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7 19:42
鄌郚总编

王兆祥丨山西会馆轶事

    山西会馆轶事
    王兆祥
    山西会馆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商贸办事机构,其职责是采集商业信息,收购、储存、调拨、销售商品以及兑换货币等各项商贸活动。
    临朐的山西会馆据悉建于明末清初(具体建造年月无考)。其位置在古县城南门西南方向菜市巷子西端,原临九公路向南转弯处,现临朐一中校门正南120米左右。会馆大门面南,临街是一座砖瓦结构的三开间二层楼房,进得院内是一座全封闭的中式古建筑四合院。院内计有大小房舍20余间,设有客厅、商务洽谈处、代办室、帐房、货仓、银库、镖房等,大院北端建有财神殿,殿内供俸财神像,整座建筑总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是一个结构严谨,功能齐备、居住方便安全,集生活与商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建筑。在会馆大门不远处的官道上建有一座高约7米,宽约5米全石结构的巨型牌坊,会馆正南的广场上座南面北建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戏楼。据此,人们便可约略地想见当年南关集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中国的商品经济到了明代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朱元璋开国以来,为了平复长期战乱和灾荒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创伤,明朝政府制订并执行了一系列诸如移民垦荒,兴修水利,提倡种植经济作物以及奖励农耕,轻徭薄赋等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优惠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大繁荣。临朐地处山东半岛中部,频临渤海,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在明朝政府优惠的政策支撑下,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以县城南北平原地区(明清时期临朐县域北至赤涧)为主的传统产业植桑养蚕、纺花织布、古法缫丝和以纸坊、偏龙头为主的桑皮纸捞制业已经形成规模并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商机。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山西地区并未遭到战乱的破坏,经济发展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商品经济已经相当活跃。耳聪目明的晋商思想先进,眼光敏锐,信息灵通,生财有道,再加上明朝政府的许多优惠经济政策,其中部分农民很快发展成了商界精英和巨富而名振一时。晋中地区则更是商贾云集,靠经商致富发家者不乏其人,现在仍然保留完好,供游人参观的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梁家大院、刘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一出京剧《玉堂春》唱遍了神州大地,其中的沈雁林就是晋商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山东临朐在元末明初时期,饱受战乱和灾荒之苦,土地荒芜,十室九空,自然是明代迁民的重点移入地区之一。由于乡情的原因,就使得临朐与山西的人民群众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于是晋商便很快与临朐当地商人结成了商贸利益共同体,彼此联手做起了以蚕丝和桑皮为主的各种生意。为方便贸易往来,将生意做大做强,赚取更多利润,双方约定由临朐商人出地,山西商人出钱,共同建立了这座商贸活动中心山西会馆。山西会馆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活动的开展。临朐的蚕丝经由山西商人销往全国各地以其质地优良,价格合理深得纺织业户的欢迎。临朐土法捞制的桑皮纸也很快成为各大药店包装中草药和制衣、裱糊等行业竞相争购的上等材料,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说临朐城郊陡沟村王某,祖上由山西迁入,曾利用乡情关系为晋商代购蚕丝,因其勤劳善谋,经营有方,仅从中得到的利润提成和感谢费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城西月庄村李某也曾利用为晋商介绍生意之便发了大财。
    座落在临朐古县城南关菜市巷子西端的这座山西会馆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其当年的风华早已荡然无存了,但它一直残存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那栋临街小楼、牌坊及其对面那座戏楼的影子却至今保留在许多年长者的记忆中。出于对文物的钟爱,我便在数次走访知情人和查阅明史相关部分和临朐南关村志的基础上写成了这篇短文作为引玉之砖,还望更多了解情况的朋友提供更为详尽的资料给予补充和修正。

    附本文资料提供人:
    刘大光:现年77岁,原籍临朐县城南关村,退休前曾任临朐县教场联中校长。
    尹友三:现年85岁,原籍临朐县城南关村,退休前为临朐县教师进修学校职工。
    衣金榜:现年88岁,原籍临朐县城东郡村,退休前为益都火柴厂工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