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2-22 08:42
鄌郚史志总编

汉仪粗仿宋简宋故燕君墓志铭

  汉仪粗仿宋简宋故燕君墓志铭
  朝散郎、权①通判大名府、兼比京留守司畿内劝农事、兼提举大名府路糴买粮草、云骑尉赐绯鱼袋李瑗撰。
  朝请大夫管勾②兖州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柱国阎镇书并篆。
  盖史载人之善恶,自公卿而至布衣,靡不书也,而是是非非两直其笔。若乃铭志之作,盖所以慰子孙之意焉,是以旌善纪德,而例无贬。然溢美过情,又君子之所不取,要在据其实而无愧辞,使言不浮其行,事适副其文,则存者不惭,而殁者不受谀于地下矣。若予铭燕君之墓,其庶几乎!
  君燕姓,讳匀,字平叟,世为大名府成安人。景德中,徙居相州之临漳,遂为相人。曾祖涣,祖讚,父能,皆晦德不仕。君幼失怙恃,旁无天伦之助,单藐③自立,动循礼法。德性厖厚,而于亲族交朋,一以诚而待之。乡誉咨美,经营生理,卒致高赀,使内外赡给,久而益饶。然若子若孙,积虽厚而情不侈,盖君能以礼义先之故也。
  自景德之迁,宗系繁衍,君一日谋葬祖考,而族人类多窭乏④,莫佐大事。君乃自捐所有,而并取远族之未葬者凡数十丧,联坎而瘗焉。今临漳县紫翟村,乃其地也。
  元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君感疾甚笃,自知不起,因戒其子曰:“敦惠宗族,吾平日之志也。吾殁之后,凡族人以贫告者,当隨所欲而给之,是汝不吾忘也。”翌日乃卒,享年六十一。即以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权殡于祖茔之东。
  娶王氏,亦有淑德。君以仁富家,以义教子,自始迄终,而鲜有过差之行者,亦中馈内佐之力也。后君十九年而卒,享年七十四。
  男五人:曰正,守相州助教;曰詠,曰成,雁序雍容,孝友相济,克家事亲,物论兼兴,并已卒;曰彦,曰敏,皆守相州助教,其干骨之才,俱有能誉。女一人,适成安胡氏。孙男八人:长曰处中,业进士,喜亲师友,乡庠舍选,数占上游;次曰处仁,既冠而卒;次曰处善、处约、处恭、处安,并习儒学;次曰道修,慕禅学,落发为浮图;次曰处休。孙女六人:长适李氏,次适尉氏,次适潘氏,余在室。
  建中靖国元年,大河西徙,颇逼君墓,彦、敏亟护君之柩,迁于相州。至崇宁四年十月初九日,葬君于安阳县之宗村,夫人王氏祔焉。
  既卜日,关驰使乞铭,义不可却,遂铭之。其辞曰:“肥一家兮庇宗族,禔一身兮化嗣续。”
  呜呼君乎!是为可录。
  【注解】:
  ①权:暂且代理。
  ②管勾,又作“管句”,管理之意。
  ③单藐:意同孤藐,直译为孤单弱小,意谓幼年丧亲,失去依靠。
  ④窭乏:贫穷。
  【译文】
  朝散郎、暂时代理大名府通判、兼任汴京留守司畿内劝农事、兼提举大名府路收购粮草、云骑尉并赐绯鱼袋的李瑗撰写。
  朝请大夫管理兖州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柱国阎镇书写并篆额。
  史书记录人的善恶事迹,从公卿大臣到普通百姓,没有不记载的,并且会公正地如实书写是非对错。至于墓志铭的创作,大概是用来慰藉子孙的心意,因此是用来表彰善行、记录美德的,照例没有贬损之词。然而过分夸赞、超出实际情况,又是君子所不认可的做法,关键在于依据实际情况而没有愧疚之辞,使得言辞不超出其行为,事情能与文章内容相符,这样在世的人不会感到惭愧,去世的人也不会在地下遭受阿谀奉承的名声了。像我为燕君撰写墓志铭,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燕君姓燕,名匀,字平叟,世代是大名府成安人。景德年间,迁徙居住到相州的临漳,于是就成了相州人。曾祖燕涣,祖父燕讚,父亲燕能,都韬光养晦、品德高尚却不出来做官。燕君幼年时父母双亡,身旁没有亲人的帮助,孤单弱小却能自立,一举一动都遵循礼法。他品性宽厚,对于亲族和朋友,全都用诚心来对待他们。在乡里声誉很好,经营生计,最终积累了丰厚的资产,使得家中内外都能富足,而且时间越久越发富裕。然而他的子孙们,虽然积累的财富丰厚但并不肆意挥霍,这大概是燕君能用礼义教导在先的缘故。
  自从景德年间迁徙之后,家族繁衍,燕君有一天谋划埋葬祖辈和父辈,可族人大多贫穷,没人能协助办理这件大事。燕君于是自己捐出所有钱财,并且把远房家族中那些还没有下葬的几十具棺木,一起挖墓穴安葬了。如今临漳县的紫翟村,就是那个地方。
  元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燕君染上重病,病情十分严重,自己知道好不了了,于是告诫他的儿子们说:“厚待亲族,这是我平日里的志向。我去世之后,凡是族人因为贫困来求助的,应当按照他们的需求供给他们财物,这样才算是你们没有忘记我啊。” 第二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就在当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暂且停柩在祖坟的东边。
  燕君娶了王氏,王氏也有贤良的品德。燕君凭借仁爱使家庭富裕,用道义教导子女,从始至终,很少有过失的行为,这也是妻子在内协助的功劳。王氏在燕君去世十九年后离世,享年七十四岁。
  燕君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叫燕正,担任相州助教;二儿子叫燕詠,三儿子叫燕成,兄弟之间相处和睦,孝顺友爱、相互帮助,能操持家事、侍奉亲人,众人对他们评价都很好,他们都已经去世了;四儿子叫燕彦,五儿子叫燕敏,都担任相州助教,他们的才能干练,都有能干的名声。燕君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成安的胡氏。孙子有八人:长孙叫燕处中,修习进士学业,喜欢亲近老师和朋友,在乡里学校的选拔中,多次名列前茅;次孙叫燕处仁,刚成年就去世了;其余的孙子燕处善、燕处约、燕处恭、燕处安,都修习儒学;还有叫燕道修的,倾慕佛学,剃发做了和尚;最小的叫燕处休。孙女有六人:大孙女嫁给了李氏,二孙女嫁给了尉氏,三孙女嫁给了潘氏,其余的还待字闺中。
  建中靖国元年,黄河向西改道,很逼近燕君的坟墓,燕彦、燕敏急忙保护燕君的灵柩,把它迁到了相州。到崇宁四年十月初九日,把燕君安葬在安阳县的宗村,夫人王氏与他合葬。
  选好下葬的日子后,派人快马加鞭来求我撰写墓志铭,于情于理都不好推辞,于是就撰写了铭文。铭文说:“使一家富足啊庇佑宗族,修养自身啊教化子孙。”
  唉,燕君啊!这是值得记录的呀。

  识校:燕西秋
  译文:刘文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