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18 14:49
鄌郚总编

李瑞之丨表海楼始建年代的思考

  表海楼始建年代的思考
  李瑞之
  表海楼,又名表海亭,是青齐人为纪念姜太公的伟业而建,取名于《左传·襄公十四年》的记载,(周)“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之语。
  表海楼的始建年代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表海楼的建造,绝对不可能早于郦道元时代,因为,郦道元描述河流的流向时,都是采用著名的景物作为参考物,但是,他对表海楼却只字未提。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以及《全宋文·卷二十六》之《策加宋公九锡文》中有记,“朕闻先王之宰世也,庸勋尊贤,建侯胙土,褒以宠章,崇其徽物,所以协辅皇家,永隆藩屏。故曲阜光启,遂荒徐宅;营丘表海,四履有闻。其在襄王,亦赖匡霸,又命晋文,备物光锡。”
  其中提到“表海”一词,但是,这不能作为表海楼建于东晋的凭证。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东汉应劭对“曲阜”的解释是,“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曲阜得名于西汉。
  这里的“曲阜光启”,不是“重启”,也不是“光复”,而是有“曲阜如日月之光冉冉升起”之意。曲阜,是鲁国的代名词。所以,“曲阜光启,遂荒徐宅”,是说鲁国兴起之后,“徐宅便逐渐黯淡了下去”。
  鲁国,是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其同母弟周公旦于鲁。武王死后,成王尚幼,周公旦辅国当政。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命出师,三年平叛,将势力扩展至东海。
  徐宅,是对古代徐国之地的称谓。徐国,初为伯益之子若木的封国,都城在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又称徐戎、徐夷或徐方,为东夷集团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参与管蔡叛乱,被平叛后逐渐衰微,周穆王(1026年?-前922年?,又称穆天子 )时,才臣服于周朝。
  这就是“曲阜光启,遂荒徐宅”的由来。
  至于“营丘表海,四履有闻。其在襄王,亦赖匡霸”,则是说姜太公所建立的齐国表称东海,著称于周边诸侯,以至于战国晚期齐襄王的“匡扶社稷”,也是凭借的姜太公的齐国遗风;而春秋时期的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子带之乱,救周王室于危难,从而受到周天子的赏赐,也无不得益于此。
  而鲁侯和齐侯的余烈,都是先王“庸勋尊贤,建侯胙土,褒以宠章,崇其徽物”,“所以协辅皇家,永隆藩屏”的光辉案例。以周公旦和姜子牙为例,是“朕”在夸大宋公刘裕的功劳,“策加宋公九锡”找理由。
  紧接着,东晋皇帝在《策加宋公九锡文》又说,只有您可谓“道冠前烈,勋高振古,而殊典未饰,朕甚懵焉!今进授相国,以徐州之彭城、沛、兰陵、下邳、淮阳、山阳、广陵,兖州之高平、鲁、泰山十郡封公为宋公,锡兹玄土,苴以白茅,爰定尔居,用建冢社。昔晋、郑启藩,入作卿士;周、召保傅,出总二南,内外之任,公实兼之。今命使持节、兼太尉、尚书左仆射、晋宁县五等男,湛授相国印绶,宋公玺绂,使持节、兼司空、散骑常侍、尚书、阳遂乡侯,泰授宋公茅土,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 相国位无不总,礼绝朝班,居常之名,宜与事革。其以相国总百揆,去录尚书之号。上送所假节、 侍中貂蝉、中外都督太傅太尉印绶、豫章公印策;进扬州刺史为牧,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
  由以上可知,“营丘表海,四履有闻”中的“表海”并非指表海楼,也无法提供表海楼的建造时代。
  通过反复地考证,我觉得,表海楼可能始建于唐代前期。这,完全可以从唐代诗人韩翊的《送张儋水路归北海》一诗来推定。其全文如下:
  千里东归客,孤心忆旧游。片帆依白水,高枕卧青州。
  柏寝寒芜变,梧台宿雨收。知君心兴远,每上海边楼。
  韩翊,字君平,生卒年代不详,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天宝十三年(754年)进士,宝应(762年4月至763年7月)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被青州兵马使李正己驱逐,回到长安任检校左仆射。韩翊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建中(780年至783年)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片帆依白水”,说出了张儋从水路归北海的始发地。“白水”,即今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是洛河的一条支流。白水县城直线距离长安城约100公里,诗人从这里送张儋归北海,这说明诗人当时应该是闲居长安的。所以,张儋“归北海”,应该发生在公元765年以后。
  此诗一共提到了6个地点:北海、白水、青州、柏寝、梧台、海边楼。其中,白水是友人张儋的始发地,北海是目的地。而北海就是青州,今青州城是唐代北海郡城。
  诗人曾在北海郡生活,他对北海郡的风物应该是熟悉的。
  柏寝,即柏寝台,原称路寝,是齐桓公姜小白的行宫,所以又俗称桓公台,在广饶县城北偏东25华里,桓台村西南。梧台,是齐国宫室建筑中最大的一处夯土台,在今临淄区城北偏西约15华里,梧台村北,是齐国的议事宫殿遗址,据郦道元《水经注》,齐王曾在此接待过楚国的来使。
  柏寝、梧台两地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建筑台基,那么这海边楼也必定不是泛泛之辈。诗人提到这些地点的顺序是从西向东,逐渐远离长安,而接近北海郡城,所以,这海边楼必定在北海郡(今青州)境内,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这海边楼,正是表海楼。
  当时北海郡的郡城在青州,韩翊在青州供过职,在名人诗词中,表海楼是这一带历史上最响亮的楼亭,诗人想像力丰富,在诗词中,表海楼完全可称为海边楼。张儋归北海时,归郡城的可能性大,即便不是归郡城,在北海地界上任职,多次到郡城登楼的可能性大,反复到偏远一隅登楼的可能性小。所以,这是比较合理的推测。
  由此推断,表海楼的建筑时间绝对不会晚于公元762年。
  据记载,唐天宝四年(745年),李白与杜甫一起到青州拜会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李白还写下了叙事乐府《东海有勇妇》。然而,二人却没有对表海楼写下只言片语,这应该可以说明,表海楼可能建成于公元745年以后。
  而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
  由此推断,表海楼应当建于公元745年至公元755年之间的10年之中。安史之乱期间,是断然不会施工的。公元745年8月,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从此开始他了贪淫享乐、奢靡无度的荒唐时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唐玄宗幼时,曾被封为临淄王。临淄,齐地,本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太公辅佐周室一统天下,而唐玄宗又是扶李唐大厦之将倾。因此,此时北海太守积极建造表海楼,名义上为了表彰姜太公的丰功伟业,其实也免不了拍唐玄宗马屁之嫌。
  据光绪版《益都县图志》,从天宝四年至天宝十五年,先后有四任北海太守:李邕、李力牧、赵居贞和贺兰进明。
  但实际上,贺兰进明是在唐肃宗时拜北海太守。唐肃宗于天宝十五年七月登基,所以,光绪版《益都县图志》,把贺兰进明记成天宝十五年任北海太守,也说得通。但是,表海楼的建造肯定与他无关,因为这时已经爆发了安史之乱。
  赵居贞曾于天宝十一年,到云门山为唐玄宗祈福,留下了一首《云门山投龙》诗,收入在《全唐诗》中,其中有“沛恩惟圣主,祈福在方伯,三元章醮升,五城真仙牍”、“至诚必招感,大福旋来格。空中忽神言,帝寿万千百”等诗句。所以,表海楼不太可能是赵居贞任上建的,否则,如此重大事件,赵居贞是必定会记上一笔并流传下来的的。
  很可惜,从网上能查到的关于北海太守李力牧的信息,只有任职北海太守。这也从侧面否定了他与营造表海楼之间的联系。
  这样就回到了李邕的身上。
  李邕,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人,生于678年, 唐朝大书法家、行书碑文大家,由校书郎起家,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为人耿介,好交游,不畏权贵。
  然而,唐朝文学家牛肃在《纪闻》一书中称其“酷滥”,似乎不无依据。李邕在陈州任上因挪用公款(当然,也有人说他是被诬告),获死罪。许州人孔璋,“以布衣上书,谓邕往者折二张(张昌宗、张易之)之角,挫韦后之锋,有功于国。谓己无益于时,愿以身代之。疏奏,邕得减死,贬遵化尉。璋流配岭南”而死。公元747年,在北海任上,又一次因贪污公款被抓,这次一手遮天的奸相李林甫,罗织罪名,诬其结党营私,交构东宫,指责皇帝,被就地杖毙。
  或许,李邕本想借建造表海楼来讨好圣上,以弥补先前的过失,没成想一时手痒,没管住自己,又一次不该伸手时伸了手,被早就想铲除异己的李林甫逮了个正着。
  李邕被诬陷致死十六年后,唐代宗继位,这才给李邕平了反,追赠秘书监。
  杜甫,与李邕同时代,互为知己,对其有很高的评价。后来,杜甫写下了《八哀诗》之一的《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曰:
  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按理说,李邕的著作应该很是丰厚,但是,这死罪之臣的文章被销毁,以至后世无传,其可能性是存在的。李邕死后,杜甫也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哀思,直到唐代宗为其平反后,这才写下了《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一诗。这,或许就是李邕的诗词传世极少,也是表海楼之记缺失的原因吧。也或许,表海楼刚刚建成,建楼之记尚未勒之于碑石,李邕就东窗事发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