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3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李玉成丨《昌乐县志》山水记载

  《昌乐县志》对昌乐山水的描述
  李玉成整理

  清朝.康熙《昌乐县志》
  山水篇
  方山:在东南二十里,山半有龙神庙,庙前有池,水自石壁 出,色味清美,祈可致雨。
  孤山:在城东二十里。夷齐避纣隐此。郡志云“孤山之风可肃薄夫。一名凤山。”
  长龙山:与孤山相连。
  贺家山:孤山之西。
  乔山:城南三十里,上有仙路,春夏草木不生,山西坡有石眼,秋出红水。
  聚角山:载文献通考。
  黄山:城东南二十里,上有黄仙公堂。
  擂鼓山:城西南五十里,白浪河发源,上有白狼庙。
  柳山:城西南六十里。
  二姑山:在城南二十五里,相传二仙姑成道于此。
  西黄山:在歇头仓之南。
  豹山:在黄山之南。
  金山:在岳泉社。
  隨姑山:在城南四十里,有人隨仙姑至此。
  首阳山:旧志云,即夷齐饿处,此传闻之误,按首阳山在山西蒲州东南三十里,即禹贡雷首山也。上有墓。
  桃花山:在城南二十里,旧多桃花。
  猪山:在城南五十里,淳于社。
  牛山:在营丘之东。
  阳埠:在城东南四十里。
  马驹岭:在城南六十里。
  黄冈:在城东北五里,一名“黄陵埠”。
  开山口:在城东南十里,两山迤逦,中有***
  黄草关:在 山之东,今名大岩口、小岩口。
  东丹河:源发方山西麓,转流城西合西丹,北流入海。
  西丹河:源出纪山,经本县故城西,会东丹水入海。
  尧河:在城西二十里,源出尧山。
  白浪河:源出擂鼓山,唐北海令窦琰引以灌田。
  汙河:源出方山东麓与宝泉合。庆历初,湧出僧迦大山一夕现身二尺余及曙远地居民出之乃金铸像。
  金河:在营丘废城南。
  跪河:源出孤山之南,经朱刘社北流。
  朐水:按本县地理,唐时旧有朐水,今迷。
  乳泉:在郭齐 ,其水悬流若乳,可疗疾。
  寳泉:黄山下 水合
  新泉:在城东北隅。西流入丹水。
  酿泉:在北炎之南。
  龙泉:在隨姑山下。
  胜水井:在营丘废城外,旱浚则雨。
  北炎井:在广福寺,相传唐宋以来已有此井,清冽异他水。
  按察井:在县门东。
  分司井:在县治东南隅。
  方池:在方山。
  窦公渠:即窦琰灌田处。
  龙洞:在孤山南,祈雨辄应。
  方山洞:在方山东麓。
  石鳖沟:在孤山铺东,连续数里,沟底尽为石,石形如鳖,间有 崎秀拔作峰峦状者,邑人高凌云诗云:涧壑峰攒起大奇,烟光迤逦抹林晖,晓来坐石听泉响,日薄西山犹未归。
  红土沟:在城东十五里孤山北。
  长命沟:在城东南二十里。
  白土沟:在孤山北麓,状元杨公惟聪命生员曲H光,按图察土,寻至登州,其脉不绝。
  凤皇沟:在城东南乔官店之西。
  韩信沟:在县西南韩信社。
  白石坑:在城东南七十里 石可为器用。
  青石坑:一在辛王,一在朱留。
  响水堐:在方山北,潺流之声可闻数里。
  石湾:在石鳖沟。
  读书堂峪:在纪山。
  莲池:在乔山北内多莲花。
  郭齐莲池:成化间知县曾昂饮池上留诗二绝,池主勒之石上。
  丹河坝:在城南七里,知县刘芳奕筑,今废。

  清朝嘉庆版《昌乐县志》
  山水篇
  昌乐县志卷四
  山川考
  昌乐山县也,而水亦行焉。邑之山不数计或僻而有名或显而无称,而高下皆山以有名者领之,几无名之山皆可以支条附也。邑之水不数,计有源者可溯,无源者难寻,而山下出泉以有源者滙之。凡山间之水皆可以脉络通也,盖州县有时沿革山川千古不易将欲据形势别疆域得,毋以山川为准哉作山川考。
  县城据境之极北去寿光界,仅十里,无山;西距盆都界十五里,亦无山;东距潍县界,二十五里,大路之北亦无山,山水之窟惟东南、西南两隅耳,纵横八九十里,以山与地较盖山有七焉,土石参半。
  无奇峯,峭壁氓庶,任垦之,故其地苦早而不苦涝,此大较也。其山之列于东南隅者,自城东十里外凤山,特起一峰,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结焉,有穴曰“龙洞”祷焉辄雨。《齐乘》云“宋封山神,曰‘广灵侯’,其上有夷齐庙。”事见古蹟考,亦名孤山,郡志曰:“孤山之风,可肃薄夫即此。”
  由孤山之阳,蜿蜒而东五里,曰黑山。其南曰长龙山。其西曰贺家山,又东南八里曰黄山。稍南曰豹山。
  豹山之东至城二十里,曰虎头山,其上两石相对,形如虎头,故名。
  南即辛王集,东西小埠起伏向背皆无名,其南五里许曰黄山,由黄山至营邱故城,其间亦有埠陵,而无山,营邱故城白狼河东,曰红石崖,突兀斗立。相传即齐之牛山焉。
  营邱南十五里,曰丛角山,即隋书营邱县注之丛角山也,金史误以爲聚角山。旧志引文献通考之聚角山,盖讹以传讹也,今俗曰崇山。
  其东十五里曰大山,又东南五里曰笔架山,三峰相峙,中峰特高,形如笔架,又东南五里曰兴隆山,一曰茁山。又东十里余,曰灵山,遥望隐秀如塔,水经注曰塔山,潍县志八景之一,所谓“塔山望日”也,雍正二年定界山属昌乐,
  又名覆甑山,亦曰漑源山,漑水所出此。
  县境东南隅诸山之可纪者也由城至灵山,旧志曰八十里,余尝亦至其地,盖不减百里云。
  县西南隅之山较东南,为尤多,皆发脉于临朐之凡山,即几山而与沂山无与以汶水界之也,亦与云门诸山无与以洱水界之也,自其入境之可纪者言之。旧志五十里曰擂鼓山,在张庄集西南。
  去城七十余里白狼河发源于此,上有白狼庙。山西曰蝎山,旧志不载。张庄之南曰鄌郚集,疑即古郚城,其山曰大王山,有庙存焉。
  迤西皆山曰西岭,入临朐境矣。鄌郚之东曰马驹岭,踰岭而北十五里曰北展集,其山之有名者,曰邓阁埠,土人相传有神居焉,售志亦不载。北展之北曰卧虎山,又北曰随姑山,又北里余曰乔官集,西十余里曰西黄山以东黄山而名之也,又西五里曰北严集,北至城二十五里。
  一邑诸山惟北严特秀,其大者曰仓山,曰乔山。仓山之阴曰小山,石势啥呀,形如兜鍪,俗呼帽子山,下临丹水,逢佳节村人多宴会其上。东北曰金山,亦名荆山,南曰丁家山,盖以丁氏聚族于此因姓,其山焉。乔山耸立千仞,山西坡有石眼秋出
  红水。山东北曰豹山,西南曰宗家山,西北曰桃花山,旧志谓山多桃花,今濯濯矣。又北曰二姑山,俗传二姑成仙于此,不经之谈也。山下曰蒙芽山,其他无名,不可指者罗列,如儿孙焉。北严东北十里曰边下集,边下者村居皆在边山以下也,其山横亘顶平如坻,四望皆方,故以方名,即金史所载北海县注之方山是也,山半有神祠,祠前石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内生金鱼,池畔古藤绕槐阴翳满院,遇旱虔祷立应,寺外翠柏苍然林立,称一邑之胜。众山北走至此一停踞邑巽方文明之地特开屏幛,由东出脉者入孤山,由西出脉者,高低隐现,曰秃山,曰香山,曰草山,曰歇山,如渴马之飮于河,至丹水崖而止,此皆旧志所不载访之土人而得
  名者故类纪之。
  昌乐水皆自西南东北流,而城南二十里外土性轻脆鬆浮,山水骤发即成沟壑,久则细流**矣,而又迁徙无常居人信口取名不足探录其有源,可记者曰尧水,曰西丹,曰小丹,曰阳河,曰东丹,曰白狼河,曰孝义河,曰淮河,曰金河,曰汗河,曰刘家河。
  尧水源出临朐之尧山,即丹山,《水经注》谓,出剧县南崩山,即古义山,俗名凡山,尧水卽蕤水也,流甚细经益都昌乐界北流至尧沟,分村东西为二,西隶益都,东属昌乐,为尧沟集,水无岸堤遇雨暴涨,田禾多被洳患,又北入寿光界,又东北与巨洋水合流入海。
  西丹河发源于丹山,《竹书纪年》云,尧放丹朱于丹水,卽其地,自吕
  家庄入昌乐界,东北流经金山西麓,又北至岳泉庄,又东北至常家庄,又北爲石濑潺湲砰湃声,闻数里,下滙爲潭,长数十丈,石壁竦立,水色深碧,为邑胜概。又北至河凹庄,小丹河自东南注之,又北至南郝集,雹神祠在河西岸,又北至城西戴家庄故城西北隅,与东丹会,经北郝村丹朱塚在焉,又北入寿光界与巨洋水合流入海。
  入西丹河者二,一曰小丹发源于响水崖庄,北经南音庄,又北经大南严、小南严,又东北经二姑山西麓,又东北经北严集,又北折而西与西丹河曾;一曰阳河源出豹山南麓,东北至大唐杜,又北至水沟涧西折与西丹会。
  东丹源,《水经注》云,出丹山下带长坂,曰破军岘,东西二丹水出焉,《齐乘》云,出方山,今考其源则出方山之西南田家泉庄,北流经歇头仓庄,又北经边下集,又北至南寨庄,又北过七里沟,又西北至五里桥明,崇祯十一年邑宰刘芳奕,于其地筑坝,穿渠引水,入城濠为护城,计年久,坝圮,水仍故道。又西北经三里庄,又西北与西丹会。
  白狼水,《齐乘》云,有二源,一出丹山,《隋志》作白狼山;一出小王庄,平地泉涌如轮上源合此始大,旧志谓出擂鼓山,潍志亦云出擂鼓山,询之土人则出大姑山下,上有白狼庙,山前涧深十馀丈,衆泉涓涓,即白狼水源也,东经张庄集,猪河自西南来注之,又东至高
  跕庄,又东过北展集,又东北至驻马河庄,长岭横亘东西,水循岭阴,而东凡无名小水皆注焉,其流渐大,又东至马宋集,又东北过营邱集,东金带河自西注之,东北经潍城东,又北入别画湖,又东北入海。
  孝义河源出上河头庄,迤北近王裒墓故名,而俗则名孝夫河东北至韩家河庄,又东过淸泉官庄、田家楼庄,又北转至张次庄、董家庄,北至潍县陈家集,入白狼河。
  淮河俗曰跪河,源出方山西麓,绕孤山之南,曲折东北经东朱集,西北流,《齐乘》所谓朱流河也,又北过外庄,即万庄,又北经石桥庄西,叉西北入寿光界与巨洋水会入于海。
  汙河,《齐乘》作 “虞”,《 潍志》作“于”,源出东黄山,而贾头庄水、乔官集水、耿安庄水、辛王集水皆注焉,又东北与宝泉水合流,旧志云,一夕水中涌出僧迦大士现身,二尺馀,及曙,近地居民出之,乃金铸像,此宝泉所由名也,北入潍界,爲大于河,卽昌乐之汙河也。
  刘家河,在阿陀集,源出丛山东入于汶龙水,在朱翰集东,源出安邱,经朱翰东,北数里亦入于汶。
  泉之见于旧志者,郭齐庄乳泉,其水悬流,若乳,飮之可以疗疾。
  其南为莲池新泉出城东北隅,西流入于丹水。
  酿泉出北严集之西山麓,东北入于阳河广幅寺古井,相传唐宋以来已有此井,淸冽异他水。
  盛水井在古城南旧志载旱浚则雨,至今乡人祷辄应。隋姑山
  南有泉,曰龙泉,绕村而流,因名,其村曰龙泉院,古寺在焉。
  方山有泉,曰醴泉,即方池也,旧志所收者止此。
  至梁家池泉曰汙泉。
  徐家庙泉,曰方泉,居人皆藉以灌园。
  点灯窝庄有泉,曰墨泉,其流爲墨溪,皆旧志所未载,询之居人而得者。
  又孙家庄泉,茶园庄泉,水坡庄泉,皆民所利而无名可名者并附纪焉。

  民国王金岳版《昌乐县志》
  山水篇
  昌乐县续志卷三
  山川志
  禹贡划州必以山川爲界,此爲都邑志山川之原则,盖以都邑有变动迁徙,山川则爲固定物永久,不易后之人因山川以定疆域,朗若列眉矣,昌乐前志山川间,有疏漏兹,就现今地形及名称详加考核增补之作山川志。
  昌乐旧志称山县,而县城据境极西北隅,去寿光界仅十里,西距益都界十五里,东距潍县界二十五里,北面无山,山水之窟惟东南、西南两隅耳。城东南十里外孤山(旧志名凤山),特起一峯,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焉,山西南有穴曰龙洞,祷焉辄雨。又东里许(王家庄北)曰羊山,自此一伏桂河自峡中出焉,东北二里即朱刘店镇,由朱刘店东稍南五六里曰虎头山,其上有两石相对如虎头故名,自朱刘店东南三里许曰草路山,迤东南五里曰箕子山,野老相传殷朝箕子佯狂,率多数人出奔高丽路经此而驻宿,山因名焉,又南微东三里(刘坤庄东南)曰五党山,迤西辛旺鎭东北十里,曰驼山,辛旺鎭北九里,曰塌山,进西北里许曰黑山(即铁山)满山铁石如覆盆,然雨过,则明若龙鳞,亦奇观也。又西曰大山(即丁家山),
  在大山北(南庄东北)有老龙潭,在沟中桂河流其间(沟曰仙人胡同),两岸多石,仆立不等,水流石上乱溅白花,自大山迤西(王家庄南三里),曰老石坑,产花石,又西日谢家山曰旗台山,再西(刘宣家庄南)曰罗圈山,再西即伏而为埠矣
  方山距城二十里,边下鎭之正东,其山横亘,顶平如坻,四望皆方,故名。即《金史》所载北海县注之方山是也,山半有神祠,神台座下有古洞,其深莫测,祠前石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内高畜鱼,池畔古槐绕藤,绿竹夹道,紫薇黄杨罗列左右,遇旱虔祷辄应。寺外翠柏苍然,称一邑之胜,踞邑巽方俨若屏障,西山顶最高陡立二三里升其顶,东行五里许爲东山头,其下山牛有古洞,名迎旭洞,从洞口西南折两山夹之,为老嶕峪,上有石长数十丈,遥望如人晒一裤,然山上周围筑石爲砦捻,捻匪北扰时,乡民筑以避乱者,山之东南麓,伸出半里许,谓之行山,以其像太行山也。又东特起一峯曰读鲁论山,山项有石,长方而平,俗传宋赵普尝读《鲁论》于此,然不可考矣。迤东又渐低如埠,一峯突起名小终南山(在耿家店子庄南),方山东面多碌碡坑,其东出之脉曰马山,曰阁山,曰黄山(亦名四泉山),再东南二里许,岭埠起伏,曰文陵,曰信陵,汙河之源出焉。
  再东曰唐埠,又东二里一山曰思母山(徐将军庄西里许),又东曰泥沟山,
  方山,西出之脉至丹水崖而止,惟当中一脉结瓶子山顶尖戴石,形如牡丹一朵,绽蕊初开,又北曰草山,山下出泉,即桂河之源,再北曰小凤山,形如贯珠,北至吴家池子庄东伏下。
  县境之山以西南方为最多,皆发脉于临朐之凡山,今名纪山,其脉来自沂山,即入境可纪者言之,城西南三十里有突兀而起两
  峯并峙,东西罗列者,曰双山,其北五里曰岳泉鎭,迤北二里,其地微高,中有伏石,显露如伏羊,曰羊山,又东北里许,曰常家山,东临丹水,东北角有石瀬。
  一邑之山惟北岩鎭之域内诸峯特秀,曰仓山,日乔山,仓山之阴曰小石山,山形如兜鍪,俗呼帽子山,下临丹水,逢佳节,村人多宴会其上,东北曰荆山,南曰丁家山,以丁氏聚族于此得名,北岩鎭之东南曰鏊子山,又东南曰任家埠又东南五里许,曰西黄山,以东黄山而名之也,北岩鎭之西南,曰二姑山(野老相传有二仙姑出家于此)。
  乔山耸立千仞,秀拔异常,上有仙人路,即县城对案之文笔峯也,山西坡有石孔,秋出红水,孔下有石岸如鼻,故山下有村曰仰望鼻。
  迤西三里有蝎子山,山阴有深沟,远望如伏蝎故名,东曰豹山,山正南曰无忌山,因无忌塚名焉。西南曰宗家山,西北曰桃花山,旧志谓山多桃花今濯濯矣,又西南曰韩家山,又西曰龙江山,复折而东南,曰黑山,再西诸山曰车络顶,如城牆然,再西即临朐县境矣,自北严鎭东北十里曰边下鎭,言村居皆在山边下也。
  擂鼓山,旧志云,离城五十里,即白狼河发源处,东南角一峯锐出,曰尖山(在张庄西南),由擂鼓山西南(东李家庄南)五里许曰柳山,在邑西南边界,属临朐者多,属昌乐者少,虽无奇峯异迹,而是山之可贵者,在四围高而中凹,入其内,坦然若盂,东南有泉流为溪涧,咸丰辛酉之乱,附近居民筑砦而居者,皆赖以安。(张庄镇之东南)曰福山(今曰卞家山)迤东数里曰杏山,南二里许,曰歇山,踰山而南,曰鄌郚鎭(即古郚城也)其西(秦家庄子西南)曰雪山(钟家庄西)曰四山,(郑家庄)曰高山,鄌郚西十里曰松山,迤西皆山,曰西岭,入临朐境矣。
  鄌郚东二里许,曰马驹岭,上有大王庙,又东南突起一峯曰碌石山,山脉南入安邱境,踰岭而北十五里曰北展鎭,其山之有名者,曰邓阁埠,土人相传有神居焉,现在庙貌香火甚盛,邓阁埠之西北曰夫子山,又西北即淳于髡塚,周围数里亦若小山然(盖以小山为墓),北展镇正北曰卧虎山,西曰黄山,以二山东西罗列,大小相等,又曰双埠,迤西北(皮匠官庄南),曰大山,乔官鎭之西南二里许曰隋姑山,山有隋姑庙,隋姑之由名碑记没灭不能详(相传昔有女士随二仙姑至此成仙,故名),山势蜿蜒,又名蟠龙山,上有古刹,近经匪乱拆毁。
  邑城东南五十里营邱故城东,有红石崖,突兀斗立,弓弯十馀里(南自张家窝铺起北至吉阿庄),而尽相传即齐之牛山焉。
  阿陀鎭之东北四里许,曰丛角山,卽隋书营邱县注之丛角山也,金史误以爲聚角山,旧志引文献通考之聚角山盖以讹传讹也。今名曰崇山,上有庙,貌巍然,迤东南曰黑山,又东曰黄山,正北里许曰瑞泉山,黄山之西北坡有旧时开矿遗迹,其掘出之石坚硬,白纹耀然有光,盖银苗也,其中曰笔架山,连黄黑二山,三峰并峙,中峯特高,如笔架形,又东五里许曰兴隆山,亦曰茁山,又东北十里曰铁山,迤东曰阳山,又东北,曰大山,因多蝎又曰蝎山,天将雨,清晨遥望,雾气上浮,若云烟然,俗谓蝎山戴帽不出三日则雨。又北里许曰灵山,遥望隐秀如塔,《水经注》曰塔山,潍县志八景之一,所谓“塔山望日”也,雍正二年定界属昌乐,又名漑源山,盖山后漑水山焉,又西北七里曰虺山,又西二里曰五常山,再西里许曰荆山,在平柳院正东,山前有煤井,十馀处,三十馀年未断开探山。崇山至荆山其间,岗陵起伏,罗列如儿孙焉,由阿陀鎭西南十五里朱翰鎭,东北五里许,忽起一埠高四五里,曰摩天岭,自北而南长十馀里至安邱境伏而不见。
  长寿山,在邑东南七十里朱翰鎭西北,形家言是山分脉于安邱境之金山,蜿蜒东北入邑境,自(小阿陀社)半里许有白石矗立,高一丈,五六尺宽,五丈馀,三尖如笔架形因名“笔架石”长寿山北临大壑
  长十馀里,名歧畸沟,深及千尺,石齿嶙峋,悬崖削壁,其缺处曰南天门,路北狭隘,洞水细流,虽久旱不竭,沟中出石苍白色,有黑粗纹质甚坚,名日黎虎石,可为碾礳碌碡,又产药材数十种。迤东二里许,有己废古寺,周围约七八里,野老相传,有唐时入胥庙在焉,元代改名曰吉兴院,今只存残碑破钟曁殿址瓦砾而已。此县境东南诸山之可纪者也,
  城北无山祗有小埠二,一曰京埠在都昌鎭东(洪家庄之东南)。
  一曰龙埠在胶济铁路北(北起后石埠庄,南至四图庄止)。安军埠在县城正南微西四里许。
  洪阳埠在县城正南三里许,有段氏碑墓在焉。
  信陵文陵在方山东南方(山官庄西,刘家庄东),汙河之源出焉。
  唐埠在(西菜园庄北), 天旱用火燎之,辄雨。
  剥马埠(一名卧龙埠),在县城东南十三里(郭齐庄东南),张孝子(名楷)碑及其父泰来公墓在焉。
  邓阁埠,在北展鎭西,其上庙貌巍然,四月八日,有香火会。
  马驹岭,在鄌郚鎭东二里许,上有大王庙。
  大牛埠,在鄌郚鎭东北十里许,东西长十馀里。
  摩天岭,在朱翰鎭东北五里许,自北而南长十馀里。
  红石崖,在营邱鎭东,白狼河东岸,突兀斗立,弓湾十馀里。相传为齐之牛山焉。
  昌乐水多自西南东北流,而城南土性轻浮,山水骤发,则泛滥无轨,陵谷变迁,任人命名,兹就有源者录焉。
  尧河发源于临朐之尧山,山在几山之西,《水经注》谓出剧县南崩山,即古义山,尧水即蕤水也,流甚细,经益都,自邑西南二十五里北一入邑境,自此河西为益都,河东为昌乐,复东转至(韩家庄),经东河村,再北经(黄村、高村等庄),复东折埠南庄西北,经西菴庄再北,至水长流荘,自此又折入益都境北十五里,至尧沟鎭,又以此水爲两县分界,北经姜家庄、夏家庄遂入寿光境流散水坡。
  大丹河发源于临朐之丹山(即几山),《竹书纪年》云,尧放丹朱于丹水,即其地,经仓山庄而东折,经殷家集、耿家庄、岳泉鎭又东经小左庄、赵庄、常家庄,北为石瀬潺湲,澎湃声闻数里,下汇儒汇为潭,长数十丈,石壁耸立,水色深碧,爲邑胜概。又经韩信庄、张河洼,复正北,经董河洼、凤台荘、南郝鎭,雹神祠在河东岸,河以西朱家庄、马家龙湾、徐家园子、田家老庄,而西折经小李家庄、薛家村过胶济铁路桥,由古剧城西北,会小丹河,经长庄东,傍丹朱塚,入寿光县境。
  小丹河源,《齐乘》云,出方山,考其源,则出方山南田家泉子庄,西南经蝎头仓(一曰侠投仓),唐家店子、大埠前、边下鎭以东方山西麓之水皆注焉,至岳家河庄,西折,自北寨至南黄埠庄北,凡八折如迥肠之层迭,故又名八曲河,北过七里沟,又北至五里桥(明崇禛十一年,邑宰刘芳奕于其地筑坝,穿渠引水入城壕为护城河,年久失修,坝圮水仍故道。
  民国十六年,县知事曹宗翰又在五里桥筑坝穿渠引水入城壕,至夏淫雨,坝圮,水复由故道)
  而西去,又西北经刘家桥、五阎家庄、高家河,过胶济铁路,经戴家庄,至剧城故址,西北入大丹河。
  桂河发源于方山北麓,合草山之水流,经老鹳李庄、山秦庄、姜家坊,东折,而北经郭齐洼,又东折至孤山之南,曲折东北,流经东朱鎭,又折而西北,《齐乘》所谓朱流水也,过胶济铁路桥,经万荘、圈子、钱家庄、大小石桥庄,中间前后牟庄,而入寿光境与巨洋水合流入海。
  汙河,《齐乘》作“虞”,《 潍志》作“于”,有三源。一出信陵东麓,经大解召、小解召,东北流至耿安庄北,与黄山所出之宝泉水合流,北去二里许,入潍县境。一出方山东麓,由耿家店子东北,流经曹家庙冯家庄、
  辛旺鎭之东而北,流入潍境。一出方山东北麓,流经响水崖庄东北,经罗圈五图,又东经西上疃,而南与辛旺鎭西北诸山麓之水,合流入潍境后,始合三爲一。
  邢河,发源于孤山西麓,即石鼈沟之水,北过胶济铁路桥,经萧家庄,迤西蜿蜒,而北经邢家河庄因名焉,东北经于家庄、马家河至西水坡庄西,而北入寿光境。
  阳河,分东中西三股,西股源出车络顶北之龙头山,经响水崖子、南音庄、韩家庄、桃花山西麓,而东北,经大南岩、小南岩,又东北,经二姑山西麓,又东北,经北岩鎭西二里许,与东股合。中股源出乔山西南之无忌塚(一名无忌河),经段家庄、仰望鼻子、孙家庄、大葛家庄、董家庄至大唐杜庄后,与东股合,东股源出豹山之东兰洼庄西南,经豹山庄东,而西北,经潘家庄、任家河至大唐杜庄后会中股水,经北岩鎭东复西北会西股水,北经胤家庄子南召庄,而西北经秦家河、邓家河庄北入大丹河。
  龙丹河,有二源西源出东黄山北,经乔官鎭后而东;东源出隋姑山西北麓北,经乔官鎭南门外,而北去至该鎭东北与西源合流,复东南经梁家庄、贾陶庄,又东,经高阳阜、韩阳阜、丛阳阜、荣阳阜等庄(至此名阳阜河),复东南至阎家庄子、丛皮匠庄入白狼河。
  金带河,源有二,一出张家庄,一出刘家埠,东南流至李家河岔,合二为一,经河头庄、古城店、姜家庄、城角头、城前庄、河南庄而东至
  营邱南阁下,复东北流入白狼河。
  北猪河(即淳于河),发源于宗家山,经黑山庄,而东,经倪家河、王家河、郭家河,又东经丁家淳于、南赵家淳于,北邓阁埠后,复东南,经北展鎭西南高家庄子、韩家寨子、南葛家庄东,又北东,经朱马河、程家庄、冯家庄、房家庄、张家河洼,又东康家庄入白狼河。
  南猪河(即黑水河),发源于打鼓山西北,车络顶下其泉曰墨泉,水中所生虾蟹皆黑因名,墨水河经苗家庄、李家河、潘家槐林、王家槐林,又南经李家营东去,至后张庄南,复东至小高鎭庄西北,又东南入白狼河。
  白狼河,发源于擂鼓山(即打鼓山),山前孟家峪庄东,涧深十馀丈,衆泉
  涓涓合流而出焉,曲折东流,经北鄌郚卞家庄、前张庄至大高鎭庄,东墨水河自西北注焉,又东经王河洼、韩家庄、下皂户、田家庄复折而东北,经大宅科、五图庄,又东北河岸,陡起处曰钓鱼台,相传昔有隐士垂钓其上,下有一村因以爲名,复东北经崖下店子、褚家庄、仓上庄、东南折而北至康家庄西南,复东经马宋河西庄前,而北折有本县新修石桥在焉,自马宋鎭而东北,经寺后庄,而北经郝家老庄、三图庄前复东,经戴辛牟、周辛牟、高辛牟、张辛牟南红石崖即北折,经尹家庄北红石崖,营邱鎭而东北入潍县境。
  孟津河,有二源,东源发于擂鼓山前孟家峪庄西,曲折南流,经旺河、牙庄至时马庄南,与西源之水合流,经柳山之西入临朐界
  再南入安南境,至高崖鎭东,南入汶河;西源发于冯家沟西北经苇沟、东山旺之西至时马庄南,与东源之水合。
  孝义河源,亦有二,一在第八区上河头庄,东南二里许,岭畔出泉;一在第八区之刘家埠东北老龙湾,经上河头庄西北,复经东古疃而北至韩家河庄西,复东北经裕祥庄,又东北李家河捱,又东韩家庄、田家楼、卓家舖、崔家庄,复东北至前张、大庄、后张次庄西,汽车桥以北,至董家庄入白狼河。龙溪河(明朝名为方河),发源于船底庄东,逶迤而东南流,经小阿陀庄前,而东左岸有方学士(即明朝方孝孺)之祖茔,及花园旧址在焉。南遶旧兴吉院,又东环抱明亚中大夫衡府仪宾高察之墓,又东南经北周
  庄西南,朱翰鎭东南,纳界沟河水而入安邱县境。
  界沟河,发源于长寿山前东南,经杮子庄后,复曲折至朱翰鎭西北,环抱至鎭东南,入龙溪河。
  夏庄河,发源于高涝洼沟中,经史涝洼复西南至夏庄前,又西南注龙溪河。
  刘家河源,有三,一出于刘四官庄之西,流而东南,经赵家庄、阿陀鎭前,而东经东刘家河、宋家河、南庄;一出于崇山东南之黑山前张家庄,经田家老庄而东南;一出于笔架官庄之前,经山王庄南复经亓家店子,折而东南过王俊寺以东,三水合一,入安邱境。
  明河,发源于葛沟崖南,经任宅科、孟宅科,东折经潘家老庄复东
  至明河庄西,又东南数里,入安邱境。
  萧孟河,发源于龙沟崖,经东双庙子庄、土埠庄、孟家董孟前董孟正南,入安邱县境。
  平柳院河,发源于平柳院庄北,南流里许,东经荆山,前复南折至任家埠,曲折东南流,经孟家庄、李木庄、白石庄过兴隆山东而南,经祝家庄、茁山子、下庄;又一水出兴隆山西南,经田木庄东南流,又东经良家庄、崖头庄,纳杨家楼水,入安邱县境。
  溉河,发源于釜甑山,北流数里,注汙河入潍县境。
  泉河,在后张次庄东,平地有泉五六,合流而北,可灌园数十亩,流折而西北入潍县境,旱则灌田二百馀亩,居民赖之。
  龙泉,在乔官鎭之西南三里许,泉水绕村而流因名,其村曰龙泉院,有古寺遗迹尙存。
  汎花泉,在北展鎭东南王家河洼庄西南二里许,山涧石崖之下,四面皆石水,従石底上汎形如趵突故名,汎花泉水淸澈,其甘如醴泉,上有龙王庙,涧名石棚,两壁千仞,下阔上窄,中有石榻可容,数人炎署之时,人游其地顿觉凉爽,涧水下流入白狼河。
  白石泉(即白石飞花处,为县八景之一),在阿陀鎭东,白石庄东,一小溪沿溪而北,数十步,溪西岸有悬崖,石淡白色,自西而东,宛如卧龙昂首,崖下一泉,自石壁上出水流鼓鼓入坎激湍,四无蔽翳,仰见白石日光射之水光上激,错落成文,如飞花滚雪,横斜攒簇,旋落旋起重迭万状诚天造奇观也。
  霸王泉,出塔山后,俗传楚霸王过此,掘水飮马,有泉涌出,故名现泉,左有村曰霸王泉,盖村以泉名也。
  柳泉,在南柳泉庄东南,十八盘崖下有池如规,约半亩名,曰南池,即古柳泉之别名。
  盛水泉,在营邱古城南二里许,岭上广数方丈,大旱时祷之辄雨。
  高常泉,在朱翰鎭之东北三里沟中,陡崖下涌出一泉水,极清澈,飮之能疗病,而多寿泉之西南,有村曰高常庄,盖因泉名焉。
  温凉泉,在朱翰鎭北二里北周庄西南,泉水清冽冬温不冰,而夏凉,水西流注龙溪河。
  吴家池,在城东南五里,开山口西坡,泉出为池,广二分许,水深数尺,天旱可引以灌田。
  让泉,在第七区,山坡庄前,桃花沟中,泉水清冽,其甘如醴,泉左有巨石如人,作拜让状,故名,让泉流向东北,与戴家埠河合二爲一,居民引灌田园,颇收利焉。
  乳泉,在郭齐庄西南,其水悬流若乳,俗傅飮之可疗疾,流入桂河。
  城南莲池庄有泉出庄东北隅,西流入丹河。
  醴泉,出北岩鎭之西山麓东北,入阳河。
  温泉,在萧家庄东,水澄清,冬不结水,夏多荷花,开时游赏者衆。
  梁家池泉,曰汙泉。
  徐家庙泉,曰方泉。
  孙家庄泉、茶园泉、水坡泉,点灯窝庄有泉水黑流出曰墨溪。
  以上诸泉皆利于民,而无可名者并附记焉。
  石湾,在第七区,周围大石壁立丈馀,惟西北有口水,所流出潜流沟底,两岸多大石,故不利灌溉,北流里许,合溉水入潍县境。
  老龙湾,在第六区刘家埠东北,水极清澈,时有云雾,上有龙王庙,早时居民辄往祈祷,即孝义河发源处也。
  石鼈沟,在城东五里堡东沟中,靑石累累,小大皆如鼇形,下即邢河,又东枣林庄前有沟,南通蝎山沟,底有巨石突起两丈馀,颇似鼇形亦名石鼈沟。
  山川志卷之三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