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2-29 09:05
鄌郚史志总编

李少军丨南关村

  南关村
  作者 | 李少军

  昌乐县宝都街道南关村,明初立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因在古城南门外,故名南关。据《昌乐县续志》载,南关古为青莱官道通衢之地,明清两代为县域二十厂之一,南关厂辖南关街、郭家庄等二十四个村,民国隶属城关镇。新中国成立后,南关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支部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党组织,被县政府授予“经济强村”称号。经济富裕,推动了乡村文明,现在的南关村村风正,民风淳,家家文明,户户和谐。

  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古代南关街寺庙宫观较多。南门外有孤山神行宫,大殿塑孤山神李坡坐姿铜像,为明代昌乐县令于子仁斥巨资铸造,因此孤山神行宫为县域道教名胜。再往南有隐公和尚塔高踞东丹河北崖,巍然高矗,为古城标志性建筑。大街东首文昌阁,西首白衣阁,遥相对应。文昌阁为供奉文昌星君之所,昭示文运亨通。文昌阁北邻关帝庙,南接观音庙,阔30余亩。文昌阁、白衣阁曾为清康熙朝进士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太子讲官阎世绳讲学之所。阎世绳退居故里在文昌阁东南角捐建魁星楼,楼前建敬业堂,在此兴办义学,设馆育人,教授贫民子弟。两阁义学区,成为古代昌乐第一所平民学塾。南门外百米有外廓土城遗址,建于明正德五年,城门曰永安门,东文昌阁南为长乐门。土城东南角有古炮台遗址,《昌乐县续志》记载,知县徐庆云于嘉靖十九年筑炮台,是城外围重要防御工事。古城明楼丁家楼,明万历年建造,面阔三间,高两层,建筑精美,当时为地标性建筑。作为明初昌乐城的古村落,曾见证了昌乐历史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迹虽已荡然无存,但现在村内街巷胡同的名称仍留下了许多印记。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遗存,通过口述相传依然教化着后人。村里优良的村风仍潜移默化,代代相传。诚信、孝道、和睦、勤俭的优良传统如今在每户村民家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历史知名人物
  丁钺 , 南关丁氏族人。据《丁氏族谱》记载,南关丁氏祖居湖广武昌府武昌县,明洪武年间迁来昌乐南关定居。据《昌乐县续志》记载:丁钺,明弘治十二年例贡入仕,初任直隶曲周县(今河北省曲周县)知县,后任甘肃平凉县(今甘肃省平凉县)知县。在任期间,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受当地百姓敬仰。
  贫民医生陈俊,清嘉庆章丘人,客居昌乐南关扛长工,无妻室子女。善医术,常自制药材为百姓治病。对无钱医病者分文不收。行医所得糕点糖果均散于村中幼童,乡民感其医德,尊称“陈师傅”。去世后,南关乡民自发捐款在村西立碑修亭,记功德于后世。其族人曾要求将灵柩迁回故乡安葬,因陈师傅生前与南关百姓结下深厚感情,经协商仍留在南关。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拨专款在恒安湖建祠塑像,重刻碑石于祠前。农历三月十五为陈师傅香火会,附近群众多来纪念。
  马君衡,字瑞峰,晚清南关人。行伍出身,因屡立战功升至安武军第五路五营管带,民国初期,任安徽陆军第四混成旅二团三营营长。解甲归故里时曾荣受“万民伞”。退伍后任县财政监督委员,监工文庙修缮,抗战胜利后被聘为昌乐中学(今昌乐一中)建委会委员。在乡里德高望重,老少皆称呼“马营长”。
  刘钦义,字宜轩,南关人。民国东北军官学校毕业,历任东北炮兵第二旅八团二营四连连长、三十军三师七团二营营长、第五十师军械处处长。

  光荣的革命传统
  护国讨袁营长——肖存诚。南关人,自幼在村塾读书,东北军官学校毕业,曾在云南蔡锷部下任骑兵团营长,跟随蔡将军参加反袁起义,蔡锷病亡后辞官回归故里南关村。
  早期参加革命者——杨光宗。上世纪二十年代,受昌乐早期党员刘焕彩宣传影响,杨光宗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七七事变”前,杨光宗秘密参加党组织外围活动,遭地主告密被追捕,转移至郑州配合刘焕彩组织京汉铁路大罢工。昌乐地下党组织遭破坏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8年1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昌乐城。鬼子兵在城里横行霸道,奸淫烧杀。一天,两个日本兵跑到南关赵乐安粮店里大耍淫威,威逼赵乐安找“花姑娘”。鬼子一边狂叫着:花姑娘的有!好的花姑娘快找!快找!一边用枪托捣得老赵满地打滚。正赶上赵修义路过粮店,见鬼子当街逞凶,顿时怒火中烧,忙上前解围:花姑娘的有,我给你找漂亮的,太君喜欢大大的!随后恭恭敬敬递上香烟。鬼子放下枪正准备点烟,赵修义瞅准机会抢过鬼子的一支步枪,连开数枪,俩鬼子顷刻毙命。眼见闯下大祸,赵修义扛起鬼子的大枪迅速钻进高粱地,一路向南投奔到抗日队伍中去。赵修义一人打死俩鬼子威震四门,成为一段英雄传奇佳话,至今在街坊巷陌广为传颂。
  1948年昌乐刚刚解放,本村进步青年李兆祥、李兆文、王怀义、杨少庭参加华东局在潍县(后迁到昌乐一中)创办的华东工商干校。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1500名学员组成山东纵队青州大队随军南下。李兆祥南下后到杭州工作。李兆文留在地方工作,王怀义继续留校学习。这批青年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管理干部,参入了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城市接管,为解放后南关知识青年投身革命起到了表率作用。
  1949年,为准备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南关村青年积极响应参军号召,肖存忠、李万春、张玉光、刘万杰、徐庆升、杨宝森、付喜来、马修文、马玉兴、赵立忠光荣参军,参加了解放上海、南京、苏杭和进军西藏等战役。同一时期,南关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组织抢运公粮,支援前线。先后有刘洪升、李树松、李树棠等贫雇农入党。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县委发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参运动,南关村青年踊跃参军。岳佐良、李兆文、于观衡、肖砚田、杨敬仁、高兰洲、马德成7人光荣入伍,其中6人入朝作战。李兆文留在福州军区司令部,亲历了炮击金门等战役。1952年在朝鲜上甘岭的一次战斗中,于观衡英勇牺牲。
  1984年,本村入伍战士杨进鹏、杨进廷在老山对越作战中双双荣立三等功,杨进鹏同时荣立集体二等功。

  浓厚的文化氛围
  南关村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早在晚清时期,刘位封就在本村办私塾,教书育人。1912年,民国政府改新学,刘位封在南关创办了南关初等小学,1929年改为县立第三初级小学,后改为县立南关初级小学。解放后沿革为南关小学,一直到2010年合并到街道中心小学。南关小学自创办起,历经近百年,为本村和东关、城里培养了大批少年学生,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其中南关村部分杰出代表有:
  刘永清,1952年山东大学毕业后入复旦大学学习,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后调任华南理工大学任自动化系统工程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兆文,1960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66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建材局任党委监委干事,后调到北京市政府工作。1967年调回昌乐,先后在县委宣传部、文教局工作,1982年任昌乐五中副校长、副书记。
  刘增福,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任技术员,后调入航天总公司三院159厂任教育处长,高级工程师。
  李兆鹏,1958年入伍,历任海军陆战队战士,23基地班长、排长,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基地连长,营长、副团长。
  李肖贤,12岁入新昌京剧社从艺,1954年登台演出,1958年被保送昌潍专区戏校学习。1966年调回昌乐京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兼职导演。1989年被批准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
  刘进贵,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供职于中建八局,高级工程师。
  陈宝刚,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分队指挥专业,1982年10月入伍,大校军衔,专业技术6级。历任战士,班、排、连、营长,教研室主任。全军军交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专家,全军通用装备维修器材设备合同监督管理专家,军队后勤科技评价专家库技术专家,军队汽车驾驶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火箭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评审办公室成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96625部队后勤装备军交运输教研室主任。
  李金峰,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硕士。
  刘晓娜,1984年毕业于南关小学,2000年就读于山东省纺织职业学院,在校期间曾荣获CCTV全国模特大赛华东赛区冠军,并被授予全国优秀模特称号。
  “最佳龙队”。南关舞龙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地名气较大。1998年南关村委经过重新制作编排恢复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南关龙以龙头雄伟、龙身长、色彩鲜艳著称。表演的“金龙盘柱”“滚龙翻身”“飞跳龙门”“金龙戏珠”尤其是“金龙摆尾”“大扒皮”“小扒皮”等动作似真龙活现,当年被县里评为“最佳龙队”,曾多次代表昌乐参加潍坊风筝会等节会演出。
  京剧同乐社。南关历史上就有唱京剧的传统,解放前活跃着村民组织的京剧演出团体,俗称“庄户班子”。改革开放后,为弘扬国粹,在村委的组织下,1995年由退休干部魏长河发起成立了南关京剧同乐社,每年的山会期间都搭台唱戏,逐渐影响到周围县市区,外地票友慕名而来。同乐社现有票友40多人。二十多年来,共义务演出600多场次,观众30多万人。2012年入选全省百个农村特色文化品牌。
  今天,在南关村仍旧活跃着一批书法、绘画、诗词、戏剧、音乐、盆景艺术等爱好者。他们热爱着家乡文化,传承着古老传统,以文化人,堪称一种村域文化现象,突出代表有营陵诗词协会会员丁世武、刘金贵,县美术家协会会员杨进芝、杨进明等。
  良好的村风民俗
  据统计,南关村现有 739户,1960 人,有70多个姓氏。一村多姓,见证了本村的移民文化特点。几百年以来,为了谋生,各地的经商者、逃荒谋生者不断迁徙来此定居。村民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但和谐相处,团结包容,互助互敬,尚礼重情,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移民文化。移民较早的不欺生,后来的遵守乡规民约。虽籍贯不同,但在相同的教化下,淳朴古风犹存,文明新风方兴未艾。
  艰苦创业的老支书岳佐良。岳佐良,1931年生人,毕业于昌乐中学(今昌乐一中)。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因作战勇敢,多次立功。1953回国后,组织上安排去高炮学院学习,由于在朝鲜高寒环境下作战患上风湿病,主动要求回村参加农业生产。曾任城关大队支部书记,领导城里、南北、东关二十二个生产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办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成为七十年代县内先进生产大队。
  道德模范滕淑贞。滕淑贞三十年如一日照顾因脑血栓瘫痪在床的丈夫。丈夫患病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滕淑贞一边打工,一边照顾丈夫,供两个年幼的孩子上学,独立支撑贫困的家庭,对丈夫无微不至,不离不弃,被评为“山东好人”、“潍坊好人”、“感动昌乐十佳人物”。
  热爱家乡,义务奉献的老人杨克勤。退休回乡的杨克勤,为了把南关的优良村风传承发扬,在耄耋之年整理资料,挖掘历史,历时八年,在他九十岁高龄时编写出《南关村史话》,成为南关历史上第一部村史。
  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刘永利、徐瑞成。民兵连长刘永利在部队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几年来在城区老坝河、濠景海岸多次遇到群众溺水,他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勇救落水者,不留姓名,受到群众赞扬。村民徐瑞成面对持刀刺死三名群众的歹徒,奋不顾身夺下匕首,制服凶残的歹徒,被评为全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南关村原来以农耕为主,改革开放后,土地减少,村民开始经商创办企业。1992年,结合城市改造,村民自筹资金建起了南关农贸街沿街商铺。商业街东西长1000米,商铺面积5万多平米。1995年,村委会投资在南关南建成花鸟鱼市场,长三百多米,摊位二百多个。农贸街沿用到2010年,历时18年,为活跃市场,方便居民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南关人秉承祖辈的创业精神,全民创业,其中贾瑞生创办的山东鹏业建设集团,吴建平创办的乐达建筑公司,刘启文创办的沪昌织带有限公司,赵世林创办的深圳、北京中金华业珠宝有限公司和山东帝梦珠宝首饰有限公司风生水起,业绩突出,成为同行业翘楚。
  如今,南关村沐世纪春风,经济富裕,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可谓仁义淳朴、和睦包容、崇尚文化、厚德诚信。
  注:参考书目《南关村史话》
  作者简介   李少军,曾从事过机关文秘工作,担任过昌乐县作协副主席,酷爱文学和书籍收藏,偶有习作发表于省内外报刊。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