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河
作者丨李少军
我的家乡昌乐城关南关,村南有条小河。据老人们讲,河的源头就在县城东南的山下吴家池子等泉群。小河自东向西蜿蜒流过我村,向下汇入小丹河,全长不过十几里。现在小河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它在我心中却永远流淌着寻寻觅觅的记忆长流,珍藏下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无数快乐的岁月。至今,那河仍清晰萦绕于我的脑际。
海洋孕育了生命之源,江河写下了文明史篇。这条连名字也不曾留下的小河,曾给我的家乡描绘出如画的风景,增添了无比的美感。它虽没有奔流急下的宏伟气势,却时急时缓,轻柔舒展,随意造出处处浓缩的景点。在村东南边,它带着从高处跌下的欢跃,在那里留下一个小潭。小潭清澈见底,潭底喷吐的小泉由下向上形成串串银珠;潭中水草丰美,长长的似美女的秀发飘柔阿娜。时有游鱼从中穿梭,常常浮出水面觅食的是浮梢鱼,但见来人,就会机灵地潜入水底,水面上只留下一溜水漂。巴掌长的鲫鱼时而到潭边水草中产卵,它摇着尾巴拍打着水面,发出扑啦扑啦的响声。这个季节就成为我和伙伴们雀跃的时候,不知多少次为逮鱼而弄湿了衣服,也曾因此而误了上学,经常遭到老师和父母的责怪,但总也忍不住潭溪对我的诱惑。潭中最美的要数靓(jing)鱼了。它背隆而身扁,形如杏叶,红鳍绿鳞,似水中精灵,因为稀少,很难捉到,每有收获,必养在家中把玩欣赏,或在伙伴中炫耀。
潭的下游有座小石桥,桥墩、桥面全部用青石垒砌,方方正正的石条、石板不用任何粘剂连接,显得古朴而坚实。桥面宽约两米,平常水面离桥面不足半米。每到汛期,山洪奔泻,水从桥上夺路而过,而小桥却总是安然而卧,令人称奇。桥虽不宽,却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与村人的劳作生活是那样的亲近。上工时,从桥下泉眼边装上一壶泉水,渴了喝上一口,清凉甘冽、爽彻肺腑。收工后,路过石桥,放下锄头,挽起裤脚,坐在石板上,让流水肆意冲刷着脚面,一天的劳困顿消大半。眺望着夕阳下悠然远去的耕牛,吸纳着河边野花的幽香,俨然是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画。大自然的美令我折服,令我惊奇,也曾令多少人畅然而忘归。
五彩斑斓的野花一丛丛、一片片,点缀在玉带般的河边。有种叫不上名字的小野花,花小而色艳,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分明是为小河镶上了五彩花边。徐徐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奇异的花香,蝴蝶不时在野花上飞来飞去,引得不少顽童追逐欢闹。桥下、河边也是村妇们的乐园,一有空闲,她们就会带上家人的衣衫到河边尽情洗涤。哗哗的流水,常常伴着她们欢快的笑声,真不知是在劳动还是在消遣。洗好的衣服平展在绿绒绒的草甸子上,任凭暖风吹拂,晒干后衣服上会散出淡淡的花草芳香,穿在身上仿佛使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河水潺湲,偶尔也会给人带来许多惊喜。一次村东的二婶在桥上洗衣服,一条足有七、八斤重的鲤鱼突然跃上桥面。鱼在地上蹦来蹦去,二婶慌了神,忙拿起捶衣的棍子打,用衣服兜,弄得浑身泥土,后来在路人的帮助下才将其“擒获”。我想,这也许是小河对爱护它的人们的一种回报吧。
一到冬天,河里结上厚厚的冰,晶莹剔透的河面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群玩皮的男孩,穿着自制的冰鞋在冰上来往穿行,追逐着、喊叫着,这里又成了天然的滑冰场。当时不知是谁发明的制作冰鞋,它是用两块比鞋子稍大些的木板作材料,木板下面嵌进两根粗铁条,用时套在鞋底下,再用一根一头钉了长钉的木棍制成冰杆,滑行起来风驰电掣、呼呼生风,滑冰在当时成为孩子们一项最好的运动。年前节后,大些的男孩会在冰上凿个窟窿,然后将引燃的爆爆仗扔到里面,震耳的爆仗在水中顿失威力,只是泛起几个水泡,便没有脾气。直到现在,还时常“蹦”出滑冰的想法,但却失去了童年的情趣和勇气,更没法去找寻那条欢乐的小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河上游建了工厂,一股黑乎乎冒着热气的乌龙注入了河道。小河的鱼虾漂上了水面,河岸的野花成了枯黄,小河沉寂了。几年后,河床边修起了排污管道,污水不见了,但由于水位下降,小河再没有流淌过。再后来,小河故道上修上了柏油公路,小河从此尘封在公路下面,日夜承载着川流不息的车流。梭行的车辆永远带走了我爱恋的小河。
前几天,喜闻县里将对小丹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到时将建成小桥流水,碧水清潭、荷香怡人的迷人景观。看到美不胜收的蓝图,令我心潮澎湃,思绪连翩。是啊,再过几年,不,也许在明年,这条靓丽的风景河就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我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我盼望着小河的复活,我更企盼着我的家乡更加美丽富饶。
作者简介
李少军,曾从事过机关文秘工作,担任过昌乐县作协副主席,酷爱文学和书籍收藏,偶有习作发表于省内外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