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师范原野文学社成立前后
作者 | 陈强
昨天,在临朐师范八四级同学群里,看到我县文史专家王兆亮收藏的两副照片,一副是《原野》期刊第二期封面,另一副是期刊目录。那是近四十年前我们一帮文学青年创建的文学期刊,倍感亲切和珍贵。往事如昨,记忆犹新。
师范八四级班长刘建昌,爱好文学,1985年春天创作的诗歌《十八岁的过失》在学校黑板报上刊登,在校园内引起不小轰动。我从小喜爱看文学书籍,上初中时最爱上作文课,每次作文都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这也增强了自己文学创作的信心。考上临朐师范后,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创作诗歌、散文等,先后在《山东青年报》、《未来作家》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当时张中海老师在临朐师范任教,他是国内有名的乡土诗人。我和刘建昌经常向张老师请教,每次张老师都耐心讲述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体会,给我们很大启发。
冯慧君老师当时在临朐进修学校任教,青年才俊,文采斐然,他写的诗歌和散文在全国各级报刊上经常发表。我们常向他请教,他总是热心指导。一次,在师范会议室召开文学座谈会,冯老师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刘建昌和我创作的作品,并叮嘱我们多读书,多积累,厚积薄发,坚持创作,必有收获。
记得1985年秋天,一天晚自习下课后,张中海老师把刘建昌和我叫到他宿舍,问我们是否有成立文学社的想法,我俩都异口同声地说很想成立,只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张老师说到,现在时机应该成熟了,因为有学校领导支持,学校内有一大批爱好文学的学生,现在成立文学社很有必要。让我们抓紧时间做好成立准备工作,并创办文学社期刊,初步定名为《原野》。
我们先确定了文学社人员,记得有八三级白文玉、马明忠同学,八四级刘建昌、陈强、贺严、窦培芬、姬光飞、王强一等同学,八五级赵云高同学,八六级孙秉明同学等,共十余人。接着在校内开展了文学作品征稿工作。诸事准备就绪后,在师范会议室举办了简短的成立仪式。会上,师范教导处主任张荣宪老师代表校委会对原野文学社成立表示祝贺,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原野》文学期刊登载的作品一定站位正确,要有趣味性、欣赏性。我被任命为文学社社长兼任主编,刘建昌为文学社副社长兼任副主编。
原野文学社成立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文学作品进行筛选修改,最后定稿20余篇。经协调,稿件交到学校教务处,由高老师负责打印,我负责校对。刘建昌撰写了期刊序言,美术老师冯益信设计了期刊封面。不久,《原野》第一期问世。除了赠送本校师生外,我们还寄给了其他文学社和有关报刊编辑部。记得我写的四首诗歌刊登在刊物上,其中《锄禾女》不久在县文联主办的《海浮文苑》上发表,《明天,我相亲》在《乡土诗人》刊物上发表。记得《原野》第一期出版后,我曾拿着刊物来到省文联大院,找到时任省文联副主席的苗得雨老师。苗老师是全国著名诗人,满头白发,和蔼可亲。他看了刊物后,对我们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并嘱咐要脚踏实地,搞文学创作不能有急功近利思想,要坚持不懈,要不怕吃苦。苗老同意自己为《原野》刊物顾问。
我们准备好《原野》第二期稿件后,因学校打印任务繁重,由我们自己刻板印刷。当时找了我们班写字比较好的瞿佃军、王强一、陈金华、潘文科同学刻板,编委会的几位同仁负责印刷。记得印刷装订完毕后,已是深夜,我们几位饥肠辘辘,幸亏提前买了方便面,各人泡了面,连汤带水吃下,那叫一个香。
以后又连续编辑印刷了2期《原野》,到1987年毕业,我们共印发4期。后来听说有一帮爱好文学的师弟师妹继续编辑印发,自己甚感欣慰,觉得原野这块文学沃土有人在继续耕耘,没有荒废。
岁月如梭,转眼已过四十年,当初的鲜衣怒马少年,已是花甲老翁。我于临朐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冶源中心小学任教,半年后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后一直在县直部门工作,现任县人大常委、监司委主任委员。工作之余,喜欢写点东西,基本没有间断。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500余篇,出版诗文集《倾听乡音》。自己决定,退休后要向我县文学前辈冯恩昌老师学习,冯老已90多岁,每天坚持写作。我觉得写作有两个好处,一是打发时光,不觉无聊,二是动手动脑,人不易老。
其他几位文学社成员,也是青春不再,年近退休。白文玉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杨家河初中任教,在当地成立了文学社,并创办刊物,期间刊登了我写的诗歌《高粱熟了》。他后来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发表了大量有分量的通讯报道等作品,官至副部长,后担任过乡镇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县政协副主席。刘建昌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营子初中任教,后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先后担任乡镇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现为副县级干部。才女贺严,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蒲沟初中任教,在《时代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不少力作,后考研成功,现为北京高校教授。姬光飞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师范附小工作,先后担任乡镇和县直部门领导,此君酷爱摄影,现为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写的游记散文,图文并茂,文字优美,圈粉无数。其他文学社成员,也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成绩斐然,不再一一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