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09-29 09:48
鄌郚史志总编

周昕晖|国家图书馆藏诸家致李文藻手札考释

  周昕晖|国家图书馆藏诸家致李文藻手札考释

  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号茝畹,晚又号南涧,山东益都人。乾隆二十四年举人,明年会试中式,二十六年,补殿试成进士。乾隆三十四年,谒选为广东恩平知县,后调补潮阳知县,乾隆四十一年选广西桂林府同知,四十三年卒于任,年四十九岁。李文藻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绩学好古,嗜聚书,喜金石。于目录校勘之学、金石学、方志学皆颇有造诣。其著作传世者有《粤西金石记》《恩平程记》《南涧文集》《南涧遗文》《岭南诗集》等。
  笔者查阅资料中偶见国家图书馆藏有《冯敏昌等手札》稿本一册(书号:05118),实为冯敏昌、盛百二等人致李文藻之手札及李文藻自书诗札装裱为一册,盖应定名为“诸家致李文藻手札册”为确。近年来学界颇有研究李文藻之论文问世,如潘妍艳《李文藻学行杂考》 [1]《李文藻大云山房题跋小集》[2]《李文藻与周永年书札二十八通考释》上篇[3]及下篇[4],刘国宣《李文藻交游考述》[5]《李文藻编年事辑》[6]《李文藻书跋初辑系年考证》[7]等,以上诸作考订精核,于李文藻研究之推进大有裨益。但关于此札册,尚未见专题论述,盖因图书馆著录之题名似于李文藻无涉,故致使学者有所遗漏。今不揣固陋,辨识整理函札文字,并加以考释,但求聊备文献之一脔,亦供研究者参考利用。

  一、国图藏
  诸家致李文藻札册之概貌及流传情况
  此札册共收信札九通,分别为冯敏昌、盛百二、张锦芳、罗有高、宋弼、邓汝勤、钱大昕、成城共八人致李文藻手札各一通,及李文藻致“竹书四兄”诗札一通。
  此册前有1951年(辛卯)王献唐题识:
  东甫先生出乾隆诸老手笔属题,展翫月余,苦难著笔,为东甫、东邨诠释已罄故也。册中致南涧先生诸札,皆一时名宿,语不惊藻锦,称心而出,朴学者之文率多如是。念台先生一诗,直欲夺江西之席,书则一本《说文》,亦彼时风尚。此老初学剑,后逃禅,虽饰以儒,奇气仍时时透露,天性使然也。宋五子之学不足范念台,乾嘉考证之学亦不足范念台,皆登其堂不久居其堂。私心皈依者,唯一释氏,又不敢专居其名。展读遗翰,益想见先生之为人,信能恢宏而逴越不群者也。辛卯春,献唐。
  跋中台山皆误为念台,越日再记。
  此册末尾又有“织庐”识语:
  按《南涧先生易箦记》云:“邓谦持札已装裱一巨册,其余尚可装一册,钱先生札可装裱二册,宋、潘诸先生札可装裱一册,翁学士札可装一册。”所云“宋、潘”诸先生者,当指宋蒙泉、潘朴村,而云“翁学士”,即覃溪阁学也。可见南涧先生对于诸贤手迹,当时已经视若拱璧。兹册仅有邓、钱两公手札二通,必是南涧殁后,其后裔装潢者。册内列名宿九家,略历据各书所载,逐一录出,俾阅者可作知人论世之助耳。癸未新正人日织庐识。
  此识语署“织庐”,钤“赵愚轩印”“织庐生”二朱文印,结合王献唐题识,知此册是赵愚轩旧藏,此题识后辑入《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续编》[8]。赵愚轩字东甫,又号织庐,山东寿光人,为民国间藏书家。此札册天头、页边多录有寄信人传记及相关文献,即赵氏所谓“略历据各书所载,逐一录出,俾阅者可作知人论世之助”。
  册中又有民国十七年(1928,戊辰)张翔珂跋语:
  是册所列一时名宿九家,致为难得。就中冯鱼山、张药防、李南涧三先生尤洒脱。南涧于冯、张为尊辈,而书独列后者,大抵诸贤手札在李氏时已装潢成册矣。观亭先生携以见眎,言及当日鬻者索直颇昂,佹得漫失,既失而复得,丰城之剑,昆山之璞,不能终秘,必归诸法眼收藏,可贵也。展玩数日,爱不释手,为题志而归之。戊辰八月廿八日黄冈张翔珂敬跋。
  所谓“观亭先生”,应是孙文澜(?-1935),山东益都人,清末民初金石收藏家,晚年与王献唐交谊笃厚。则此札册似是先藏于孙文澜处,而后归赵愚轩,因赵愚轩识语署曰“癸未”,当距离王献唐所署“辛卯”(1951)不远,则是1943年无疑。至于何时入藏国家图书馆,则尚未见明确记载。

  二、诸家信札考释
  1、冯敏昌致李文藻
  月初得先生惠州道中手翰,委曲备至。伏诵数番,心神枉然,不啻身随舟次,旬日而后返也。谢公有言:“每送别后,常作数日恶”,昌平素正复尔尔。而日者登舻奉送,随爽南海神庙之约,壹似恝然而返者,良由心有所慼,又知友人玉洲张君之必死,亦犹高渐离击筑,荆轲低而不食。而于先生此别,以为奉教正自有日,遂不觉情移于所感乎。而不知先生归途岑寂,遂乃相望之深也。自廿三日行旌发后,是日戌刻,张君死矣。廿四日,昌因事闭关不出。廿五午间得一友人书,始知其实。至廿六日出吊,与其兄药防抚柩一恸而返已矣。昌有一言奉览先生者,胡、张二字可否足以信今而传后也?同谦胡贵门人之诗,昌前数日抄出一册,诗虽不多,而已足自立。若他时得纪大人改本添补,必更可观也。承录示运台论诗一则,甚善,而于秋谷尤切当,若宋、施两君子之不复论及,尤见分寸也。又承示《望罗浮》诗,真是老笔,独往独来,佩服之至。《再谢饷荔》一首,尤妙绝,昌于啖荔亦可称能,若是日之不染指,则前定也。所尤惬意者,前遇佳诗,抄写已至三十余首,而五古止得闱中用苏之作,今复得此,致为慰跃。更望他时来省,不吝全稿赐昌快读,受教不浅。再若近日公暇有作,先邮示数篇以慰饥渴,尤幸甚。其尊札致张药防并宗兄者已致之,而药防迩日过于哀伤,不能即覆。且微闻其今秋竟有不送乡场之说,正未得面询也。法性罗汉,昌正不知何时得访矣。兹尊作《游广州西郭二寺记》抄讫奉赵。连日暑气郁蒸,而触热到门之客亦往往有之,外更有俗事缠绕,心性亦自觉其躁急之至。愤懑之际,则忆先生所举顾亭林不会客、不睡寐之语,而佩服之、企慕之。今日得覃溪老师书,致望随时用功。昌今则何能?而他时如求一席之地可以藏拙避喧者,则非在覃溪夫子门下,必于南还之次驰就先生治壤矣。但未识先生亦肯如韩子之进宏与册,而幸教之不乎?又前寿诗内承教“妆”“装”同义之论,当时殊未细审。今细思始知《古今韵略》分用之为未妥也。“飘黄”之妙,宜改上句作“落墨”以对之。事过返记,录以就正。昌目下求馆甚急,而仍未有所合,如移后当再奉闻也。然一有定,则先告知贵役谢升矣。覆省来书,言少食辄呕,又复饮水不敢饮茶,此其为寒湿者,至今可否痊愈乎?如其作呕未愈,则温热之药宜进,而所言啖荔百余,信宿尽其三篓,以致腹热,而取解于酱油之论,昌殊不敢如常奉赞。盖以先生眎广人究有南北之分,而况寒湿作呕之后者乎?所以精神怳惚者,或亦由于此,未可知也。又先生在广时,亦尝闻贵役言往往有寐后呻吟之作,窃以为民事系怀者太过,每欲奉谏而未得,心实不能忘。今复接来示所言,敢以节饮食、豫精神进,幸惟留意。暑甚不雨,书冗作草,祈恕不恭。上南涧先生阁下,并请近安不既。晚敏昌六月初七日顿首。后附书贵门人集后诗一首呈正。
  燕吴指云鸿,身前交臂失。都中至钱唐再晤,得同谦一诗耳。颇怪玉州生,惜甚等词溢。近见张玉州挽同谦诗五首。一编向壁卧,悔恨渐中出。悔余币不将,嗟子节乃毕。谁使子于诗,而为此憀慄。力欲洗尘相,岂不挟一律。予惟曲江后,作者谅有述。百年望海雪,五字至今日。兹实粤长城,岂惟灯暗室。翳予敢妄叹,兼举或未必。更恨钱江上,致我老弱卒。平生古心貌,抱卧况经帙。我曾无返思,子固未亏质。瑶华一以散,嘉秀谁与实。恻恻素馨词。面子繇何术。集中素馨词绝佳。书胡同谦遗集后。敏昌呈奉。
  图1冯敏昌致李文藻手札
  考证:
  冯敏昌(1747-1806),字伯求,号鱼山,广东钦州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据李文藻《南涧先生易箦记》:“予于辛卯分校乡试,得顺德胡亦常。是岁又识其县张药房、玉洲兄弟,遂益以庚辰所识钦州冯鱼山,定为‘岭南三子’。”[9]则李、冯二人相识在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冯敏昌《小罗浮草堂文集》未收此札。[10]
  按此札所署日期为“六月初七”,又提及“玉洲张君”卒于廿三日戌刻,张玉洲即张锦麟,上文所谓张药房、玉洲,即张锦芳、张锦麟兄弟。据李文藻《举人张君墓志铭》,张锦麟卒于乾隆三十九年五月二十四,年仅二十七岁。则此札亦作于乾隆三十九年六月初七无疑。此年春夏间,李文藻寓居广州[11],与冯敏昌、张锦芳过从密切,《游光孝寺记》《游广州西郭二寺记》[12]皆是与二人同游后所撰,而张锦麟未见同往,则似已身染重疾。冯敏昌称张锦麟逝后,张锦芳“过于哀伤”,“有不送乡场之说”,而据邵晋涵撰张锦芳行状,其于“乾隆四十四年中式乡试副榜,明年举乡试第一”[13],似此年张锦芳确未入秋闱。
  此札中多论诗之语,冯敏昌为翁方纲提督广东学政时所拔[14],翁氏颇激赏其诗才,称“予与及门诸子论诗,所知之最深者无若冯、谢二生”,“冯鱼山则天骨开张,更过于谢”[15]。李文藻目冯敏昌、张锦芳、胡亦常为“岭南三子”,亦多从诗艺论之。札中提及“同谦胡贵门人……诗虽不多,而已足自立”,胡同谦即胡亦常(?-1773),字同谦,广东顺德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卒,年仅三十一,李文藻有《哭胡生亦常二首》[16],其事迹见钱大昕所撰《孝廉胡君墓志铭》[17]。胡氏与李文藻往来密切,李文藻欲刻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初即胡亦常承校刻之事,书未成而胡氏病重,李氏云:
  予覆校其半,将归潮阳,以付顺德胡生亦常刻之。明年癸巳三月,胡生书至,云刻未竣而病。久之,始知其是月已死。[18]
  此札后附冯敏昌《书胡同谦遗集后》一诗,亦见其《小罗浮草堂诗集》[19],但冯氏札中屡以“贵门人”称之,书后诗则云“身前交臂失”,可知则虽并列“岭南三子”,冯与张,胡与张皆有交往,而冯、胡二人实不甚熟稔也。
  2、盛百二
  日前尊纪回府,曾有一行布候,谅赐览矣。兹有恳者,宗兄所托之事,前承费神,谢谢。现在从高木欣兄处转托贵乡草庿庄褚君名麟瑞者觅得一人,路经董庄,有董姓之仆董某者从中阻挠滋事。闻董君系老哥令亲,因祈鼎言解纷(旁注:切不可声明弟处)。则感高谊,不特宗兄也。祷切。前恳觅剑南《渭南集》,一时兴到之言,恐可遇而不可求也。至渔村《艮斋笔记》,似又易觅,即不能,借阅亦可。至渔村诗文集,弟已有矣。正在作札,而红丝研适至,虽不甚下墨,而名既古雅,以三金易之。顺候文祉不一。
  南涧大哥我师。
  弟期盛百二拜。
  尊柬附缴,因治字,未能免俗。以后切勿尔尔,祈切祈切。
  再启:弟思得放翁《剑南》《渭南》全集(旁注:汲古阁),倘贵亲友中有此书而欲售,乞留神为祷。
  百二再拜。
  图2盛百二致李文藻手札
  考证:
  盛百二(1720-1785),字秦川,号柚堂,浙江秀水人。乾隆二十一年举人,乾隆三十三年任淄川知县[20],在官一年,丁忧去[21]。盛氏虽居忧去官,但仍久居齐鲁间。此札署“期盛百二”,则在丁忧内所作也。札中提及“高木欣兄”,应是高贻荣,山东淄川人,附贡生,《乾隆淄川县志》有之[22]。此札开头即言“日前尊纪回复,曾有一行布候”,则似两人通信较密切,则应相距不远,查李文藻行迹,于乾隆三十四年五月至北京谒选,此后直至去世,一直未再久居山东,则盛百二此札作于乾隆三十四年之可能性最大。艮斋即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艮斋,又号渔村,山东诸城人。
  3、张锦芳
  锦芳顿首南涧先生阁下:客岁京札数函俱得接读,十二月又接到桂林手教。芳自四月后即无复一字奉上左右,因计书至日文驾已出京也。奉别以来,毫无见闻,而忧患不减于昔。一岁之中,夭一子而殇二侄,命之穷薄,无以复过。读书作文,事事俱废,惟在涕泪中度日耳。太原康公德政,非得大笔不能寿之金石。后来不见驾到,廉人速于蒇事,遂以芳塞责,兹将拓本呈览求正。肃斋先生去官后,常得相见。已有人到京办赎,但北上之计尚堕杳茫,家中景况甚萧条,但尚能多蓄砚作诗耳。芳缘倦于应酬,今年思回居顺德,大概尽正月内即挈家归龙江。龙江人在桂林城内开铺者甚多,后库街有一姓尹者,即芳之舅表,自此鱼雁益可以常通,惟多赐之教言是所切祷。芳所居地曰坦田。又读前札,知诸世兄俱随侍南来,甚慰甚慰。官中政简,正可趋庭为欢。又有山水金石,足供搜讨。但芳不得侍教左右,少启蓬心,独此为歉耳。东省之来,不识果否。鱼山去岁亦有两札来。胡金竹先生时文已倩人钞得寄去矣。素册一本,乞书桂林新诗,它时捧诵佳什,或少分山水之乐也。此地水土何如东省,然风气高爽,有霜雪,不如广中之恒燠蒸湿,尊候定复佳安,此差可贺。前为肃斋刻林汲先生“借书园”印,近又刻李学台“将军不好武”印。正月初七日午后作此札。锦芳再顿首。
  考证:
  张锦芳(1747-1792),字粲夫,一字药房,广东顺德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上文引《南涧先生易箦记》,知李文藻结识张锦芳兄弟在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张锦芳此札署“正月初七日”,据信中文字又可知前一年李文藻先在北京,年末则已在桂林任上。据刘国宣《李文藻编年事辑》,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抵京,六月出京南下,是年冬抵达桂林[23],与此札中所言行迹正合,则知张氏此札作于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七。此信言“诸世兄俱随侍南来”,则李文藻此番赴任桂林,实携其子同行。
  信中提及诸人:太原康公,即康基田,山西兴县人,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任廉州府知府[24]。所谓“康公德政”,即《为廉州人作康公德政颂》,见张锦芳《逃虚阁诗集》卷三[25]。
  肃斋先生,即周士孝,字资敬,号肃斋,四川南川人,乾隆四十一年八月至四十二年四月任广东新宁知县[26],“未满岁,以前摄电白事罢去”[27],与周永年、盛百二、李文藻等人皆交好[28]。札中言“有人到京办赎”,或是周氏为复官所做之活动。
  胡金竹先生,即胡方,清初学者,字大灵,广东新会金竹冈人,故称金竹先生。
  林汲先生,即周永年,字书昌,号林汲,山东历城人,藏书处名“借书园”。
  李学台,似即李调元,字雨村,号童山,四川罗江人,时任广东学政[29]。
  4、罗有高
  小诗奉怀南涧大兄书尘诲定:
  繇虔薄海逾千里,酌古量天郁万耑,于世判然殊嗜好,得君铿尔擿俗作掷,非。心肝。文成凤肊俗作臆,非。烟波杰,梦走羊城瘴雨寒。析赏奇疑真勤事,姻朋犹劝好为官。
  愚弟罗有高上草
  考证:
  罗有高(1734-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此诗不见于罗氏《尊闻居士集》。札中未有系年线索,李文藻结识罗有高,在乾隆三十四年。李文藻致周永年一札中云:“近交江西罗(名有高,字台山)、浙邵(名晋涵)、高邮王(名念孙)三孝廉。罗文行兼优(古文取法甚高),经学甚深。”潘妍艳经过考证,将此札系于乾隆三十四年八月[30],则知二人定交应在此前不久。而罗氏与李文藻密切交往,当在乾隆三十六年之后,此年三月,罗氏至广东恩平,入李文藻幕下[31]。王昶曰:“李君耽经谊,台山与之上下议论,又于注疏小学之书益以博而精。”[32]罗氏此诗札多用古字,又留意于字体正俗之别,恰可证成其于小学之留心。
  5、宋弼
  前得手书,因懒未报,复读来示,良用歉然。屡寄诗册,留神风雅,可谓同心,甚慰甚慰。并前倡和集业已钞完,面时一切奉赵,更论之也。兖志本缺,似直可行文配之耳。《岱史》无缘得问,自当托沈公询胡公。于氏家藏《诗略》四卷,已还本家,今并写传略寄上,亦可无索观矣。《文定集》向借之朱侍御,渠已在京师,无从问之,然兹事岂未尝走商观堂先生耶?文献在迩,似不可忽也。写书人则邵生颇佳,其父亦可用。今欲先令赴局,俟此处无事,当并其子令往耳。仆前纂州志并无条理,第事必求实,不为附合之言,据正史以驳杂书之误,询众论以求大义之归,一切浮漂之说,不足以撼其胸中而已。然而事成画饼,徒付嗟叹,又何足道耶!余不悉。茝畹年兄。
  弼顿首。
  图3宋弼致李文藻手札
  考证:
  宋弼(1703-1768),字仲良,号蒙泉,山东德州人,乾隆十年进士。此札多言抄录诗集材料等事,应是写于宋弼纂辑《山左明诗钞》期间。据李文藻《山左明诗钞序》:
  两淮盐运使卢君属先生(引者注:宋弼)选国朝山东人诗,成六十卷,刻于戊寅、己卯间。因而遂征山东明人诗。先生时长泺源书院,郡县之士来学者,使各搜讨乞所知,而予所购得者数十种。后先生入京,逢人求索,有得即手自誊写,无寒暑游宴之闲。[33]
  《国朝山左诗钞》之刻在乾隆二十三、二十四年间,此后宋弼纂辑《山左明诗钞》,时掌教泺源书院。而《(乾隆)德州志》中宋弼小传云:
  癸未大考,原品休致,诸城刘文正、钱塘梁文庄重器文章品行,奏留任在馆,转赞善,出为巩泰阶道。[34]
  则乾隆二十八年,宋弼已回京任职翰林院,此后外放任官。而此札云“面时一切奉赵”,则宋弼、李文藻二人所距不远,见面不难;又云:“渠已在京师,无从问之”,则宋弼此时并不在京。所以此札时间应在乾隆二十四至二十八年间。
  6、邓汝勤
  廿一日得手书,具悉一切。先人荷大手阐扬,感当不朽。静叔兄葬期已近,谨撰哀辞一篇,聊抒数年爱慕之私。吾兄深于散体,恳为点定而后出之,即以此稿还示,勿泛泛置之也。《聊斋志异》能物色见寄,甚妙。谥议高简有法,前未见林汲著述,今读其文,如见其人矣。尊札已付族子山朗,但渠不久亦当出行,恐未必及事。如何如何。所嘱现在抄录,后便奉上。匆匆布候,不多及。南涧大兄先生。
  午厓弟勤拜白。八月廿六日。拙刻四幅附正
  字已封就,适有长洲缪君企慕大兄,而以未见会墨为憾,望寄下两本,当不孤其意也。勤又白。
  考证:
  邓汝勤(?-1776),字谦持,山东聊城人,其父邓钟岳,为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状元。邓汝勤与李文藻结交约在乾隆二十一年前后,至四十一年邓汝勤去世,有二十年交谊[35]。此札云:“静叔兄葬期已近”,静叔即李文渊之字,李文藻三弟,卒于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得年仅二十六。李文渊之葬期,见青州博物馆藏李文渊墓志,此志主体部分为李文渊自撰,后附记两段出自李文藻手。墓志由邓汝勤书丹,戴震篆盖。此墓志李文藻附记云:“姑以其卒之十岁庚午葬之考妣墓侧”,又云“十月庚午以刻石未蒇事,改于十一月壬辰乃葬。葬前历城周永年、长洲彭绍升等私谥之,曰‘孝悼’先生。”[36]则李文渊下葬于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此札在葬前,又署日期“八月廿六日”,自当作于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廿六日无疑。所谓“哀辞一篇”,《李静叔遗文》后附有邓汝勤《李静叔哀辞》,即此文也。又“谥议高简有法,前未见林汲著述,今读其文,如见其人矣”,按罗有高撰有《书历城周君私谥益都李静叔议后》,称“叔子之友历城周君永年私制谥曰孝悼”云云[37],知邓汝勤所谓“谥议”即周永年为私谥李文渊所作之议也。
  7、钱大昕
  前月有一札附蒙泉先生处转达,想已登记室矣。岁暮知文驾东归,纸窗竹屋,灯火团圞,便是人生快事。视长安道上米估煤券索逋之声喧聒耳畔为何如耶!太夫人尊候康吉,循陔色养,不胜欣慰。仆抱疴数月,有加无瘳。京都又鲜医家,方剂盈案,亦未敢轻投。惟每日杜门谢客,不读书耳。冬夜甚长,辗转枕蓐不合眼者每至达旦。其症颇似虞山相国,恐年岁之不吾与也。星命家推仆年运今岁不利,此时已届改岁,姑待明年。若献岁春间仍似此刻病况,则当请假南归,挂席千里,与足下剧谈德水,作两三日快叙矣。永庆寺钟铭未识便椎拓否?琅邪台秦刻及延光三年汉碑俱在诸城,可托好事者为求之否?顷承刘君过访,适以他出未晤,容俟往见。不尽翘切。南涧年兄山长。友人大昕顿首。
  图4钱大昕致李文藻手札
  考证: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竹汀,江苏嘉定人。李文藻得识钱大昕,时当乾隆二十四年,钱大昕《李南涧墓志铭》曰:
  己卯之秋,予奉命主山东乡试,得益都李子南涧,天下才也。填榜日,按察沈公廷芳在座,起揖贺予得人。越三日,南涧投刺请见,与语竞日,所见益奇。[38]
  乾隆二十四年,钱大昕任山东乡试正考官,李文藻为其所拔,则钱乃李之座师。二人学术趣味相近,钱大昕对李文藻颇加青眼,所谓:
  南涧之性情与予略相似,予好聚书,而南涧钞书之多过于予;予好金石文,而南涧访碑之勤过于予;予好友朋,而南涧气谊之笃过于予;予好著述,而南涧诗文之富过于予。世俗以乡会试所得士与试官相称为师弟,特以名奉之。而吾两人乃以臭味相合。方其在京华,每一日不相见,辄恤然若失,不知其何以然也。[39]
  据此札文字,知其作于年底,钱大昕时在京师,李文藻母太夫人尚在人世。查知李母邢孺人于乾隆三十一年六月辞世,则此信应作于乾隆二十四年至乾隆三十年年底之间。又见札中云“与足下剧谈德水”,则李文藻其时应长居德州。乾隆二十六年,李文藻自北京东还,应督粮道颜希深之聘请,主讲德州繁露书院,而次年十月则离德州讲席,应诸城县令宫懋让聘主纂《诸城县志》。又因札中有“已届改岁”等语,则知钱大昕此札应作于乾隆二十六年年十二月,时李氏主繁露书院,亦与“山长”一称相符也。
  查钱大昕手编《竹汀居士年谱》,于乾隆二十六年下曰:“是岁以心血耗烦,始得不寐之疾”[40],而钱氏在致李文藻函中自言其失眠等病症颇详,所谓“辗转枕蓐不合眼者每至达旦”,其时钱氏年仅三十四耳。钱氏仕至四品少詹事即引疾归,自述亦云“素慕邴曼容之为人,谓官至四品可休”[41],论者每以钱氏之淡泊名利为言,此固事之一体。而据此札则可见早在乾隆二十六年,钱氏即因体况不佳,而有赋归欤之思矣。
  8、成城
  廿二日札并枣已到,油布想收明矣。
  足下腰腿稍弱,场前何不多服良剂,然终以静养为妙。移寓既已中止,惟有闭门谢客为第一法,勿以酬应累也。七月膳金,太守意以补日用之不足。谢、张二札便中附寄,嘱嘱。
  足下拟抵前项,亦无不可。若场前苦少接济,祈示知,当更为足下计。爱莲一说已闻之吾师矣。太守云刻工俟足下至定局,然须有以试之。此复并候。
  南涧贤友文祉。
  城顿首。廿七日。
  考证:
  前揭此札册中有赵愚轩等人批注考证,页边批语以此札为钱维城所作,恐未必然。试辨之如下:首先,札中所云“场前”,应指乡试或会试,而又称“七月膳金”云云,则作信时在七月前后,则为乡试秋闱也。前揭李文藻于乾隆二十四年乡试中式,则此信必在二十四年入秋闱前。而所谓“七月膳金,太守意以补日用之不足”“太守云刻工俟足下至定局”,则似指李文藻与修《泰安府志》之事。查得乾隆二十四年,李文藻与周永年受泰安知府颜希深之聘[42],在泰安参与《泰安府志》之纂辑,而《泰安府志》刻于乾隆二十五年,此札中提及试用刻工云云,则正与此时相合。李文藻《记蝗》一文提及: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八日,飞蝗过泰安,自东南而西北,映云如縠,弥漫泰山南,自卯至申不绝,予在寓舍见之,惊诧终日。逾十日,螽孽遂起。……七月六日,予赴济南,渡泮水。[43]
  引文与此札互证,则此札理合作于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廿七或七月廿七。而此时钱维城已官至侍郎,本年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六月在京,七月在途,应无缘结识李文藻,更与“太守”“膳金”等事无涉。查《乾隆泰安府志》卷首《纂修姓氏》,此志之“编纂”为庚辰科进士候选知县成城,浙江仁和人[44],与此札落款“城”者应是同一人,如此则事理贯通,了无窒碍。
  9、李文藻致“竹书”
  朝来风雨晚来晴,沙路抽鞭得一行。梵塔影中残照尽,女墙缺处乱山横。蝉嘶湿树琴松柱,凫泛澄潭子在枰。未到城南已昏黑,多应缓颊守门兵。雨后抵郡。
  十日淹郡馆,谁教怀抱开。同友招饮罢,小史借书回。午枕宜凉雨,秋衣长绿苔。邮筒催报札,懒甚倩人裁。十日。
  近诗求竹书四兄正之。                                                     李文藻
  考证:
  此二诗《雨后抵郡》《十日》[45]君均见李文藻《潮阳集》卷二,此卷所收为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一年之诗。查集中收诗之次序,此二首实作于自广州返潮州后,其时当为六、七月。则写作此札时间应在乾隆三十九年六七月以后,或时隔不久,故曰“近诗”。所云“竹书四兄”,未知何人,按李文藻《恩平集》中有《南昌遇故人张竹书二首》,所谓“竹书四兄”,或即此张竹书。又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李文藻致周永年信中提及在长沙“见颜抚宪,知其十二月初二日起程入觐,乃将禀札俱付带致,张竹书兄亦在幕中”[46],知此时张竹书为湖南巡抚颜希深幕友。但尚未考知其名,谨从阙。
  三、结语
  以上对国家图书馆所藏诸家致李文藻手札册中九通函札进行考释,尽量确定其写作时间,并对其中所涉及之人事加以阐发,以期还原李文藻与当时文士学者交游之片段细节,并供研究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潘妍艳.李文藻学行杂考[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1:208-221.
  [2] 潘妍艳.李文藻大云山房题跋小集[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7(2):151-159.
  [3][30][40]潘妍艳.李文藻与周永年书札二十八通考释(上)[J].国学季刊第五期,2017:219-244,230-231,226.
  [4][46]潘妍艳.李文藻与周永年书札二十八通考释(下)[J].国学季刊第六期,2017:286-300,292.
  [5] 刘国宣.李文藻交游考述[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3):104-109.
  [6][11][23][31][35][42]刘国宣.李文藻编年事辑[J].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17:244-265,260-261,263-264,258,257,248
  [7] 刘国宣.李文藻书跋初辑系年考证[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8(1):87-90.
  [8] 王献唐.双行精舍题跋辑存续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6:119.
  [9] 李文藻.南涧先生易箦记[M].山左先喆遗书甲编,1935:4.
  [10] [14]冯敏昌.小罗浮草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116.
  [12][43] 李文藻.南涧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99-102,106.
  [13] 邵晋涵.南江文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458.
  [15] [38][39]翁方纲.复初斋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44,427,243.
  [16] [45]李文藻.潮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17.
  [17] 钱大昕.潜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447-448.
  [18] 惠栋.春秋左传补注[M].清乾隆刻本,卷六页31A.
  [19] 冯敏昌.冯敏昌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101.
  [20] 王赠芳等.道光济南府志[M].清道光刻本,卷三十八页18A.
  [21] 佚名.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5507.
  [22] 张鸣铎修,张廷寀等纂.乾隆淄川县志[M],清乾隆刻本,卷五
  [24] 阮元修,陈昌济等纂.道光广东通志[M].清道光刻本,卷五十三页3B.
  [25] 张锦芳.逃虚阁诗集[M].清光绪刻本.卷三10B-11A.
  [26] 黄位斗修,孙代芳等纂.道光新宁县志[M].清道光刻本,卷二页19B.
  [27][28] 桂馥.晚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587,588.
  [29]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74.
  [32] 王昶.春融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569
  [33] 宋弼.山左明诗钞[M].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序1A,
  [34] 王道亨修,张庆元纂.乾隆德州志[M].清乾隆刻本,卷九页54A.
  [36] 王华庆主编.青州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86.
  [37] 罗有高.尊闻居士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2010:191-192.
  [40][41] 钱大昕.竹汀居士年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1999:488,499.
  [44] 颜希深修,成城等纂.乾隆泰安府志[M].清乾隆刻本,卷首姓氏页1A.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