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08-25 22:50
鄌郚史志总编

阎檾园先生墓志铭

  阎檾园先生墓志铭
  毛式郇
  予与内阁舍人阎星持为同年友。道光九年十月,星持泣谓予曰:“吾兄浩持殁矣!其莅官及所以施于家者,于礼宜铭。敢请文以掩于幽予!”因星持知公本末,义不获辞,志而铭之。
  公讳学淳,字浩持,号檾(qǐng)园,系出山右,明初迁山东昌乐。高祖世绳,康熙丙辰南宫第二人,仕至左春坊、左谕德。曾祖愉,康熙丙子乡荐第一人,庚辰进士,由庶常改官浙江长兴令,行取主事。祖廷佶,雍正甲辰南宫第二人,仕至广西宾州牧。父循琦,乾隆壬戌进士,由庶常改工部主事,仕至工部尚书,晋赠太子太保、赐谥恭定公。秉至性,负奇气,恭定公钟爱之。恭定公之殁也,公方成童,哀毁至不欲生,生妣魏太恭人睹之愈痛,乃饮泣。侍养父执见者感动,归里,不愿与拘牵之士偕。潍县韩理堂先生,大儒也,执经事之,先生奇其才,使得纵其欲以学,延师教星持,岁暮塾师归,星持嬉戏,则提携入塾,以恭定公手录示之曰:“父手授我,命我授汝,汝不勤学,此将安付?”又曰:“汝能读书,吾不更督汝矣!”星持诉于母,母悲以笑。星持四顾哭,公睨之,泪涔涔与笑俱也。
  乾隆癸卯举于乡,甲辰岁进士,为比部郎。逾六年,乞外补为养授江南江防同知,迁守徐州,升淮阳道。因公镌级,补河南彰德府知府,调安徽庐州。公遇事善断,莠民无伏奸鞫,疑狱尘牍堆案,阅立竟。每先察其情,不事峻文而无滞劾。尝核河至云潭口,语僚佐曰:“此地势险,毋以每岁安流自诿。”逾时,果骤决,鸠工有备,民得安堵,守彰德也。滑县匪民滋事,增募乡勇堠谍,勤训练。一夕,城下大噪,吏民惶惶哗言。贼至,公方食。奔告者屡驰谕民曰:“此非贼,即贼至,有以御之,无恐。”人心咸恃以安。有固志论文、有特识名宿、踬于遇者分校时,辄得之顾;不能与时俯仰、恒行已意、意所不当者,恩怨利钝置不顾然,不能掩其声绩。大吏奇之,公尝曰:“为官所以司民,觇他人之意向,而于所以。苏民之困者,迟待焉?此何说也?”徐州丰山闸,当河之冲,旧尝决之以疏塞,居民实受其害。守徐州,时伏汛盛涨,时议将用前策,公力争于上官得止,土人刻石志德。
  荒年实力赈救捐俸,收养老,穉仆人娶妇。妇至,哭不绝声。问之,固有夫,鬻之以活其母。遣之,去不责。其值穷冬,散棉衣于行乞者,多感颂忭叫。魏太恭人色喜曰:“我极知汝所济不能遍,然嘉汝志,是汝先人为官之心。汝能充之,吾有以见汝父于地下矣。”公泣受教。自庐州乞养归,旋丁艰时。星持宦京师,无薪米资。公服阕谓星持曰:“吾心摧渐,不胜事。汝年尚盛,胡太恭人在堂,不可不仕,吾再出积俸助汝。逾六旬,必归矣!”
  元年,补安徽宁国府知府,署太平府事,旧因督工役日夜立沮洳中,得足疾。二年疾复,作告归,不复出以。析箸时旧宅,让星持自市宅居城中,续辑《家乘》以承先志。有田二顷,析其牛以与弟侄子姓、孤寡之门加厚焉,而自衣食其半,常不足。杜门以书史自娱,门庭间澹如也。深于诗,汉魏以来皆有评选。着有《秀远》《静役》诸集,其情至之作,识者谓不愧古人。道光九年八月十三日巳时,以病卒于其家。生于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年七十岁。夫人高密建宁守单公燽之次女。继配孔夫人,衍圣公昭焕女,咸有妇德。皆先公卒,将以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合葬于城东凤山之原,谕德公之墓。次子一,肇榕。女一,适仁和吴雝俱。孔夫人出继子一,兆橒。孙男一,孙女一。
  铭曰:才之奇,知之者信,惎之者疑。
  德之懋,一身之薄,一门之厚。
  埋词兹石,以垂于后。
  毛式郇(xún/huán),字伯雨、雨甘,山东历城人。清嘉庆四年进士,曾任顺天学政、督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清代乾嘉年间,历城祝甸村的毛辉祖、毛圻、毛式郇祖孙三代三科甲,三赴鹿鸣宴,俱为廉官良臣,佳话流传至今。当然,昌乐阎家也很厉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4-11-29 22:46
鄌郚史志总编
  译文
  我与内阁舍人阎星持是同年好友。道光九年十月,阎星持哭着对我说:“我的兄长阎浩持去世了!他为官施政以及治家的事迹,按照礼仪应当铭刻下来。冒昧地请您撰写文章以安葬于地下。” 因为通过阎星持知晓了先生的本末详情,出于道义不能推辞,于是为他撰写志文并作铭。
  先生名学淳,字浩持,号檾园,家族出自山西,明初迁居山东昌乐。高祖阎世绳,康熙丙辰年南宫科考第二名,官至左春坊、左谕德。曾祖阎愉,康熙丙子年乡试第一名,庚辰年中进士,由庶常改任浙江长兴县令,后经考核升为主事。祖父阎廷佶,雍正甲辰年南宫科考第二名,官至广西宾州牧。父亲阎循琦,乾隆壬戌年进士,由庶常改任工部主事,官至工部尚书,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恭定公。先生秉持淳厚天性,怀有不凡气度,深受恭定公钟爱。恭定公去世时,先生还是孩童,因哀伤过度几不欲生,生母魏太恭人见了更加悲痛,只能默默饮泣。先生侍奉养父时,见到的人都为之感动。回到家乡后,不愿与那些拘于小节的人交往。潍县的韩理堂先生是一代大儒,先生跟随他学习经书,先生以其才华令韩先生称奇,得以尽情学习,韩先生还延请老师教导阎星持,年末塾师归家,阎星持嬉戏玩耍时,先生就拉着他进入私塾,拿出恭定公亲手抄录的东西给他看并说:“父亲亲手交给我,让我交给你,你若不勤奋学习,这将交给谁呢?” 又说:“你若能好好读书,我就不再督促你了。” 阎星持向母亲哭诉,母亲悲喜交加。阎星持四处哭泣,先生看着他,泪水与笑容一同出现。
  乾隆癸卯年考中举人,甲辰年成为进士,任职刑部郎官。过了六年,请求外调任职以奉养父母,被授任江南江防同知,升任徐州知府,晋升淮阳道。因事被降职,补任河南彰德府知府,调任安徽庐州知府。先生遇事善于决断,奸恶之人无法隐藏罪行,疑难案件堆积如山,他审阅后立刻就能理清。总是先洞察案情,不使用严刑峻法却能毫无阻滞地处理弹劾之事。曾视察河道至云潭口,对幕僚说:“此地地势险要,不要因为每年河道平稳就推诿责任。” 不久,果然河水骤涨决堤,因事先召集工匠有所防备,百姓得以安居。在彰德任职时,滑县有乱民滋事,他增募乡勇,加强侦察,勤于训练。一天晚上,城下喧闹,官吏百姓惶恐不安,传言贼寇来了,先生正在用餐。前来禀报的人接连不断,先生派人去告知百姓:“这不是贼寇,就算贼寇来了,也有办法抵御,不要害怕。” 众人都依靠他而安心。对于那些有独到见解、因时运不济而困顿的名士,在分校科举时,先生总能发现他们;对于那些不迎合世俗、坚持己见、不做不当之事的人,先生不顾及恩怨利害,然而他们的声名功绩也无法被掩盖。上司对先生的作为感到惊奇,先生曾说:“为官是为了管理百姓,窥探他人意向,而对于拯救百姓困苦之事却拖延等待,这是什么道理?” 徐州丰山闸,处于黄河要冲,以前曾因疏通堵塞之事决堤,当地居民深受其害。先生任徐州知府时,正值夏季盛涨之时,当时商议要用以前的策略,先生向上司极力力争才得以制止,当地百姓刻石铭记他的恩德。
  荒年时先生全力赈济救灾,捐献俸禄,收养老人小孩。有个仆人娶妻,新娘到来后哭个不停。询问得知,她原本有丈夫,是被卖了来养活母亲。先生放她回去,也不索要身价。寒冬时节,向行乞之人散发棉衣,众人多有感激颂扬之声。魏太恭人面露喜色说:“我深知你所救济的不能遍及所有人,但赞赏你的志向,这是你先人为官的心意。你若能将此发扬光大,我在地下见到你父亲也有话说了。” 先生哭泣着接受教诲。从庐州请求归家奉养,不久遭遇父母丧事。当时阎星持在京城为官,没有柴米钱财。先生服丧期满后对阎星持说:“我的心力交瘁,难以再处理事务。你年纪尚轻,魏太恭人尚在堂前,你不可不为官,我再次出仕积攒俸禄来资助你。年过六旬,必定归家。”
  道光元年,补任安徽宁国府知府,代理太平府事务,以前因监督工役日夜站在潮湿之地,患上足疾。道光二年疾病复发,上书请求归家,不再出仕。分家时将旧宅让给阎星持,自己在城中购置住宅居住,继续编修《家乘》以继承先辈志向。有田二顷,分出耕牛给弟弟侄子以及孤寡人家且更为优厚,而自己仅衣食取用一半,常常不足。闭门以读书史自娱,门庭之间清静淡泊。先生精通诗歌,对汉魏以来的诗作都有评选。着有《秀远》《静役》等集,其情感真挚的作品,有识之士认为无愧于古人。道光九年八月十三日巳时,因病在家中去世。生于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享年七十岁。夫人是高密建宁太守单公燽的次女。继配孔夫人,是衍圣公孔昭焕之女,都有妇德。都先于先生去世,将于道光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合葬于城东凤山之原,谕德公的墓地。有次子阎肇榕。女儿一人,嫁给仁和吴雝。孔夫人所生的继子阎兆橒。有孙子一人,孙女一人。
  铭曰:才华奇异,了解的人信任,嫉妒的人怀疑。
  品德高尚,自身清寒,家族福厚。
  刻下铭文于石碑,以流传后世。
  毛式郇,字伯雨、雨甘,山东历城人。清嘉庆四年进士,曾任顺天学政、督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清代乾嘉年间,历城祝甸村的毛辉祖、毛圻、毛式郇祖孙三代科考皆中,三次赴鹿鸣宴,都是廉官良臣,佳话流传至今。当然,昌乐阎家也很了不起。
  昌乐搏天虹译文汇编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