍术、甘草各10克。
5.气阴两虚证
症见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饮多食易饥,气短懒言,心烦,手足心热,心悸,失眠,动则汗出,尿赤便秘,舌红少津或胖有齿印,苔薄或花剥,脉细无力或细弦。治宜益气健脾,养阴润燥。
处方:白术、茯苓、麦冬、玄参、葛根、生地、太子参、黄芪、山药、五味子各10克,木香6克。
6.脾阴不足证
症见面白颧红,虚烦,口干,唇红,厌食不饥或能食不运,大便干结或泻下如酱,黏腻不爽,腹胀隐痛,口舌生疮,舌干红,苔少无津,脉细数无力。治宜甘润养阴,健脾生津。
处方:太子参、白术、茯苓、莲子、山药、炒白扁豆、薏苡仁、麦冬各10克,砂仁6克。
7.脾阳不足证
症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腹胀喜暖,泛吐清水,食欲不振,或食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处方: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桂枝、山药、山萸肉、甘草各10克,制附子6克。
以上处方用法均为: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