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历史猜想
美洲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国殷商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争议的话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试图揭开这一谜团,大量的证据和观点逐渐浮现,让这段跨越太平洋的猜想愈发引人入胜。
从外貌与文化习俗上看,印第安人与中国人极为相似。康有为在1898年流亡北美期间,参观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时大为震惊,这些美洲人的眼睛、皮肤、头发和语音竟与中国人如此相像。之后他在访问墨西哥并研究玛雅文明遗址时,更是惊叹于“此处一砖一石,一城一庙,与我万年来的中华文明无异也”。1910年,清朝特使欧阳庚赴墨西哥办理华侨索赔案时,当地印第安百余家族代表称自己是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迁徙至此,请求清政府一并保护索赔,这一请求背后似乎隐藏着古老的族源秘密。
在考古发现方面,众多证据似乎也在暗示着两者的联系。殷商处于中国的青铜时代,而墨西哥同样出土了青铜人头像,相貌与华夏人相似。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中出土的玉圭刻着类似甲骨文的图形,王大有、许辉等学者还依据甲骨文对部分图形进行了解读。奥尔梅克人不仅喜爱玉器,其玉器上的虎头图案与商朝玉器上的虎头图案也惊人地相像。此外,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的一具3000年前的石锚,经化验,其岩石样本仅在我国台湾海峡附近存在,美洲并无此种岩石,这似乎为殷人东渡提供了实物证据。
语言与词汇的相似性也为这一猜想提供了支持。在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中,诸多词汇发音与汉语相近。例如,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称小孩子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你、我、他”为“宁、内、侬”,称“河流”为“河”,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把船称为“赛舨(chamban)”,这与中国至今仍称一种轻巧木质小船为舢舨不谋而合。秘鲁的土著语言是单音节,许多单词发音及含义与汉语相同或相似,像“娃娃(wawa)”“瓦罐(Hhuaco泛指陶制器皿)”“娘娘(nana)”,还有不少村镇、河流、墓地的名称类似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如“高氏墓(huacacao)”“赵河(ElRioChao)”“八卦(Bagua)”“玉盘(yupan)”等。
从基因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线索。1986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发现一种异常血红蛋白,找到与印第安人同种“印记”。河南人的Y染色体中有8%的Q,被称作“美洲基因”,与印第安人相同,而河南作为夏朝、商朝中华文明的发源及中心地带,拥有90%的汉人血统。
关于殷人东渡美洲的原因,有学者推测与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相关。当时纣王军队主力由攸喜候和摩虞候率领,在山东到江南一带与九夷作战,纣王临时组织的70万奴隶军临阵倒戈,商朝灭亡。东方作战的商王军队既无法返乡,又不愿投降新主,于是选择逃亡。相传,被西周军队阻隔在东方的10万商军,连同15万眷属、奴隶,共25万人,分成25部族,分5路行动,每路都有方夷舟师,由攸喜候和摩候率领泛海。他们在茫茫大海中舍死忘生,奋勇前行,最终成功到达美洲。
那么,殷人在当时的条件下真的能够横渡太平洋吗?答案是有可能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航海民族,从夏代开始就能制造船只。《竹书纪年》记载夏代命九夷、狩大海、获大鱼,可见当时人们已熟悉海上生活。到了商代,海外事业进一步发展,《诗经?商颂》中“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据翦伯赞先生考证,“截”可能是北美大陆西部的地名或族名,表明当时相土的势力或许已扩展到北美。此外,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大量甲骨文片多为海龟甲,还有北婆罗洲和马来半岛的巨龟龟甲、象骨和象牙,大汶口文化时期还发现了只有南美才有的地平龟龟壳,这些都反映了商代海上作业的规模和远航方向。
从航海路线上看,白令海峡是亚美之间的理想通道,其最窄处仅35公里,且每年有半年冰冻期,堪称天然桥梁。阿留申群岛像一串珍珠镶嵌在亚美边境,沿着太平洋黑潮暖流跳跃前进是可行的路线。古代先民从山东半岛渡过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南端,再借右旋环流航运到日本北部出云地区,趁北太平洋暖流东航,这条海流在北纬35°左右,常年为西风带,东流时顺风顺水,海流速度约每天25海里,可一直漂到北美西海岸,当时的中国人很可能掌握了这一规律。并且,商代造船业高度发展,姜太公指挥的灭商之战,一夜之间,800诸侯、300兵车、3000虎贲、4.5万甲士仅用47条船就渡过黄河,可见当时船舶的大小和载重量。
在美洲,还有许多传说与故事似乎也在印证着殷人东渡的说法。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侯喜王歌》,记叙了侯喜率领二十五族历尽万难抵达美洲的事迹。甲骨文“舟”字是一段剖开的竹子,原产中国的涕竹在本土失踪,却在美洲生长至今,墨西哥西海岸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被认为是二十五族会师时留下的盟书。
此外,美国学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对《山海经》的研究也为这一猜想增添了有力证据。她根据《山海经·大东荒》所述进行考察,发现其中描述的完完全全是北美到南美的山山水水,按照书中里程按图索骥,都能一一对应,且与《山海经》所记里程完全吻合。这表明远在夏禹时代,中国人或许已经到达了美洲。台湾金荣华教授在墨西哥教书期间,考察到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古迹和民俗,还发现一些秘鲁印第安人的村庄有着中国村名,如叫“王家窑”的有4处,叫“齐家老窑”的有7处,甚至还有90多个村庄的土著人吃大米,经考证,这些食米的秘鲁土著人可能是南宋人的后裔。
虽然目前关于美洲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的观点仍存在诸多争议,但如此丰富的证据和线索,让我们不得不对这段跨越山海的历史猜想给予关注。或许在未来,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深入,这一谜团终将被彻底解开,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增添一段别样的传奇。(刘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