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秦丹银老师
文:秦艳红
谨以此文,悼念我永远的哥哥,文学路上的引领人——秦丹银老师!
惊闻噩耗,今天下午两点,秦丹银老师与我们永别了,享年七十有一。
虽然不是一个村,论年龄是两代人,我和他大儿子是高中同班同学。但是,若论秦姓辈分,我叫秦丹银老师为哥哥,平时也是这样称呼的。
哥哥患病期间,我经常去探望,虽有心理准备,但是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刹那,惊诧、愕然,泪水纷纷而下。
抽泣让我无法听清楚电话那端的声音,遂挂电话。
呆坐良久,泪水奔流。往事历历在目。
十天前的5.20,我和徐培英老师、哥哥的妻侄女任学坤夫妇,给哥哥送他刚刚出版的诗集《我在田野里种诗》,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哥哥。
病痛的折磨,让哥哥精神已大不如以前,止疼药让他的脑子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清醒的时候,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嘴里说的话,我已经听不清楚。
不敢看哥哥的脸,已不是从前熟悉的模样;不敢看哥哥的眼,眼中对亲人对生命的无限眷恋让我心中隐隐作疼而又无能为力。
怕悲伤的心情让哥哥更加难过,我起身来到院子里哭泣。
说起来,我和哥哥之间的交往是最近四五年的事。
因为县电影协会要拍摄新社会新农村新风尚题材的电影,急需剧本。
虽然我是农村孩子,由于离开老家太早,多年不在老家生活,农村的变化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于是,我通过我老家的同学联系到了在老家生活的哥哥。
因为他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一直在乡镇文化站工作,历任包庄乡、平原乡,漳河乡的文化站站长。
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常常听到这个名字,因为哥哥是全乡唯一一个会照相的人。
农村的人事物,都盛放在他的相机里。
那时,好奇的不仅仅是相机这个在当时来说贵重奢侈的东西,还特别羡慕照相的技术。
记得去年我的一个初中同学,拿出全家福照片,说是三十年前哥哥给拍的。所以,哥哥很早就是潍坊市摄影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了。
哥哥还是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
工作期间,多次荣获各种奖项,“昌乐日报某某年度优秀通讯员”“潍坊市某某年度宣传报道先进个人”“某某年度优秀基层通讯员”1997年被山东省人事厅、文化厅评为全省农村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
工作之余创作的诗歌、散文发表在不同的报刊杂志和各种网络平台,诸如此类的奖项,不胜枚举……
生活中,我偶尔写一点东西,记录生活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感悟。但大多是自己有感而发,自娱自乐,故而写作比较随意,不成章法,从来没想到去发表。
哥哥知道后,多次鼓励我投稿,常常指导我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并给我的文章提出意见和建议,我的文章就是这样开始发表的,后来又加入了县作协,接受正规的培训学习。
这一切皆是受哥哥的影响,让我终生受益。
哥哥和嫂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直生活在家乡,老实、厚道、善良。
十几岁离开老家的我,或许是在县城里生活久了,常常回想起小时候的农村生活。
可是父母兄弟姐妹都在城里,连本家的叔叔大爷家的人,都离开老家了。于是,哥哥嫂子就叫我去他家。
每次回去,哥哥嫂子自己家小菜园里的新鲜蔬菜,都会装满我们的后备箱。
三九天的荠菜,哥哥会在寒冷的天气挖来,戴着老花镜摘得干干净净,洗好、晾干水,等我回去后让我带回来。或来城里给我送,只是因为我爱吃。
嫂子做的荠菜丸子、荠菜包子、荠菜火烧更是难以比拟的美味。
记得爱人初次随我回去,哥哥用老家接待闺女、女婿最隆重的礼节招待他,拿出了最好的酒。多年不饮酒的哥哥,破天荒地倒了半杯白酒陪着爱人。
生病期间我们去看望哥哥,哥哥让爱人带走给他留下的好酒。爱人说等哥哥病好了再来喝。无比清楚自己病情的哥哥,坚持让他带着。
一旁的我,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那个农家小院,火红的石榴,串串的葡萄和枸杞,暖暖的阳光,欢乐的笑声,仿佛就在昨天。
紧邻小院东边的小河,河上的小桥,从此没了您的身影,留给我的除了回忆,还有那本《我在田野里种诗》的诗集。
您是农民的孩子,在田野里辛勤劳作,播种收获的不只是庄稼,还有您的文字和思想。
而今,您身归黄土,魂归苍穹,与自然一体,回归本源。
愿哥哥在天国里仍笔耕不辍,写尽喜怒哀乐。
泪湿沾巾,纸短情长!
202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