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71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民国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序

  民国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
  序
  今之谈教育者,佥以乡土地理为小学教授上必需之材料,特是府县旧志类皆详于古而略于今,有识者已公认为不适于用。
  清之末叶举行自治,曾令各县编辑乡土志,又皆依县志为蓝本,而董其事者往往缺乏地理常识,抑且艰于调查,不惟山脉河流未经实测,即人口物产亦少统计。彼时教育尚在幼稚,警察亦未编设,以及农矿商工,与夫交通宗教,诸状况鲜有能道其详者,独非教育界一大憾事耶?
  矧近世之列强,犯重洋,探荒岛,越海峡,经沙漠,足迹遍深山大泽,探险穷极地绝域,凡见闻所及无不笔之于书,以介绍其国人,而为异日通商殖民之先导。
  就吾东省论,德之聂哥芬氏调查遍齐鲁,举地文地质、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未几而青岛租,铁道通,矿产去矣。东邻踵其后,而来游者络绎于道,大有竭泽而渔之势。夫岂偶然哉?呜呼危已!
  吾人生于斯,长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山东为吾人所有权也,而不能道其崖略。譬之富家子,少不更事,其祖若父所留遗之动产几何,不动产几何,某也肥,某也瘠,某也优,某也劣,概未[……此处或有缺文]。
  [当]此职方不修、志科不设之际,乃能以一人之力搜采而纂辑之如林君者,可谓有心当世之务者矣。书成索序于余,余以为是书不仅供政治教育之参考,实自治公民所必读也。所望朝野有志之士多方调查,推此式而广之,备玩索者了然于宇内幅员之广狭,声教之文野,油然而生其爱国之思,以求进取,则受益岂浅鲜哉?
  民国八年十月桐庐袁荣叜  

  序
  余友林子茂泉,从事教育、实业、行政,历有年所,治公之暇,钩稽档卷,益以调查,著为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将付梓,出以见示,属为之序。余受而读之,竟深叹林子之留心世务,而大有造于吾东人也。
  山东为吾国文化发源之地,圣贤桑梓之乡,物产人文之盛甲乎全国,固南北要区也。自英领威海,德租青岛,胶济铁路亘二百五十八英里,直抵省垣,于是沿海门户不得不与外人共之,而山东形势益重。民国三年,日人与德宣战,攻陷青岛,其势尤岌岌焉。欧战宁息,山东问题提交和会,全国人士力争于内,赴欧专使拒签于外,至于今未决,而山东问题遂成为世界之问题矣。日人亦知山东重要,列国不能许其独有也,乃阳假归还之虚名,阴谋特殊之实利,增兵设署,得寸进寸,胁我执政订立种种秘约,已不啻举山东全省而囊括之矣。且复挟其殖民政策,驱浪人负贩于沿路各地,侵占民居,采运煤铁,吾东人之生命财产几悉为彼辈所操纵,反宾夺主,若将终焉。呜呼!披发野祭,百年为戎,以今较昔,则山东情势其尚可终日乎?
  夫山东之地位其重要也既如彼,其危急也又如此,爱国学子奔走呼号,空言抵制,询以东省各县状况,则瞢然莫对,求一调查详确、表录精当之记载,亦渺不可得。反观日本,则山东半岛铁路沿线状况各书,记述东省内容备极详尽。夫主人不自知,而邻人知之,吾国民亦已羞矣。况以吾族歌哭之区,人方将宰割之,吞并之,乃醉生梦死,如燕雀处堂,若不知祸之将至者,其堪痛恨又何如耶?
  林子昔尝留学于日,知其国情甚悉,惧邦人之昧于内而震于外也,故不辞劳瘁,积数年之力克成是书。举凡东省之户口厄塞、原隰土宜、疆域险易、方物息耗、交通便否、教育良窳,以及田野之所蓄聚,山林之所韫藏,百七州县之政治,外人势力之范围,若聚米画沙,了如指掌。苟取而读之,爱乡爱国之忱不油然而生,保疆捍患之志不奋然以起者,必非人情也。
  然则是书之有造于吾东人,顾不重欤?抑余重有感者,少好舆地之学,慨东事之日非,海疆之尽失,辄思橐笔记述,有所论列,以与乡人商榷,而人事蹉跎,有志未逮。犹忆客夏于济埠街衢,见日人所持手箓,均印山东地图,其意气之盛,若山东在掌握中,不禁瞿然悚惧,如针刺在体,正国人争拒签约时也。日月不居,国家多难,山东问题愈趋愈险,而风雨鸡鸣,此心靡死,手揽是编不觉喜涕之交集也。
  民国八年二月滕阳陈名豫序
  
  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例言
  本编调查山东各县最近乡土状况,志载务取正确,叙述力求简明,俾考察鲁省政治者,如列眉数指,一目了然;
  民国以来,典章文物变更频仍,举东省庶政之设施,文化之进步,度支之状况,国粹之保存,虽散见于文牍档案,然详略不一,检查匪易,是编参诸各署卷档,征之实地调查,搜集经年,始克成书,虽未敢遽言详尽,而沿革考查,庶几有所依据;
  本编以县为纲,以治地、县境、人口、田亩、赋税、民情、警察、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矿业、会所、交通、山川、古迹、金石、宗教为目,所载事实,截至民国八年四月底止;
  本编主旨务在纪实,纲目按诸地理区分专书,体例恐未尽合,阅者谅之;
  本编都分四卷,每道所属各县为一卷,县各载其历代疆域之沿革,治地分大县、中县、小县,以报部一等、二等、三等县缺为准;
  县境内所属面积、地势两项,多未经实地测量,不符之处或所难免,惟编者系依据山东自治区域开方图(山东精细地图以此称最)按图计算,大致无谬;
  人口数目,本编统以各县署呈报者为准,故各附载当时调查户口之地方长官姓名,以便有所稽考;
  田亩赋税数目,均依据财政厅最近档案,至杂税、课程并参照各县报吿;
  民情分善良、恶劣、贫富、婚嫁年龄、特性五项,均依据各县知事特别调查;
  警察纪载其名数与警款,均系现在实况;
  教育详记其学区、学校、学款、私塾,及毕业人数、学龄儿童之数目。就中毕业人数系据民国六年调查,学龄儿童系据民国五年调查,其余概系照各县视学最近报吿;
  农业分农会、农产、林业、棉、蚕桑、牧畜、特别出产七项,工业分工厂、普通工业、特别工业品、新发明工业品四项,商业分商会、商号、商业状况、金融四项,矿业分矿地及矿质与公司两项,均系依照县署详细报吿及最近实地调查;
  会所以重要机关为限;
  交通详纪其路航通衢之程次,与邮局所在之地点;
  山川系参照图志,依据调查,而纪载其山脉与河流;
  古迹以最著而近存者为限;
  东省金石素称宏富,群书所载考征匪难,本编石类以著名碑碣而现存者为主,金类以古物而现属公有者为主;
  宗教于道教、佛教、回教之外,列入天主、耶稣两教,而纪其现况;
  本编调查多由省委巡回讲演员刘君沛然、张君鹏、马君文沅、钟君启元采集辅助,特志简端,以示不忘。
  林修竹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