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0-27 10:30
鄌郚史志总编

跟着古诗句学写作58种法门

  跟着古诗句学写作58种法门
  作者:Ashida
  本平台,不八卦,只推送写作干货。可能无趣,但一定能够学以致用。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文学就像炉中的 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因此,当取火、传火的人足够多,多到能填满一个民族、甚而一个国度,此时,它会成为另一位作家别林斯基所说的‘把时代最真实、最本质、最具有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知识的总汇,立而弥坚,永垂不朽。”
  跟着古诗句学写作:既学了古诗词,又学了写作方式方法;既学了写作技巧,又拓展了写作视野;既提升了文学素养,又掌握了创作手法……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仅供参考。
  1.意境营造法
  借景抒情:学习古诗中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方式。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借助花朵和鸟儿这些景物,将自己的感伤和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先细致地描写一个场景,如秋天的落叶、冬日的雪景等,然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通过景物感受到作者的心境。
  情景交融: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色完美融合。写作时,要让人物的活动、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呼应、相互衬托,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
  2.修辞手法借鉴法
  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洁白和繁盛。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例如,描写一个人的眼睛明亮,可以说“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花会“溅泪”、鸟会“惊心”,诗人赋予了花和鸟人的情感。写作时可以将事物人格化,让它们具有人的动作、神态和情感,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
  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合理运用夸张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张,以免失去真实感。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平。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或差异,如“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结构布局法
  起承转合:古诗通常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开头引出主题,中间承接和展开,然后转折,最后结尾。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例如,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先开头交代事件的背景和起因,中间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然后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个转折,最后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开篇点题:许多古诗在开头就直接点明主题,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作时,在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主题,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
  结尾升华:古诗的结尾往往能够将情感或主题进一步升华,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写作时,结尾处可以通过对前文的总结、感悟或思考,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炼字技巧法
  精准用词:古诗中对字词的选择非常讲究,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春风的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作时要仔细斟酌每个词语,选择最准确、最贴切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过于平淡或模糊的词语。
  一词多义:古诗中有些词语具有多种含义,可以根据语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在写作中,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词语的多义性,增加文章的内涵和趣味性。例如,“云”这个字,既可以表示天上的云彩,也可以表示说话的意思,如“人云亦云”。
  5.意象运用法
  选择典型意象:古诗中常常运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义,如月亮代表思乡、柳树代表离别等。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意象,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比如,写一篇关于思乡的文章,可以多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
  创造新意象:在借鉴古诗意象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造新的意象。例如,将自己的某种情感或经历与某个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意象,使文章更具个性和创意。
  6.韵律节奏法
  押韵:古诗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押韵的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增强可读性。但押韵要自然,不要为了押韵而影响文章的表达。
  节奏把握:古诗的节奏有一定的规律,如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节奏不同。写作时要注意句子的长短搭配和节奏的变化,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节奏感,避免过于单调和平板。
  7.视角转换法
  不同人称视角:古诗中有时会使用不同的人称来叙述,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第一人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第三人称。写作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人称视角出发,使文章的叙述更加丰富多样。例如,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更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第三人称叙述他人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客观地了解事件。
  时空视角转换:古诗中会有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时间的变化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在写作中,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来展开情节,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8.文化典故引用法
  引用古诗名句:在文章中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采。引用时要注意与文章的主题和语境相契合,不能生搬硬套。
  运用典故:古诗中常常运用典故来表达某种寓意或情感,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写作中,可以学习运用典故,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文化底蕴。但要注意对典故的理解和解释,避免读者产生误解。
  9.情感表达法
  直抒胸臆: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直接表达出自己坚定的决心和豪情壮志。在写作中,当情感强烈时,可以直接将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写一篇关于梦想的文章时,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和决心。
  含蓄委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天气的变化来暗示情感,委婉含蓄。写作时,对于一些细腻、复杂的情感,可以采用含蓄的方式表达,通过描写细节、借助象征等手法,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情感。比如,描写一段暗恋的情感,可以通过描写对方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等细节来暗示自己的心意。
  10.细节描写法
  景物细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细致地描绘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景物的细节,使画面栩栩如生。在写作中,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文章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例如,描写一朵花,可以详细地描写它的颜色、形状、花瓣的纹理等。
  人物细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描写母亲缝衣的动作细节,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在刻画人物时,注重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比如,描写一个人紧张时,可以写他不停地搓手、眼神闪烁等细节。
  11.联想想象法
  由此及彼联想:看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们会由月光联想到霜,这种联想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在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拓宽写作的思路。例如,看到春天的花朵,联想到美好的青春时光。
  奇幻想象:古诗中也有一些充满奇幻想象的诗句,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写作中,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一些奇幻的场景、人物或情节,使文章更具吸引力。比如,写一篇科幻小说,可以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
  12.色彩运用法
  色彩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鲜艳的色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美景。在写作中,运用色彩来描写景物或人物,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比如,描写一个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孩在绿色的草地上跳舞,色彩的对比会让画面更加鲜明。
  色彩象征:不同的颜色在文化中往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喜庆,黑色代表悲伤、庄重等。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情感或主题。例如,用黑色来描写一个悲伤的场景。
  13.动静结合法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鸟的鸣叫衬托出山谷的幽静。在描写环境时,可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使静景更显宁静。比如,描写夜晚的森林,可以写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更能突出森林的寂静。
  动静相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的喧闹和莲花的晃动相互映衬,充满生活气息。写作时,让动景和静景相互结合,使文章更有活力和层次感。
  14.虚实相生法
  实写: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具体描写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等实际情况。在写作中,实写是基础,要把真实的场景、事件等描写清楚。
  虚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的“孤帆远影”和“长江天际流”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属于虚写。虚写可以拓展文章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写回忆性的文章时,可以适当加入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想象。
  15.对比衬托法
  正反对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形成正反对比,突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在写作中,可以通过正反对比来强调自己的观点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比如,将勤奋和懒惰进行对比,说明勤奋的重要性。
  衬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水的深衬托出友情的深厚。可以用景物、人物等作为衬托,来突出主要对象的特点或情感。
  16.叙事技巧法
  叙事顺序:古诗中叙事有不同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在写作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叙事顺序。顺叙使故事脉络清晰,倒叙能制造悬念,插叙可以丰富故事内容。例如,写一篇小说,可以先从故事的结局开始写起,采用倒叙的方式吸引读者。
  叙事详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对童子的回答描写简略,却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写作时要注意叙事的详略得当,重点部分详细描写,次要部分简略叙述。
  17.风格模仿法
  豪放风格:学习像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豪放风格,用词大气磅礴,情感豪迈奔放。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种风格来表达激昂、豁达的情感。例如,写一篇关于挑战自我的文章,可以采用豪放的语言风格。
  婉约风格:模仿柳永、李清照等词人的婉约风格,语言细腻、情感委婉。适合表达温柔、细腻的情感,如爱情、亲情等。比如,写一封情书可以运用婉约的风格。
  18.听觉描写法
  声音描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声的不同特点。在写作中,加入对声音的描写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描写一场音乐会,可以详细地描写乐器的声音。
  以声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蝉鸣和鸟鸣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在安静的环境描写中,适当加入声音元素,更能突出静的氛围。
  19.嗅觉味觉描写法
  嗅觉描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通过嗅觉描写梅花的香气。在写作中,描写物体的气味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感受事物。比如,描写花园,可以写各种花的香味。
  味觉描写:“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写出了梅子的酸味。在描写食物或与味觉相关的体验时,运用味觉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例如,写一篇美食文章,描述食物的味道。
  20.主题深化法
  借古讽今:古诗中常有借古讽今的作品,如杜牧的《泊秦淮》。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
  以小见大: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以体会到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描写小荷和蜻蜓,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写作时,从一件小事、一个小细节入手,深入挖掘,反映出深刻的主题或社会现象。
  21.白描手法运用
  简洁勾勒:白描手法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画面,不做过多修饰。写作时,运用白描可以简洁明了地描绘出事物的形态和特征,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例如,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可以用白描手法直接写出他的面容、身材等基本特征。
  22.象征手法借鉴
  赋予象征意义:古诗中常以某物象征某种情感或品质,如松柏象征坚韧,梅花象征高洁。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赋予一些事物特定的象征意义,来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比如,以灯塔象征希望,在文章中通过描写灯塔在黑暗中的指引作用,表达希望对人们的重要性。
  23.反复强调法
  词语或句式反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词语的反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反复可以强调某个观点、情感或事物,加深读者的印象。例如,在一篇议论文中,反复强调某个关键论点,使其更具说服力。
  24.设问反问法
  设问引发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回答。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设问可以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增加文章的互动性。比如,在文章开头设问“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然后在文中展开论述。
  反问增强语气:“此心安处是吾乡,难道不是吗?”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观点。在表达自己坚定的看法时,可以使用反问句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在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中,反问“我们怎能忍心破坏这美丽的地球家园呢?”
  25.通感运用法
  感觉挪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与听觉相通,使描写更加独特。在写作中,可以尝试运用通感,将不同的感觉相互转化,让读者感受到更加新奇、丰富的体验。比如,描写颜色时说“这个蓝色给人一种冰冷的触感”。
  26.用典创新法
  旧典新用:对传统的典故进行创新解读和运用,赋予其新的意义和情境。比如,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元素运用到现代科幻小说中,创造出独特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在写作中,通过旧典新用可以为文章增添文化底蕴和创意。
  27.对比夸张组合法
  强烈效果呈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既运用了夸张手法描绘瀑布的壮观,又通过与银河的对比,进一步突出其雄伟。在写作中,可以将对比和夸张结合使用,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描写一个人的力量时说“他的力量大得能举起一座山,比传说中的大力神还要厉害”。
  28.情感递进法
  逐步深入情感: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情感层层递进。在写作中,可以让情感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加深,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比如,在讲述一个成长故事时,主人公从最初的迷茫到经历挫折后的痛苦,再到最后克服困难后的坚定,情感不断递进,让故事更具感染力。
  29.环境烘托情感法
  特定环境衬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描写清冷的夜晚环境,烘托出诗人的忧愁。在写作中,精心营造与情感相符合的环境,能够更好地衬托人物的情感和心境。例如,写一个悲伤的场景,可以设置在阴雨绵绵的天气中。
  30.动态静态转换描写法
  动静灵活切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鸟的静态到僧的动态敲门,动静转换自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动态和静态的描写转换,可以使文章更富有变化和节奏感。比如,先描写一幅静态的风景画,然后引入一个人物的活动,使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31.意象叠加法
  多个意象组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将多个意象叠加,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在写作中,巧妙地将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增强文章的意境和表现力。例如,描写秋天可以将落叶、秋风、大雁等意象叠加。
  32.省略留白法
  留下想象空间:古诗中有时会省略一些内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如何回答,师去何处采药等省略)”。在写作中,适当的省略和留白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参与到文章的创作中。比如,在故事的结尾留下一个悬念,让读者自己去猜测结局。
  33.从宏观到微观描写法
  视野范围变化:先从宏观的角度描写大场景,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后再聚焦到微观的细节,如描写沙漠中的一株小草。在写作中,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描写方式可以让读者全面地了解事物,同时也能突出重点细节。例如,写一次旅行,可以先描述整个城市的风貌,再具体描写旅途中遇到的一个有趣的小店。
  34.拟物为人法
  赋予物人的特质:把物当作人来写,除了拟人化的动作、情感外,还可以赋予其人类的思维、价值观等。比如,“那座山静静地站在那里,思考着岁月的变迁”,让山有了思考的能力,使描写更加新颖独特。在写作中,运用拟物为人法可以使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35.以景结情法
  用景物收尾抒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写景结束,却蕴含着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写作中,以景结情可以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比如,在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结尾,描写夕阳下的老房子,寄托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36.侧面描写法
  间接表现主体: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或人物来侧面烘托主要对象。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路人的反应侧面描写罗敷的美貌。在写作中,侧面描写可以丰富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避免直接描写的单调。例如,写一个人的善良,可以通过描写他帮助别人后别人的感激之情来体现。
  37.数字运用法
  增强准确性和表现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使描写更加具体准确。在写作中,合理运用数字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表现力。比如,在描述一个事件的规模时,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参与人数、时间长度等。
  38.时间跨度运用法
  展现变化与发展:在文章中通过描述不同时间点的情况来展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例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时间的跨度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在写作中,可以运用时间跨度来讲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个地方的变迁等,使文章更有深度。
  39.空间转换法
  不同场景切换:像古诗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转换描写,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写作中,运用空间转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带领读者领略不同的场景。比如,在一篇游记中,从一个景点描述到另一个景点,展现不同的风景和文化。
  40.虚实对比法
  现实与想象对比:将现实中的场景与想象中的情景进行对比,突出某种情感或主题。比如,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平淡后,想象一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通过对比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在写作中,虚实对比可以使文章更有张力,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41.化用诗句法
  巧妙融合:将经典诗句的意境、意象或表达方式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但要注意与文章的整体风格和主题相契合,不能生硬套用。例如,在描写春天的美景时,可以化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境,来表达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丰富多彩。
  42.诗歌结构模仿法
  律诗结构借鉴:律诗通常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我们在写作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时,也可以借鉴这种结构来组织文章内容。开头引出主题或观点(起),中间进行阐述和论证(承),然后进行转折或深入探讨(转),最后总结全文(合)。
  绝句布局学习:绝句短小精悍,往往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深刻的情感或意境。我们在写作短文、小品文等时,可以学习绝句的简洁明快和意境营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核心内容,同时注重语言的凝练和意境的塑造。
  43.情感共鸣引发法
  借助普遍情感:古诗中常常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如爱情、友情、思乡、爱国等。在写作时,我们要挖掘出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点,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例如,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可以讲述与朋友一起经历的难忘故事,唤起读者自己对友情的回忆和感受。
  44.历史背景融入法
  丰富内涵:了解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将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融入到文章中,为文章增添深度和文化底蕴。比如,在写一篇关于古代文化的文章时,介绍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风俗等历史背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
  45.诗歌节奏模仿写作法
  语言韵律把握:古诗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模仿这种节奏,使文章的语言更具节奏感和音乐美。例如,通过控制句子的长短、运用押韵等手法,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注意,节奏的把握要自然流畅,不能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
  46.观察角度独特法
  寻找新颖视角:古诗中诗人常常从独特的角度观察事物,从而创作出新颖的诗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培养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避免千篇一律的描写。可以从不同的高度、方向、时间等角度去观察和描写事物,为文章带来新鲜感。例如,描写一朵花,不只是从正面描写它的美丽,还可以从花的背面、侧面,或者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观察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化。
  47.寓意寄托法
  含蓄表达思想:古诗常常通过意象和情境寄托深刻的寓意,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情感,而是通过描写一个故事、一个场景等,将寓意蕴含其中,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韵味和深度。比如,写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文章,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寄托关于坚持和努力的寓意。
  48.炼句技巧学习法
  打造精彩语句:除了炼字,古诗中也非常注重炼句。我们要学习如何组织句子,使其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有力。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改变句式结构等方式来提升句子的质量。例如,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或感叹句,增强语气;使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49.细节拓展法
  丰富内容:对于古诗中简略描写的部分,我们可以在写作时进行细节拓展。比如,古诗中可能只用一句话描写一个场景,我们可以将这个场景展开,详细描写其中的人物、景物、动作等细节,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但要注意细节的拓展要合理,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境和主题。
  50.风格融合法
  多种风格结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我们可以尝试将多种风格融合在自己的写作中。比如,将豪放风格的大气与婉约风格的细腻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风。但要注意风格的融合要自然和谐,不能显得突兀。
  51.借景寓理法
  蕴含哲理: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仅是写景,还蕴含着看待事物要多角度的哲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从中提炼出一些哲理,使文章既有美感又有思想深度。例如,从一次登山的经历中,感悟到人生就像登山,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风景,需要不断努力和调整心态。
  52.以诗入文法
  引用与化用结合:在文章中不仅可以直接引用诗句,还可以将诗句巧妙地化用到自己的叙述和描写中。比如,在描写秋天的景色时,可以说“秋天的枫叶如诗中所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红得那般热烈,仿佛要燃烧整个季节”。这样既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又使诗句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53.对比联想写作法
  拓展思维:由古诗中的内容联想到现实中的相似或相反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例如,读到古诗中描写古代战争的残酷,联想到现代社会的和平来之不易,从而引发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并在文章中进行阐述。这种对比联想可以拓宽文章的思路,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54.诗歌意境再现法
  还原与创新:尝试在写作中再现古诗的意境,但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比如,根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创作一篇关于沙漠之旅的文章,在描写沙漠景色时,既要体现出原诗的辽阔、壮观,又要融入自己在沙漠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55.情感渲染法
  氛围营造:通过描写环境、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来渲染情感氛围。如同古诗中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来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想要表达的情感,精心描绘相应的场景和细节,让读者沉浸在情感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56.线索运用法
  贯穿全文:借鉴古诗中常常有一个贯穿全诗的线索,如情感线索、景物线索等。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个线索来组织文章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清晰。例如,以一个物品作为线索,讲述围绕这个物品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或者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57.虚实相生写作技巧拓展法
  丰富表现手法:在写作中进一步拓展虚实相生的技巧,不仅在描写景物和情感时运用,还可以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运用。比如,在小说创作中,设置一些虚幻的情节或人物,与现实情节相互交织,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同时,通过虚实的对比,突出主题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58.诗歌语言创新借鉴法
  突破传统:古诗在语言表达上有很多创新之处,我们可以学习其创新精神,在写作中突破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运用一些新奇的词汇组合、独特的修辞手法或者打破常规的语法结构,来创造出独特的语言风格。但要注意创新要在保证语言通顺和表意清晰的基础上进行。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学课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