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张母王太夫人墓志铭
墓主人王太夫人(1844-1927),安丘城里张介孚、张介禄、张介礼之母。
张介孚(1863-?),字子中,清光绪三十年(1904)会试第87名,参加甲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19名,授刑部江苏司主事,后改任法部制勘司主事。
张介禄(1869-?),字受百,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31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浙江省,以知县即用。历署临安、兰溪、镇海、临海、归安知县,升西塘同知、候补知府。丁酉、癸卯年任浙江乡试同考官。
张介礼(1876-1966),字公制,以字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人。1906年出任安丘县劝学所首任总董事。1909年7月当选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次年因“曲诗文案”,议员中分为两派,一派协助官府诬曲为“莠民造反”,另一派以他与丁佛言为首,认为是“官逼民反”。为抗议官府的倒行逆施和咨议局中的官府派的助纣为虐,他和丁佛言等6人退出咨议局,被社会进步舆论赞为“鲁东六君子”。1912年在济南与丁佛言组织共和党支部(翌年改进步党)并当选为部长。1913年第一届山东省议会成立,当选为议长,至1914年。1916年第一届山东省议会复会后,仍任议长。1918年9月第二届山东省议会成立时任副议长,并兼育英中学校长。1921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山东省议会议员。其间,他组织“诚社”,并在《大东日报》改组时,与王精一、张伯秋等在该报出刊《劳动周刊》。
七七事变后回到原籍安丘。国民党第八区专员厉文礼曾一再邀请他担任顾问,他婉言拒绝,暗中绕道去了青岛。在青岛期间,伪青岛市市长赵琪、重庆国民党中央及沈鸿烈、于学忠分别邀请他出山,均遭拒绝。日本投降后,他拒绝了国民党青岛市长和市党部请他出任议长。1948年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企图用饥饿迫使流亡学生近千人充当炮灰,学生起而反对,他曾予以斡旋和协助。
青岛解放前夕的1949年春,接受我胶东军区的秘密任务,冒着生命危险,两次去说服国民党青岛绥靖区司令刘安祺,使其放弃炸毁青岛的计划。同时,刘安祺还听从了张公制的建议留下消防人员,维持地方治安。6月1日晚,国民党军队和警察乘船逃跑。6月2日,青岛和平解放,这座美丽的城市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广大市民载歌载舞,欢迎解放军进城,张公制功不可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年73岁已引退25年的张公制再度出任公职。历任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任青岛市防疫卫生委员会主任期间,曾被评为全国乙等卫生模范,受到山东省政府通令嘉奖。
张公制吟诗成癖,清末民初,与县内知名人士共建渠亭吟社,曾汇编石印《渠亭吟社诗草》。自1912年至七七事变共写诗200余首,1945年又将1937年至1945年的诗作汇编为《奇觚集》。60年代初期,选取旧作及解放后吟成的若干首汇集成《奇觚诗选》。此外还著有《济南杂诗》、《军阀统治山东时期纪事诗》等。
张公制善书法,犹精章草,然其字不易得。青岛已故书法家王梦凡等人,皆得其教益。
张家“一门三进士”成为当年社会上流传的美谈。
今年正月,在“南门里张”的后人那里见到了他收藏的《清故诰封夫人张母王太夫人墓志铭》。该墓志铭至今未见有著录。墓志记述了王太夫人的生平、家世及子女情况,提供了一些关于张家三兄弟早期的信息。笔者试对该墓志铭作一考释,并将录文附下。
一、王太夫人墓志铭录文
王太夫人墓志铭的志石62厘米见方,厚9.5厘米。青石质。志文阴刻正楷铭文,题为“清故诰封夫人张母王太夫人墓志铭”。正文24行,满行30字,共710字。志石基本完整,除个别字剥落外,字口清晰。兹将墓志铭文抄录并试标点。凡碑别字和繁体字均改作规范简体字,/表示另行,□表示缺一字。
清故诰封夫人张母王太夫人墓志铭/
莱阳于元芳撰文/
肃宁刘春霖书丹/
黄县丁世峄篆盖/
友人张君丧母之三月书来请铭其略。曰:“吾母幼秉阃教(kǔn jiào 指后妃或妻妾的训戒),肇允(zhàoyǔn始信)才淑(cáishū谓有才而且贤淑),于归(yú guī指出嫁)而后佐(辅助)先大夫事(供奉,侍奉),尊章(舅姑。对丈夫父母或对人公婆的敬称)谨旨蓄(zhǐ xù储藏的美好食品)。先大夫弃不肖(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孤(幼年死去父亲)之日蚤(通“早”),时先祖孝廉公已先卒,先祖妣陈太夫人春秋(年龄)告衰,不肖介孚方十六,介禄十岁,介礼三岁,俯仰茕茕(qióngqióng孤独无依靠),懔(lǐn畏惧、恐惧)若寒谷。吾母支拄其间,老有养,幼有怀,外而延师择傅,内而经纪米盐,大而宾祭冠婚,细而浣纫辟绩。介孚等童时,惛(hūn糊涂)不知也,丧则受命而已。出□在行母志也,退而隐慰母心也。比年(近年)母氏老矣,介孚等躬率妻子,思迈徽音(佳音,佳讯),□戚之绸洽(qià供应,假借为“给”),贫乏之佽助(cìzhù帮助;资助),仓庾(cāng yǔ贮藏粮食的仓库)之扃鐍(jiōng jué门闩锁钥之类),仆婢之指挥,尽心力而为之,终有所未适,得吾母之提撕而后周(zhōu完备),甚至饰终之具,身后之需,皆吾母预计而口授之。以故(因为这个缘故),疾之日,家人亡其次(cì有序的排列);卒之日,闾巷不歌谣;吊之日,虽疏宗远戚亦援灵而增欷(zēng xī更加悲伤)也。今将以十月三日祔葬(fù zàng即合葬。亦谓葬于先茔之旁)城南三里店先大夫墓所,刻石埋幽。敬以烦吾子(wúz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矣。”
余与张氏昆季(兄弟)交几(jǐ差不多)二十年登堂之礼,虽阙(缺少)饰隧(suì墓道)之文,故不敢辞,爰(于是)为述其世次而铭之。
夫人姓王氏,世居安丘西关。考讳珍,邑廪生,赠朝议大夫。妣氏任夫人。其长女也。年十七嫔(pín出嫁)于张舅(jiù丈夫的父亲)即孝廉祝千公。夫讳承训,字绍庭,优增生,赠通奉大夫,先夫人五十年卒。女二,早殇(shāng多指少年未成年而死)。子三:介孚,光绪甲辰(1904)进士,刑部主事;介禄,甲午(1894)进士,浙江候补知府,恩赏二品封典;介礼,壬寅(1902)举人。三子既有闻于世,士大夫之投缟(gǎo未经练染的本色精细生坯织物)献纻(zhù苎麻纤维织成的布)者,无不知母太夫人之贤。丁卯(1927)春,览揆(lǎn kuí生辰,生日)初度历下,同人走伻(zǒu bēng派遣仆从)奉文为贺者以数百计。虽预辞而不获,而甫(fǔ方才,刚刚)庆于室旋(xuán不久)哭其丧,是可痛也。
夫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月二日卯时,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一日,实丁卯四月一日酉时,寿八十有四。晚得五孙:临、任、南、健、偘(kǎn古同“侃”)。曾孙一人:立懦。皆夫殁(mò死)时所未见者。地道有终,夫人可无憾,惟是人子,承呴(gòu鸣叫)育卯(mǎo冒也)翼之余,骤失所依,非常情所能任,况夫人之庇廕(bì yìn亦作“庇荫”。遮蔽;庇护),独至者乎!宜乎!三子之号泣(嚎啕大哭)而莫忘也。
铭曰:/
鸟戢(jí隐居)于林,鱼沫于渊。林摧渊沸,鳞羽其邅(zhān难于行走的样子。多用以形容境遇之不顺)。载濡之波,载迁之乔。抟翼(tuán yì振翅高飞)暴鳍,母氏劬劳(qú láo抚养儿女的劳累)。子亦亢宗(庇护宗族,后引申为光耀门楣,光宗耀祖),龙变鹏飞。感兹秋露,惜彼春晖(chūn huī春阳,春光)。瓦垄丝缕,图籍记簿、亲谊戚情,错综参伍。弥留之际,井然其序。礼以送往,文以彰来。刻诗幽竁(yōu cuì坟墓),岂惟告哀。/
北京李月庭刻石。/
二、墓志铭考释
(一)墓志铭的撰文、书丹、篆盖、刻石者
王太夫人墓志由“莱阳于元芳撰文”,由“肃宁刘春霖书丹”,由“黄县丁世峄篆盖”,“北京李月庭刻石”。
于元芳(1887-1958),字春圃,又字纯朴,山东莱阳人。光绪年副贡。高等巡警学堂正科毕业,民政部六品主事。民国成立后被选为众议员,为国务咨议。1923-1924年间任山东教育厅长,兼任山东大学筹委会主任。30年代移居青岛,与岛上名家黄公渚、张公制、吕美荪等人诗词酬唱。他工于书法,精研《易经》,著有《易学三编》3集,《古韵疑》22卷,《五代史札记》3卷、《文集》12卷、《诗集》6卷。
刘春霖(1872-1942),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今河北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其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1917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1928年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后,均能保持晚节。1944年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3岁。
丁世峄(1878-1930年12月1日),又名丁佛言,字桐生、息斋、芙缘,号迈钝,山东黄县城关镇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字学家、政治人物。
他19岁为庠生,22岁为廪生,27岁进入省城师范学堂为纳贡。1904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政法专业。1907年回国后,创立山东全省保矿会,反对德国侵占山东矿区。后任山东法政学堂教习。1910年,他当选山东咨议局议员,1911年辞职。武昌起义后,他参与推动山东独立。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他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任《亚细亚日报》主笔。1913年初他当选为民元国会议员。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5月任进步党党务部部长;7月支持“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10月,和国民党的张耀曾等人组织民宪党,不久袁世凯解散国会。此外,他还和张东荪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杂志》。1915年袁世凯称帝,丁佛言到上海进行反袁活动。
袁世凯死后的1916年8月,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丁佛言为总统府秘书长。1917年2月他辞职归郷,研究古文字学。1922年,曹锟贿选当选大总统,时任国会议员的丁佛言拒绝受贿,辞职,并痛斥曹锟,遂遭到曹锟逮捕拘禁。1924年北京政变(首都革命)后,曹锟失势,丁佛言获得释放。
此后,丁佛言在济南的中学当国文教师。1928年之后,他寓居北平。
1930年12月1日,他在北平病逝。时年53岁。
丁佛言在书法、篆刻与古文字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尤擅长甲骨文、钟鼎文,担任过国民大学文字学教授。
于元芳、刘春霖、丁世峄分别给张母墓志铭撰文、书丹、篆盖,并不是偶然的。从上文可以看出,张公制与于元芳、丁世峄关系非同一般,刘春霖则与张介孚是同年参加殿试。
刻石李月庭 (1870-1940), 又名李月亭。京兆北平大兴人士。李月庭是清末民国时期北平琉璃厂著名的镌碑艺人,篆刻家和金石学家。李月庭经营的琉璃厂翰茂斋刻字铺(处)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
李月庭一生镌刻和摹拓的金石碑帖数量可观,收藏有序, 绝大部分被海内外著名的图书馆收藏, 散落于民间的数量很少。
(二)张母王氏的家世、生平
王氏娘家居西关,书香门第。父亲王珍,廪贡,因为是张介禄的外祖,封赠朝议大夫,四品衔,浙江宁海县知县。王氏母亲任氏。王氏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月二日卯时,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5月1日(丁卯四月一日)酉时,享年84岁。17岁嫁到张家。公公张鹤龄,字祝千,道光己酉(1849)举人,因为是张介禄的祖父,封赠通奉大夫、浙江候补知府,加四级。丈夫张承训,字绍庭(《续安丘新志》为绍之),增生,因为是张介禄的父亲,赠通奉大夫、浙江候补知府,加四级。丈夫比她早去世50年。这样算来,王氏34岁开始守寡。生了两个女儿,均未成年而夭折。生了3个儿子。长子张介孚,光绪甲辰进士,刑部主事;次子张介禄,甲午进士,浙江候补知府,恩赏二品封典;三儿张介礼,壬寅举人。后来又添了5个孙子(张临、张任、张南、张健、张偘)和1个曾孙(立懦)(这些是丈夫去世后的事)。
墓志记载了王太夫人值得称道的几件事情:
一是治家有道;
二是孝顺长辈;
三是乐善好施;
四是热情待客;
五是抚孤教子。
三、王太夫人墓志铭的艺术价值
图片
(张母王太夫人墓志铭拓片局部
谢方堃拓片 王振山拍摄)
这篇墓志铭结构与众不同的是引用了“张君”的书信,情深意切,读上去更加感人。书写者发挥了以小楷见长的优势,看上去非常匀称得体。刻石则笔笔到家,一丝不苟,虽然文字大小不足1.5厘米,却刻得非常到位。确实是难得的艺术品。
(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