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京收的“老地方”
——夏京收文学作品印象
张国柱
他是一个文学创作的多面手。他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还写一些故事和影评,难能可贵的是,他每一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小说发表在多家报刊上,获得过“坊子文学奖”;他的诗歌更是在各大报刊发表,在他所工作的建材行业“小有名气”。他的散文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坊子散文作者的较高创作水平:被《青年文摘》《读者》等国内一流的杂志刊转载,并被作为重要篇章,在杂志封面进行了特别推荐。他的创作水平不可谓不高,他的创作量不可谓不大,但他始终与他日常的处事风格一样,内敛、低调、淳朴、温厚,不张扬,不自喜,始终把自己视为芸芸众生的一部分,默默地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着,在他喜欢的文学海洋里巡游着。他如何把文学作品的水平之高,与为人处世的低调这么有机的融合为一体?看了本期夏京收的系列作品,我很容易地找到了这个答案:那就是在夏京收的心中,一直保留着一个“老地方”。这个地方有多老?谁也说不清。我想,这样的老不仅仅是年代久远的老,不仅仅是深藏不露的老,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老。同时,也是夏京收坚定、坚持、紧守在心中的那份淡看沧桑的“老”。这个地方有多大?谁也不知道。或许它大的像夏京收天马行空的思绪、恣意张扬的激情,或许它小得像夏京收深藏于生活深处、聚焦于生活某一情节、某一片段以汲取其灵感的那种纤锐之毫。这个地方,有夏京收的村庄,有他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朋友伙伴;有他的土地、庄稼、山川、河流,以及一串一串的成长岁月和生活情节。因为他执着于这片“老地方”、坚守着这个“老地方”,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老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看看此次选发的他的两篇小说、两篇散文、两首诗歌、一篇影评吧!莫不带着“老地方”的沉沉烙印和独特风格,从而散发着其深醇馥远的清香。《远去的村庄》,是一篇题材虽不算新颖,却是视觉深入生活的一篇小说。他以村庄里几个年轻人的情感生活为主线,勾勒出了一副农村青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追求自己生活理想的成长画卷。小说的结尾尤其深刻,在年轻人人生的追求之中,可能或多或少地远离了曾经的村庄,这个村庄,我以为应该是哪种自己曾经感恩、曾经坚守、曾经为之付出的精神家园。这,也就是那个“老地方”的所在。《看不透的人生》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小说创作的大家庭中,散文化小说曾放异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小说的创作潮流。我想,这篇小说应该就是在那个特定的创作意识背景之下产生的。小说的语言虽然散文化,但整个情节结构和故事推进,又是以小说的特色来展现的。一个胆小的人,因为那份深沉的爱和沉重的责任,敢于跑到深山老林之中。夏京收用小说的塑造方法和构建特征,提出了悬念又解决了悬念,然后又产生的新的悬念,在彼、此、彼此之间转换着,让人读完以后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感悟。《放飞的鸟儿在歌唱》这篇散文写得非常散,从题目看,或许是一篇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文章,但是细细地读下去,这却是一篇对自由的渴望、对亲情的反思这样的一篇散文,他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作散文的“神散而神不散”:强行将父母从乡下接来城里住,实际就像是把一双鸟儿放进了笼中。然后又讲了一家人回老家的故事,从中引出了一串串与鸟有关的故事。“形”是散了,但是在“神”里,人心、鸟心心心相通,人性、鸟性融为一体,鸟儿成为象征,思想得到升华:笼中的鸟儿是不会歌唱的,没有歌声的生活是没有活力的。唯有飞翔、唯有自由,才是人生最终的精神所趋。提到文学艺术作品,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理,只有民间的,才是大众的,只有大众的,才是具有生命力和传承力的。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以信念和希望,给人以阳光和力量。夏京收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情节是朴实无华的,他的情感是真挚奔流的,他的故事的推进和发展,是紧紧依附在一双拼搏向前的足掌之中的。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