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08-18 16:02
鄌郚史志总编

鹿萍丨乒乓之乡 名冠齐鲁——丁家山

  乒乓之乡 名冠齐鲁——丁家山
  鹿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乒乓球因为对场地要求不高,简便易行,所以在全国开展得比较好。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让世界瞩目,国人振奋。此后,在中国兴起经久不衰的乒乓球运动热潮,说是全民乒乓,一点也不为过。
  如今的中国在世界乒乓三大赛事中金牌数稳居世界首位,中国乒乓球的霸主地位是压倒性的。
  60年代初,在中国获世界乒乓球赛三连冠形势鼓舞下,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到处都是木制、砖头做成的球台,乒乓球运动也在昌乐县内兴起。全县中小学普遍自制水泥乒乓球台,组建班级、学校乒乓球队,开展课余活动。
  在昌乐乒乓球发展历程中,丁家山村率先带动全民参与,先后向省体工大队等单位输送多名优秀运动员,为昌乐县的乒乓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丁家山村,三面环山,东有乔山、桃花山,北有平山子、灰山子,西有苍山、大山、毛家山,南临省道潍临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与临朐交界,两县村庄的耕地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丁家山,除了有一户为入赘姓氏外,全部都是丁姓,自元末明初,丁姓始祖丁彦甫落户立村算来,丁氏家族已在此昌盛六百余年,丁家山被群山怀抱,绿树成荫,一条清澈的毛家河四季拥抱着古村,缓缓地流向荆山水库。秋天,飘飘扬扬的满山红叶随风飘荡,在风中起舞,芦苇、茅草遍布在几座石拱桥上,古道、老屋、古巷、错落有致,百年老屋的青砖、窗棂 、雀眼,使古村在这大山之间,象古代仕女天生丽质,温柔妩媚,柔中含刚,她在这儿躲过历代风刀霜剑的追剿,隐埋了厚重和沧桑。
  丁曰增是本村乒乓球的发起人之一。
  丁曰增,1964年在乔官三中上学,是本校的乒乓球队员,在昌乐县举行的初中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男子单打第三名。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成绩由此拉开了丁家山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健身体育活动。
  我们刚发展体育之初,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普及一些很贵族的运动,当然也没有场地去进行类似棒球,足球的运动。乒乓球运动开展的条件不苛刻,可参与性强。男女老少都能打,室内室外都能打,乒乓球占地面积小,而且工具便宜,携带方便,所以在群众间广为流传。丁家山村小学内,自制水泥乒乓球台,红砖做网,学生们热情高涨,男女同学基本都会,球台供不应求,孩子们就在空中拉了一道铁丝,用细线把乒乓球吊在空中,高高低低,一人一球,手里拿着用硬纸板做成的球拍,废寝忘食地练着。村子里,在空闲场地也自制球台,村民们饭后、农闲,一有空就聚在这里切磋球艺 ,孩子、大人各占据一方,乒乒乓乓,全民参与……种庄稼的能手,换了手中的家伙什,照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加之勤奋刻苦,丁炳会、丁志鹏、丁风祥迅速从众乡亲中脱颖而出,他们与丁曰增多次代表村里参加昌乐县、潍坊市的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都是他们雄霸,个人冠军、男单、男双均是在他们自己队员之间争夺。
  受此大好形式的影响,丁家山乒乓球运动骤兴,迅速涌现出一片炙手可热的人才,丁炳礼、丁志高、丁爱花、丁玉芳、丁翠娥等。乡里也不失时机地组织了几次集训,对促进技术迅速提高起了很好的作用。
  九二版的《昌乐县志》记载:“文化大革命”中,全县乒乓球运动陷入低潮。 但北岩公社联中乒乓球运动,于1972年崛起,使该社中小学校,校校组队开展业余训练 。公社中心队南音队业余教练高洪录,热爱本职工作,苦心训练,使该社乒乓球运动获得好成绩。以丁爱花、丁玉芳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小将此刻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1974 年南音运动员丁玉芳(丁家山村)获省女子少年单打冠军。1979 年,昌乐代表队获山东省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冠军,1980年,丁玉芳获全运会女子少年乒乓球单打冠军,1981年丁玉芳在山东省乒乓球比赛中,获女子单打冠军。南音联中乒乓球代表队,先后成为市乒乓球重点队和省传统体育项目乒乓球训练点。此后,昌乐乒乓球运动在普及基础上向高水平发展。
  1984年,县政府提出“狠抓一个基础(田径),确保两个重点(射击、乒乓球),抓好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培养四朵新花(武术、女子足球、羽毛球、毽球)”的体育发展方针。1985年,丁家山村的农民代表就把印有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乒乓之乡  名冠齐鲁”的锦旗挂在了丁家山村村委办公室的墙上。丁家山村为昌乐县的乒乓球发展描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5年,第一届《全国农民文化杯乒乓球赛》开赛前夕,山东省委直接指定比赛名额给潍坊市,潍坊市也直接指定了昌乐县,县里又指定丁家山村。比赛日期临近,由时任县团委书记的徐振溪,县体委主任王清溪带队,队员由丁炳礼、丁爱花、丁玉芳组成,到兖州参加选拔赛,再与省内其他地区的农民优秀队员组成山东队,奔赴长沙参加全国比赛。
  在长沙5天的时间里,这些农民丢掉镐头,拿起球拍,握在手心里的成绩一样让人刮目相看。
  丁炳礼的杀手锏是左手拿拍发奔球 ,特点是球速急、落点长、冲力大,发至对方右大角或中左位置,对对方威胁较大。
  丁爱花,是横握拍发下旋加转球,能通过旋转变化迷惑对方,从而直接得分或为第三板进攻创造机会。
  丁玉芳,横握拍发急下旋球,球速较快并带有下旋,飞行弧线低而长,对方用推、拨回接容易造成下网失误。
  尽管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首次跨出省门参加大赛,却震动了整个省内乒坛,他们用自创的技艺展现了乒乓球的锋芒。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山东省农民代表队获得男子团体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二名,丁爱花获得全国农民乒乓球女子单打第四名的骄人战绩。
  此次丁家山农民第一次组团走出去就叫响了“昌乐”这张名片,省政府特别为丁家山村颁发了锦旗,上写金彤彤的八个大字“乒乓之乡 名冠齐鲁”,以纪念他们的成绩,随后,他们受到了县里和市里的隆重表彰,并向个人颁发了“潍坊市贡献奖”荣誉证书。
  在全国首届农民“文化杯”乒乓球比赛中打出如此好的成绩,丁家山村成为开展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典范,县、市电视台专门来村里采访,制成宣传片,在省内大力宣传,并在村内小学设立业体班,让国球在孩子们的起跑线上腾飞。这更激起了村民们的斗志 ,在之后的一系列比赛中,奖杯奖牌屡屡收入囊中:1985年,丁家山农民代表队先后代表县、市、省参加市、省比赛,获得山东省农民文化杯赛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冠军,山东省青年农民“青春杯”赛,获得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团体亚军。男子单打亚军,丁爱花获女子单打冠军。1992年,丁炳礼、丁志高、丁爱花、丁玉芳四人代表潍坊市,去临淄参加山东省农民乒乓球比赛,获得男子团体第三名,丁爱花获女子单打第一。
  丁家山村的成功,把昌乐县乒乓球这项运动在快速和技术发展方向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丁家山村的成绩,不仅大大鼓舞了乒乓球爱好者的士气,也推动了全县乒乓球运功的蓬勃发展,在数以万人计的青少年中掀起了"乒乓球热"。附近的南音、韩家庄、响水崖子、姬家庄子也随之出现了优秀的乒乓球人才。他们在农闲之余,经过反复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终于明确了自己技术发展的方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1985年长沙赛后,山东省又在兖州举办了省农民青春杯比赛,丁爱花又一次夺得女子单打冠军,当囊括了全国农民文化杯、全省农民青春杯的女子单打冠军丁爱花凯旋归来的时候,时任北岩乡乡长王立仁问她:“小丁,你的球技这么出色,你教练是谁?”“是丁风翥老师”丁爱花脱口而出。接着,王乡长就安排:一定在丁家山村设立业体班(半日制文化课,半日制乒乓球训练),教练老师是丁风翥。
  丁风翥,丁家山村乒乓球传承人之一。
  村里兴起乒乓球之际,丁风翥从怎样拿拍子开始练习,他不仅勤学苦练,而且善于巧练,他经常爱说"打球不仅是用手,更重要的是用脑"。并创新发球技艺,没想到自己日后会打遍全镇无敌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威震山东省的丁爱花,就是他的学生。
  丁风翥的杀手锏——半蹲式发球。让他百发百赢。半蹲式发球可以发出左侧旋和右侧旋,在对方不适应的情况下,威胁很大,关键时候发出高质量的球,往往能直接得分。
  徒弟的高调亮相,让丁风翥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就这样,村里更多的孩子拜在他的门下,他虚心传授,在长期的实践中,比较全面的掌握了乒乓球技术,把最初的单调打法,创新了一定的旋转,于是出现了削下旋的防守型打法,并创新了正、反手高抛发球,发展了推挡技术中的加推力,增加了正手快拉小弧圈,这些新技术让小队员们在多次比赛中显示了一定的威力。仅一年的功夫,他的成绩跃然纸上,力透奖状奖杯:1986年,丁政东、丁政晓在北岩乡所有的乒乓球比赛中包揽冠亚军。1987年,丁政东、丁政晓、丁继刚在潍坊市比赛中包揽团体、个人冠亚军。
  时任昌乐体委教练的邱军,直接找到丁风翥老师挖“宝”,希望能把这些好苗子让他带走,丁老师也渴望这些孩子有更好的机遇和训练条件、环境,欣然割爱。接着,丁玉芳让诸城“挖”走,丁爱花去了聊城,丁翠娥去了临朐……丁风翥的努力和成绩,改变了村里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些孩子被挑选走了,一些孩子有了自己的爱好。
  农村兵乓运动的培育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两年后,丁风翥被调往北岩乡业体班,丁同斌老师成为丁家山村业体班的第二任教练。
  丁风翥老师退休后,仍是昌乐乒乓球圈内的风云人物,2006年代表北岩乡参加县里的比赛,用他的绝技---半蹲式发球,百发百赢,无人能接,把球赛直接结束在发球上,观众还未看清,胜负已经决出。
  高洪录、高洪增两兄弟也是北岩乡乒乓球传承人。
  乒乓球在全国崛起之初,高洪录带领南音片区的中学生开展乒乓球运动,高洪增带领小学生开展乒乓球的兴趣爱好培养,积极参加乡镇与县里的各种比赛,参加比赛,是提高和考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最好机会,他为推动北岩乡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0年全国亚运会前夕,高洪增等8人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乒乓球雏鹰起飞”全国代表大会,而后又参加了亚运会开幕式,并与国家领导人李铁映、伍绍祖合影留念。
  自1984 年以来,昌乐县每年两次举行县乒乓球比赛,抓学生、职工乒乓球运动,促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全县设8个小学生乒乓球训练点,做到“从娃抓起,从小培养";分别组织儿童、少年、青年、成年乒乓球比赛,促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  县业余体校设县兵乓球代表队,常年进行选优训练,向市、省输送乒乓新秀。自1959年起,昌乐代表队获省乒乓球赛冠军达25人次,先后向体工大队、国防科委等单位输送运动员9名。
  丁家山村村民为乒乓球运动输出的力量:
  丁爱花,为日照体委乒乓球教练
  丁玉芳,为东营体委乒乓球教练
  丁翠娥,为临朐体委乒乓球教练
  丁曰国,为潍坊鲁能乒乓球教练
  ……
  这不是一个个枯燥的字码,这是丁家山的农民——力、旋转与智慧的结合,是庄稼地里的国球情结,是一幅飞速流动的画面。
  新时代的丁家山,人口582人,土地1024亩,蔬菜种植大棚60个左右,主要种植青椒、芸豆、扁青。村北的多亩河边地,属玄武岩地质,出产不丰,就被村民栽植果树,种植桃、樱桃、核桃。另有养鸡、养鸭、养猪专业户若干。头脑灵活的丁家山人积极探索,谋划更高的效益。经过多年发展,高效益果园和蔬菜基地成为村庄的两大特色。
  几百年来,丁姓家族,在此生息,勤俭持家,男耕女织,劳动不止,丁家代代在此降生,开始了生命的启程;有人在归终,留下了一些往事。
  古村事件不胜枚举。有文明传承,有文化积淀。已经无须多说了,古村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名片,自己的发言。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