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12-31 22:24
昌乐 刘文安

再记原唐吾公社书记张政钧同志

  心系群众身敬业
  ——再记原唐吾公社书记张政钧同志
  赵守诚
  《宝石城文艺》2011年第四期发了拙文“身处危难心爱民——记原鄌郚公社书记张政钧同志二三事”之后,有同志曾打电话给我,说看了该文觉得很实在,很亲切。有些鄌郚乡亲见我后也主动谈论这事,并热情告诉我一些有关张政钧的事例和印象。不久我又接到《宝石城文艺》主编吴汉宾先生电话,说拙文发表后,反响很好,很大,希望我再进一步采访,再写一些相关内容。我就又将新获素材仔细梳理,又采访了几位曾结识张政钧或与之同事过的同志,续写此文,以复吴主编与鄌郚乡亲之挚约。
  为要救济粮
  与县委书记爬山越岭
  公社时代是大集体,各农户统称“社员”,三五十户社员组成一个生产队,大约相当于现在各村的行政小组,是基本核算单位,统一管理着全队的生产和分配,生产大队(即现在的村委会)统一管理各生产队。那时兴各单位多报产量,多卖“余粮”,以显示本单位搞得好,致使多数社员,分口粮少,不够吃,不少生产队社员常年缺粮,缺口很大。而生产队、生产大队干部还不准社员说缺粮忍饿,以免给自己脸上“抹黑”,有社员被逼无奈去集上买地瓜干吃,路上碰到人问,还只好说:“买来喂猪”。各公社更是这样,争相虚报产量,力争“上游”,唯恐落后。当时的鄌郚公社面积很大,西北角的毕都片、北鄌郚片全属之。而全公社内平整肥沃土地很少,鄌郚绝大部分是山岭薄地、沟头崖岭,产量很低。张政钧比较讲究实际,每年报产量基本是据实而报,因而每年报的产量就大大低于其他公社,这就使县里领导很不满意。因为当时大气候所致,各县争相多报产量,多卖“余粮”,多贡献。县里领导也承受着评比的很大压力。1973年春,鄌郚公社多数社员已缺粮了,而县里却迫于大气候,又要“查找”产量,县领导对鄌郚的低产很不满,县委书记满玉成亲自来了鄌郚,想说服张政钧“提高”产量,张政钧自然明白书记的来意,就备了两辆自行车,说“满书记,咱俩下去走走看看吧。”两人并肩出了公社大门,向西经河西、郑家庄、钟家庄沟,直奔北鄌郚、毕都,一路上,路是坑坑凹凹的路,地是呲牙裂嘴的地,连草都多数瘦弱如发丝,他们骑车不如推车走的多,不少地方还得搬着车子走。还没到张政钧预定的目标车罗顶,两人就大汗淋漓、脚疼腿酸了,满书记提出:“咱坐下歇歇吧!”两人席地而坐,满书记深有体会地说:“嗯,我看清了,鄌郚的地质条件确实差。”张政钧趁势说:“我们报的产量是不高,可我们还是往外圈里报的呢!其实多数社员是一年缺半年口粮啊!”满书记理解下属的意图,就主动问他:“你说吧,就当前急需,得多少救济粮?”张政钧内心划算了一下西北几个特困片的人口缺粮情况,很坦率地说:“起码得三十万斤。”满书记一思量,按鄌郚全社人口算,每人只摊十斤,就爽快地说:“行!答复你的要求。”张政钧凭自己的良苦用心,为鄌郚人民争取了三十万斤口粮。回到公社驻地,送走满书记后,他立即打电话叫来全公社最困难的毕都片片长邱继三,问他:“你片里要基本解决社员吃粮问题需多少粮食?”邱片长不知其用意,略一估算,全片人口半年缺粮就是;四十多万斤,但他只说了如果有三万斤就能救急。张书记一口就答应:“给你六万斤。”一下惊得邱片长张口结舌,热泪盈眶。“那敢情好!”
  ……
  张书记是凭自己对领土的山、沟、土地的了解,凭自己对社内臣民血肉深情为公社争来了30万斤口粮,而他自己为这次要粮所得的收获却是回来后腿疼了好几天。
  地方行政长官职系百姓的衣食住行,旧时称之为“父母官”,张政钧可谓尽心尽力,尽了一位“父母官”应尽的职责。
  重人才办起乐器厂
  毛主席发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城市同时开展“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运动。1970年,鄌郚公社分来几户青岛居民,安排在了刘家庄。这些人一点农活也不会,并且连用煤灯、用水桶打水这些普通生活技能也不会。张政钧指示大队要好好照顾他们,大队安排了专人教导他们生产、生活。大队反映其中一名姓姚的好拉一种歪着脖子拉的琴,张政钧知道那叫小提琴,是一种普通乐器,并不怎么在意,后来听说那人原是一家乐器厂的技师,会造小提琴。他拉的那小提琴就是他自己做的。张书记来兴趣了,亲自到刘家庄会见了这位老姚,仔细端详了他自制的小提琴,听他拉了几首曲子,就问他:“这提琴从头到尾全是你自己做的吗?”“弦是买的现成的,别的全是自己做的。”“你再做一把我看看行吗?”“行啊!”老姚以为张书记想要琴,就一口答应了,当天就动工开始制作起来。
  每隔几天,张书记就来一趟,询问制琴进度,并亲眼看着操作一番,老姚自然是认真回答书记的询问,边干边解释每道工序的作用和要求,并抢时间抓紧制作,二十几天后,一把纯手工制作的崭新小提琴制作成功了。张政钧拿起来,和老姚原先拉的那一把仔细比对一番,确实一模一样,他让老姚拉了一曲,和原先那把一样动听。这时他提出了一个老姚压根儿没想到的问题:
  “咱们办一个工厂,你领着工人造提琴,行吗?”
  老姚认真思考了一下,很负责任地回答:“技术我完全负责没问题,管理一个厂子,我不行。”
  原来张政钧要老姚做小提琴,根本不是想要琴,而是在考察老姚能不能完整造成小提琴,当他亲见老姚完整造成一把小提琴后,决心下定了。经过一段全方位筹划以后,“鄌郚乐器厂”正式建成投产了,生产大、小提琴,口琴。1973年纳入国家计划,并为轻工部部管产品。后陆续增产响板、京胡、测绘仪器、儿童运动娱乐器械等产品。
  鄌郚乐器厂的建成,使老姚的特长技术得到了完全发挥,为鄌郚公社社员提供了几百个就业岗位,为鄌郚公社、昌乐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创了昌乐社办企业向高档次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之前,昌乐公社办企业仅一社一处小型农修厂,为修造小农具服务。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鄌郚乐器厂的诞生,为昌乐县的乐器生产埋下了根系,播下了种子,四十年后的今天,昌乐县的乐器生产业之所以如此辉煌发展,如火如荼,不可否认是与当年鄌郚乐器厂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无官身不轻 主动多干活
  1976年,张政钧被免去工业局局长职务,调到县良种场当一名普通职工。从公社、大局的一把手,一下降为一名普通职工,一般人思想很难承受,难免会发牢骚,使性子,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出现一些不理智的言行,起码会“无官一身轻”,闭目养神,消极怠工。当时的良种场领导也觉得,组织上安排他来就给他发工资而已,没指望他干什么活。
  多数人没有想到,张政钧来到良种场,既不牢骚怪话,更不为难领导,而是铺下了身子,放下了架子,踏踏实实做一名普通职工,积极主动干活劳动。良种场是个农业实验示范单位,一切工作都是农活,锄地、除草、施肥、浇水、收割、打场,件件活儿都是又脏又累。场领导考虑到张政钧的具体情况,没有把他分到具体班组,也没给他分配具体任务,只安排他:“你注意帮助全面照看着,发现什么问题给我们领导班子提个醒就行。”张政钧答应着,而实际却是每天都早早吃了饭,和职工一起下地干活。统一休息他休息,统一下手他下手,每天都一直顶班干到晌午或傍晚下班,下班时还要周围巡视一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扫尾的事。一次在锄玉米,休息时锄都撂在地里,一位职工家里来了客人,他回去招待一下,没想到那客人来是有急事,叫着那职工走了。下班时那锄仍撂在那里,张政钧不声不响去拾了起来,扛着两张锄回来,给那同志送回家。
  一日麦收打场,大伙儿一直忙活到天黑才收工吃晚饭。管生产的副场长怕有什么落漏,又回场院查看,只见张政钧还在用苫子苫麦穰垛,压棍子。副场长催他先回家吃饭,他说:“我看着刚才是云彩接太阳,怕天不大好,咱还是先把它拾掇好,省得半夜五更来了雨,现起来拾掇来不及。”结果,半夜时分真的雷声大作,下起了急雨,当人们从酣梦中惊醒,慌慌忙忙跑到场院去拾掇时,见场院里的一切早都收拾得停停当当,万无一失了,可谁也不知道这是老张在下雨前就早早悄悄干好的。家是北三里的当时任良种场领导班子成员的李凤仪曾经说:“张政钧在良种场这几年,是既操着领导干部的心,又干着普通职工的活。”这应该是对张政钧良种场生活工作的准确评价,他就这样在良种场工作生活,一直到1980年调到县水泥厂任厂长。
[ 此帖被admin在2013-01-01 23:19重新编辑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人物 鄌郚文史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1楼] 发表于:2012-12-31 23:03
昌乐 刘文安
再记原唐吾公社书记张政钧同志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