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0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刘福秋丨儒将陈乃昌

  儒将陈乃昌
  刘福秋
  在鄌郚西部有一条名闻遐迩的河流——孟津河。孟津河两源交汇处,有一个一千多口人的大村叫时(chi)马,这个村出了一位传奇将军陈乃昌。
  陈乃昌,生于1911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三),原国民党第三绥靖区77军132师参谋长,淮海战役起义将领,整编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4军101师参谋长。
  1948年11月8日淮海战役刚刚开始,在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共产党员何基沣,原徐州城防司令,共产党员张克侠指挥下,陈乃昌与该师师长共产党员过家芳,副师长孙铭泉带132师全部,37师111团,与59军38师、180师共20000余人,举行战场起义,史称贾汪起义。贾汪起义,为解放军开放了台儿庄至微山湖的运河防线,使华野三个纵队迅速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地区,截断了黄百韬兵团向徐州的退路,控制了徐州守军东援的阵地,为淮海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陈乃昌,爷爷陈文坦,清朝秀才,终生教书为业。父亲陈鸿翱,也是清朝秀才,自幼随父读书,子承父业,20岁即在本乡教书,50岁后改做中医,开设药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诊所。陈乃昌是家中长子,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陈乃昌6岁起,随祖父、父亲读书,接受了严格的私塾教育和家庭教育,旧学功底深厚,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陈乃昌读完私塾,到柳山寨高等小学就读,1923年高小毕业,时年13岁。酷爱读书和相信读书有用的祖父和父亲,决定让他继续深造,1923年9月,送他去百里外的潍县文华中学读初中。
  潍县文华中学,创办于清光绪10年(1884年),是美国牧师狄勒伯在乐道院创立的一所教会学校。陈乃昌就读文华中学时的1923年,文华中学进入发展的鼎盛期,采用英语教学,所学课程与西方接轨,高中毕业即可包送或报考欧美各类大学。陈乃昌的理想是报考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可以授予加拿大医学博士学位,并赴加拿大留学。然而昂贵的学费只维持到读完高中一年级,家中已欠下了100多大洋的外债。无奈只得中途辍学,留学的梦破灭了。四年教会学校的学习,拓展了陈乃昌的思想和视野。科学、经济、文化方面的积累,使得陈乃昌在后来的全部生涯中,始终能够快速接受新思想,同时在他的思想深处,也深深地打上了教会思想的烙印。
  1927年秋,辍学的陈乃昌随其二叔去了济南。报考了济南联军(孙传芳部)的军校。1928年春天,陈乃昌被分配到山东济宁,成为正式的军校入伍生,半年后因病返回济南。五卅惨案发生后,走投无路的陈乃昌报考了山东泰安警察学校。这个警察学校的招生,实际上是西北军变相招兵,从此陈乃昌开始了他前半生的西北军军旅生涯。中原大战失败后,陈乃昌所在的1军4师改编为29军的一个旅,被分配到29军军法处担任上尉处员。
  1933年2月,29军东进抗日。陈乃昌随部队经通县到达通化、蓟县一带。3月,29军奉命接管长城喜峰口一线防务。开赴前线前,军长宋哲远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37师109旅在旅长赵登禹的带领下,将日寇阻击在长城脚下。 3月10日,面对敌人的总攻,109旅旅长赵登禹命部队待敌人接近战壕时,用西北军的镔铁大刀与日军短兵相接。3月11日,西北军夜袭日军,再次充分发挥了大刀的威力,近千名敌军从睡梦中惊醒,纷纷溃逃。喜峰口抗战胜利,是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打破。29军血战日寇,歼敌五千,一战成名。着名的《大刀进行曲》,副标题就是:献给29军大刀队,陈乃昌时任29军大刀队教官。
  喜峰口抗战后,29军扩编为4个师,增加了132师和143师,赵登禹调任132师师长。陈乃昌在教导团时的队长孙玉田任新兵团团长,遂调陈乃昌到新兵团任排长。1934年临近春节,陈乃昌请假回老家完婚。婚姻由祖父、父亲包办,妻子王玉英是旧时女性,娘家是离时马村五里的临朐县柳山镇魏家村。1943年离开原籍随军,生育三子两女,终身为伴,直到1996年9月去世。婚后十几天,陈乃昌便返回部队,移防河北张北县。不久孙玉田调任29军军部特务团团长,便将陈乃昌调至学兵队任上尉队副。4月,学兵队扩编为特务团第三营,陈乃昌即为三营10连上尉连长。 1934年秋天,29军防卫北平,陈乃昌随军入城,新婚的妻子也来北平团聚。1937年2月,29军成立军事训练团。陈乃昌调任军训团二大队六中队任上尉中队长,29军军训团驻防北平南苑。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爆发,军训团参加了卢沟桥保卫战,副军长兼军训团团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同时殉国。陈乃昌所在的军训团突围,北平失守。29军军训团从南苑突围后,在固安稍作收容,即开拔河间县,由特务旅旅长孙玉田兼任军训团团长。1937年8月,29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下辖77军、59军和68军,宋哲元任总司令兼59军军长。77军下辖37师和132师。12月,1928年由彭雪峰介绍入党的地下党员过家芳接任77军军训团团长。 陈乃昌为人正派,知识面广,思想进步,深得过家芳的赏识。调陈乃昌为第二大队八中队副队长,后调任第一大队队副。过家芳是陈乃昌的知遇上司,又是军旅生涯的搭档,也是陈乃昌终生的朋友。过家芳身边另一位地下党员朱大鹏,也成为陈乃昌的搭档,两人有了更多的接触。从朱大鹏那里,陈乃昌读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进步书籍,接触到了更多的共产党员,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成为党外积极分子。朱大鹏走后,军训团中一批潜伏的地下党员和陈乃昌等积极分子,成了后来贾汪起义的中坚力量。
  1938年10月13日,第一集团军改编为33集团军,张自忠任总司令。下辖59军、77军和55军。 1939年3月,77军军训团移驻湖北均县,军训团改编为179师537团。过家芳任团长,陈乃昌任三营营长,全力抗战。1940年4月陈乃昌被任命为537团中校副团长,参加宜枣会战。1942年春,考入中央军校高教班。1945年8月,日寇投降,33集团军改为第三绥靖区,陈乃昌任第三绥靖区总部中校参谋。1947年9月,过家芳通过军长何基沣,将陈乃昌从军部调到132师任中校参谋主任,他俩再次成为搭档,驻防徐州城里。因是西北军旧部,非蒋嫡系,132师被调出徐州城,推到徐州防线前沿,这也为后来的整师起义带来了便利。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根据党中央部署,中共特别党员,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何基沣,中共特别党员,原徐州城防司令张克侠准备实施起义计划。该计划由栗裕和陈士榘下达,淮海战役11月8日发动,华野7、10、13纵将从第三绥靖区防区正面渡河,要求何、张按计划在战役发动时举行阵前起义,让开运河防线,确保华野部队通过。前来132师联系起义的地下党员杨斯德,已与师长过家芳、副师长孙铭泉、参谋长陈乃昌秘密达成一致。11月8日晚7时,132师及37师111团按原定计划,反穿棉袄,从驻守防区向北开进,让开运河防线,使华野三个纵队迅速渡河,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1949年春,77军被改编为3野第34军,何基沣任军长,过家芳任副军长,孙铭泉任100师师长,原395团马秉正升任101师师长,陈乃昌仍任师101师参谋长。
  1949年1月,整编后的部队向青城、章丘一带移防,陈乃昌也请假离开部队,回时马老家为早已过世的母亲发殡。陈乃昌的母亲于1942年秋抗战最艰苦的时候病逝,留有遗言,待长子回来后再行下葬,所以去世后一直浮厝,未曾入土。抗战时期,昌乐鄌郚时马老家是敌占区,作为抗日军人的他不能回家。抗战胜利后又军务繁忙,一直没有实现母亲的遗愿。这次移防章丘,离昌乐近在咫尺,便请假回家料理母亲的后事。待返回部队时,部队已南下到达安徽凤阳,准备渡江战役,何基沣军长已安排他到济南军大学习。虽然心中不想离开部队,过家芳副军长也不愿意这位老搭档离开,准备找军长再商量一下。但陈乃昌虽然心中不满,也不愿意与马秉正共事,便毅然决然地转身去了济南军大学习。济南军大的全称是“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始建于1946年11月,前后招了四期学员,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迁往济南。军大毕业后,陈乃昌被分配到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教研班,享受正团级生活待遇。1951年,华东军大改为华东军区高级步兵学校,陈乃昌被分配到战术系担任教员。三年间,他完成了旧军人到革命军人,学员到教员的转变。然而生活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1955年授衔,陈乃昌没有进入授衔名单,被安排转业。响应组织“到最艰苦的苏北去”的号召,被分配至赣榆中学任教导处副主任,但未被明确享受正团级待遇。事实上,到教育部门工作,也符合他内心的理想,能成为一名教师,也算“子承父业”,三代教师了。1956年7月,陈乃昌脱下军装,携妻将雏离开南京,前往赣榆。1959年躲过反右斗争后,被派往海头中学任教导主任。1966年暑假,文革开始后被打倒,陈乃昌被列为专政对象。
  1970年11月,陈乃昌带着妻子、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被遣返原籍山东省昌乐县鄌郚公社时马村。回到家乡后,这位叱咤风云的儒将,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是无法想象的。经过不懈努力,于1974年落实政策回赣榆安置,安度晚年。因病于1988年1月15日病逝,享年78岁,遗体安葬于赣榆抗日山灵墓。
  刘福秋,男,1964年4月生人,1983年7月毕业于昌潍师专中文系。山东省家谱学会会员,昌乐作协会员。爱好摄影、文史,致力于家谱编修、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挖掘整理工作。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