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02 09:32
鄌郚总编

青州"一村两状元"历史文化现象探寻

  青州"一村两状元"历史文化现象探寻
  青州的郑母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以人才辈出著称,一村曾经在宋、明两朝出了两名状元,名冠全国,独具风采,令世人刮目相看。那么,这种现象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探寻其中的奥妙,也许会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带来一定的启迪。

  历史源远流长
  郑母村是以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郑玄墓而得名,原名"郑墓村",因年代久远讹为现名,按此名算来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 可是还有更为久远的记载和传说,证明远古时代的早期文明已经在这里留下了它的脚印。郑母村北有一条洗耳河,传说尧王晚年遍游各地,访贤纳士,打算把帝位让给贤人。许由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人,有一天他和尧王在这条小河上相遇,尧王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听了以后,赶紧用河水洗耳朵,怕让其出仕作官而沾污了贤名。这时,巢父正在河边放牛,问许由为啥洗耳朵,许由把尧王让贤的事儿说了一遍,巢父听完,赶紧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去了。许由感到奇怪,就问巢父,巢父说∶"你洗耳脏了河水,我那能再饮牛。" 从那,这条河就叫洗耳河了。 这个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史记》上亦有记载。洗耳河旁有一座山,名曰琪山(今名香山),传说香山是当年杨二郎担山赶太阳,途中歇脚,从鞋里磕出来的一粒沙子,见风就长,成为此山。史料记载,东夷部落首领伯益曾避居于琪山之阳。 相传,大禹治水以后,深得民众拥戴,称他为大禹,舜死后,大禹作了首领。伯益曾经和皋陶、后稷等人一起协助大禹治水,伯益被推举为大禹的继承人。 虽然大禹明确传位于伯益,但伯益感到自己辅佐大禹时间不长,功劳不大,主动让位于启,自己则"避居于琪山之阳"。 伯益在这里隐居多年并繁衍后代、建设城邑,先有"益邑",西汉时,在益邑设立了益县,后来,汉武帝又封懿王之子刘胡于益县地,称益都侯。"益都"一名的含义就是"供祀伯益的都邑"。

  地理环境优越
  郑母村地理位置处于沂蒙山北部余脉,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村前村后有两水相绕,村前有康浪河,村后是洗耳河,两水在村西北交汇,形成一个美丽富饶的三角洲。 从区位优势上来说,郑母村南与临朐接壤,东与昌乐毗邻,北与寿光相望,四县交界,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四县通衢,商贾重地"的美称。 堪舆家对这里的地脉曾经有精彩表述∶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祖龙发源于灵山,康浪之水源自灵山西麓、洗耳河源头始自灵山后峪,两水到郑母形成包围之势,康浪河像一条彩练从村前飘过,洗耳河如一匹骏马在村后奔流,两水绕村而过,在村西北交汇,龙气紧缩;村东北琪山(今香山)为后乐,属土星、艮位,该龙穴巽宫进气,发在四禄大运,六百年十个甲子,必出一大贤。 风水之说当然不足为凭,它是宿命论的产物。我们不妨把视角范围再放大一些,这里西有弥河东有尧河,弥河与尧河交汇形成一个更大的三角洲,郑母村就处于这个三角洲的腹地。 在弥河与尧河三角洲方圆40平方公里范围内,古墓葬、古城址、古文化遗址20多处,价值之高,数量之大,十分罕见,人们把这里称为"金三角"。这里有汉武帝时期的古剧县,县治所即在今尧沟附近。有古蕃川国国都遗址,即今寿光市纪台镇。 有姜太公封齐时初建齐国国都营陵(今昌乐县乔官)。 2006年在香山发现汉墓,根据陪葬坑出土文物判断,该墓墓主人为西汉鳌川国国王刘贤,此发现轰动国内,被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另有萧家庄龙山文化遗址,苏埠屯古墓遗址,马家冢汉墓遗址等古文化遗址,凡此种种,毋庸置疑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滋润了这块土地,催生了华夏古代文明在这里生根开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金三角"。教育引领未来
  郑母一村两状元分别是指宋朝咸平年间三元状元王曾和明朝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两人状元及第整整相隔将近600年,又都是25岁中状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实,郑母村历史上不但出了两名状元,还产生了多名进士及政坛名人,其中有"一门二进士"(即祖孙进士)之世之罕见现象等,他们在历史上都分别留下了不俗的业绩。北宋王曾弟王子融,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10年)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兵部侍郎。元朝于钦,出身诗书世家,官至兵部侍郎、益都府田赋总管,精心编纂青齐地域志书《齐乘》流传于世,成为元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明朝冀速,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右侍郎;他的曾孙冀绍芳清朝顺治六年(1647年)中进士,授福建漳平县知县,成就"一门两进士"殊荣。 还有明朝武进士孙宝仁。 纵观郑母村人才辈出、世代传承,究其原因,教育功不可没。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繁荣,而文化繁荣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兴办教育,教育的发展为人才辈出提供支撑,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一旦进入这个良性循环定律,其发展势头不可估量。 通过史料发现,王曾之所以连中三元、状元及第,与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无关系。史料载,王曾从小就学于里人张震。而张震实乃有道名士,尤以教授经术见长,民间亦有张震为道教至尊陈抟徒弟之说。然后十几岁就进入松林书院学习,松林书院当时名为"矮松院",是为宋代全国四小书院之首。 王曾为相以后,因他家庭出身平民以及他的亲民作风博得"平民宰相"赞誉,然而究其家族根源并非如此,王曾实乃唐末"开闽王"王审知之弟王申圭的后裔。史料记载∶"王氏以爵祖于周,至东汉霸,别族支居琅琊及祁,皆为望姓。而太原者尤著,世世有子不绝。公即太原人也。其先旅于无棣,唐末屡徙,晋避地青社,遂家。"在青州,到鲁国太夫人生下王曾的时候,因已数代为农,沦为贫寒之家。据此,王曾为名门之后,具有优秀的遗传基因不可忽视。 赵秉忠所处的朝代是明朝。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明朝,学校被称为"文庙",就全国而言,"文庙"一般只有在县城才有,而作为赵秉忠的家乡郑母,只是一个小镇,当时就有像模像样的文庙了,"郑母大文庙"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史载,赵秉忠出生在其父身为县丞时的陕西省文水县官舍,据此,不管以后他是随父居住还是在家乡长大,从小具备良好的教育条件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儒释道文化在这里盘根错节、相互碰撞影响深厚。 儒释道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互相碰撞又互相交融,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体系,据说郑母村历史上的"宁福寺"建于西晋时期,是青州最早的寺院。综上所述,一个地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出现,应该说是有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促成,绝非偶然,只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十分粗浅,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五千年中华文化,缔造了不朽的华夏文明,郑母村"一村两状元"文化现象是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无穷的历史文化魅力,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循着古老的历史文化资源脉络,我们一定能够不断更加深入地探寻魅力"金三角"的奥秘,揭开古青州历史文化起源更深层次的面纱。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