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12 08:11
鄌郚总编

隐居涟水的明末遗民诗人徐振芳

  隐居涟水的明末遗民诗人徐振芳
  早在2010年,有山东省广饶县段河村徐氏族人在网络上发帖,征询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徐振芳隐居涟水的史料,笔者由此产生兴趣,曾特意去检索清雍正、光绪年间刊行的《安东县志》,见里面虽然提到了徐振芳,但叙述其生平文字过于简略,无法作深入的研究,一度搁置下来。去年,笔者有幸获得徐氏族人内部印行的《徐太拙诗集》,是书实际上是翻印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刊本《徐太拙先生遗集》,主刊者为徐振芳九世孙徐三曾先生,三曾先生呕心沥血四十年,搜罗散失在山东境内的太拙诗稿抄本,有《雪鸿草》、《三素草》、《楚萍草》等,编为八卷。《雪鸿草》多为振芳在鼎革前由习举转而投军之作,《三素草》多为国变后振芳隐居涟水与遗民交游之作,《楚萍草》则为其晚年游历江、汉、汴、洛及秦陕的揽胜之作。徐振芳另著有《喝月集》、《淮海集》,惜未见传本。笔者依据徐三曾搜集整理的徐振芳遗集,查考出其写于涟水的作品,大致了解到他隐居涟水前后过程和状况。
  1
  徐振芳(1597—1657),字太拙,又称大拙,出生于山东乐安(今广饶县)段河村一个以“耕读传家”的家庭。祖父徐风清,为明朝太学生。其父徐详,曾做过太常省察,后隐居乡里,不求仕进。徐太拙天资聪颖,曾随当地名士李中行读书,弱冠即工古文辞,尤精于诗,每试辄冠。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振芳考就庠生,以文章秀拔深得督学李乔、汤道衡的赏识。明天启七年(1627)参加乡试,试策被选为优等,只因其中有杵阉党魏忠贤语,被置之副榜。崇祯十一年(1638)补遗才,以《廷赐群臣宫扇表》为试题,振芳作赋,令考官汪渐磐叫绝,拔为第一。
  由于明末时局动荡,烽烟四起,百姓流离,难以聊生,徐振芳此后没有继续参加科考,而是选择了投军报国。但他虽从戎而未搁笔,军旅生涯辄令其旷怀起兴,陶情吟咏,写下了诸多奇肆豪放,悲凉浩叹的诗篇。他作诗初学竟陵派、公安派,后折中李杜,独辟堂奥,变化离合,寄托高远。构思不以描写为主,而以抒情为胜,读之能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故传诵一时。如 “十二河山动地摇,內虞漕挽外虞辽。仍将齐鲁冠裳地,付于妖氛蜃影消。”“载道豺狼行路难,红巾抹额旧材官。战余十万游魂泣,百日无光海气寒。” “疏树寒云吹晚凉,中原应有郭汾阳。书生不解封侯事,也剪寒灯看剑芒。”等,写出了他对时局的担忧、期待和抱负。崇祯十四年(1641),驻守在山东清源的大将军邱磊闻其名,慕其才,走书币招之,荐授后军都督府都事。時邱磊随总兵刘泽清追剿策应李自成的草寇,用兵曹、滕,徐振芳为其筹划,往往奏效。尤其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一举歼灭盘踞在水泊梁山上的草寇,生擒藏身于井中的义军首领吴含华 ,余党尽溃散。因徐振芳于此役建功尤著,山东巡抚邱祖德、总兵刘泽清及副将邱磊延徐振芳入署衙,奉之上座,持金叵罗为贺。振芳天资英特,丰姿美髯,乘夜深酒酣,提剑喝月,奉笔作诗,让三公击节称叹。
  未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下潼关,原驻守在山东的明军,退撤到苏北。刘泽清虽逃往淮安,但不久被南明弘光朝封为东平伯,总镇淮扬。邱磊继任山东总兵,实际上驻守在涟水,徐振芳则被聘为副将参军,协助邱总兵守涟。这大概是他初次接触涟水,
  崇祯十七年甲申,先是京城失陷,继而清军入关,江山易主。徐振芳于乱世风云中,随邱总兵抗击流寇于清口,配合漕运总督路振飞在清江浦组织义旅,防范两淮。为了表明自己图谋复国的心志,他写下两首《阅清江浦义旅》诗,以“南来甲马盘三辅,东转江声壮六朝。莫说黄河天堑在,将军新拜霍嫖姚”“申包胥在终复楚,鲁仲连生不帝秦。四海英雄仗剑起,肯教草莽泣孤臣。”这样的诗句激励同仁。诸城诗人丁耀亢曾赋诗赞其曰:“黄河吹角日将曛,故垒萧疏两岸分。侯是淮阴仍胯下,士非东海愧从军。梦中蚁幻全无味,雪里鸿飞尚有文。草檄共推君第一,中原何事不先闻”(见丁耀亢《逍遥游》)。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刚建立不久的南明朝被一帮昏庸不堪和贪赃牟利的官员把持着,他们不但不思复国,还争权夺利,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刘泽清因与邱磊有旧隙,伺机报复。他在邱磊受命渡海收复山东登、莱二州而前往涟东白沙出海口祭海的时候,暗中布置副总兵柏承馥埋下伏兵,当邱磊祭祀结束返回涟水城时,被柏承馥擒获,随即将徐振芳连同其眷属一起转送到山阳大狱。刘泽清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邱总兵迫害致死,徐振芳了解邱磊的为人,不相信强加在他身上的污名流言。在邱磊麾下多避匿此案的情况下,独有徐振芳正气俠肠,大义凛然。他环顾众人说:“生于交而死而背之,可乎?即为栾公布,不恤也!”他不顾受牵连,为邱将军申辩鸣冤,写出“底事冤冤报复忙,中山狼下又生狼。山河气尽英雄死,金鼓声消日月荒。一将存亡关治乱,千秋笔舌任低昂。天公梦醉今难问,止可临风哭孟尝。”等多篇悼词祭诗。南明政权的腐败无能使振芳大失所望,在营救出邱将军的家眷之后,他毅然辞官去职,携子女隐居到涟东,结“三素草堂”。他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一是深自敛晦遁隐、躲避清廷和政敌对他的迫害,二是难弃生死之交、缅怀与邱磊的患难情义,三是还有他和邱将军的随从旧弁就地隐居在涟水及周边地区。
  2
  徐振芳辞官的时候,曾对劝阻他的人说:“吾老矣多病,幸值昌朝(指南明),为淮南布衣,自娱所乐,歌咏太平足矣。”(见李焕章《故诗人太拙徐公暨配王安人冯孺人合葬墓志铭》)而实际上,这是他的掩饰之词。徐振芳隐居涟水后,心系国运,不忘初心,暗中联络遗民官员和反清复明的志士,虽然未能组织起武装力量,但利用诗歌来抒写丧乱之悲、亡国之恨。他面对残山剩壑,触绪兴怀,情调阴郁低沉,酸吟激楚,慷慨悲歌,何有“自娱所乐,歌咏太平”之作?
  顺治二年四月,清兵渡淮攻破扬州,屠城十日,徐振芳闻讯,在涟水写下纪实诗“只凭瓦砾吊扬州,白骨青燐点点愁,跨鹤不须十万贯,劫灰深处是迷楼”,写出繁华似锦的扬州遭屠城后的惨状。紧接着闰六月,清廷下剃发令,不从者治罪。振芳亦有诗作:“运会当如此,凭谁辨跖夷。颠毛悭不舍,心计欲何施?逆旅难孤立,畏途免众疑。昔贤处末世,尽有委蛇时。”为了保全自己,他一度采取披缁削发的做法,躲进能仁寺,瞒过了官府。
  在涟水,他更多的是与为避难而来的遗民交往,与他们一起唱酬联吟,抒发亡国之恨,激励恢复之志。四川酉阳人杨正经,字怀玉,原任明副总兵,因通晓韵律,被崇祯皇帝召见,奏对称旨,改官太常,命正雅乐。国变后携御赐汉琴、唐琴各一张,南逃到涟水。徐振芳闻讯,前往探视,并作五言《听琴》,描写二人相见的场景:“我来即抑郁,太常益感伤。相视不能语,欲去复彷徨。一为歌对越,一为弹清商。正律协金石,凄响激悲凉。是时乃二月,四野飞严霜。可怜清庙姿,弃置水云乡。”兴化诸生李小有,名盘,曾官广西怀远县令。崇祯十二年,清兵直驱南下,进入腹地,骚扰河北一带,小有北上京师,西至广武,抗战拒敌,著《广武楯草》,记城守方略。明亡后,小有怀家国之痛,愤世嫉俗,遂浪迹江湖,来到涟水。徐振芳与其集能仁寺,分韵唱和。振芳作诗相慰:“祗林精舍玉毫光,收摄乾坤众酒狂。白发含愁听鼓角,黄河流恨入沧桑。无媒世路怜倾国,登塔天涯望故乡。莫倚禅关谈梦幻,铜驼荆棘总悲凉。”京口名士潘江如,于顺治初年避兵涟水,住在时任安东县学教谕的同乡何元长的官舍里,适徐振芳造访教谕,二人不期而遇,相谈甚得。振芳当即写了一首《赠潘子》:“长途荆棘里,徒步见斯人。孤影依天地,悲歌动鬼神。逃名消众忌,免祸赖家贫。作赋绍良冶,闻声羡斲轮。广文官舍内,海岳墨池滨。水乳由来合,萍逢觉倍亲。辨香思元礼,尊酒慰安仁。”诗中有注:“潘子遇予於何元长先生衙斋,近米老墨池。”此外还有自徐州来涟设摊占卜的文士徐春台、自京城而来坐诊化龙桥畔的国医高恒斋、自通州而来安东访僧游历的贡生朱雕龙,以及从山东乐安特意来涟水探访太拙的李含章、李焕章、李斐章兄弟,都在穷途落拓和悲愤交集中走进徐振芳的诗集。
  徐振芳也结识了涟水当地的富有遗民气节的知识分子,其中与他交往的有濮璠、程琳仙和嵇天眉。濮璠字襄文,号愚山,明崇祯十二年选贡,擅诗文,《雍正安东县志》(艺文)中收录了他写的《青陵台》和《大悲院》诗。徐振芳曾赴濮璠斋中赋诗探韵,也曾约他到“三素草堂”行酒联句,濮璠有“目眩沧桑变,全身妙众门”诗句,为太拙遁隐能仁寺,逃过劫难而庆幸。程琳仙字澹影,学历不详,但此人多才多艺。振芳称他是“舌放青莲笔吐云,琴言香篆并殷勤。”“谁能应接山阴道,诗画禅仙总是君。”尤其是程琳仙绘的山水、大士、扇面等,令振芳叹赏不已,其在《三素草》中各有题诗。(程琳仙又是遗民诗人吴嘉纪的朋友,顺治十三年客死扬州,吴嘉纪曾策蹇冒雪为其治丧。)与徐振芳交往最深的要数嵇天眉。天眉名仞巘,崇祯十二年恩贡,徐振芳有《赠嵇天眉先生》诗:“半生入海俟相知,涟水逢君恨见迟。脉望饱餐仙录字,鹪鹩小占明月枝。禅逃于酒非全酒,妙在能诗不作诗。庭竹森森青照榻,坐中怕有出尘思。”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嵇天眉饱读诗书,热衷禅隐。其作诗虽不多,但在偏僻的小县城里,却能独占一枝。《雍正安东县志》(艺文)收录天眉《桃源行》《村居》二首,描绘田园风光,平淡自然,富有理趣。徐振芳与他相见恨晚,应当有共同的志趣。据乐安李焕章撰《故诗人太拙徐公暨配王安人冯孺人合葬墓志铭》载:振芳隐居涟水后,“遂结社,与嵇君仞巘、靳君应升、张君文峙诸人为友。一日泛射阳湖,名士百余人,公赋诗第一”。百余人的结社活动,应当是淮安山阳“望社”组织的,而靳应升正是“望社”的发起人之一。“望社”成立于清顺治四年(1647)秋,据记载,最初是由山阳人靳应升、张虞山、阎再彭三人联吟《秋心》诗,诗中表明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跂予望之”的隐逸心态,今研究者大多把此三人这次联吟作为“望社”成立的标志。而就在三人联吟后不久,徐振芳由涟水“过淮”,“与望社诸子谈诗甚欢”(见范眉生《幽草轩诗集》卷首:徐太拙序),证之振芳《三素草》中,有《秋赓》十首,序云:“秋赓者何?次三子秋心韵也。三子为谁?茶坡樵子、虞山逸民、饮牛叟也。赓者何?秋同心同,故赓也。赓三子各十章,而所存仅如一子者,何不敢兼也?抑亦不欲尽焉耳。”也就是说,徐振芳赓和三人诗作共有三十首,收入诗集仅有十首,其中有“芳兰臭味将为艾,腐草光辉已化萤。”“层楼半毁凭鸱啸,空橐长留伴鼠饥。”“月黑磷光生古戌,昼阴鬼语出秋坟。”“留滞淮南归为得,山河十二梦魂中”等令人怵目警心的诗句。可以想象,徐振芳当时诗情坌涌,势如泻洪,足实令人震惊,也让三子刮目相看。至此,徐振芳经常参与望社活动,除三子之外,望社成员中的赵天醉、范眉生、嵇宗孟、沃起龙、王默生、夏乐只、徐动盈、马西樵、陆咸一、胡天放等,都与他有唱酬。李焕章《故诗人太拙徐公暨配王安人冯孺人合葬墓志铭》还提到的张文峙,亦非山阳人,可能与徐振芳一道参加望社活动。张文峙字紫淀,家金陵,能诗。崇祯末,文峙集子史成句为四言诗一卷讽切时事,号《击磬集》。徐振芳曾作《美人看剑二首和张文峙》诗,有“乾坤未毁恩仇在,画阁深藏聂隐娘”句,隐含积蓄力量,伺机复明之意。张文峙、靳应升、嵇天眉三人对徐振芳参与望社活动都有影响,但最初将他介绍给复社成员应当还是嵇天眉,否则,李焕章在《大拙徐公墓志铭》中也不会将“嵇君仞巘”列在首位。嵇天眉对徐振芳诗集的保存和整理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李焕章《雪鸿草序》云,振芳隐居涟水后,“一日自检其箧中书叹曰:诚苏子瞻所云‘雪上鸿爪’耳,宜付河伯消我口孽。”,是嵇天眉和朱雕龙急忙阻止,《雪鸿草》才得以保存下来。继而振芳著《三素草》,天眉为之评点,乾隆本《山东通志·经籍部》著录《三素草》一卷,有“襄贲(涟水旧称)嵇仞巘评本”,据复旦大学邬国平先生介绍,上海图书馆藏有一清抄本《徐太拙诗稿》,首页署“北海徐振芳太拙手著,襄贲嵇仞巘评,曹南江起元订。”即是此本,可惜笔者暂时无缘看到,不能作更多解读。
  3
  明末清初,涟水因战乱与灾荒,已经凋敝不堪。但徐振芳远离家乡,隐居在这里十四年,不作北返计,直到临终。涟水属于僻壤荒滩之地,便于他从事秘密的抗清活动,久而久之,他对涟水产生了感情。涟水不但有像嵇天眉、濮璠、程琳仙等与他志同道合的友人,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数典称贤,徐振芳生活这里,并不觉得寂寞。在《徐太拙诗集》卷之五《三素草》中,收有《襄贲八景》诗,描写的是涟水历史文化留存于当时的八处具有标志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金城晚照”“赤岸寒潮”“龙潭夜雨”“豹隐春风”、“能仁宝塔”“丹井甘泉”“墨池飞雾”“硕项清波”。但是经笔者考证,这八首诗并非是徐振芳的作品,有七首与收录在雍正年《重修安东县志》艺文卷中嵇钢名下的《涟水八景》诗相同(仅有个别字句有出入)。考嵇钢字克坚,明淮安府安东人,成化丙午(1486)举人,曾任於潜、海盐知县,迁河州知州,官至临洮知府。其侄嵇瀚,明正德年间选贡,官开化知县,亦作有《涟水八景》诗,收载在雍正年《重修安东县志》艺文卷中,诗题下有注:“步叔父刺史公韵”,对照嵇钢、嵇瀚诗,二人用韵正同,由此可见,出现在徐太拙《三素草》中的《襄贲八景》诗中有七首是嵇钢作的。唯有《豹隐春风》一首与嵇钢同题诗有异,但也很难说是徐振芳的原作。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说是徐振芳有意剽窃,依其正直无私的品行和操守,他不会干这种低级没底线的事。很可能是徐振芳抄录了嵇钢的诗,被徐三曾在收集太拙遗稿抄本时误认为是徐诗,而植入《徐太拙先生遗集》中,嵇钢的原作很有可能就是嵇天眉提供给徐振芳的。据《涟水嵇氏宗谱》载,嵇钢为竹林堂第五十二世祖,而嵇天眉正属于涟水嵇氏“竹林堂”一族,徐振芳赠嵇天眉就有“题诗一饷竹林君”句,可见嵇天眉当是嵇钢的裔孙。抑或经嵇天眉介绍,徐振芳对涟水的景观文化产生了兴趣,抄录了嵇钢的诗。值得关注的是,在徐振芳抄录的八景诗题下有简略的说明文字,而《雍正重修安东县志》嵇钢的原诗中却没有这些文字。现将徐振芳《襄贲八景》说明文字抄录于下:
  1、金城晚照:在邑北二十里,金以封诸王处,今夷为湖矣,唯存古寺荒村。
  2、赤岸寒潮:在邑西五里许黄河之岸也,而沙赤。其潮汐与海相应。
  3、龙潭夜雨:袁翁丹成,觅可度人,不得。惟潭中白鳣昂首向翁,因授以丹,随化龙去。今化龙桥是其处也。
  4、豹隐春风:頖宫有豹隐堂,当年诸生鼓箧,逊业于此。
  5、能仁宝塔:建于宋末南渡之前,相传娄道者以舍利瘗其下。
  6、丹井甘泉:井在县城署内。昔袁仙翁遗丹于中,水随甘洌。
  7、墨池飞雾:池在治旁。宋米元章守涟时于此洗砚,故名。
  8、硕项清波:硕项湖,一名石濩。跨安东、海州、沭阳三界。
  这些说明文字或许是嵇钢《涟水八景》诗中的佚文,或许是徐振芳抄录时依据嵇天眉介绍而补写,目前一时还难以考订。尽管徐振芳诗集中《襄贲八景》是误植,但也还是表明了徐振芳对涟水的历史文化的遗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他写的诗作中,也常会提到这些名胜古迹和文人佚事。如能仁寺、化龙桥、卧佛、米芾等。尤其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曾在涟水任军使(相当于县令),留下一些遗迹,为徐振芳所钦仰。米芾玩石拜石,在涟水军署衙瑞墨堂前立了十数座灵璧石,嵇天眉据此画了一幅《石林图》,徐振芳则有题诗《石林谣》赠天眉云:
  海岳老颠,弄石于涟,二年而去,携石以还。石乃有情,不欲具行,留其光气,入天为青。更数百年,有天眉氏,介性爱石,谱诸绘事。石率其卒,一听摹写,石亦非真,画亦非假。仿佛有人,拜於石旁,当呼使下,定吾元章。天眉有石,石亦心许,风雨晦明,相与唔语。
  徐振芳既精于诗,又善书法,得王羲之精髓,亦娴于米芾笔法,有楷书“高王观世音经”行世。据李焕章撰《太拙徐公墓志铭》载:“安东有章化寺,三字为米南宫书,公数语其后,人咸云大有米意”。章化寺在原县城东门内,其建筑后成为涟水中学一部分,改革开放后,随着涟水中学搬迁,老房子被拆除,章化寺旧址荡然无存,徐振芳在米芾题字处写了数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也无法了解。从他的行迹可以看得出其对涟水的热爱。不仅是对涟水,对周边的名胜古迹也有歌咏,如湖心寺、文通塔、钵池山、韩候钓台、云台山、管鲍分金处等。晚年,他更是从涟水走了出去,放舟大江,浮彭蠡,览滕王阁,转武昌,登黄鹤楼,至黄州。又自汴、洛入潼关,吊古帝王陵寝宫阙。关河跋涉,尽其歌啸,不啻耸身云霄之中,放眼万里之外,与其是说是揽胜,不如说是对故国山河表达一种眷恋情怀。但是最终,徐振芳还是回到了涟水,清顺治十四年(1657)徐振芳卧病不起,守候在他身边的长子徐巍,叩请他回归家乡段河庄,他坚不允言。而就在他病危的时候,居住在乐安的故友李焕章竟然在梦中见到他,并嘱咐说“余归段河村矣,君生平知我,当为我作新宅之记。”,但是最终徐振芳还是葬在了涟水。三十年后,徐振芳的原配王安人、副室冯孺人俱殁于段河庄,其季子徐峒打算将先君灵柩从涟水迁回广饶与生母嫡母合葬,特乞求李焕章撰写铭文。正因为有了这篇《故诗人太拙徐公暨配王安人冯孺人合葬墓志铭》,以致在民国七年(1918)乐安县知事李传煦、陈同善主编重修《乐安县志》,在其卷之二“古迹志”中列出“明诗人徐振芳墓”,注明“在城东二十里段河庄”。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又有王寅山主编《续修广饶县志》,在其卷四“舆地志·古迹”中指明:“今询段河人,该庄实无太拙墓。或因其家段河,或因李织斋曾为墓銘,遂疑其墓在焉。段河庄里无其墓,则竟在南中(原注:即江苏淮安府之涟水县)无疑也”。故李焕章后来又有题《都事徐太拙》诗曰:
  伟长生北海,孺子届南州。人伦称冠冕,文章居上头。不幸值沧海,淮浦甘淹留。丈夫自有志,何必赋首丘。
  ---------------------------------------
  参考文献:
  1、徐振芳《徐太拙诗集》,徐传尧等整理,1989年6月内部印行。
  2、李焕章《故诗人太拙徐公暨配王安人冯孺人合葬墓志铭》,见载于民国二十四年《续修广饶县志》卷廿四。
  3、余光祖《重修安东县志》(雍正年抄本),影印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善本方志辑 第1编 第43辑》
  4、李传煦、陈同善《重修乐安县志》(民国七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山东府县志辑30》
  5、王寅山 《续修广饶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影印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山东府县志辑 29》
  6、李焕章《织水斋集不分卷》 (江西省图书馆藏清乾隆间钞本),影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 第208册》
  7、葛恒刚《望社创建时间及其文化意蕴》刊于《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8、邬国平《上海图书馆未著录书徐振芳〈徐太拙诗稿〉清抄本》,刊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9、张爱美《徐振芳为望社成员考》,刊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