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6-25 18:17
鄌郚总编

赵开礼丨勤奋做事,谦逊做人

  
  上学的时候,对历史上的曾国藩没有任何好感,总认为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罪魁祸首,他屡败屡战,也不过是对清廷的愚忠和效命,要不,他为何还有一个“曾剃头”的恶名呢?
  年长一点,我才发现,这个曾经被我痛恨的人物,不仅是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而且还是一位守拙勤勉的儒学大亨,在他的书里,到处都是道破天机的大实话。
  “古今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一惰,一傲,贻误了多少天下客。这句话,不仅摸到了庸人的伤,也触到了才人的痛,它是曾氏处世的风格,也是教诲众人的哲学。据史学考证,曾国藩的天资并无过人之处,甚至是个出名的差生,他有多笨?下面这个故事就足以证明。
  13岁那年,曾国藩在书房背一篇三百字的短文,结果愣是背了三四个小时还没背下来。这时房梁上跳下一个小偷,一字不落的把文章背了出来,并对曾国藩说:“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同时代的名士,资质都比曾国藩强很多,李鸿章17岁考中秀才;张之洞16岁考中秀才;左宗棠14岁考中秀才;梁启超11岁考中秀才;曾国藩16岁开始考,结果考了7次才勉强中了倒数第二名。
  如此笨拙的读书人,一根屡试不第的老油条,拿到今天的学校里,肯定也被列入差生的名单。他为何能够大器晚成,一跃成为撑起清庭将倾之厦的栋梁呢?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便是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据说曾国藩的湘军作战的时候,常常采取“结硬寨,打呆仗”,也就是避开正面交锋,只管修筑壁垒。湘军出征,最重视的就是扎营。每天行军四小时,然后便开始挖沟修墙,也是四小时左右,行军速度和蜗牛差不多,晚上还要轮流站岗。这个场景,在历史上是非常奇葩的,闻所未闻。哪有好好一支正规军队,却活脱脱成了民工建筑队?长年累月下来,每个士兵都是挖沟小能手,不会挖沟砌墙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要选历史上最会挖沟的士兵,湘军绝对当之无愧。
  当时的太平军,采取的是游击战,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作战时还裹挟着大量的流民,制造出铺天盖地的声势。面对这种流氓战术,挖沟修墙,实在显得太笨拙,颇有劳民伤财的味道。但这恰是曾国藩大拙胜巧的体现,太平军再流氓,也拿层层壁垒没办法,湘军在墙内,自己在墙外,找不到进攻的机会,却时常遭受弓箭的侍候。
  细想曾国藩的战术,其实就是步步为营,以期实现稳扎稳打的效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先保住自己,才能争取胜利。看似最笨拙的行为,却往往是最正确的做法。湘军之所以成为太平军的劲敌,拥有最强的战斗力,大概与曾国藩的那种大拙而勤的风格有关吧!
  关于曾国藩的成名,人们归结了三个词:早起、耐烦、有恒。早起,就是珍惜时间,颇有笨鸟先飞的意思;耐烦,就是坐得住,一段文章读不懂决不读第二段,一本书没读透,决不读另一本;有恒,就是能坚守,不放弃、不轻易言败。正是这种勤勉的操守,让曾国藩遇事沉着,处事稳妥,知进知退,最终成了大清基业的砥柱力量。
  现代科学证明,多数人在智力上没有太大差异,最终出类拔萃的,是那些克服了自身惰性、努力进取的人。在当今社会,只要你不是像哪吒那样长着三头六臂,或者是哪家门里的官二代、富二代,这辈子就注定要不断努力。而努力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因为懒惰,你高估了困难,因为懒惰,你放弃了尝试的机会;同样因为懒惰,你总是急功近利,甚至寄希望于投机,结果却是懒惰误事,聪明误人。这样的例子不用举,相信每个人都有深刻的经历。
  在曾国藩的身上,还有常人很难做到的另一个方面:谦逊。他为人谦和,为官低调,做事谨慎,不居功,不敛财,不铺张,从他身上,没有二品大员的阔绰,也没有权倾朝野的作派。只有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按照当时清朝的制度,四品以下的官员坐四人抬的蓝色轿子,三品以上的官员坐八人抬的绿色轿子。但曾国藩官至二品的时候,坚持坐蓝色轿子,这在等级观念深入骨髓的时代,是多么令人感佩啊。
  就当时力量对比来看,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是大清帝国武装力量的中坚,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人都是湘军的嫡系,各地大小的驻军统领,也大都听命于他的调度,特别是,他的弟弟曾国权统帅的淮军,在围困天京、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权势大增,占据了江南许多的军事要地。可以说,大清的命运已经完全被掌握在曾氏兄弟的手里。
  多数人认为,曾国藩完全有实力黄袍加身,把中国变成曾姓的天下,并且他麾下的幕僚和将领,也大多有了推翻朝廷、另立中央的想法。而当时的清政府,虽然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然而,在经历多年战乱、朝廷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有谁能与曾氏集团势力相抗衡呢?
  面对朝廷的猜忌和人心浮动的局势,身处众人视野中的曾国藩,却表现出了一个儒家后人的忠恕和坦荡,为了平息战乱,稳固朝廷,他权衡利弊,一方面力排众议,打消属下起事的念头,另一方面,他颁布法令,惩治军阀拥兵自重,对抗朝廷的行为。针对淮军在地方上私自扩充军队、目无法纪的行为,他一面致书曾国权,要求严整军纪,精简兵勇,同时他主动上书朝廷,以自己治军不力和疏于管理为由,请求朝廷对他降职法办。
  面对曾国藩的坦荡和诚意,朝廷在解除对地方武装防范的同时,也解除了对曾氏集团的疑虑,虽然把他降了职,但更加敬重他的人格和功绩,从而成就了他中兴名臣的地位。
  如其说曾国藩是个杰出的人才,不如说他是个做人的楷模,儒家思想给了他精进的意志,也给了他谦逊的人格,让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冒进,不犯浑,在黄袍加身的诱惑前,能取舍、知进退。不恋既往、不乱当下,不迎未来。他虽然放弃了权势的巅峰,却坦荡地落在了历史的深处。
  与之相反,骄傲的人就像一只花孔雀,只顾炫耀美丽的尾巴,却忽视了裸露的屁股。在历史上,因骄傲致祸的例子不胜枚举。《三国》里有个谋士叫许攸,因为帮助曹操烧了袁绍的粮仓,赢了官渡之战,他的尾巴就翘了起来。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功臣,动不动就点评领导,或者不把领导的随从放眼里。别人都喊曹操“主公”,许攸却直呼其“阿瞒”。这就相当于你的发小长大后当了领导,你却当着下属的面喊他小名。再好的关系,也架不住这么不给面子。更何况,曹操是出了名的奸诈狠毒。许攸的骄纵让曹操身边的士兵都看不下去了。终于在一次看似毫无意义的口角中,被性情暴躁的许褚一刀杀死。
  许攸之死,完全是骄纵致祸,死得其所。这也充分证明,居功自傲或者得意忘形的人,最终必然是自取灭亡。也告诫世人,不论自己有多大的功德,都不要因此而骄傲,一定要保持内心的谦虚,让自己住在谦卑的低处。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高手。敬人者,人恒敬之。克己者,方能进退自如。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人为帅为相一完人”。曾国藩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勤奋和谦虚。他为人处事的风格告诉我们,守住自己,方得始终,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生为庸人,应当以勤补拙;生为才人,应当谦虚稳重。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