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0-06 21:03
鄌郚史志总编

山东服饰民俗

  第一章服饰民俗
  山东是中国主要产棉区,桑蚕丝生产也有古老的传统,又是柞蚕丝生产的发源地,素有“鲁缟”“齐纨”之称。传统文化给山东服饰民俗以深深的影响,朴质、素雅是其鲜明的风格。其世俗民风表现在家居服饰、婚丧服饰、儿童服饰以及纺织、印染、缝制、贸易、洗晒与保存等方面。
  第一节制衣与穿着
  民间把制作、缝补衣服等针线活,叫作女红。女红是衡量一个女子才华和德行的重要标志。未出阁的女儿做女红是正事、大事。一般家庭妇女不但要会纺会织,还要会做衣服、鞋袜,扎花描鱼儿,管好家人的穿戴。民间有“不看吃的看穿的”“妻子巧不巧,但看丈夫身上衣;妻子好不好,但看儿女身上袄”“汉子外头走,带着老婆的手”的谚语。另外也有很多嘲笑女红拙劣女人的笑话,比如说媳妇将自己缝进了棉被而被休掉。民歌《懒婆娘》唱道:“懒婆娘,嗡嗡嗡,一斤棉花纺一冬;家人说,不跟卖了截布穿;截了布,还得铰,还得缝,不跟买个蓑衣穿。”
  一、衣料
  传统的服饰材料主要以棉、毛、皮、丝、绸为主。这些材料大都因地制宜、自制自用,成品为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近百年来,青岛、胶东一带生产的蚕绸,也叫“山茧丝”,俗称为“府绸”“大茧丝绸”。
  棉布是主要传统衣料,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家织的土布与工厂大机器纺织的布匹共存,其后,土布趋于衰退。进入21世纪,又有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时尚衣料丰富多彩,令人应接不暇。丝绸有真丝、仿真丝,棉布有砂洗、水洗。化纤布料在民间盛行,其耐穿、易洗、不起皱、价格便宜,主要有麻纱、乔其纱、的确良、羽绸、尼龙绸、防雨绸、真丝双绉、坚固呢、薄帆布、细帆布、花呢、雪花呢、贡呢、凡立丁、韩国19第一章服饰民俗丝、绵绸、涤棉、灯芯绒、人造革、高革等。
  (一)棉
  棉布为传统机织布,也叫“本地布”“土布”“小布”“家织布”。一般产棉区,棉布大多由农家纺织,既省钱又耐用,穿着既舒服又随和。棉布大多数是窄面,幅宽约1.3尺;20世纪20年代后,出现少数宽面土布,幅宽约2.6尺。鄄城一带织布以两丈一为“一钩子”,正好做一身衣服或一床被面。
  有一种染线织成的花布,称为“土花布”,其花纹有枣花、大笆砖、小笆砖、斗纹、水纹、狗牙、条花、镶边等数十种。近年有人以此作为民间工艺花布开发,誉之为“鲁锦”。
  工厂棉织布,早年统称为“洋布”,俗称“洋布子”“市布子”;后来以商标或纺织材料、工艺称呼,则有花旗布、阴丹士林布、细布、斜纹布、平纹布、平绒、条绒(也叫“地瓜沟”、灯芯绒)、线哔叽、咔叽布、华达呢、礼服呢等。
  布薄、经纬不密实的,叫“枵布子”。此外,还有用来制作棉衣与被褥的棉絮,其中用过的旧棉絮叫“套子”,有裤套、袄套、被套等。
  破衣片,叫“铺衬”;用破衣片制成的厚片,用来做鞋的材料,叫“袼褙”,也叫“壳子”。无法利用的细碎布条,叫“缉缡子”,可与货郎交换针线。用来补缀衣服破烂处的布片,叫“补丁”。
  (二)毛、皮
  毛皮用以御寒,多以羊毛、羊皮、狗皮为服装原料。羊皮又以羔皮为上乘,因为羔皮毛细软而密韧。许多县城都有专门的皮匠和作坊,依不同部位毛皮的质量性能,缝制成皮袄、皮帽、皮手套、坎肩、背心等,并将边角料配制利用成棉鞋衬里、坐垫、抄袖(冬天暖手的小袖子)。白羊皮袄不吊面,叫“白茬子”。进入冬季农闲时节,城市乡村年轻妇女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和节假日,将各种颜色的毛线编织成各色毛衣、毛裤、背心、手套、脖套、围巾等。还有用狗皮缝制褥子、裤子、棉袄的风俗,因为狗皮发热、能除寒,故老年人特别是有风湿病、腿疼腰酸之人,喜欢冬天穿着或铺盖。临清特产皮袄,叫“千张袄”,始于明,盛于清,从雍正到光绪,历年都是贡品。当时此地有皮袄作坊几十家。作坊主每到年终总是将裁制皮袄的下脚料分给工人,名为“年终馈赠”。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就将分得的边角料按皮毛的颜色、形状,缝制成大小不同的方块,搭配裁剪成皮袄,拿到市场上出卖。
  因为这样的一张袄要用许多片碎料拼成,所以被称为“千张袄”。“千张袄”
  物美价廉,人们争相购买,渐渐成为临清的名产。
  20第一篇日常生活民俗
  (三)丝、绸
  养蚕是农家重要的生产活动,妇女们都有养蚕的喜好和技术。“一席蚕,一担谷”“勤养蚕,懒种棉,四十五天能赚钱”。蚕专吃桑叶,蜕皮4次,一次10天左右,蜕皮不动叫“眠”,眠后吐丝叫“老”,然后成蛹,蛹变蛾产卵。俗语所谓“四月里来麦梢黄,家家户户养蚕忙”“过了立夏节,采桑不停歇”,描述的都是桑妇蚕女们的辛苦和忙碌。妇女收了蚕茧,上市卖给茧商,一般都流聚到苏杭等有大型丝绸纺织厂的地方。
  在山东,传统的“齐纨”“鲁缟”闻名于世,到20世纪中期,沂州(今临沂)、登州(今烟台、威海)、潍县(今潍坊)、临朐与昌邑逐渐成为知名的山东丝织品产地。昌邑柳疃镇向有“丝绸之乡”的美名,产有捻线绸、坎粒绸、柳絮绸等数十种。最有地方特色的是乳山、牟平、栖霞等地所产的柞蚕丝绸。较常见的丝织品还有缎子、苏罗、香油纱。
  二、缝制
  缝制是用缝纫工具将衣料剪裁、拼接连缀成衣。20世纪80年代,机械缝纫机进入大部分家庭,手工缝纫大量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大部分衣服在市场购买。
  家庭缝纫多为手工劳动,俗称“针线活”。做缝纫活称为“做针线”“做衣裳”。做衣服出色的,民间叫“巧媳妇”;反之,就是“拙媳妇”。
  (一)工具
  缝纫工具有尺(俗称“裁尺”)、剪子(有大剪子、小剪子、绣花剪之分)、大杠子针、绗针、手针、绣花针、针锥、锥子、顶针、线板、线车、针插、粉线布袋、浆刀子、熨斗、烙铁、绣花撑子、袜子板(补袜子用)、鞋楦子等。民间用一只小筐装盛缝纫工具、针线、剪子、顶针、袜撑子、鞋袜底样子及零星材料。小筐浅底、敞口、无盖,或是到市场购买柳条编的,或用高粱秸自制,名为“针线笸箩”“针线筐”。胶东农村,有的人家将废纸打成浆制成针线筐,外面裱以花纸,既结实又美观。姑娘和年轻媳妇的针线筐多为席片拼缝而成,四方形,有盖,里面更多的是各色碎花布、丝线、鞋垫和荷包式样。
  其中做衣、做鞋、绣花的谱样分别称为鞋样、花样或具体称为“兜子花样”“枕头顶花样”“膝腿子花”“鞋花”“枕头花”“兜子花”“手巾花”“门帘子花”等。做鞋时,可向人讨样儿(俗称“拓样”),也可依照其鞋或者脚的大小用纸剪成鞋帮、鞋底的样子,还可从货郎处用头发、破烂换得21第一章服饰民俗(二)手工缝纫手工缝纫有各种方法,民间俗语有引、捏、拱、绷、刹、芽、鞘、撩、扒、绗、绱、纳、绣、锁边、撸、反正针、回针、针针到、来去缝、钉扣、锁扣眼等多种说法,都叫“针脚”。引就是用大针脚缝制棉被、棉衣。拱也叫纤,一针带几个针脚,因为缝出的针脚如同星星,又叫“星星针”,一般用来缝制棉衣被,表面留很小的针脚。绷就是用大针脚缝补。刹就是将衣服改得略瘦一点。芽也叫沿,用长布条缝成的细长条包衣服的边。鞘就是将衣服的各个部分用大针脚连起来。撩也叫“绷针”“扎针”,是将活动布料暂时固定的方法,一般指将裤腿、衣边折叠起来粗略缝好。扒就是照样子描下来或剪下来。绗就是用线多行结结实实地缝好,一般用来缝制棉衣服,用长针(3号或者4号)。
  纳为“八”字针脚,将两层以上的布料缝合起来,一般指纳垫肩、纳鞋底、纳袜垫。绱就是将服装的部件进行组合装配起来,如绱领子、绱袖子、绱鞋底。
  正因为缝纫中有众多讲究,故而民间形成许多与缝纫有关的俗语,其中不乏含有哲理者。如“量才受职,可头做帽”“不知道帽子三寸几就别乱做”“六十不盖屋,七十不置衣”“草鞋没样,边打边像;草鞋没娘,越穿越长”“穿娘鞋子描娘样,跟娘脚步照娘行”“促织叫,懒婆惊”“村中有个好嫂嫂,满巷姑娘都早起;嫂嫂会绣花,满街都学她”“大改小,小拼大;破长衫,改短褂”“大姐脱鞋,二姐有样”“家有万贯,离不开针和线”“像爷儿子有饭吃,像娘女儿有衣穿”“当兵三年成裁缝”“鞋大吃袜,袜大吃鞋”“鞋不差丝,衣不差寸”“鞋子是一双,样子多哩”“一针不补,十针难缝;一尺不补,扯到尺五”“拙老婆,纫丈线;巧老婆,纫图1-1棉袄缝制22第一篇日常生活民俗寸线”“懒人用长线,拙人用弯针”“懒人用长线,挽得疙瘩拉拉串”“袜子不上底,富人穿不起”“衣改裤,一世苦”“家值千金,缝连一半;家有万贯,补丁一大半”“能给裙子当里子,不给绸子当面子”“穷人洗夜衣,洗烂无人知”“一遍拆洗一遍新”“男人怕铡干草,女人怕洗夹袄”等。
  (三)缝纫机缝纫
  缝纫机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70年代逐渐普及,成为民间彩礼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一。初期的家用缝纫机,基本上都为单针、脚踏式。名牌是“蜜蜂”“鹰轮”“飞跃”。20世纪90年代之后,多功能缝纫机出现,可以做直线缝、倒针缝、双针缝、曲折缝,能做密针绣、贴花绣、自由绣等绣花工艺,并且有横针套结、加固缝、锁扣眼、钉纽扣等特殊功能。
  量、裁服装,有专门名称和术语:高和长,是指人体高矮和衣服各部位的长短,在衣服上分别称为“衣长”“袖长”“裤长”和“肩高”“腰节高”“袖山高”“袖肘高”等。围,指人体各部位横度一周,在衣服上分别称为“领围”“胸围”“腰围”“臀围”与“领大”“上腰大”“中腰大”“下摆大”“袖口大”“袖根肥”等。“大”与“肥”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宽,是指各部位的宽度,在衣服上分别称为“胸宽”(也叫“前宽”)“背宽”(又名“后宽”)“肩宽”“小肩宽”“搭门宽”等。缝,指衣服缝合处,有“肩缝”“省缝”“袖缝”“侧缝”(又名“摆缝”)等。线,是指裁剪时所画的粉线。胸宽、背宽处的线条,分别称为“前宽线”“后宽线”。量裁工具有尺子(包括直尺、皮尺、三角尺、弯尺、曲线尺)、剪子(包括大剪子、小剪子、锯齿剪)、裁剪台、画粉等。裁剪时一般都有用硬纸壳做的衣服各部件模型作参照,还要考虑衣料的缩水程度。缝纫用的线,一般有各色棉线、化纤线、金属丝等。缝纫时还要进行许多技术性处理:一是复衬,就是用衬布与衣身相贴合,使肩、胸等部位挺括。二是注意“吃”与“赶”。衣料收缩、纵起叫“吃”,衣料抻开、长出叫“赶”。三是正确运用缉线与缝合。缉线以明线为主,正面有整齐的线迹;缝合以暗线为主,正面没有线迹。四是掌握里外均匀。缝合双层时,外层均匀地比里层长一点,使两层衣料相贴成自然的蜷曲状态。可以通过拉紧一层并相应地放松一层处理,也可以利用缝纫机送布牙推送下层稍快的方法,使上层紧、下层松。五是注意打记号。为了使布料上剪裁时所划的主要部位保持一致,不出差错,用打线钉、划粉等方法做记号标出。六是使用垫肩、垫胸。为了使女性胸部丰满,在胸罩内加衬垫;在男、女肩部垫缝上棉布片或者海绵片,可以补正左右肩差和塌肩的缺憾。
  (四)熨烫
  熨烫是服装缝制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
  过去的熨斗,也叫“烙铁”,都是中间放木炭加热,多以铜制成,把柄较长。随着棉料、毛料衣服进入千家万户,电熨斗在民间逐渐普及。
  民间有许多谚语,反映了裁缝等服饰行业的习俗,如“量体裁衣,看客下菜”“裁缝不怕看,就怕算”“裁完个衣,配完个妻”(意思是不能更改了)“裁缝不偷布,老板娘子没有裤”等。农村裁缝专业户不但对来料尽量要求宽绰,而且还有落布的陋俗,就是克扣顾客的衣料。他们将落下的布或由小倒腾到大,就是先落下一片,然后添加到下一件衣服上,倒腾出更大的一片,这样加工几件衣服,就倒腾出一件衣服的料子;或者将这些零星布片当里子、口袋,将成本加在主家支付的费用里。另外,他们接活尽量挑料子的毛病,什么缩水,什么太厚,什么不密实,什么布料宽幅太窄等,为多收取加工费寻找理由;在约定交活期限上,如果要抢活,就说得近一些,如果是在繁忙的节前,便说得迟缓一些。而到交活时,如果主家试穿不合适,他们就留下来再修改;如果给主家做坏了,特别是在熨烫时烫坏了,便要赔偿。
  在技艺上,民间有“裁缝仗着热熨斗”“厨师怕抬灶,裁缝怕棉袄”“七次量衣一次裁”“巧裁缝手下无碎布”等说法。
  三、编织
  编织是用线类和编织工具,通过编结、组编、锁边等手工、机器工艺织造成织物的过程。
  24第一篇日常生活民俗
  手工服饰编织分棒针和钩针编结两种方式。棒针用竹、塑料、金属材料制成。两根棒针往复编织,基础针法有上针、下针、加针、减针。钩针一端带钩,用以钩制服饰,有实花、通花、贴钩等钩织方法。
  手工服饰编织一般用来编织毛衣、袜子、帽子、围巾等。青年女子喜欢为未婚夫编织毛衣。20世纪70年代时兴钩衣领,即用细白线钩制成与便衣衣领长宽相同的网状物,缝在衣领的里层,防止衣领污染,也是为了美观。
  一般青年女子喜欢给未婚夫、丈夫、兄弟钩制。
  四、洗晒
  新衣在未穿之前应先水洗一番。洗衣具为大铜盆、大澡盆、搪瓷脸盆,还有棒槌,是用来敲打衣服的。洗衣地点农村多在小河边、池塘旁,城镇多在井旁。过去为手洗,现在有手洗、干洗、洗衣机洗等形式。
  洗涤品传统用草木灰、皂荚、肥皂(俗称“胰子”),现在多用洗衣粉、洗衣液。
  五、置放
  过去,富裕人家的衣服放置在箱笼或柜子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般家庭也有了专门放置衣服的橱子,叫“大衣橱”“大立橱”,高近两米,两边分隔,当中可以挂长衣,前面有大镜子,叫“穿衣镜”。
  为防止衣服发霉,民间都会定期晒衣服,还习惯用樟脑丸放置衣中,防止生虫。


  六、穿着讲究
  (一)传统穿着风俗
  惜衣。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条件制约,老百姓都非常珍惜衣服。20世纪80年代前,常见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或者一衣三穿,既当棉衣,又当单衣,还当夹衣。直到20世纪70年代,老百姓还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忌讳穿他人衣服。民间以为,衣服被人穿过,灵魂就附在上面了,借给别人,会冲了别人的运气。当然,比自己地位高、家境富裕、寿限长的人的衣服可以借。
  按季换衣。如俗语“春捂秋冻”,即春天晚脱棉衣,秋天晚换棉衣;“白露身不露”,要身上加衣;还有“春不减衣,秋不加帽”“麦子不倒,不去棉袄”“不怕穿得少,就怕脱得早”“热不脱衣,冷不加棉”“秋后风凉落叶黄,一早一晚添衣裳”“高粱倒,穿棉袄”“春慢脱棉,秋慢着衣”“热不急脱衣,冷不急穿棉”“春季客人实难做,单衣夹衣兼皮衣”“二八月,乱穿衣”“宁穿一把棉,不穿十件单”“一层布,一层风,十层布,过个冬”“三层单不如一层棉”“腰上扎个绳,强似穿十层”等。
  重打扮。民间有谚曰:“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佛要金装,人要衣装”“钱是人的胆,衣是人的脸”“人是衣裳马是鞍,打扮起来赛神仙”“三图1-4衣柜26第一篇日常生活民俗分人才,七分打扮”。民间有很多将里面的衣服一层层显露出来以为炫耀的现象。人们议论贫富,也是“不看吃的看穿的”,以衣服多少和是否高档为标准。在打扮的方式上,民间有独特的审美标准:“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俏人不穿棉”“两只小脚遮半身,梳上个油头十分人”“时样的裙子,还得时样的衫”“穿不过个青,戴不过个金”“富人穿绸缎,穷人穿针线”“穷人难穿应时衣”“穷了富,只穿布,富了穷,穿绸绫”“穷剃头,富穿绸”“上炕不脱鞋,必是袜底破”“没得裤子打灯笼,袜底穿破穿袜筒”。
  另一方面,民间也重朴素节俭:“长得俏才是俏,打扮俏惹人笑”“风流不在衣着”“布衣暖,菜根香”“插花揭云不算巧,织布纺线做到老”“是衣遮体,是饭充饥”“多衣多寒,少衣少寒,无衣自暖”“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旧衣能挡寒,野菜能充饥”“会戴的一朵花,不会戴的戴满头”“鞋上绣花不算能,纺线织布不受穷”。民间的“浪俏酸”,主要从打扮角度评价人,有“花蛾蛾”“漂亮”“衣裳架子”“油头粉面”等说法,并且说“丑人爱打扮,戴花、搽粉、抹胭脂”“好花羞上老人头”“浪子好穿单,冻得眼皮翻”“老人爱喝口肉汤,青年爱穿套衣裳”。
  此外,穿着上还表现着一些生活道理。如俗语“买得起马置得起鞍,娶得起媳妇买得起穿”“男人不要忘了秋垡地,女人不要忘了夜纺花”“要想富,学织布,三年胜过老财主”“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好小子进了书房,好姑娘进了绣房”“老父奔波无孝子,要知贤母看儿衣”“应心的老婆可脚的鞋”“夫勤无闲地,妻勤无脏衣”“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男若勤,锄头角出黄金;女若勤,衣衫鞋袜件件新”等,表达的便是传统上男女分工等方面的含义。同时民间对服饰与人品的关系认识比较全面,强调不能以衣取人:“别看衣裳,要看心灵”“狗眼看人低,只认衣裳不认人”“身上穿得破,肚里有好货”,不能“先敬罗衫后敬人”。
  (二)现代服饰风尚
  服饰风尚大多是由城里人引导而产生的服饰潮流,乡里人往往不习惯。
  对此,有些描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开始洋化的歌谣唱道:“东洋头,西洋脸,洋袜子吊带裤子短”“东洋头,搭牙子(将额前的短发剃齐),洋袜子吊带裤衩子”“头戴两元六(帽子价格),身穿一身瘦,远看像个洋鬼子,近看还是个本地造(方言读zòu)”“穿鞋没脸儿,花钱没眼儿,吃烟没杆儿,头发尽卷儿”“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歌谣多为讽刺,有对青年人时髦的讽刺:“留分头的不戴帽,戴手表的摸耳朵,镶金牙的自来笑,穿皮鞋的跺哒脚”“鸡腿裤,兜腚蛋,雪白的27第一章服饰民俗衬衣外腰带。小白鞋,不系带,尼龙袜子露一半”。20世纪70年代,农村时兴蓝咔叽布,也有用尿素袋子做衣服的。
  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人穿着整齐、上档次,特别是中青年,与乡村风俗不同。男士服装质料、款型、颜色等较女装单纯,所以最讲究细节,一般在领带、皮带等饰物和服装搭配上下工夫。男装的档次,表现在上等的皮鞋、领带、衬衫和手表方面。特别是衬衫,忌讳皱皱巴巴。皮带上面多挂东西,有手机、呼机、钥匙链。忌讳饰物繁多,如佩戴粗大的黄金项链、钻戒等,容易被看作是“港客”,是花花公子、纨绔子弟的做派。特别注意袜子和鞋子的穿着。行坐之间,不露出袜子与裤腿之间的皮肉,不露脚指头,不破脚后跟。鞋子不怪头怪脑,不落满灰尘、布满泥痕,不破烂不堪。
  女装穿裙装的规矩很多:下蹲时注意不能让裙脚拖地;坐时双腿并拢,不能分开(尤其是穿短裙时);裙脚不能撩起;穿长裙时最好不要骑车。衬衫、裙子上面若安有拉链,出门前要仔细检查,以免内衣外露。长筒袜是内衣的一部分,不能露出袜边。
  在具体款式和服色上,也有不少讲究:忌装嫩,忌艳装,忌不伦不类。
  所谓装嫩,就是将自己往年轻的年龄段里打扮,民间也叫“少打扮”,浓妆艳抹,有轻浮、不庄重之嫌。还有忌裙袜颜色不协调,色调反差明显;忌内外不匹配,寒冷的天气,长裙与半长不短羽绒服组合;忌鞋、包品位低下,高档服装与低档鞋、包组合,很不协调;忌女子胸罩的肩带露出;忌女子下蹲时露出内裤;男子忌忘记扣好裤子的纽扣或忘记拉上拉链。
  图1-520世纪80年代,服饰丰富多彩,城乡区别鲜明28第一篇日常生活民俗第二节上衣与下衣衣有广、狭两义。广义的衣包括帽巾、上衣、下衣和鞋袜;狭义的衣仅指上衣和下衣。上衣,指的是上身穿的衣服,有褂、衫、袄、袍等;下衣,指的是下体所穿的衣服,有裤、裙、袜、衩等。上衣与下衣,是服饰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由此产生了众多的风俗习惯。
  一、褂子
  褂子,指传统的单、短上衣。
  (一)部件
  襟,就是褂子的前片,有大襟、小襟、对襟、一字襟、琵琶襟等不同式样。大襟褂子中,上衣襟被称为掩襟,下衣襟为底襟,为省布而不裁下襟,叫缺襟。新中国成立前,人们主要穿大襟衣服,式样有有领无扣、无领无扣、有领有扣、在右衽穿一带子打结代扣等多种。女式多为短大襟,长不过膝,短不露腹;男式有长和短两种。对襟,即两襟相对,纽扣在胸前正中。
  衽,是传统褂子式样,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右衽指前襟从左边掩向右边,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或者扣衣扣。
  领子,是褂子的脖颈部位,包括领口(指领子的开口部位)、领弯(指缝衣领处的弯形开口)、领座。清末出现高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叫元宝领;民国时期衣领减低,形状多样。流传至今的有无领(坦露胸颈的一字领、圆领、V形领、方领等,有的用花边、牙子等装饰)、立领(常见于中式传统服装,中山装、旗袍、学生服、棉袄、高领毛衣等)、翻驳领(即西装领,有大翻领、小翻领两种)、趴领(也叫娃娃领,没有领座)、关领(领口关闭)、花环领(做好花环,手工绷扎在领子上)、领带领(领子上连接各种飘带)等。还有一种叫贯头衣,俗谓“瞒头撸”“套头衣”,就是筒形的领子,或者说没有领子,精确地说是高脖领。
  下摆,是上衣的下端,有束口的,有敞口的,束口的叫夹克。
  袖子,是衣服套在胳膊上的筒状部分。清代女子常服衣长必须过膝,袖必及腕,袖管宽大。20世纪30年代末,袖长只及肘部,领则相对地升高。
  40年代初,夏季衣服大多衣领矮、袖身短。现在的袖子,有长袖的、半袖的、三分袖的、七分袖的。按照式样,有连身袖(没有袖窿线,直接从衣身上剪裁下来)、插肩袖(从领子至腋下设计一条弧线,在这条线上缝上袖29第一章服饰民俗片)、平袖(也叫衬衫袖,袖子大小与袖窿大小完全一致)、蓬蓬袖(袖窿与袖口处用褶襞使内部膨胀起来)、喇叭袖、蝙蝠袖、圆袖、肩袖(没有袖子,只在袖窿处装饰)等。袖口,指袖子的末端。传统有箭袖、敞袖、长袖,现在有束袖、蕾丝笼袖、手袖等。
  托肩,也叫垫肩,指褂里两肩的衬布,显示肩头的结实、耸动。现在多用海绵、膨化塑料充当。
  茬子,即开缉,上衣下摆两侧的接缝部分。
  袷(qiā)腰,两腰的收拢部分,多见于女式褂子。
  扣子,用以联结两襟或者衣兜的线状、粒状物,有的只起点缀作用。传统工艺多为布纽扣、布扣鼻儿,现在多为塑料、金属。传统布纽扣称为“核桃疙瘩”,用布条做成布绳,用布绳打成疙瘩结;女子可以用盘花、蝴蝶等大扣子。有的为了华美,缀纽扣较多,脖领上双扣双鼻,大襟肩头上双扣双鼻。现代的扣子是机制的塑料、金属纽扣,其中有一种叫揿钮,也写作“摁扣”,也叫姊妹扣儿、子母扣儿。扣襻儿,套结在纽扣上的线状物,也叫纽儿、扣儿、扣鼻儿,用布绳做成的。扣眼儿,扣塑料、金属纽扣的布眼,要用线锁好周边,防止脱线。
  拉链,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部分衣服中代替了纽扣,有金属拉链和塑料拉链。
  布袋儿,也叫衣兜儿、挎包儿、挎库儿、口袋儿,在胸口或下襟部位缝缀的袋状物。有的对称着一边一个,有的只有左上胸一个,有的只有右下襟一个。胸部处的小,两襟处的大。从样式上分,有贴袋(也叫明袋)、挖袋(也叫暗袋)、插袋(也叫内袋)、假袋(起装饰作用)。
  图案与镶边,多用于儿童和女性褂子。清代女子常服图案有梅、兰、竹、菊,年长的用万字花纹、团花、团寿等图案。镶边,也叫贴边儿、缉边儿、栏杆,衣服镶滚有白缉边、牡丹带、盘金等名色。光绪以后,衣裤渐渐缩小,阔滚条过时,改行狭条,叫“韭菜边”,圆的是“灯边”,又叫“绿香滚”。现在,图案又增添了卡通、动物图案、变形文字图案等;传统的吉祥图案、镶边艺术,则多见于民族服装。
  套袖,套在袖子末端的筒状物。农村妇女对新衣服特别爱惜,常常做套袖,护住从袖口到肘部部分。男子用蓝色,女子用花色,下端袖口一头用松紧带,肘部用曲别针、关针等连在袖子上。抄袖,也叫抄手、手拢,长半尺到一尺,圆筒形,里表两层,中间套棉絮,或再附皮毛,两手交叉其中取暖。华丽的抄袖,在表面还有刺绣作为装饰。
  30第一篇日常生活民俗
  (二)种类
  马褂,为礼服,形同传统小袄,圆领,较外褂短,长仅及于脐,穿在长衣袍衫之外。马褂式样很多,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色有宝蓝、天青、库灰等,料用铁线纱、呢、缎等。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马褂做工更为细腻和高档,袖口、领口、下沿都要镶饰花边。民国后推行改装,马褂流行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50年代以后绝迹。
  坎肩,是只能盖住臂膀的一部分而没有袖子的上衣。长的是无袖长衫,腰身很长,下摆直到胯下,缀5颗扣子,其中,脖子一颗,右肩头一颗,腋下一溜三颗,冬天罩在棉袍之上,既为了束住棉袍暖和,又能遮蔽棉袍以免污染。最常见的是短坎肩。有棉的,有夹的,也有毛的、皮的、革的,棉的与棉袍配合穿,夹的与长衫配合穿。现在,有的坎肩是套在西服、夹克、棉衣里边,有的则直接穿在毛衣、衬衣、裙子外边。坎肩有大襟的,有对襟的,有缺襟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主要是对襟的,上下一排三颗纽扣,都是机制硬扣,或者用拉链。褂子,长度遮住裤腰,长者直到胯下。男为对襟式式样,立领或圆领、小领,一般为五排布核桃疙瘩小扣,左右两襟下方有一个长方形的明兜。夏天色浅,一般以本色土布、白色布为主,叫“月白色”;冬天穿深色。女为大襟式样,立领,右衽,颈部、右肩窝至右腋下共五对布核桃疙瘩扣子,右襟被左襟遮蔽处有一小兜。年轻女人多穿红、蓝、绿的阴丹士林布褂子,在领口、袖口、下摆镶裹花边或者加缘条,下身配以花裙子。穷人和中老年妇女多穿印花、织花土布褂子。长岛一带喜欢红褂子,谚语说:“砣矶岛,三大宝,大红裤子大红袄,穿着绣花鞋满街跑。”在招远一带青年女性流行“三滴水”,即一次做新单衫3件,最里一件,蓝色,最长;中间一件,大红色,次之,外衣又为蓝色,最短。穿起来下襟边缘处蓝红黑三色,层次分明。20世纪60年代以前,乡村男女内外都穿小布衫;60年代开始,西装衬衫渐渐流入农村,为青年人所喜欢,被称为“洋服小褂”;80年代以后,半袖港衫、现代衬衣兴起,传统小布衫消失。小褂儿,为夏天短上衣。男式短小瘦身,无领无袖,用白色、土黄色棉布做成。女式用本色土布或破旧上衣改造而成,很少用艳色新布。
  连体衣,是上衣和下衣连在一起的衣服,有多种,经常用于小儿服装,有以上衣为主者和以下衣为主者两种。在池塘中劳作的时候,劳动者经常穿一种上下衣连在一起的皮衣或橡胶衣,可以看作是以下衣为主的连体衣的代表。
  中山装,民国时期在县城流行开来,公务人员多穿用。20世纪20年代,中山装被确定为礼服。战争年代,中山装成为将士服装的基本样式和地方干部服装。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成为国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国访问和接待外宾、节日喜庆等公开场合,都穿中山装。国家干部也将它当成职业装,图1-720世纪80年代初的西装和军便服图1-820世纪80年代军便装32第一篇日常生活民俗民间称它为“干部服”。中山装一般用哔叽、咔叽、的卡、呢子、毛涤做成,一直时兴到20世纪80年代,后来被西服、夹克所取代。
  军便服,由军服演变而来,样式基本同中山装,差别在衣身稍微宽松。
  男式上下各有两个衣兜,兜盖外露,扣鼻缀在兜盖里侧,扣上后不露扣子,兜袋内置,袖口也没有装饰性的扣子;女士为小开领,三颗扣子,两兜在下。军便服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革命群众和一定身份的象征,也是学生、老师等公职人员的常服。进入80年代以后,迷彩服很受劳动青年的欢迎。
  列宁服,是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关系密切时的服饰风尚。大翻领,斜插兜,收腰,两襟不对称,左大右小,在左襟上自上而下缀双排大纽扣,特点是活泼有朝气,为青年服装。后来,其式样被便服、套裙等借鉴。
  夹克,为束袖口、束下摆、长至腰部或臀部、肥腰斜兜的一种上衣,有拉链式、摁扣式、普通开门搭门式三种,20世纪80年代开始时兴并逐渐普及。夹克有单、夹、棉之分,单的面料薄,穿在初夏;夹的双层,穿在春秋;棉的内絮棉絮、毛毡、丝绵,穿在冬季。夹克还有连帽、正反两穿等式样。衣襟、兜口用扣子或拉链。夹克式样各异,颜色多样。
  西装,也叫西服、洋装,通常指男西式套装。20世纪80年代末普及,成为主要的礼服和常服。
  衬衣,又俗称里褂子、小褂,多是白色、月白色,20世纪50年代叫“洋服小褂”,一般当夏季外衣穿。还有一种短袖衬衣,夏季穿用,为半袖、小半袖,一般是小开领,3个或4个扣,以麻、葛、纱、丝、真丝为面料。20世纪80年代以前,男女衬衣在式样和颜色上有所区别。女式的在袖口、胸前有花饰,或者领子、袖口有蕾丝镶边。衬衣领口一般用圆领、尖领、敞领,袖口有平袖、敞袖、束袖,扣子也由传统的5颗变成了4颗、6颗。到20世纪80年代,各色各式衬衣流行。90年代以后,男女衬衣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还流行吊带衫、蝙蝠衫、T恤衫、文化衫、拉链衫等。
  二、棉袄
  小袄,男女式样不同。新中国成立前,男人的小袄因为对襟、窄小、下摆短,也叫“紧身子袄”“撅腚子袄”“撅肚子袄”。穿时一般要在小袄的外面穿上棉袍、大棉袄,或者罩上褂子。穷人单穿时,很少系扣子,也常常将45第一章服饰民俗黑色,女多红、黄、绿,没有了帽顶和帽前的凹处。
  燎壶套,又叫“犸虎帽”“老头帽”“老头乐”“一把撸”“瞒头撸”,是用毛线编织的长筒帽。还有掩面露眼的帽子,戴时将上端扎成一个疙瘩,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因为它是用棉线、腈纶、膨纱、毛线等编织的连脖子加脸面全笼罩起来的只露着两个眼睛的圆柱体,戴上以后,就像民间说的“犸虎”(即狼),故名。也可以将脖颈部分挽上去叠到额上戴。单帽子,为机制帽,20世纪50年代以来男子普遍戴的春秋帽,圆形、大月牙帽盖,或布或纱或呢,黑、灰、老蓝、蓝皆有。“文革”开始后,黄军帽成为流行的单帽子样式,是“红卫兵”的身份标志。90年代后,一般中青年男性习惯留一定的发式,不再戴单帽。鸭舌帽儿,新中国成立以前为工装帽,帽盖正中有一个摁扣,帽盔前倾部分通过摁扣紧附于帽盖之上,状如鸭舌,故名。因为电影、戏剧中特务经常戴用以伪装成工人,民间又把它当成特务的服饰标志,叫“特务帽”。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流行,是部分中青年喜欢的帽子。大盖帽儿,俗称“燎壶底”,本是警察、军官等制帽,民间只用于小儿,以将其打扮为小军人或小警察。一般照相馆都准备这样的帽子,用于小儿化装照相。
  八页瓦儿,又叫“八块瓦”“八角帽”,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是用八块相同的布料或呢子拼成有八个角形状的帽子,并在帽顶上斜竖一根三寸左右的硬带儿,男式的深,女式的浅,起装饰作用。后来有一种线织的仿八角帽,青少年女性喜欢戴。
  太阳帽儿,为女式凉帽,用布制作的夏季遮阳、防暑降温的帽子。大檐,用铁条圈或不锈钢丝做成帽圈,覆以白布,可以折叠成3个小圆环,携图1-1320世纪60年代男青年戴单帽子74第一篇日常生活民俗在一日三餐或两餐之间,也有吃小食品的习惯。因地区不同,其叫法也有区别。有叫“垫补”的,有叫“搬零食”或“搬零嘴”的,有叫“搬嘴”
  或“吃零食”的等等。用于“垫补”的小食品,因地区和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旧时多吃大枣、栗子、核桃等干果类,农村有炒面、稀饭、茶汤、煎炸鸡蛋、自制的干粮点心及熟地瓜干、熟芋头等。现在则不同,除了干果、土特产食品外,各种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糖果瓜仁等日益成为人们丰富饮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