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邹家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与考察
刘文安
昌乐县北岩乡邹家庄,坐落于荆山水库上游,是一处山水相依、风光旖旎的宁静村落。村西有一片得天独厚的平坦高地,其地势独特,三面环水。长久以来,高地周边的断崖处,大量的古代碎陶片与灰土层袒露在外,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在日常的开沟挖渠劳作中,村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不完整的人骨架,这些神秘的发现引发了众人的好奇与猜测。直至文物普查工作开展,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才被逐渐揭开 —— 这里竟是古人类文化遗址,承载着数千年前的历史记忆。
1983 年 9 月,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师生们满怀热忱与求知欲,来到邹家庄开启考古实习之旅,对这处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文化遗址展开系统的发掘与考察。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专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发掘地点,考古团队精心规划,共开挖了六个探方和三条探沟,累计工作面积达 180 平方米。通过细致的发掘,发现文化层深度超过 7 米,层层叠叠的土层宛如一部部史书,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变迁。进一步勘探后明确,在表土层(耕作层)之下,依次分布着两个意义非凡的文化层:下层为商周文化层,其历史可追溯至约三千多年前;而更下层则是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层,距今已有约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两个文化层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相继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商周文化层的惊世发现
商周文化层的发掘成果令人瞩目,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一处奴隶墓葬群,先后出土了 12 具奴隶骨架。这些骨架静静地埋藏在距耕土层 1 米多深的地下,历经岁月侵蚀,他们的姿态各不相同,仿佛在诉说着生前的悲惨遭遇。有的骨架呈现身手分离的惨状,有的缺失手部或下肢,有的俯身而卧,有的仰身平躺,还有部分清晰可见被捆绑过的痕迹,这些细节无不揭示着奴隶们生前的苦难与挣扎。大多数骨架周围没有墓圹,墓葬中也鲜有殉葬品,仅有个别墓葬中能发现一两件简单的随葬物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奴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低下。
当地群众回忆往昔,在过去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时,在现今发掘地点以东 10 多米处,曾发现一个土坑内集中埋葬着 7 个人头骨,这些头骨的发现,为当时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在发掘地点以西 30 多米处,同样发现过人骨架,进一步证实了这片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古代墓葬。此外,在探方北侧 100 米处开挖的深沟内,发掘出一座编号为 M12 的墓葬,这座墓葬保存相对完整,拥有规整的墓圹,骨架完整无损,并且设有腰坑。墓中的殉葬品丰富多样,包含 8 个海贝,分别分布在骨架的口中、头部、腰部和脚部,这些海贝的位置分布或许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腰坑中还留存着狗的牙齿,这一独特的墓葬特征在商周时代较为常见。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文物综合判断,这座墓葬的年代接近于西周时期。根据人骨架呈现出的各种独特葬式,考古专家们能够准确断定这些均为奴隶墓葬。这一重大发现,对于深入研究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尤其是从墓葬的细节差异中可以看出,尽管奴隶群体在当时社会处于底层,但他们的身份地位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进一步探究商周奴隶制社会的制度结构、社会阶层划分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提供了关键的实物依据和研究线索。
龙山文化层的重大收获
商周文化层之下,是更为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层。这一文化层厚度可观,深度在 3 至 4 米之间,部分探方甚至距地面超过 7 米。在这片古老的土层中,埋藏着大量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它们犹如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远古时代的大门。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石斧、石镰、石箭头等实用的生产工具,这些工具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智慧;还有陶鬶、陶瓦、三足盘(盆)等生活器具,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更体现了古代先民的审美观念和制陶工艺水平;此外,还出土了制作工艺精湛的 “蛋壳陶”,其薄如蛋壳的质地和精美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物的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考古学家们成功地将山东龙山文化划分为早晚两个时期。这一研究成果意义深远,为研究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提供了最为直接、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发现与国内其他地区发掘的同时代文化遗址的变化规律基本相符,这表明龙山文化在当时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同时,邹家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还补充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器形,这些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完善了对山东新石器时代各期早晚关系的研究体系,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此外,在探方中还发现了当时人们烧过的木炭,这些木炭犹如时光的使者,承载着古代文明的信息。考古人员已将其妥善保存,准备带回学校,借助先进的碳 14 测定技术,精准测定其绝对年代,从而为研究龙山文化的具体年代和发展脉络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周边遗址分布及保护建议
据北大考古系副教授李仰松介绍,经过全面、细致的考古调查,发现邹家庄附近丹河两岸的吕家庄、苍山、袁家庄、耿家庄一带,存在着密集的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犹如繁星般散布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画卷。在此次发掘的探方以西约两万多平方米的广袤区域内,仍蕴藏着大量的古文化遗址,此次的发掘仅仅触及到了这片文化宝藏的冰山一角。在发掘现场的西边,考古人员还惊喜地发现了当时建筑的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和建筑智慧。基于这些发现,后续的发掘工作重点可聚焦于西部区域,有望在那里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信息。
鉴于邹家庄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建议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也呼吁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自觉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记忆。只有通过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为今后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更多沉睡在地下的历史瑰宝重见天日,为研究古代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此次邹家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无疑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考古行动,它为研究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随着后续研究和发掘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古老的土地将继续为我们揭开更多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谜团,让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