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0-03 20:09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女诗人李兰坡丨闻蛩

  闻蛩
  李兰坡
  一枕新凉百感生,虫吟四壁苦分明。
  听残宇下潇潇雨,诉尽灯前脉脉情。
  荒草丛烟秋寂寞,苍苔碧藓月凄清。
  商声容易催人老,况尔哀音到五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被蟋蟀的鸣声所触动而作。诗中通过对秋夜中蛩声、雨声、荒草、苍苔等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百感交集,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有孤独寂寞之情。“一枕新凉百感生,虫吟四壁苦分明。”秋夜新凉,诗人躺在枕上,心中涌起各种感慨。四周墙壁传来蟋蟀的吟唱,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也带着一种苦涩。“听残宇下潇潇雨,诉尽灯前脉脉情。”诗人听着屋檐下淅淅沥沥的雨声,直到雨停。而蟋蟀的鸣声仿佛在灯前诉说着无尽的柔情。这里将蛩声与雨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荒草丛烟秋寂寞,苍苔碧藓月凄清。”荒草丛中升起烟雾,秋天显得格外寂寞。苍苔和碧藓在月光下更显凄清。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冷清和孤寂。“商声容易催人老,况尔哀音到五更。”商音本就容易让人感到时光易逝,人渐老去,更何况蟋蟀的哀鸣声一直持续到五更。这里强调了蛩声给诗人带来的时光流逝之感和内心的哀愁。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写,如 “虫吟四壁”“潇潇雨”“荒草丛烟”“苍苔碧藓” 等,营造出一种凄凉、寂寞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借蛩声、雨声、秋景等表达了内心的百感交集,情感真挚而深沉。诗歌在音韵上较为和谐,如 “生”“明”“情”“清”“更” 押韵,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闻蛩》是一首充满秋意和哀愁的诗歌,通过对秋夜中蛩声和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寂寞的感慨。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刘文安整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4-10-03 20:14
鄌郚史志总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以下几种思想感情:
  一、悲秋之感与时光易逝的惆怅
  秋意的触发
  诗中的 “一枕新凉”“荒草丛烟秋寂寞”“苍苔碧藓月凄清” 等描写,点明了秋季的氛围。秋季本就是一个容易引发人们感伤情绪的季节,新凉的感觉、荒草丛生和苍苔碧藓在清冷月光下的景象,都让诗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索与寂寥。
  时光易逝的感慨
  “商声容易催人老,况尔哀音到五更。” 商声在古代音乐中属于象征萧瑟、衰老的音调,蛩声(商声)持续到五更,这种持续不断的哀音,让诗人深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诗人意识到随着季节的更替,自己的生命也在悄然消逝,表现出对时光易逝的惆怅之情。
  二、孤独寂寞的情绪
  环境烘托孤独
  诗中描绘了 “虫吟四壁苦分明”“听残宇下潇潇雨,诉尽灯前脉脉情” 的场景。虫吟在四壁回响,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而诗人独对孤灯,听着窗外的雨声和虫鸣,这种环境描写烘托出诗人的孤独。
  秋景渲染寂寞
  荒草丛烟、苍苔碧藓等秋景,本身就带有一种孤寂的意味。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无人相伴,只能独自感受秋夜的凄凉,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寂寞情绪。
  三、忧愁哀怨的心境
  蛩声传达哀怨
  诗中处处围绕蛩声展开,蛩声被描绘为 “苦分明”“诉尽灯前脉脉情”“哀音” 等。蛩声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愁苦,而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蛩声之上,通过蛩声传达出自己内心的忧愁哀怨。
  整体氛围蕴含哀怨
  从秋夜的新凉、寂寞的秋景到哀怨的蛩声,整个诗歌营造出的氛围都蕴含着诗人的哀怨心境。这种哀怨可能源于诗人生活中的不如意、漂泊之感或者对自身命运的担忧。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