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0 21:19
鄌郚总编

马进丨浩然恩师千古

  浩然恩师千古
  马进

  得到浩然老师去世的噩耗,是 2 月 20 日上午文友建华来的电话。我一时无语,脑子“轰”的一下,正担心的事还是来了。因前几天与三河市文联主席刘树滋通话中得知, 梁老的病已危在旦夕。恍惚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又接到北京梁春水( 浩然女儿) 的电话, 说父亲于今日凌晨 2 时 32 分因心脏衰竭而逝。灵堂设在北京的家中和三河市的灵塔公墓。他的遗体告别仪式暂定于下周四 (28 日 ) 在八宝山公墓举行。晚上中央台有专题介绍的报道。
  梁老的溘然长逝使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眼前不时闪现出他那慈眉善目的仁厚形象,联想到去年四月与县里领导去北京东方医院看望他的情景。他正在病房里做特级护理,当时已不能说话,但春水告诉他昌乐的领导和朋友来看望时他的眼角里顿时流出了热泪,脸上流露出无奈而痛苦的表情,使我们在场的人都潸然泪下。离别时, 我双手握着他那已经弯曲的手不忍放下,没想到这是我和梁老从此永别的最后一面。梁老的离去,不仅使我痛失一位教我写作上的导师,更是痛失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兄长和挚友。
  众所周知,浩然与昌乐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份不解情缘与深厚交谊。1960 年,他以记者的身份,下放到昌乐县东村大队劳动锻炼,历时八个月,当时还担任了东村首任党支部书记。那时他除了跟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耪荒地、抢麦场、护秋坡、修水库,还要跟村里的干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他与乡亲们一起流汗、一块挨饿、同甘共苦,把心紧紧相印在一起。返京后,他以东村的亲身经历,以东村人为原型创造了长篇巨著《艳阳天》。从此,他与东村乡亲、与昌乐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称昌乐为他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浩然念念不忘昌乐乡亲, 曾先后五次重返昌乐探望,一次带着老伴,一次带着女儿,每次来访总是怀着赤子般的虔诚,一个门口一个门口地登门拜访,并把自己从北京捎来的糕点礼品一一送到乡亲中那些老者、弱者手中。我曾亲眼目睹,这些普通百姓被浩然送来的温暖感动得眼含热泪,不知说啥好。昌乐的领导和乡亲也念念不忘浩然,多次去北京和三河看望他。这种千丝万缕的情愫,并没有随岁月流逝而淡忘,反而愈加深厚,结下了近半个世纪
  的不了情。听春水说,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意识中叨念两个地方,一个是生他养他的故乡,另一个是山东的昌乐。昌乐,那块熟悉的土地,一直令他梦牵魂绕。我与梁老有缘相识是在 1976 年初。当时我在城关公社党委任秘书,前东村支书田
  志琴托我替他爹田敬芳 ( 当年的生产队长 ) 给浩然写信,诉说他爹和浩然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当时浩然已是全国文艺舞台上的一颗巨星。我被乡亲们对他那朴素的乡情所感动, 带着疑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替他写了封代笔信。没想到浩然很快写了回信。当时他正在河北省密云县赶写《金光大道》第四部。也许我是浩然与昌乐 16 年后重新联系
  的搭桥人,沾了昌乐乡亲的光。那是 1983 年秋,初见浩然时,即一见如故倍感亲切, 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我成了浩然老师与昌乐乡亲之间来往的联络员,与文友建华自然成了他在昌乐的“秘书”,为他的每次到来尽心做好我们的服务。
  在与梁老 30 多年的交往中,深感他不仅是大师级的作家,也是我们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在他晚年,除继续“写农民、为农民写”地辛勤耕耘外,还倾其身心实施文艺绿化工程,不遗余力地培育扶持文学新人。对我这个业余作者更是厚爱有加。每次来昌,总是抽晚上时间到我家看望,多次提笔留言,教诲我如何“颂苍生,吐真情”,感悟人生,告诫我“成功的秘诀是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辅导我走好文学之路,走正人生之道。还给我邮来他亲笔签名的全套著作,寄来 30 余封亲笔信笺,以及他与我和乡亲们合影留念的 100 余幅照片。那些老照片有的是在一所名为“泥土巢”的小院里照的,有的是在他的故居王吉素的老宅子里照的, 有的是在东村的田野里照的,有的是在高崖水库大坝上照的。我翻开影集,感受到浩然的一生总是眷恋农村,眷恋在乡亲们中间。再看看那一封封信笺,不禁让我感受到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极有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浩然的一生是以一个农民儿子那种热爱农民的特有感情,心系众乡亲,情洒泥土地,他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真正作家对苍生百姓那种他特有的人间真情和博大的爱。他不愧为中国农村大地上农民的真正儿子。正如梁老来信中所说的,“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我实现了‘要有正气、有志气’的母训,实际上已成为我的信仰;我挣扎了,我努力了,我奋斗了,我忍让了, 该付出的付出了,该得到的得到了……我是中国农村大地上一个有出息的儿子,没有白活一世。”
  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梁老的离去,使我与恩师在世间的挚交情缘虽已结束,但对他的培育之恩,对他的人格精神,我将铭记心头,弘扬师道,永怀师恩。这位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实践者,永远是我们心中一面不倒的大旗。我由衷敬仰的恩师——梁老, 您就安心地上路吧!
  2008 年 2 月 25 日
  (原载《宝石城文艺》,2008 年第一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