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09-19 15:15
鄌郚史志总编

安丘的四厢、六乡、五十四社

  安丘的四厢、六乡、五十四社
  原创 海天
  安丘城外划分为六个乡,总共管辖着五十四个社(当地俗称五十四厂)。根据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分为两个坊、三个厢、六个乡以及一百七十四个社。然而,到了崇祯末年,由于人口大量逃亡,到了清朝顺治初年,便简化了行政区划,省去了坊和厢,只保留了六个乡,并将社合并为了五十八个。到了乾隆十六年,社的数量又增加到了六十六个,但从道光年间以后,再次合并为五十四个社,这些社分别隶属于六个乡,至今保持不变。另外,因为东关和南关两个厢社原本属于四乡,而西关和北关两个厢社则属于二乡。由于这四个关厢靠近县城治所,所以就被列在了城墙之后,而其他各社则仍按乡的顺序排列,由近及远,以便清晰明了。
  东关厢社位于城东,管辖着十一个村庄。它的东面与许阁庄社相邻,东南与十里河社相接,东北则与大埠后社相连,南面是南关厢社,北面是北关厢社,西面则紧挨着城墙。
  关帝庙在东关南边,向西不远是小关。先农坛则位于东关外的东埠上,现在已经倒塌了,当地俗称为红庙。八蜡庙在东城外,原本位于祈嗣崖,明朝万历年间由知县熊元迁移至此。猛将军庙是祭祀元朝指挥使吴川人刘承忠,位于八蜡庙内,于雍正二年建造。天后神位也附设在八蜡庙内。朱子祠则位于东关大街上。
  虎林位于东关东面三里处,是马氏的旧坟地。明朝初年,曾有老虎从林中窜出,县令陈某率领众人前往捕捉,但未能成功。不一会儿,老虎突然跃出,扑杀了县令后离去,从此不知所踪。县人黄祯说:“这可以作为残酷政令的警示。”明朝吏部郎中黄祯的墓、顺义知县宣文的墓都在十二户村东面,江西巡抚马文炜的墓在虎林东面,江西参政王孟煦的墓在五里河,礼部郎中马应龙的墓在马家楼,明经张继伦的墓也在五里河,而怀远将军李景隆的墓则在十二户村南面。
  东关坊表有三座:具庆重封坊(明朝为南京户部郎中曹汝勤所立)、兄弟进士坊(明朝嘉靖年间为曹一麟、曹一凤兄弟所立,分别为丙辰年、己未年中进士)、三沐纶音坊(明朝为多次受封的中宪大夫马惠及恭人门氏所立),这三座牌坊都位于东关大街上。
  此外,在东关大街上还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在关帝庙内则分别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和一所半日学堂。
  南关厢社位于城南,管辖着十三个村庄,其东面与东关厢社接壤,南面紧挨着石泉社,西面是西关厢社,北面则直接依附于城墙。
  渠丘亭坐落在印台之上,亭子的下方有一方池塘,这里是春秋时期申公巫臣与渠丘公曾经驻足交谈的地方。据伏琛与宴谟的记载:“牟山东面十多里的地方有渠丘亭。”便是此处。如今,亭子与池塘都已荒废。印台位于南关偏东的位置,距离城里大约一里远,因从那里向北望可以正对县衙大厅而得名,当地人俗称它为‘大墩’。在印台的西边,还有一个小土丘,名为‘小墩’。宋代东海先生于沔的墓位于南关西南方,也距离城里大约一里远,嘉庆戊寅年间,墓地因水患受损,人们从中发现了墓志铭,本县人士张德经组织祭祀并重新修缮了墓地,还在墓前立了一块石碑。另外,明朝陕西巡抚韩必显的墓则位于南关外的南埠之上。
  社稷坛在南关南面的圩门外,现在已经倒塌废弃了。神祇坛也被称为南坛,位于社稷坛的东北方向,如今也荒废了。灵沛行宫是用来祭祀雹泉神的,坐落在南关大街上偏南的位置,民间习惯称之为雹泉庙。崔府君庙祭祀的是唐朝的长子县令崔珏,位于南坛的北面。王烈妇祠则位于南关以南约半里的地方,这位烈妇是诸生都一贯的妻子,该祠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并由诸城的丘橓撰写了碑记。
  南关有两座牌坊:世科坊(为明朝嘉靖壬戌年的进士马文炜、万历壬辰年的进士马应龙和马从龙以及清朝顺治丙戌年的举人马长春和辛丑年的进士马澄所立)、节孝坊(为了表彰曹沄的妻子周氏所立),这两座牌坊都位于南关的麸子市。此外,在南关社内的曹家楼,还有另一座节孝坊(为了表彰曹煊的妻子马氏所立)。
  南关还设有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堂,在南关大街上。南关每月有六次集市,其中四月和九月尤为繁华,四面八方的百货商品都会汇聚于此。
  西关厢社位于城西,管辖着十七个村庄,它的南边与南关厢社相邻,西南方与牟山社接壤,西北方为关王庙社,北边则是北关厢社,东边则紧挨着城墙。
  在西关外,有宋代孝子毌卬的坟墓,明朝兵部侍郎辛应乾的墓在城西近郭庄,举人张嗣伦和御史张绪伦的墓都在城西凉水湾头。龙神庙坐落在西关外汶水东岸,乾隆年间曾进行重修,并由潍县的韩梦周撰写了重修记。许真君祠也在西关外,孙公祠祭祀着明朝的知县孙振基,于崇祯年间在汶水东岸建造,至今还保留着由县人王业宏撰写的碑记。
  西关有五座坊表:兄弟联芳坊(为明朝嘉靖年间戊午年举人李迁乔、李迁梧兄弟所立)、中台宪臣坊(为明朝御史巡按浙直辽东的王业宏所立)、宪节重纶坊(为明朝河西道副使张文炫所立),以及两座节孝坊(一座表彰李仁方之妻周氏所立,另一座表彰王仁长之妻李氏所立),这些坊表都设立在西关大街上。
  汶河桥,又名金口桥,位于西关以西三里处。每年十月会搭建木板桥,清明过后则拆除。在西关大街上还有一所私立的半日学堂。西关在每年四月和九月会有大型集市,与南关的情况相同。
  北关厢社位于城北,管辖着十六个村庄,它的东边与东关厢社相邻,西边与西关厢社接壤,北边是归家疃社,南边靠近城墙。
  元代的广威将军刘聚的墓位于城东北三里的田阁庄,墓前立有石兽。厉坛位于北城外,甯先生祠是为了纪念前训导甯朝亮,在汶河北岸桥北头村中。在北城外约一里处也有一座汶河桥,其结构与城西的汶河桥相同。
  一乡,管辖着十一个社,具体如下:许阁庄社位于城东北十五里处,管辖八个村庄。它的东北边界与大埠后社相接,南面与十里河社相邻,西面与东关厢社相连。大埠后社位于城东北十八里,管辖十八个村庄。它的东面与担山社相接,南面是石堆社,西面是许阁庄社,西北是归家疃社,北面是韩吉社。社北的汶水河畔有祈嗣崖,距离县城二十里,相传杞子曾在此地祈求子嗣,崖上有遇仙观,建于元中统元年,还有一座文昌阁,建于乾隆五十五年。社内小杨阁庄有两座节孝坊(分别表彰曹鉴诚的妻子王氏和曹尚诚的妻子周氏),小沙埠也有一座节孝坊(表彰刘万春的妻子孙氏)。担山社位于城东北二十五里,管辖二十五个村庄。它的东面是连池社,南面是石堆社,西面是大埠后社,北面是韩吉社。社东的鳌山上有庙宇,每年春秋两季有两次山市。社内麻埠庄设有一所私立两等小学堂。韩吉社位于城东北二十五里,管辖十二个村庄。它的东面是杞城社,南面是担山社,西面是大埠后社,北面与潍县接壤。邢阁庄社位于城东北三十里,管辖十二个村庄。它的东面是赵阁庄社,南面是连池社,西南是担山社,西面是韩吉社,北面是杞城社。社内朱阁庄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杞城社位于城东北三十五里,管辖十个村庄。它的东面是逄王社,南面是邢阁庄社,西面是韩吉社,北面是安泰社。杞城是夏朝斟鄩的故地,周武王曾封淳于公于此,因此得名淳于。春秋桓公六年,州公如曹传中指出,淳于公如曹外出躲避国难,没有回来,州是国名,淳于是地名,后来被杞人占有,成为都城。汉代设淳于县,现今城址仍依稀可辨。社西五里有石佛寺,建于明正统年间。本社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和一所公立两等小学堂。逄王社位于城东北四十里,管辖二十二个村庄。它的东面与昌邑县接壤,南面是赵阁庄社,西面是杞城社,西北是安泰社,北面与潍县相邻。相传逄王是汉代逄萌、王君公的隐居之地,逄萌是都昌人,都昌属于昌邑县,昌邑和安丘两县相邻,这个传说应该不是妄传。社内周家台有两座两世节孝坊(一座表彰周抎妻亓氏、周东孝妻曹氏,另一座表彰周有生妻李氏、周悦坤妻马氏),桃李庄也有一座节孝坊(表彰周森氏马氏)。本社设有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堂和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桃李庄还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和一所半日学堂,墨埠庄也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安泰社位于城东北四十里,管辖十五个村庄。它的东面与昌邑县接壤,东南是逄王社,西南是杞城社,西北两面均与潍县相邻。社内岞山有汛署外委驻扎。本社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孙泮庄和岞山也各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赵阁庄社位于城东北四十里,管辖二十五个村庄。它的东面与昌邑县接壤,南面是朱子社,西面是邢阁庄社,北面是逄王社。大通宫位于社东半里处,原建于峡山,元朝至正年间建造,明朝隆庆末年移至此地。现提庙产设有一所两等小学堂,本社还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和解阁庄的一所初等小学堂。本社有两座两世节孝坊(一座表彰李含英妻周氏、李常浃妻孙氏,另一座表彰刘居恭妻黄氏、刘用勉妻郎氏)。朱子社位于城东四十里,管辖着十九个村庄。它的东边与高阁庄社相邻,南边与孙孟社接壤,西边是连池社,北边是赵阁庄社。朱子以前叫朱藏,社内西北方向的黄公埠前,是宋朝参知政事明镐的坟墓。盖公的坟墓则位于朱子社西南三里的盖公山上,坟墓旁边还有一座庙宇,同时供奉着盖公夫妇。黄公的坟墓在朱子社西北三里的黄公埠上,也建有庙祠祭祀。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黄公是齐东海人,常佩带赤刀,能驾驭蛇虎,如今当地人都传说这位黄公的神通广大,很可能就是这位历史人物。黄公埠前,有一座法林寺,是明朝正德二年建造,其位置正是明镐祠堂的原址。龙王庙在盖公山西南三里处,其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每年春秋两季,这里都会举行两次山市。高阁庄社位于城东五十里,管辖着二十一个村庄。它的西边与朱子社相邻,南边是高密县的边界,东北两边则是昌邑县的边界。郑公乡在社西南三里,潍水之东,是汉代大司农郑康成的故乡。《汉书》记载,郑康成是高密人,唐代学者贾公彦称其为北海人。由于安丘历史上多属北海、高密两郡,虽然地域划分有所变化,但郑康成的家确实在安丘的东境。郑康成曾在此地设教讲学,吸引了来自齐鲁各地的成百上千名学子前来求学,由于人数众多,当地地方狭小无法容纳,于是孔融担任北海太守时,便上书朝廷将此地命名为郑公乡,并设立通德门,即今天的郑公店。郑康成的墓地位于郑公乡以西的砺埠上,墓旁种植的树木大多异于寻常,据说是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亲手栽种的,在明朝正德六年,遭到了流寇的破坏。在砺埠的西麓,还有一座韩信坝,相传是韩信囊沙破楚的地方。据考察,这样的坝共有三座,上坝位于诸城县巴山的西北,中坝在高密县粮台庄的北边,而这座则是下坝。郑公祠在砺埠前,祠内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草,它们丛生而长,叶子修长,到了秋天就会变得枯黄,柔软如衣带,相传这就是书带草。本社有多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包括本社一所、戴家埠两所、沙窝村一所、周家官庄一所。
  三乡,管辖着八个社,具体如下: 石泉社位于城南十里处,管辖十五个村庄。它的东面与金堆社接壤,西南两面均与白坟社相邻,北面与南关厢社相接。社内有三座山丘,每年有两次山市。社内设有两所公立初等小学堂,一所位于石阁庄,另一所则位于三十里铺。金堆社地处城东南二十里,管辖三十二个村庄。它的东面与甘泉社相邻,南面是市留社,西面是白坟社,西北界与石泉社相接,北面与十里河社相连。市留社位于城东南四十里处,管辖十四个村庄。它的东面与景芝社接壤,南面是诸城县境,西面与官庄社相邻,北面是甘泉社。社内宋官疃设有一所公立两等小学堂。官庄社位于城南四十里,管辖三十六个村庄。它的东面与市留社相接,东南面与诸城县境相邻,南面是力监社,西面是管公社,北面是白坟社。本社内设有一所公立两等小学堂,另外,在别家屯还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管公社位于城南四十五里,管辖十九个村庄。它的东面与官庄社相邻,东南面与力监社相接,西南面是寨庄社,西面是雹泉社,北面是白坟社。管公都位于本社内,据传三国时期魏国平原人华歆曾千里迢迢来此拜访朱虚高士管幼安,即此地。此地也是汉代朱虚县的东境。社内刘家营有两世节孝坊一座(表彰曹抡士之妻李氏及曹星南之妻李氏)。此外,社内卞家汙还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力监社位于城南五十五里,管辖二十三个村庄。它的东南两面均与诸城县境相邻,西南面与岐山社相接,西面是寨庄社,西北面与管公社相连,北面是官庄社。元都元帅郑衍德的墓位于社北半里左右,墓前原有巨碑,现已倾倒。社内里户庄和朱家庄各设有一所私立蒙养学堂。寨庄社位于城南偏西六十里处,管辖十三个村庄。它的东面与力监社相邻,南面是岐山社,西面是峒峪社,西北面是雹泉社,东北面是管公社。公冶长书院位于社内的书院山,距城七十里,内有公冶祠,相传为公冶长读书之处。明成化年间,知县陈文伟曾重建此祠,并留有碑记。书院所在地层峦叠嶂,花树繁茂,风景极为优美。弃金坡又名挥金坡、堆金山位于书院山东五里处,相传是管幼安与华歆在此锄菜挥金的地方。岐(原字为左山右其)山社位于城南偏西七十里,管辖三十三个村庄。它的东面与力监社相接,东南面与诸城县境相邻,南面和西南面均与莒州境相连,西北面是寨庄社。召忽墓位于社内的摘药山左侧,距城九十里左右。当地居民多以召忽命名村庄,由来已久。据考,安丘西南靠近鲁国边界,召忽葬于此地也合情合理。雍正五年,当地人在挖掘时发现一块石碑,上刻“齐召忽墓”四字,字迹古朴,可惜未刻年月及书写者姓名。县人马长淑因此立碑表墓,并请求将其祀为乡贤。
  四乡,管辖着八个社,具体如下:东关厢社、南关厢社前面已经提及。白坟社位于城南偏西约二十五里,管辖着三十五个村庄。它的东边是金堆社,东南边是官庄社,西南边是管公社,西北边是牟山社,北边是石泉社。五代时期后汉太师苏禹珪的墓地位于该社北边大约一里的地方,墓前的石兽至今尚存(苏禹珪是诸城人)。此外,白坟社内还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下坡社位于城西南四十里,管辖着三十七个村庄。它的东边是雹泉社,南边是灰墟社,西南边是南郚社,西边是平原社,北边是解?社,东北边是灵河社。雹泉社位于城南偏西四十五里,管辖着十五个村庄。它的东边是管公社,南边是峒峪社,西边是灰墟社,北边和西北边都紧邻下坡社。在雹泉以东三里有个叫王坟的地方,有一座巍峨的古冢。乾隆戊辰年,山洪暴发,冲出了大量石版,墓门的规模宏大,类似于王者的陵墓。当地人相传这是朱虚侯刘章的墓,根据历史记载,安丘西南一带在汉朝时为朱虚的东界,但刘章初封朱虚侯,后改封城阳王,未必葬于此地。另外,《寰宇记》中提到安丘西南四十里有王章墓,但所指方向与王坟的古墓相符,然而王章是泰山钜平人,官至京兆尹,因弹劾大将军王凤而被陷害入狱致死,他为何会葬在这里,也令人存疑。雹泉附近建有膏润庙,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元朝至元二十一年,知县马瑞重建了此庙,并在碑记中提到宋朝大观政和年间大旱,知县李安节两次到雹泉祈雨,并出现了白蛇白鼠的祥瑞之兆,随后大雨倾盆。李安节再次向朝廷请封,庙被赐名,泉神被封为灵沛侯。现在当地人称之为雹泉庙,认为供奉的是广武君李左车,掌管冰雹,这显然是无稽之谈。此外,雹泉社每年有三次山市。灰墟社位于城西南五十里的地方,管辖着三十一个村庄。它的东边是雹泉社,南边是峒峪社,西边是南郚社,北边是下坡社。峒峪社位于城西南五十五里的位置,管辖着十二个村庄。它的东边是管公社,南边是寨庄社,西南边与莒州接壤,西边是灰墟社,北边是雹泉社。社内的水廉沟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南郚社位于城西南六十里的地方,管辖着三十一个村庄。它的东边是灰墟社,东南边与莒州接壤,南边是贾孟社,西边是牛沐社,西北边是大盛社,北边是平原社,东北边是下坡社。郚城故城位于社内的郚山,据记载,春秋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郚即指此地。汉代在此地设置了梧城县,元魏时期平昌郡的治所也迁到了这里,因此也称为平昌城。高齐时废平昌郡设置琅琊县,隋大业初年又改名为郚城,到唐代则并入安丘县。郚城亭位于郚城西,据《地理风俗记》记载,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现在南郚村西有一个叫西郚的村子,就是郚城亭的所在地。
  五乡,管辖着九个社,具体如下:牟山社位于城西南十五里处,管辖着三十个村落。它的东边与西关厢社相邻,东南边接白坟社,西南边至灵河社,西北边连光甫社,北边是关王庙社。这里曾是古城安丘的故城,南面是牟山。隋朝开皇年间,把昌安县的牟乡城分离出来设立了牟山县,大业初年又恢复为安丘县名。如今,古城遗址尚能隐约辨认。据《左传》记载,莒国的牟夷曾带着牟娄及防、兹投奔他国,这里的“牟”即指牟乡,原本是杞国的领地,后被莒国攻取。防、兹原本是两个邑,娄也是另一个独立的邑(杜预注中提到诸县东北有牟乡,平昌东南有防亭,姑幕东北有兹亭)。有人认为安丘即古牟娄,但此说有误。晏公堂在牟山西侧,金沟河西南,相传为晏婴休息沐浴的地方。汉代豫州刺史孙宾硕的墓在牟山西北金沟河西,旧时有碑碣,明朝末年碑碣已经没有了,康熙年间,由县人张在辛立石纪念。栖虚观在牟山西北,元朝至正十三年建造。金沟桥位于牟山西北约一里处,建于崇祯十年,现已渐趋坍塌。此外,牟山东北八里处还有七里沟石桥,由县人辛府堉于康熙元年建造,目前也已毁坏。灵河社位于城西南二十五里,管辖着二十八个村落。其东、东南、东北三面均与牟山社接壤,西南边是下坡社,西边是兴福社,北边是光甫社。社内设有公立初等小学堂一所。叔文桥横跨灵河,位于社东圩门外,由县人孙焕于康熙五十三年建造,共七孔,耗资数千金。桥名取自孙焕的字“叔文”,光绪初年被洪水冲毁,后由乡民集资重建,但规模已远不及前。另有驶沟桥,位于社西二里处,由县人刘正学于康熙十三年建造,也属于宏大工程,现已部分坍塌。兴福社位于城西南三十里,管辖着十四个村落。它的东边是灵河社,南边是下坡社,西边是解?社,北边是杨许社。解?社位于城西南四十里,管辖二十个村落。它的东边是兴福社,南边是下坡社,西边是平原社,北边是杨许社。汉代管宁墓位于赤埠西南,邴原墓位于赤埠东边,两者均见于《水经注》,旧有碑志已不可考。元朝信武将军张智荣的墓位于本社西,汶水东岸,翰林学士李槃所撰写的碑文也已失传。社西有汶河桥,其形制与城西桥相同。平原社位于城西南五十里,管辖着二十个村落。它的东边是解?社,南边是南郚社,西南边是大盛社,西边是包庄社,西北边是红河社,东北边是成官社。社内官庄西高埠上有木梁台,台上建有文昌阁,曾是附近学子聚会研讨之地,每年春冬两季,台下还会举办两次山市。大盛社位于城西南七十里,管辖着十五个村落。它的东边是平原社,东南边南郚社,南边是牛沐社,西南接临朐县境,西边是高崖社,北边是包庄社。牛沐社位于城西南七十五里,管辖着三十九个村落。它的东边是南郚社,东南边是贾孟社,南边是南逯社,西边是临朐县境,北边是大盛社。南逯社位于城西南八十里的位置,管辖着二十二个村庄。它的东边是贾孟社,南边是沂水县境,西边是临朐县境,北边是牛沐社。古长城也被称为长城岭,位于社内的太平山上。《史记》中记载,齐威王曾说过:“赵国侵犯了我们的长城。”而《竹书纪年》则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年时,齐国人修筑防御工事,即为长城。此外,《方舆胜览》还提到:“长城西边连接泰山,东边连接琅邪郡直至大海,是齐国人的防御要塞。”社内马郎沟有一所公立的初等小学堂,冷家山也同样设有一所公立初等小学堂。贾孟社位于城西南八十五里,管辖着十九个村庄。它的东面及东北面都与南郚社相邻,南面与莒州的边界相接,西面与南逯社相连,北面则与牛沐社相接。
  六乡,管辖着十个社,具体如下:归家疃社,位于城北十五里处,管辖着二十个村庄。它的东边与大埠后社相邻,南边与北关厢社相接,西边与关王庙社相连,北边则与昌乐县境相邻。在社的东南方向,汶水的北岸,有一座三教堂,该堂由道士傅太全在顺治年间创建。此外,本社内还有一座节孝坊(表彰王珣的妻子陈氏)。关王庙社位于城西北十五里处,管辖着十七个村庄。它的东边与归家疃社相接,东南边与西关厢社相邻,南边与牟山社相连,西南边与光甫社相接,西北边则与昌乐县境相邻。光甫社位于城西二十里处,管辖着九个村庄。它的东边与西关厢社相接,东南边与牟山社相邻,南边与灵河社相连,西边与慈山社相接,北边与昌乐县境相邻,东北边则与关王庙社相接。社内有一座文昌阁,是乾隆五十八年建造的。慈山社位于城西二十五里处,管辖着十六个村庄。它的东边与光甫社相接,东南边与灵河社相邻,南边与兴福社相连,西边与杨许社相接,北边与昌乐县境相邻。王修的墓地位于慈埠,王修曾在魏国担任奉常之职,因他极为孝顺,所以此地得名慈埠,也即慈山。但据《山东通志》记载:“修墓在县南四十里”,这可能有误。杨许社位于城西三十里处,管辖着二十一个村庄。它的东边与慈山社相接,南边与兴福社相邻,西边与成官社相连,北边与昌乐县境相邻。成官社位于城西四十五里处,管辖着二十五个村庄。它的东边与杨许社相接,南边与平原社相邻,西边与红河社相连,北边与昌乐县境相邻。红河社位于城西五十里处,管辖着二十三个村庄。它的东边与成官社相接,东南边与平原社相邻,西南边与包庄社相连,西边与漳河社相接,北边与昌乐县境相邻。漳河社位于城西六十里处,管辖着十九个村庄。它的东边与红河社相接,东南边与包庄社相邻,西南边与高崖社相连,西边与临朐县境相邻,北边与昌乐县境相接。包庄社位于城西偏南六十五里处,管辖着十三个村庄。它的东边与平原社相接,南边与大盛社相邻,西边与高崖社相连,西北边与漳河社相接,东北边与红河社相邻。高崖社位于城西偏南八十里处,管辖着十五个村庄。它的东边与包庄社相接,南边与大盛社相邻,西边与临朐县境相连,北边与漳河社相接。本社内还设有一所公立的两等小学堂。以上六个乡共五十四个社,总计管理着一千零九十二个村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