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牡丹》电视风光片解说词    目录页 下一页

 

  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
  
  《中国牡丹》电视风光片解说词
  
  《中国牡丹》十集电视风光艺术片(解说词) 总策划:蓝保卿 总撰稿:宣奉华 撰稿:王建国 张纯俭 1996年4月
  
  第一集 国运昌时花运昌
  这是人间的锦绣吗?不!她比锦绣更加鲜活亮丽
  这是天上的彩霞吗?不!她比彩霞更加光辉灿烂
  在神州大地的万花丛中,她是独占鳌头的国色天香
  在中华儿女的心田血液里,她是千古流芳的生命之花。
  她就是中国牡丹,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花,详和幸福之花,文明富强之花。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我们的古代祖先爱花、护花、种花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先民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把牡丹赠给恋人表达爱情的描述。我国人工栽培牡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开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距现在已有1400多年。
  牡丹花朵硕大丰满,鲜艳夺目,品种繁多,芳香浓郁,自古以来,被公认是"花中之王",雄居于群芳
  之首。
  牡丹生机旺盛,适应性极强,原产我国巴山秦岭、黄河沿岸;如今,她的芳踪艳迹遍及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无论是天山脚下、青藏高原,还是黑龙江畔、东南沿海,无论是河谷水涯,平野田畴,还是高山绝顶,大漠沙疆,都有牡丹顽强的生命,醉人的馨香。
  我国牡丹人工栽培遍布全国各地,有近千个品种。目前,我国拥有丰富的牡丹野生资源,众多的栽培品种,宏大的牡丹生产规模和日臻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牡丹人工培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历代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创作了大量赞美牡丹的诗词歌赋、民歌民谣、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电影电视,以牡丹的优美艺术形象,滋养着人们的精神,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淳厚俊永的"牡丹文化";牡丹不仅生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也牢牢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蓬勃向上、奋发图强、豪迈进取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素质的象征。
  难怪中国人如此执着、长久地钟爱着牡丹;难怪亿万炎黄子孙不约而同地心心相印地尊奉牡丹为中国的国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说:"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候于园圃之兴废。"在我国唐宋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升平,牡丹园圃也很繁盛;到了北宋末年,连年
  战乱,国势衰微,牡丹园圃也随之萧索凋敝。牡丹的命运就这样成为世事兴衰的一面镜子。
  今天,中国牡丹欣逢盛世,冰浴春晖,威蕤繁茂,盛况空前。在古都洛阳,在花海菏泽,在甘肃兰,州,在安徽铜陵,在四川彭州,在湖北隆中,在许多盛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牡丹花会,迎接五洲四海的友人;牡丹已成为对外交往的纽带,和平、友谊的使者,为振兴祖国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图强、人民幸福、祥和、安乐的时代特征。
  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第一集终
  第二集 洛阳牡丹天下奇
  洛阳人惯见奇范,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处,满城方始乐无涯。"这首七言绝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洛阳牡丹的由衷赞美,也道出了洛阳人挚爱牡丹的共同心声和美丽的激情。
  牡丹,又称为"洛阳花"。
  洛阳,以盛产名贵牡丹和家家户户种植牡丹而成为千古昌盛、永葆芳华的"花都"。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建都,然而,千年岁月的巨潮早已把那些烜赫一时的帝王将相们冲刷得无影无踪,只有牡丹,仪态万方的牡丹,千古常新的牡丹,为这座古城昭示着美、生命力、创造力和永恒的青春。
  洛阳人栽培牡丹开始于隋朝。公元604年,隋场帝建都洛阳,开辟方圆200里的"西苑"种植牡丹和奇花异卉,从此,西苑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
  到了唐代,洛阳的宫廷寺院、富豪宅第和民间,栽培、观赏牡丹已十分普遍。白居易在《买花》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狂热迷恋:"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在北宋年间,洛阳种植牡丹规模空前,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许多名贵品种,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丽高贵的"姚黄"、丰满鲜艳的"魏紫"、灿若朝霞的"洛阳红"、冰清玉洁的"玉千叶"等等,都是八百多年前就培育成功的牡丹名品。
  宋代文人还撰写了一批有关牡丹的重要理论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峋的《牡丹花谱》、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等等。这些著作详细论述了洛阳牡丹的历史渊源、栽培技术、名贵品种和牡丹园圃兴盛以及世人欣赏牡丹留连忘返的情景。
  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千百首诗赋词章,吟颂牡丹的艳丽风采和高贵品节,以花抒情,借花明志,在我国文学史上,成为千古传颂的佳构华章。
  年秋天,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一席哲言确立了牡丹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席哲言开辟了牡丹发展史的新纪元。洛阳人民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迅速扩大牡丹种植面积,新建洛阳牡丹园、洛阳牡丹宫和千亩牡丹基因库,并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等处开辟了牡丹观赏区。每当春风浩荡、牡丹花开的时候,洛阳城数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阵阵。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使古城春色更添诗情画意。
  在洛阳,牡丹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牡丹进入了自己生命的辉煌繁盛的新时代。1983年,洛阳市首创牡丹花会,被誉为"中国花事的一大壮举"。从此,一年一度的花会为洛阳历史增添了前所未有过的灿烂篇章。洛阳人民敝开大门,用鲜花迎接国内外客商。他们举办商品交易会、洽谈会和牡丹笔会、诗会、灯会、书画展、歌舞晚会,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十三届牡丹花会共接待中外来宾3000万人次,经济贸易成交额达上百亿元,全市已兴办三资企业300多家,洛阳牡丹也正随四海宾朋远渡重洋,香飘万里。
  古人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花都洛阳正在创造奇迹。她将踏着新世纪的鼓点,把牡丹的芳菲和美丽奉献给全人类;她将抖落历史的尘埃,用心血、智慧和热汗去培育崭新的文明之花。(第二集终
  
  第三集 天香国色遍长安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是唐代诗人李正封赞美牡丹的诗句。当时的皇帝唐文宗李昂听了这两句诗很赏识,从此牡丹便获得了"国色天香"的美称,传遍京都长安,流誉千年史册。  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lO世纪,共约
  年间,先后有用、秦汉、隋、唐等11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使长安成为我国建都最早时间最长的古
  京城。
  千百年来,我国历代人民在以长安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庄严古朴的城墙,高耸云霄的大雁塔,气魄宏大的碑林,雄伟壮丽的兴庆官建筑群,都在倾诉着古老的辉煌,抒发着豪迈的诗情。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唐代,京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交往频繁、万邦来朝的世界大都会,人口达百万以上,外国使节、侨民、商贾、僧侣云集,宫阀巍峨,寺观林立,贸易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这个太平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京都长安的皇家宫苑,富豪士绅宅第,民居院落,寺庙园圃,到处栽植着雍容华贵的牡丹,到处炳耀着牡丹艺术的光辉。
  始建于公元714年的兴庆宫,占地2000多亩,主要建筑有兴庆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这些楼亭殿阁周围,栽植各种名贵牡丹,绮丽华贵,芳香四溢,是唐朝王公贵族们观赏牡丹的胜地。大诗人李白应唐玄宗召请,在沉香亭畔即席挥洒,写成三首《清平调》,其中一首写道: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首七言绝句娇娆浓艳,字字含香,成为吟诵美人名花的千古绝唱。在盛唐时代,长安城内,无论王族贵胄、达官显宦,还是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种牡丹,赏牡丹,于是牡丹苑囿繁荣兴旺,牡丹诗文、牡丹绘画、牡丹雕刻、牡丹歌舞盛极一时。
  多年过去了,至今,沉香亭牡丹圃、慈恩寺牡丹园、化觉巷清真寺的牡丹砖雕、石雕、木雕,还向人们展示着那个牡丹盛世华贵富丽的审美时尚和气势磅礴的创造激情。
  西安市东郊的临漳县骊山自唐代开始大面积种植牡丹。据柳宗元的《龙城录》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曾把洛阳花师宋单父召到驱山,种植牡丹上万棵,颜色品种各不相同。从此,骊山成为京都长安附近的一个巨大的山岳牡丹园。
  如今,古城西安牡丹的繁华和社会的繁荣与盛唐时代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历史的螺旋已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昔日禁卫森严的皇宫内苑,如今已成为广大劳动人民观光、游览的胜地;这些容光焕发的牡丹群不再是帝王摈妃的掌中之物,而成为西安人民缔造新生活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缔造崭新文明的象征。
  在牡丹飘香的骊山脚下,秦捅兵阵揭开千古帐幕,重见天日,使五大洲的来客睁大惊奇的眼睛,慨叹这不可思议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西安牡丹、骊山牡丹正在这个崭新的牡丹盛世,走出悠远古老的酣梦,去描绘新时代的壮丽,去创造新世纪的恢宏。(第三集终
  
  第四集 蜀中奇葩秀天彭
  常忆彭州送牡丹,
  祥云径尺照金盘。
  岂知身老农桑野,
  一朵妖红梦里看。
  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诗中说的"彭州",又称"天彭",在成都市西北36公里处,是蜀中著名的牡丹之乡。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天彭牡丹就已经和洛阳牡丹齐名,驰誉天下,有了"花州""小洛阳"的雅号。
  彭州是蜀中农业文明的摇篮。相传在3000多年前,这里是华夏彭族的立国之地。彭州境内有险峻的峡谷,神奇的栈道和原始森林,瀑布彩虹,蜂峦峭拔,高插云汉。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为牡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彭州牡丹发端于丹景山,在宋代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遍布城乡,空前繁荣。
  天彭牡丹最集中的观赏胜地在丹景山。这个以牡丹闻名天下的风景名胜区位于彭州市西北的九陇镇,离彭州15公里,距成都50公里,最高峰1150米,面积18平方公里,山峰峻秀,泉壑幽深,初唐诗人王勃在这里留下"丹溪漏日"的题壁,可见当时丹景山曾经古木参天,绿荫浓密。山中主要牡丹景点有牡丹坪、牡丹台、金华寺、天香园、丹霞园、永宁院牡丹园、鸭绿桥岩牡丹、悬崖牡丹等处。丹景山中牡丹不同于园林庭院牡丹,她们穿岩凿石,遍山盛开,苍崖绝壁,倒叶垂花,光彩绚烂,照耀山谷,怒干虬枝,野趣盎然。
  如今,丹景山中栽植牡丹10多万株,共200多个品种。"丹景红"艳丽娇娆;"玉重楼"高洁端庄;"彭州紫"典雅富丽;"禁苑黄"恬淡俊秀。古今珍稀名品,荟萃天彭,丹霞满眼,美不胜收。
  每年谷雨前后,满山牡丹竞放,游人连袂比肩,留连于花香彩浪间,如痴如醉,乐而忘归。许多外国朋友惊叹丹景山牡丹美艳绝伦,赞誉丹景山是"人间天堂"。
  已故彭州籍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在《故乡牡丹》这首诗中说:"不是长安不洛阳,天彭山是我家乡。花开万萼春如海,无奈流人两鬃霜。"挚爱牡丹、渴念故乡之情跃然纸上。
  在我国大西南的辽阔原野上,云贵高原的峻岭峡谷中,处处有牡丹的芳姿艳质。
  我国藏族同胞称牡丹为"边也梅朵",就是"吉祥如意之花"。西藏生长着野生牡丹珍品--"大花黄";在许多建筑物上,镑刻着牡丹图案,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色彩逼真,绘制精美,堪称一绝。
  无限丰富的牡丹文化现象表明,牡丹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审美语言,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共同的审美追求。
  年,四川彭州市根据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将牡丹定为市花;从那时起,每年四月举办一次彭州牡丹花会,到1995年共举办了十一届。彭州人民用鲜艳的牡丹、庄严的华表、恢宏壮观的千佛岩石窟造像,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宾朋展示自己的美感和智慧,表达自己的历史选择和坚定信念;天彭人民正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天彭人民必将拥有像牡丹一样繁花似锦的未来。(第四集终
  
  第五集 丝路花开万里香
  在我国西北部甘肃省陇原大地、河西走廊,牡丹的芳踪倩影随处可见。
  甘肃牡丹的原种是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在小陇山区、陇南山地林区,数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牡丹种群。她的显著特点是:花瓣基部有大块紫斑,植株高大,坚韧强壮,耐旱抗寒,花朵茂盛,香味浓烈,从四月下旬到五月底,都有牡丹花相继绽蕊盛开。主要传统佳品有"佛头青"、"绿蝴蝶"、"醉仙桃"、"朱砂红"、"河州粉"等等。
  甘肃从唐代开始栽培观赏牡丹,到清代和民国年间,种植规模更大,兰州临夏、临挑等地群众几乎家家植牡丹,户户竞芳菲,牡丹园圃鳞次栉比,锦绣遍野,蔚为壮观。
  在万里长城最西端、嘉峪关近侧的酒泉市,规模宏大的牡丹园与喷涌不息的名泉斗艳;天水市的十里牡丹花城亦可与花都洛阳、花海菏泽媲美争辉
  临夏古城,又称"河州",800年前已开始栽种牡丹,临夏各族人民在每年5月牡丹盛开时,便掀起"浪牡丹"之风,他们开牡丹宴,饮牡丹酒,赏牡丹名花,共庆年景丰饶,生活幸福。
  位于兰州东南郊的和平牡丹园种植130多亩,繁育牡丹苗木13万多株,选育和新创牡丹品种达200多个,又从西藏引种野生大花黄牡丹。经过20多年努力,和平牡丹园形成了具有兰州地区特色的牡丹品种群,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
  位于兰州南面的临洮城内及郊区,庭园种植牡丹相沿成俗,花大如盘,气魄雄伟,常见珍品有"万金富贵"、"大雪青"、"粉妆楼"、"大红魁"、"玛瑙盘"等等。清代诗人吴镇写诗赞美临洮牡丹说:
  牡丹真富贵,狄道堪称雄,
  绝艳生天末,芳华出洛中。
  大西北人民培育了千年牡丹,也创造了充满高原雄浑豪迈气质的牡丹艺术。
  在巍巍祁连山麓,在渺渺青海湖畔,在甘南草原,在戈壁沙滩,人们会听到高亢、宏亮的"花儿"对歌。"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民歌,内容多与牡丹有关。在传统的"花儿"盛会上男女青年对唱,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姑娘,借牡丹表达热烈的爱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1600多年前的魏晋时代,这黄土高原上狭长的走廊就成了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商人们将中国丝绸运销西域、波斯各国时,也把中国牡丹捎到异国他乡。因此,古丝绸之路也成了中国牡丹最早移植到国外的通道。当牡丹的芳香艳彩伴随着清脆的驼铃声,迎着漫漫黄沙、长河落日和大漠孤烟渐渐远去时,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象,这是何等雄健刚劲的历史的足音。 [第五集结
  
  花魂千古艳隆中
  这朵形似绣球、红艳妖娆的牡丹取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名字,她叫"卧龙出山
  一朵花,以千古智慧之星诺葛亮自比,其气魄、胆量也就太大了一点。然而,不能怪她狂妄,不是她缺乏自知之明,而是把她培育出来的隆中花师执意要让她依傍诸葛亮的英名,成为举世瞩目的名花。
  花师的舔犊深情,良苦用心可以理解。
  牡丹名品"卧龙出山"产自湖北省襄樊市郊的风景胜地隆中。襄樊市在汉江之滨,已有3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襄阳、樊城合为一个城市而得名。隆中在襄樊市郊15公里处,总面积20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85%以上,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等五大景区,以诸葛亮故居人文景观和隆中牡丹等自然景观为主。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史书上已有"隆中栽牡丹"、"隆中牡丹繁盛"的记载。唐代襄阳著名诗人皮日休曾在《牡丹》一诗中说:"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从此,牡丹获得了"花王"的尊号,历代文人也反复引用这精辟贴切的诗句来表现牡丹艳冠群芳的独尊地位。
  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经过千年种植牡丹的实践,襄樊民间逐渐形成了春日赏牡丹的传统风俗。今日隆中,芳菲灿烂的牡丹花事更胜过以往的任何时代。隆中牡丹品种繁多,奇丽多姿,现在隆中牡丹已有240多个品种,红、紫、黄、白、绿、粉、兰、墨各色俱备,阳春三月,万蕊齐绽,把隆中装点成香海丹山。
  在这松柏掩映、牡丹环绕的地方,我国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隐居草堂,躬耕垄亩,发奋读书。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原籍山东省琅琊郡阳城县。由于战乱,他少年时随叔父移居隆中。公元207年,刘备三次到隆中来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从容答对,精辟而深刻地分析形势,献出鼎足三分的战略,这番对话就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从此,诸葛亮结束了10年隐居生活,当上了蜀汉的军师和丞相,辅佐刘备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阶前牡丹吐艳的"三顾堂",就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纪念堂,堂内诸葛亮石刻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堂前三棵古柏,传说是刘、关、张三兄弟拴马的树。在诸葛亮故居草庐亭前的六角井,当年曾供谙葛亮全家生活用水和浇灌花木。诸葛草庐亭几遭破坏,历代重修,都是依据六角井来判断草庐的方位。
  在隆中,还有武侯祠、卧龙深处、老龙洞、观星台、古柏亭、野云庵等近20个景点组成的人文景观。这里,处处能感受到诸葛亮这位智多星对后代的深远影响,处处能看到隆中牡丹的玉貌仙姿。千古花魂陪护千古英灵,给人以美的感召和心灵的启迪。(第六集终
  
  第七集 春来香满凤凰山
  牡丹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她不仅以艳丽的花容、浓郁的芳香美化人们的生活,而且以很高的药用价值帮助人们治疗疾病,益寿延年。
  生长在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的牡丹,叫做"风丹",就是驰名中外的药用牡丹。
  铜陵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以开采冶炼钢的悠久历史而被称为"铜都"。
  相传在公元四世纪我国东晋时代,著名哲学家、医学家葛洪在铜陵山中炼丹,曾栽培过牡丹。据清代《铜陵县志》记载:"长山石窦中有牡丹一株,高数尺,花开二三枝,素艳艳丽,相传为晋人葛洪所植。"这棵长在深山石缝中的千年牡丹被后人称为"仙牡丹"。由此可见,钢陵栽培牡丹的历史相当久远。
  这座雄峙在长江边、飘溢着牡丹花香的高山,就是铜陵凤凰山。这里漫山遍野覆盖着牡丹的青枝翠叶,每当春风送暖的时节,千万朵蓓蕾绽放枝头,如彩云飘拂,如锦绣铺地,七彩绚丽,光华灿烂,这时的风凰山则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山。
  凤凰山盛开的"凤丹"是一种独特的牡丹品种,枝干高大挺拔,花朵肥硕丰满,配以翡翠碧绿的叶子,更显得娇艳秀丽。铜陵凤丹与安徽宁国县牡丹、巢湖银屏山牡丹同为南方系列,有白、粉、红、紫等不同颜色。
  凤凰山一带土质为金黄色或白色沙土,适合风丹生长。凤丹的药用价值最高,她的根和皮都是名贵中药材;凤丹圆直粗壮,肉厚粉足,香气浓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品质绝佳"的盛誉。
  据我国古代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记载,牡丹能治疗寒热、中风、瘀血、痈疮等多种疾病,可以安五脏,轻身益寿。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几十枚医学竹简,上面就有牡丹治疗瘀血症的记载。
  千百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种植药用牡丹的历史传统。安徽铜陵凤丹的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丹皮300多吨,成为我国最大的丹皮生产基地。
  铜陵市地上牡丹吐艳,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铜、金、银、铁和石灰石等矿物资源,是我国八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总长2592米,如彩虹横空,飞架大江南北,展示着这座美丽的工业城市的蓬勃生机。从1990年以来,铜陵市已举办了六届牡丹文化节,向海内外宾客展现牡丹的芳容。春雨春风,将风丹的芬芳洒追滴水崖的清泉,洒遍相思河的湍流,洒遍天井湖的碧波,洒遍太白书堂和五松山的绿荫。古老的铜都和凤凰山牡丹,正沐浴新世纪的曙光,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瑰丽的青春。(第七集终
  
  第八集 菏泽芳菲花如海
  在齐鲁大地的西南方,有一片辽阔富饶、牡丹飘香的大平原。巍巍泰山深情地俯瞰着她,滔滔黄河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她,这里的大片农田栽培着各种名贵牡丹,每当暮春三月、莺飞草长之时,一望无际的牡丹大田翻卷着紫云碧浪,五彩缤纷,置身其间,犹如倘佯于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牡丹之乡--山东菏泽。这块古老的土地蕴藏着数千年浓厚的文明史迹,哺育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菏泽牡丹的每一束枝干、每一片花叶似乎都镌刻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印记。
  菏泽,古称"曹州"。这里从宋代就种植牡丹,到了明代,曹州牡丹开始繁盛起来,当地许多官绅富豪和平民百姓纷纷开辟牡丹园圃。清代,曹州牡丹种植规模更大,据史书记载:"曹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景象十分壮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菏泽牡丹获得新生,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菏泽牡丹进入了空前繁荣旺盛的时代。目前,菏泽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牡丹生产、销售、观赏和科学研究基地,牡丹培育面积达1万多亩。
  曹州牡丹园,彩浪起伏,花香袭人,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牡丹园,园内种植牡丹1100多亩;百花园,以种植和培育名贵稀有品种和传统优良品种而闻名于世;古今园,始建于明朝初年,园内花木茂盛、名品荟萃,松编工艺造型栩栩如生。三处名园,相互辉映,各具特色,是菏泽牡丹的集中观赏区
  菏泽牡丹以品种繁多为显著特征,据统计,目前已有600多个品种,花分三类六型八色,交错如锦、姹紫嫣红、夺目如霞。你看,那重瓣千层的"赵粉",那洁白生辉的"昆山夜光",那紫梗翠瓣的"绿牡丹",那双艳争辉的"二乔",那紫黑庄严的"冠世墨玉",还有那"葛巾紫"、"玉版白"早已在《聊斋》中化为美丽善良多情的牡丹仙子。这些千姿万态的牡丹新品种是菏泽人勤劳、智慧、创造力的结晶。
  催花,是菏泽花师们的传统技艺。即使在萧瑟的深秋、凛冽的隆冬,菏泽花师也能叫牡丹绽放出
  烂漫春光。
  菏泽是牡丹的海洋。
  菏泽是牡丹艺术的海洋。
  菏泽是牡丹精神的海洋。
  这些在牡丹花乡里诞生、长大的戏剧明星、歌坛明星、体坛名将、武术状元,他们身上所秉赋的不正是牡丹那种总邻群芳的英雄气概吗
  自1992-1995年,菏泽已成功地举办了四次国际牡丹花会,经贸成交额达70多亿元,兴办三资企业300多家。菏泽牡丹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作为我国名贵花木远销日本、朝鲜、美国、澳大利亚等
  多个国家和地区。
  菏泽牡丹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菏泽人民架起走向世界的金桥,通往繁荣幸福新纪元的金桥。
  第八集结
  
  第九集 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笑菜静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绝句来描述当代中国首都北京人民酷爱牡丹的情怀,也是十分恰当的。
  花逢盛世,分外兴旺,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如今是全国种植牡丹最多的城市。空前繁荣的京城。
  牡丹是我们所处的这个飞速发展的伟大时代的生动形象和鲜明标志。
  在我国元代史书上,已经有北京种牡丹的记载。明清时代,北京牡丹兴盛一时,出现了惠安伯园、嘉僖寺、草桥、极乐寺、清华园等大面积牡丹园圃,有的竟达数百亩的规模。春季花开时节,人们沿着花间小路,细细观赏品第,有时竟忘记了回家的路径,天黑了,就露宿在花丛中。当时北京牡丹的繁盛,不亚于花都洛阳,花海菏泽。冬季催花技艺也已经相当成熟,每年冰雪中催放的大朵牡丹成为进贡给皇帝的珍品。
  在明代,北京西直门外极乐寺内修建了"国花堂";清代颐和国内建造了"国花台"。圆明园后景区的牡丹亭四周栽种着各色牡丹,花团锦簇;被称为"花海"的清华园内,牡丹一望无际,璀灿如霞。
  然而,北京牡丹曾经历过惨痛的历史浩劫,至今还保存着不堪回首的记忆。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进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衰微,使中华民族濒临危亡,北京牡丹也难逃刀砍火焚、玉殒香消的厄运。在1860年和1900年的两次大劫难中,风光旖旖旎的百亩园圃,千顷花海被侵略者的铁蹄任意践踏;强盗们在大肆劫掠后又纵火焚烧,雄伟的殿阁付之一炬,美丽的牡丹灰飞烟灭,芳香的名园变成一片焦土。北京牡丹的命运就这样紧紧联系着国势的兴衰。浩劫之后,人们进发着血泪呼喊:圆明园安在!? 牡丹亭安在!? 清华园安在!? 国花堂安在!
  历史走过了黑暗的长途,北京牡丹始终和中华民族同甘苦、共荣辱,经历了浩大的痛苦,无数的坎坎坷坷。只有在今天,在中国繁荣强盛的今天,北京牡丹才真正进入了自己的锦绣年华,才真正找回了失落的青春。
  在故宫御花园,人们品味着这牡丹与剑石、翠竹的巧妙组合和深远意境,兴致无穷。
  在景山万春亭下,这枝干苍劲,错落有致的牡丹群正向四方游客点头致意,播送芳馨。
  在寿安山卧佛寺,依山缀石构筑的百亩牡丹园内栽植牡丹700多种,登高俯瞰,满目繁华。
  在位于香山和玉泉山之间的北京植物园内,有北京最大的牡丹园圃,栽种牡丹近万株,共300多个品种;登上画栋雕梁的牡丹亭,满园春色,尽收眼底。
  在北海、天坛,牡丹正向人们展开阳光般的笑容,在中山公园、颐和园,牡丹正散发着醉人的幽香;在十三陵、八达岭下,牡丹向国内外宾朋致以友谊的祝福;在北京市民的宅院、案头、牡丹品尝着当代生活的甜美和欢乐。
  在这花的艺术中,人们把美变成了永恒的精神;在这花的造型中,人们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和懂保。
  花的色彩,展示我们伟大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前程似锦。
  花的雕刻,嵌进了我们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奋斗。
  北京牡丹,京城是你巨大的家园。
  北京牡丹,京城人民是你忠诚、勤劳的园丁。
  北京牡丹,你将和富强的祖国一样,青春勃发,生机无限。
  北京牡丹,在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厦上,你将是光彩照人的瑰丽勋章
  第九集终
  
  第十集 中华牡丹冠群芳
  中华牡丹遍布神州大地,数千年来,与亿万中华儿女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从台湾阿里山麓到西藏高原,从东北辽阔的黑土地到南海之滨,从西子湖畔到天山脚下,到处都有牡丹文化的诗意清芬。
  牡丹,她体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品格气质。
  相传武则天命百花在冰天雪地里提前绽蕊,"火速报春知",只有牡丹不违时令,抗命不开,被武则天下令自长安贬到洛阳,施以火刑。许多牡丹根枝烧焦,但脉息犹存,第二年又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人们称之为"焦骨牡丹"。这个神奇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赞美着牡丹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牡丹,她是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和高贵品德的象征。
  在江苏盐城市便仓镇,有一座枯枝牡丹园。那些形似枯朽的古牡丹已有700多年历史。传说在宋朝灭亡之后,一位叫卞济之的官员隐居盐城,将从洛阳带去的红、白两色牡丹移到盐城栽植,以花明志,红的代表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白的代表为官清正廉明。直到今天,这些枯枝牡丹仍然花朵盛开,清香荡郁。
  牡丹,她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审美要素,审美情结;
  那浩如烟海的牡丹诗文、牡丹艺术、牡丹戏剧、牡丹神话,深深携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上,奔捅在他们的筋脉血液中,融汇在她们的性格、激情里,牡丹早已成为炎黄子孙生命的元素,牡丹文化早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
  牡丹,她是受到各国人民钟爱的世界名花。
  公元8世纪,中国牡丹从长安、洛阳传到日本,在那里生长繁衍,至今栽培品种已发展到300多种;公元18世纪后,中国牡丹传播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中国花"和"天都神花";牡丹已在英国、美国、德国、丹麦、荷兰、加拿大、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安家落户。
  阅尽大干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牡丹在我国各族人民心中,早就是艳冠群伦的"花王";尊牡丹为国花早已约定俗成,成为亿万人民的共识。
  在1994年举行的全国范围的评选国花活动中,各族人民积极参与,争先恐后;他们自觉组织起来,宣传评牡丹为国花的充足理由和深远意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像雪片一样,飞向国花评选办公室.香港、台湾同胞和许多外国朋友也纷纷来电,热心参与或支持国花评选。
  这是人民的心愿,人民的翘盼,人民的呼唤。
  人们在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中国国花正式诞生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人们坚信,中国牡丹将作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富强、美好幸福的象征,载人中国千秋史册,载入全人类崭新文明的光辉史册。(第十集结)

 

创建时间:2009-3-16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