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41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沂山碑(一)

  元大德二年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诏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元大德二年(1298)立。石灰石质。螭首龟蛛。通高322厘米。螭首高90厘米,碑身高188厘米,趺座高44厘米,宽96厘米,厚26.5厘米。该碑上半部分为蒙文,下半部分为漠文。漠文楷书,字径4厘米。圭额篆“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诏”,3行,字径8厘米。碑阴为“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感应之记”,马让撰文,张德贞书丹。正文楷书,字径3~3.5厘米。碑阴圭额篆“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诏”,3行,字径8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清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十二,清光绪《临朐县志》卷九,民国《临朐续志》卷十七有着録。碑阳用蒙、汉两种文字记载了元大德二年元成宗敕封五镇的诏书,其中提到敕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碑阴记载,元大德二年元成宗遣使敕封东镇沂山,时当亢旱,使至雨降,灵应如响,故立碑以记其事。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三代以降,九州皆」有镇山,所以阜民生、安地」德也。五岳四渎」,先朝已尝加封,惟五镇之祀」未举,殆非敬恭明神之义」。其加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闇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仍勃有司嵗」时与岳渎同祀,着为定式」。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大德二年二月日」宝」。(以下碑阴)

  元大德二年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诏碑
  兹诏示,想宜知悉」。
  大德二年二月日」宝」。(以下碑阴)
  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感应之记
  府学正马骧,张德贞书」。
  《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是则沂山为东之巨镇尚矣。以其能阜民生,安地德,祷而辄应,桑钦《水经》谓之小太山是也。历代圣王莫不祀事」。国朝大德二年」,圣天子修五镇之祀,致敬恭明神之义。由是」诏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间山为“贞德广寜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仍」勃有司崴时与岳渎同祀,着为定式,遂」遣使分封」。上谓:交拎神明,择朝臣老成慎重清望素着者,俾充是选。乃」命必阁赤扎刺儿歹那怀、朝列大夫治书侍御史冀德方封东南二镇」。诏达益都,于时境内方以亢旱为虞,诘旦驿报至,宣慰使司官宣慰使塔察儿中,奉同知叶儿威里、广威副使潘朝列率诸僚属出郭敬迓间,油云」迁兴,随车之雷雨大作,黄童白叟熙熙然以为」德音之降,至诚感神之所致也。越翌日开露,天朗气清,遂具祭品抵山下。又翌日,将事之夕,月星明概,五鼓既作」,二天使斋庄竭于东镇之祠,宣读」诏书,以锦幡二、白金香盒一为奉神之仪,羊一、豕一为祭神之具。行礼甫毕,有顷,阴云四合,雨复继作,咸谓」使得其人。克致」临轩之命,神监昭达,捷拎桴响者如此。昔汉武帝封泰山,白云起封中,曷若我」国朝皇华之使甫临,甘澍为之丕应,方之白云,兹为实惠。然则谓之小太山,信不诬矣。时本路官监郡真不花、推官韩礼、知事邵蔚等,祗奉」天使与祭祠下,靓兹盛事,谨勒」诏文于石,以尝我」圣天子敬恭明神之义,仍记实□于碑阴,以表神休之灵应云」。
  大德二年月日临朐县司吏滕□,主簿兼尉陈良,县尹张璘,达鲁花赤长兴,本路史张德贞,府吏季荣祖、郭景良、许思贤」。
  承务郎益都路总管府推官韩礼」。
  承直郎益都路总管府判官兼管本路诸军奥鲁常恒」。
  奉直大夫益都路总管府治中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沙合不丁」。明威将军同知益都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赵庸」。
  定远大将军益都路总管府副达鲁花赤总管本路诸军奥鲁润伯」。
  少中大夫益都路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木撒」。
  朝列大夫益都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管内劝农事
  真不花」。
  总府监造前録事同判官王润,本路石匠提领卢铸、曹碧,本县作头彭端、樊就刊」。

  元至大四年临朐县达鲁花赤祭春记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元至大四年(1311)立。石灰石质。高68厘米,宽76厘米,厚22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5厘米。碑阴楷书,字径1.5厘米。碑体边缘残缺,剩余文字基本可以辨认,碑阴文字漫滤。清光绪《临朐县志》卷九、民国《临朐续志》卷十七有着録。碑右上角有“榆山孙石泉」、曹世□梅立」,口二十八年春正」竭」"题记,书体与正文不一致,疑为後来所刻。该碑记载,临朐县达鲁花赤马合麻,曾於元至大四年春至沂山东镇庙祭祀元德东安王,并立碑以记其事。碑阴为钻美沂山百丈崖瀑布泉诗文,其中提到了刘奎、完顔古堂、胥从简、刘瑜、刘泽之等姓名,据《东镇沂山志》卷四记载,胥从简曾於金承安年间(1196~1200)作《东镇庙神应记》,所以,碑阴诸诗文极有可能为金代所刻。
  临朐县达鲁花赤祭春记
  伏念马合麻,临事辣迂,忝居骈邑。九在守土之官」,必有祭」神之礼。兹因祭春之日,用豕一,酒殽清洁,率领」僚吏人等,祭于」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祠下。以
  苔」神圣之佑。刻石于此,以表守土之责。谨记」。至大四年十二月二十有一日立石」。
  进义副尉益都路临朐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马合麻」。临朐县儒学教谕张简」。
  本县俸吏杨郁」。
  执事人李从善、赵克忠」。礼生王良、王文宝」。
  知庙道士时道信,首领口□」。社长吴德□,石匠作头王用」。(以下碑阴)
  (上残)不数里许,山秀拔而高竣,上有飞泉涌出,旧」□口口口也。近……」(上残)资田,旧云百丈崖如目□之者,知其有泉,或未之睹者,焉知其有泉耶?如……」(上残)飞泉百丈崖□,见与未见,皆知其山水兼丽,不亦可虚,衆宾皆服其明。仆谓」:(上残)平较人物优劣,檗可知矣。因得鄙诗二章,以述其事迹,且纪其崴月云」。
  兵马都总管判官兼提举学校常平仓事飞骑尉赐绯鱼袋刘奎」。
  □□口□□□壁,万斛明珠落玉盘。脉脉津流增石润,潇潇爽气逼人寒。世间安得龙眠手,写(下残)」(上残)古,二字新添得十全。山色接蓝如转好,瀑光摇练倍增鲜。从今壮观东陲景,万(下残)」(上残)玉带。光浮旭日漾金盘,声喧万壑怒雷震,点散满空晴雨寒。胜侣卢山絶妙处,不(下残)」(上残)乐,宜茶宜药味兼全。松风飘处声尤急,海月临时色倍鲜。妙思发扬明秀景」,(上残)泉百丈崖。
  有诗四章,非止咏其山水之美,盖要发扬」(上残)人知其胜境,游历者益多,可不谓贤而明也?
  辄吕」(上残)□郎王」(上残),勿避深山路屈盘。饮海四时虹气爽,畏人千尺剑光寒。幕中宾述诗非悪,(下残)」(上残)胜,十分明秀得天全。银河挂壁声何怒,雪浪翻空色更鲜」。
  (上残)口提举常平仓事上护军金源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佰户完顔古堂题名」。
  (上残)可秀,所谓沂山者,实东泰之巨镇也。山有神祠,今封为东镇」(下残)向西循山而行,出入巨石间,皆鸟径兔道,仅通人迹。不五六里,山势延折,巨崖峻起,突入」(上残)□崖者也。崖上有瀑泉飞下,流珠迸玉,散在苍崖石壁间。其泉脉清冽,虽六月暑不能到」(上残)□敬竭东镇。祠毕,暨幕府衆宾得遂游览,既而欺曰:兹崖旧号百丈,而不及泉,使崖巅」(上残)□矣。因加二字,目之曰“飞泉百丈崖”。总判奉直先生首出绮句,同漕文林继续其韵」(上残)窃吕事之轻重,一檗诸人,非」
  (下残)明焉。能续“飞泉”二字吕为兹崖之壮观,非总判同漕二先生之佳什焉?能读」□发品泉之辉光也。仙尉忠武好古君子乐道人萧因,勒匠吕铭诸石,庶传之不朽云」。
  □一月初五日终场进士胥从简跋,太学生刘瑜篆额,府学生刘泽之编」。
  □口骑尉权县事完顔克信立石」。

  元皇庆二年脱欢、蔡文渊昭告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元皇庆二年(1313)立。石灰石质。高38厘米,宽68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三、清光绪《临朐县志》卷九、民国《临朐续志》卷十七有着録。该碑记载,元皇庆年间大旱,元仁宗派遣脱欢、蔡文渊致祭於沂山东镇庙,昭告於元德东安王,祈求除灾难,降雨泽,保平安。
  维皇庆二年崴次癸丑二」月辛酉朔越二十有一日」辛巳」,皇帝敬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脱欢、翰林待制承直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蔡文渊」,谨以香币、醴齐、洁牲、柔毛」、刚鬣、粱盛庶品,昭告于」东镇元德东安王。顷以旱」瑛,自秋徂冬,方春载阳,雨」泽尚闷」。惟神显德,作镇于东,却诊」导和」,神其终惠。尚」餐」!
  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管内劝农事耿元祚」。
  宣授圆明真静纯德大师东镇提点梅道隐」。进义副尉临朐县达鲁花赤马合麻」。
  神第慌泽晚束刚祥夫数辛开维神高目筑蹴以跳遣已
  官制士生蔡承荣

  元延佑六年残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元延佑六年(1319)立。石灰石质。碑仅存残片,残高52厘米,残宽33厘米,厚19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厘米。碑阴题名楷书,字径2.5厘米。文字基本清晰。
  (上残)
  益都路教授单思明撰」。
  (上残)□降」(下残)山大川五岳四渎」(下残)祀典者国家嵗时致祭岂曰文具而已夫(下残)於祭方今国之口□礼亦尚矣郊祀天地(下残)□口二月初十日」(下残)□德大夫大口口卿臣迷只儿承德郎崇文(下残)口口楮任伯贾率领府口将仕郎益都(下残)。
  (以下碑阴)
  (上残)口也是日昧旦有(下残)。
  (上残)延佑六年春三月二十八日(下残)。
  (上残)位下。
  必阁赤差监(下残)。中惠大夫同(下残)。圆明真静纯(下残)。进义校尉□(下残)。
  益都路(下残)。临朐(下残)。
  府吏刘温(下残)。

  元至治二年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庙神佑宫记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元至治二年(1322)立。桑居敬撰文,廊道顺书丹并篆额。石灰石质。首残,蛛座。残高150厘米,宽71.5厘米,厚19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厘米。除碑首残损外,碑体基本完整,碑阳文字清晰,碑阴文字漫滤。清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十三,清光绪《临朐县志》卷九,民国《临朐续志》卷十七有着録。该碑记载了元大德二年封赠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之事,并提到了太虚宫、东安王庙、神佑宫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官的更换。同时,还提到元至治二年时,东镇庙庙産四至。对於研究元大德至至治年间东镇庙之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庙神佑宫记
  崇真明道大师本宫上院太虚延毒宫玄坛提举鄜道顺书并篆」。
  古之帝王,尊临万邦也。其拎天地山川之神,致祭为先。黄帝尧舜以及三代,継自汉唐以来,柴望秩祀,偏于群神,代有之矣。惟今」大元」圣天子,其拎区宇群祠,无不输其诚,海岳渎镇,嵗乃遣使,尤致恳焉。至拎」东镇沂山,拎大德二年」,御位下必赤及御史台官钦赍」诏书」御香,封赠」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之庙号。祀奠礼毕,读视天宝、大安等故碑之文,有曰:庙之右神佑宫者,乃知庙道士参礼之所也。庙之左馆」驿者,乃祭者宿斋之处也。又有赔庙之地四至:东至义道约叁里,南至大岭约叁里,西至黄泥户洞约贰里,北至凤凰岭分水流处」为界。知庙道士传度师杨道全立石。是时,道録梅公,依奉」御使台官之命,选保到太虚宫提点,张德头可知本庙事。拎大德三年己亥二月内,掌教大宗师真人给降刘付张德头,充」东镇沂山神佑宫提点句当,知」元德东安王庙事。其人任内,建三门,复隐殿,补神像,又拎庙右因其旧址重修神佑宫,以彰先辈之仪范,乃其诚也。无几,德头仙逝」矣,太虚宫提点唐志迁摄管其事。在後,梅公道隐拎至大二年己酉、延佑三年丙辰,两经」宣授圆明真静纯德大师、本路都道録、东镇太虚宫提点,经今积有其年。如公之遵」上命,敬」庙神,比之曩时倍加厚矣。今奉」上重修,庙宇更张,庶事又为一新。予尝思之:至诚者,动物之本。物动者,至诚之徵。诚之动物,理固有之,未有物动而诚未至者也。今」圣天子不以千里之地为远,遣使而来,修庙宇,降」御香,嵗乃源源而不
  沂山·9·
  绝,待神之诚,可谓至矣。神之报」国也,宜如何哉?况乃神佑宫之羽士,肃恭祈神,賛佑」圣朝之福祚亿万斯年,无有穷已。抑神佑宫,赖夫」圣朝之余庇,亦岂绵绵之余庆者哉!以是之故,提点梅公来请其文以传不朽,予乃喜公之诚,不得而辩,故书之。
  时至治二年嵗次壬戌」季秋中旬八日,前益都路儒学録桑居敬记,安和明德通妙大师、东镇庙神佑宫住持提点王道融立石,石匠作头王用、杨泉」。
  (以下碑阴)
  □□口口口」,□口口口」,口弘教大师姜君明□大师益都路道録两宫提点周」真人,渊静洞虚大师益都路道门提点王志朴」,玄门大师武君洞虚大师本宫提点曹志明」,明道大师提点道全口□大师口口口道隐」,中玄大师本宫提点赵志元」。
  阔然明素大师本宫提点杜道方」,渊贞明静大师本宫提点张道珪」,玄通大师□口口口路道録张道亨」,中玄义妙大师本宫提点唐志迁」,□口□□口口□□
  道隐」,□口大师前□口口口□□口」,明贞大师知东镇庙事本宫口张口」,□明大师般阳路道録王□口」,口口统德大师提举魏道真」。
  尚达卿,□口张元。
  本县耆王恕同妻季氏。
  福山县典史,男五瑗,弟三珪。
  中政院典吏王泽,安丘县吴总领。益都县弓首头目全称,弟仝显。
  东镇知观刘道源。
  本宫副宫赵道义、田福堂。
  □口口□□口道□、林庆童。
  □道隐宫□口口口口□王道融,本宫知观□玄信。
  通□然素大师益都路道提点兼本宫提点□口范和童。
  明达大师本宫知宫宣道和、韩德童。北磨知观洪德广,张云童。
  本宫副宫孙道信。本庙知观李道成。
  益都路临朐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燕只奇歹。
  元至治二年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庙神佑宫记碑
  承事郎益都路临朐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李嘉。
  将仕郎益都路临朐县主簿刘瑟。
  典史任汝楫,司吏李德泽、王直内、李士良、吴克让。石匠作头杨仲刊。
  益都县提领张旺、李聚、李□。章丘县毕希鲁书丹校尉刘口。
  般阳路经历毛鹏翼、赵玖、周兴、高珪、吴口。大関店王三公、王兴、王成、于三公、弭三。
  戴小二、郑大、赵大姐、徐用、贺大。
  刘作头、高林、吴大、戴和之、张文、季口。刘源、吴四、丁四、周小大、丁局、张□。
  张德山、尹义、李大、王才口□口。
  提领孙头,男孙德,屠正三,陈兴。
  上蒋峪社长张乂、张德、静达、李口。运粮千户杨存同妻王氏、陈社。
  三王庄社长王兴、王荣楝口口大口口。
  祝林妻马氏、王四、李元、张山、李泉。
  院□峪李成、阴阳提领王聚、贾桓、贾□。贾旺、南雨、南辛、南润、孙成、徐成。
  段宽、呼元进、问仲和。板峪陈川、马良甫。
  小関店阴阳万提领。
  李让、张旺、张仪、牛益。
  蒋峪店提领李德、刘青甫。百户田大公、百户田兴。

  元代残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立碑时间不详。石灰石质。残高39厘
  米,残宽40厘米,厚14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5厘米。碑仅存左下角残片,但文字清晰。该碑立碑时间虽残损,但其中提到道士侯玄信的名字,因该名曾出现於《元至治二年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庙神佑宫记碑》,以此知该碑为元碑。
  元代残碑
  伽八徵」(下残)太宇廓明星文炳耀」(下残)呜呼大祀举而神人」(下残)元元幽
  賛」(下残)口顿首拜手谨识」(下残)刘俊德,通事口口海牙」(下残)□县吏李至善、王允、李俨」(下残)中、冯敬直、宗本」(下残)宣道和执事彭腾霄、王士能」(下残)。
  (上残)提举侯玄信,提领张德□」。(上残)匠作头梁□……杨子诚」。

  元致和元年刘瓒、胡居佑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元致和元年(1328)立。石灰石质。高35厘米,宽60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5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五,清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十三,清光绪《临朐县志》卷九,民国《临朐续志》卷十七有着録。该碑记载,元致和元年春,泰定帝派遣刘瓒、胡居佑代祀东镇庙。礼成,刘瓒即兴作诗一首,胡居佑依韵唱和之,并立碑以记其事。

  元致和元年刘瓒、胡居佑诗碑
  集贤都事刘瓒文瑞」:
  天香捧出」九重宫,胆骑腾奔迅若风。万」叠奇山供眼底,一方雄镇壮」齐东。葵倾丹烟臣遵」命,柴望精诚」帝降衷。祀事代修何所祷,太平」嘉兆是年丰」。
  益都府尹致严胡居佑彦承」:
  宝炷遥颁下」帝宫,星轺玉节翼高风。守臣倾慕瞻」天北,民物熙和彻海东。万国欢愉歌」圣德,一诚恭恳出」宸衷。婷看率土露霖雨,使者归」朝説嵗丰」。
  致和改元春三月之吉」。
  上遣近侍臣□□集贤都事刘承直,钦赍」御香,代祀于」东镇元德东安王之祠。是月开八日礼成,刘」君作诗以纪之,时与祭土臣大尹胡君」,用前韵以和之。夫二公者,皆」昭代之鸿儒,高材大德之士也。玩其赓酬」,雄章杰句,雅淡清新,真一时之絶唱也」。纪诸贞石,以示不朽」。益都路儒学正刘希□」。

  元至顺三年东镇代祀记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元至顺三年(1332)立。石灰石质。残高66厘米,残宽77厘米,厚17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厘米。额题“东镇代祀记”,楷书,单行,字径9厘米。碑仅存首部残片,且文字漫滤。由残存文字可知,该碑记载了元至顺三年皇帝遣使代祀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庙之事。
  伏惟」皇元开辟以来(下残)」列圣□口口山口口□口(下残)1钦天统□至德成□口孝□(下残)」□朕之礼特遣廷臣嘉议(下残)」成口口口口邸怯口必阁赤(下残)」御香金幡银盒币楮分祀诸(下残)」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祠下口(下残)」口敦武校尉临朐县达鲁(下残)」雍□口口罔不严备礼行之(下残)」致嵗豊民衆之庆岂有不应者(下残)」上意安能口口口明既祭之祠口口(下残)」元德东安王口兹□口雨场时若(下残)」皇元口口绵延万□矣。呜呼懿哉(下残)」。
  时至顺壬申夏五月朔□(下残)。承德郎益都路判官(下残)」。
  武□口临朐□(下残)」。

  明洪武二年敕祀东镇庙记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洪武二年(1369)立。石灰石质。残高142厘米,宽83厘米,厚16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2.5厘米。额篆“□祀□镇□记”,3行,字径7厘米。碑右侧文字楷书,字径2厘米。碑左侧文字楷书,字径2厘米。碑额上部残损,碑体斑驳,下部残缺,右侧文字局部受损,剩余部分文字尚可辨认。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四有着録。该碑记载了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遣金斗辅代祀东镇沂山之事。
  勃祀东镇庙记
  洪武二年春正月有四日,章臣来朝」,皇帝若曰:“朕自起义临濠,率衆渡江,宅于金陵,每获城池,必祭其境内山川。拎今」十有五年,罔敢或怠。通者,命将出师,中原底平,岳渎海镇,悉在封域。朕托」天地」祖宗之灵,武功之成,虽藉人力,然山川之神默实相予。况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礼秩尊崇,朕何敢违拎是。”亲选敦朴廉洁之臣,赐以衣冠,俾斋沐端竦以」俟。遂以正月十五日,授祝币而遣篱臣斗辅,承」诏将事,唯谨□二月十二日祭于」祠下,威灵歆恪,祀事孔明,碧石文,用垂悠久。惟」神丰隆磅礴,静主东方,典礼既崇,纲维斯在,尚期保安境土而福泽生民,是我」圣天子之所望拎神明者,而亦神明祚我」邦家之灵验也。是年二月十二日臣金斗辅谨记」。
  明洪武二年敕祀东镇庙记碑怀远大将军守御青州卫官指挥
  使司同知臣叶大旺」。
  □中大夫青州府知府臣张思问」。昭信校尉百户臣管进」。
  承事郎济寜府同知沂州事臣贝公远」。
  承事郎青州府临朐县知县臣陈栋、典史杨奎」。将仕郎青州府益都县丞臣陈观」。
  使从翟思德,太虚宫守庙道士王德祚、邹德明,石工梁仲德刊」。(以下右侧)
  东镇庙……仰临朐县典守人」等,钦慎收箴,昭用永久,毋得损失,致取罪愆。景泰三年四月」吉日,青州府题」。
  (以下左侧)
  □□城振武卫指挥使金昭勇、父斗辅,钦奉」圣旨,赍宝香代祀于」东镇东安王
  □,口礼毕,伏靓」圣像,口发心喜舍唐」口壹顶,铜钱陆仟文,选拎三月初二」壬寅,命工□记」。

  明洪武三年明太祖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洪武三年(1370)立。石灰石质。螭首龟蛛。通高679厘米。碑首高166厘米,宽220厘米;碑身高398厘米,宽202厘米,厚34厘米;蛛座高115厘米,长432厘米,宽235.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7.5厘米。额篆“大明诏旨”,2行,字径30.5厘米。碑阴题名楷书,字径3.3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清康熙《临朐县志》卷四有着録。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去除岳镇海溃诸神封号,仅称某某之神,该碑碑阳所刻,即为明太祖去除岳镇海渎封号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惟为治之道,必本於礼。考诸祀典,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於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於」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至如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宜。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借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後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後世,非有功於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於理为当,用称朕以礼祀神之意,所有定到各各神号开列于后」。
  ——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
  —-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间山之神」。
  ——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中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各处府州县城隍:称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县城隍之神」。
  ——历代忠臣烈士:并依当时初封名爵称之」。
  ——天下神祠:无功於民不应祀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
  於戏!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同,其分当正。故兹昭示,咸使闻知」。洪武三年六月日」。
  (以下碑阴)
  青州左卫指挥使司」:
  怀远大将军同知青州左卫指挥使司事叶大旺」。
  宣武将军佥青州左卫指挥使司事阳兴」。
  武略将军青州左卫指挥使司镇抚王镇」。
  武德将军青州左卫正千户余振」。武德将军青州左卫正千户远真」。武德将军青州左卫正千户张翔」。武略将军青州左卫副千户尤俊」。武略将军青州左卫副千户焦德」。
  将仕郎青州左卫指挥使司知事吴直」。
  将仕郎青州左卫指挥使司知事霍时举」。
  青州府」:
  □中大夫青州府知府张思问」。朝列大夫同知青州府事詹玉」。承直郎青州府通判徐石磷」。
  将仕佐郎青州府知事刘公茂」。
  青州府照磨□口口」。临朐县」:
  将仕郎青州府临朐县丞曾一德」。
  将仕佐郎青州府临朐县主簿林士曜」。青州府临朐县典史杨奎」。
  省委督工官弘州判官宋克信」。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九日立」。
  字匠梁仲德、彭稳」。

  明洪武九年敕修东镇庙记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洪武九年(1376)立。石灰石质。圭首。高140厘米,宽79厘米,厚1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1.5厘米。额篆“勃修东镇庙记”,字径7.5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漫滤。该碑记载了明洪武九年重修沂山东镇庙之事,并附参与其事的地方官员题名於後。
  动修东镇庙记
  夫岳镇海……」国口口口口口不可口口□有虞望秩以来历代相口□不口口今我」圣天子口口口口万邦……」口口……」圣口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诚往东镇沂山口口□口阳……」可就门……四月初二日昧……」面谕再三即令上道臣宗谈受」命以来,夙夜祗惧,弗遑寜处。是月既望日,驰期至东镇沂山,沐浴□成□十日同临朐县赵原亨□吏口口一同渇庙」口口稼退而谓县丞曰:□歆与非常之工□求□非常□林□可更新今庙宇年口口口□易□□神□口之□□神」起倩人人前後计三百余名季令信实人田世宽享口□领口昕木□□造博□余曰今口理事口工力不敷仍今」□庙□灵星门周□口口口四月二十日临朐县主事异文口公造回造东镇□口口口洪间默事有条理工吏莫」曰今二力植完文得人口口之事可□矣乃今水陆李氏□□□香亭西口三门次及正□口烟始工于十月之初口」大小口口二十有五条柱□一十人拾挑一石一口一□□大小六口二门口三百祭口口张短一十六□六□口口口」八十口及芝神封三门口口门口口六弘初上四增杳五丹事修吏□亭□舍守府镇庙□二十有空间于是□者兴□」飞□口□丹碧辉叹镇□工交□兴□□四雄何正题哉!初成之日,主簿吴文本口子前曰:今事切落成,诸先生□其」庙宇鼎新,山川涯丽,实我」口天子辰秉敬」元之盛也。谨沐浴焚香,再拜稽首而言曰:花□上命□来新东镇□口所宫为□惟德是口口鸟二□二口寺事指挥□口□业业□厚□或道□本庙既起口神人胥」皇□口口宫□矣。
  洪武九年十一月二十又五日口口谈种口」。□口官口宫郎青州府临朐县丞赵原亨」。
  □终口□勃授青州府临朐县主簿吴文本」。青州府沂水县典史张守忠」。
  信实人:韩首、郭□、李□初」。
  木匠作头:高林、口吉、夏通、顾□、刘兴」。画匠作头:张道口、白希道、李口。
  □匠作头:王口、刘口、曲口」。

  明洪武十年陆亨、王守静、丰继宗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洪武十年(1377)立。石灰石质。高149厘米,宽81厘米,厚20.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3厘米。碑额部分残损,剩余部分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开国功臣陆亨、道士王守静、丰继宗代祀於东镇沂山之神,并立碑以记其事。

  明洪武十年陆亨、王守静、丰继宗代祀碑
  维洪武十年嵗次丁巳八月丁未朔初二日戊口」,皇帝谨遣吉安侯陆亨,道士王守静、丰继宗,致祭于」东镇沂山之神」。曰:荷」上天」厚土之眷命,蒙」神之效灵,以致平群雄、息祸乱,君主黔黎拎华夏统控蛮夷。拎今十年,中国康寜。然拎」神之祀,若以上古之君言之,则君为民而祷,载有春祈秋报之礼,拎斯之祀,有望拎」神而祭者,有狩拎所在而燎瘗者。今予建国以来十年,于兹国为新造,民为初安,是不」亲临所在而祀」神也。特遣开国功臣陆亨,道士王守静、丰继宗,以如予行,奉牺牲祝帛拎」祠下,以报效灵。自今以後,嵗以仲秋诣」祠致祭,惟」神鉴之。尚」响」!
  陪祭官:承直郎青州府通判臣杨贵谦」、知济南府沂州事臣杨肤仲小、青州府昌乐县丞臣张与、临朐县主簿臣朱邦彦」。

  明永乐四年吴宗显等致祭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永乐四年(1406)立。石灰石质。残高144厘米,宽83.5厘米,厚13.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厘米。额题“□制□文”,2行,字径10厘米。碑首部残损,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永乐四年,明成祖因征安南事,派遣道士吴宗显、监生张初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祈求神灵赐以鸿庥,潜消瘴瘸,大振兵威,早灭渠魁,永安遐壤,并附陪祭官题名於後。
  维永乐四年嵗次丙戌七月戊子朔越二十日丁未」,皇帝遣道士吴宗头、监生张初致祭于」东镇沂山之神」。曰:昔者奸臣讲祸,屠害诸王,以及於予。予不得已以兵自救,赖」皇天眷佑」,岳镇海渎效灵」,获定内难,遂安」宗社。爰自即位以来,休养黎庶,普天率土,均视同仁。今安南贼人黎季声及子黎苍,骄盈凶悖,屡犯」边疆。首侵思明府禄州等处地方,予为宽容,不肯兴师问罪。但遣使取索,黎贼巧词支吾,所」还之地,多非其旧,还地之後,复据西平州,逼胁命吏。又侵寜远州地方,占管人民,杀虏男女」。边境之人,数年之内,罹其荼毒,岂可胜言?况安南之人,受其祸害,不遣一家,占城之地,被其」劫掠,已喻数嵗。数遣人告谕,冀其改过,罔有悛心,益骄益盛。予为天下之主,恭」天成命,安忍坐视民患而不之救?今特命将出师,声罪致讨,实出予之所

  明永乐四年吴宗显等致祭碑
  不得已,心在救民,岂敢用」兵?尚念兵士远行,离其父母妻子,山川险阻,岚瘴郁蒸,跋涉劳勤,易於致疾。予惟念此,深用」不寜,万冀」神灵,鉴予诚烟,闻于」上帝,赐以鸿庥,潜消瘴瘸,大振兵威,早灭渠魁,永安遐壤。今年七月十六日兵行,特遣人致香币牲」醴,先诣」神所谨告。尚餐!
  (以下碑阴)陪祭官」:
  承事郎临朐县知县张达」。
  昭信校尉镇守穆陵関百户刘配」。
  临朐县儒学教谕张友信」,训导苏兴」。
  署穆陵関巡检司事司吏姬口」。督学训科黄□文」。
  阴阳训术李□」。僧会司口口口」。道会司口口口」。
  石匠作头蒋奉口」,石匠李弘」。

  明宣德元年黄福致祭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宣德元年(1426)立。石灰石质。残高154厘米,宽82厘米,厚17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5~3厘米。额题“□制□文”,楷书,2行,字径7~8厘米。碑首部残缺,曾断裂为四块,部分文字因此而受损。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派遣工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黄福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以祈福求安,并立碑以记其事。
  □□德元年嵗次丙午二月乙丑朔十一日乙亥」,□口口口□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黄福,致祭于」东镇沂山之神」。曰:惟」神表正东土,奠安民物,条賛之功,国有赖焉。兹予嗣位之初,特用祭」告」,神其歆格,惠我邦家。尚」响」!
  宣德元年三月初二日」。
  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工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黄福」。
  陪祭官」:
  中顺大夫青州府知府□口口」。
  明威将军青州左卫□口口口口□青州府青州口口□口□□」。
  □口□郎临朐县知县□□□□」。
  青州府儒学训导杨□口□口」。
  临朐县儒学教谕陈旻、青州府□口口口□口口□口□」。
  穆陵关巡检司巡检□口口」。

  明正统元年车逊致祭残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正统元年(1436)立。石灰石质。圭首。碑现存首部及中部两块残片,首部残片高39厘米,宽73厘米,厚18厘米。中部残片高65厘米,宽80厘米,厚18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厘米。额题“御制祝文”,楷书,2行,字径10厘米。两残片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

  明正统元年车逊致祭残碑
  (上残)月丁卯朔十五日辛巳」,皇帝遣(下残)」东镇(下残)」曰(下残)」神奠(下残)神化(下残)神歆(下残)。
  (上残)给事中车逊」。
  (上残)官照磨高节」。
  (上残)官经历刘恒」。
  (上残)县知县任荣」,典史董信」。
  (上残)□学教谕李逊,税课局大使宋瑄」。
  训导刘达,道会司道士王道延」。
  监生冯旻,守庙道士李夀真、李元真」。
  (上残)执事生员宋翔、黄循、李志、赵俊、续端、辛达、傅良、贾贵」。
  陈端、尹正、倪真、张达、史瞻、许佐、梁善、蒋栗」。
  王忠、蒋钦、刘观、彭昂、李贤、张恕。
  石匠作头蒋奉立石」。

  明正统二年任荣祭告残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正统二年(1437)立。石灰石质。残高132厘米,宽93厘米,厚10.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厘米。碑仅存三块残片,且文字漫滤。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正统二年,皇帝曾遣临朐县知县任荣祭告於东镇沂山之神,以祈福求安,其中提到当时东镇庙的守庙道士为李毒真。
  (上残)庚寅朔十五日甲辰」(下残)告于」(下残)谷长育兹惟厥时颛冀」(下残)嵗丰穰以榖黎庶尚」(下残)。
  主簿傅梁(下残)」。
  教谕李逊(下残)」。
  训导刘达、赵(下残)」。
  巡检安翥,道会司道士蒋□深,守庙道士李夀真」。
  监生口□,□生张敬」。
  执事生员:宋翔、尹正、续端、李恪、张恭、潘嵩、武功、徐浩文、蒋钦、史瞻、辛达、刘润、张弘毅、□颐、李顺、贺胜、黄循、彭口、丘岳、庄荣、赵温、张□、陈高、王瑀、司典、杨弘、井涌、孙寜、张喜、陈(下残)。
  石匠蒋奉刊」。

  明正统九年杨鼎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正统九年(1444)立。石灰石质。圆首。残高149厘米,宽77厘米,厚14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厘米。额题“御制祝文”,楷书,2行,字径7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正统九年,明英宗派遣翰林院编修杨鼎祭告於东镇沂山之神,祈求降雨以济群生,并附参与其事的官员题名於後。
  明正统九年杨鼎代祀碑
  维」正统九年嵗次甲子四月庚辰朔二十四日癸卯」,皇帝谨遣翰林院编修杨鼎祭告于」东镇沂山之神」。曰:予奉」天育民,愧凉于德,致兹久旱,灾及罩生,夙夜省躬,中心倦切1。神司方镇,忧悯谅同,雨农以时,宜任其责。特兹致祷,尚冀感通」,弘布甘霖,用臻豊稔,匪予之惠,时乃」神庥。尚」享」!
  正统九年五月初九日立」。陪祭官」:
  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賛治尹王裕」。
  中顺大夫青州府知府孟迪、奉议大夫同知曹琳」。
  临朐县知县宋济,县丞宋信、主簿孟淮,儒学教谕李俞」、训导宋徵等」。

  明景泰元年仪铭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景泰元年(1450)立。石灰石质。高56厘米,宽92.5厘米,厚13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5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该碑记载,明景泰元年,明代宗遣礼部左侍郎仪铭代祀东镇沂山之神,礼成之後,仪铭赋诗两首以记其事,时任青州通判周韶刻石以垂永久。
  明景泰元年仪铭诗碑
  两袖天香出」禁宫,星轺到处振清风。举头」红日瞻还近」,拧目白云望」转东」。圣主祀神隆古典,小臣将」命秉丹衷。礼成三献无他祝」,只愿民安嵗屡丰」。
  又」:
  九天颁祝币,千里致虔诚」。圣主崇严祀,山川为效灵。雨场」资下土,惠泽利草生。默相」功非浅,邦家赖永寜」。
  因和前人诗韵,偶」成五言律诗一首,非敢」言诗,聊以遣兴而已」。皆景泰元年二月初」十日」。
  礼部左侍郎东莱」仪铭书」。青州府通判金华周韶勒石」。

  明景泰四年戚澜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景泰四年(1453)立。石灰石质。高142厘米,宽70厘米,厚16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厘米。碑阴题名楷书,字径2.5厘米。碑左下部残缺,碑阳文字清晰,碑阴文字漫滤。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景泰四年,明代宗派遣翰林院编修戚澜致祭於沂山东镇庙,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并附参与其事的官员题名於後。
  明景泰四年戚澜代祀碑
  维景泰四年嵗次癸酉七(下残)」,皇帝谨遣翰林院编修戚澜以(下残)」东镇沂山之神」。曰:国以兵民为本,兵民以食为(下残)」方秋,百榖将实,重以漕运方殷,雨泽(下残)」民所望畴当副之。夫朕为国子民,而」神为民扞患,实皆」天职,然有司存。朕所能为,岂敢畏难拎朝夕」;神之易举,讵可辞劳拎指麾。沛膏雨以作豊年,助顺流而」为通道。愿有祷也,冀无负焉。谨」告」。
  (以下碑阴)
  青州府知府张助、通判曲献小府学训导张敏」,益都县儒学教谕周文」,临朐县知县陈安」、主簿陆广」、典史锺兴」、儒学训导邓勉」、穆陵关巡检关瑛」、阴阳学训术刘恕」、道会司道会刘得芳」,执事生员」鹿麟、张恕、庄荣、□口」、赵篮、高夀、张□、刘永、程伦、马微、程鹏、房宏」,府吏赵整、张岱」,县吏王端、□口」。
  明景泰五年李宗周致祭残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景泰五年(1454)立。石灰石质。残高92厘米,宽76厘米,厚17.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5厘米。碑上半部分残缺,仅存下半部分,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立碑时间残损,查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始知该碑为明景泰五年李宗周致祭碑。
  明景泰五年李宗周致祭残碑
  (上残)辛亥朔十五日乙丑」(下残)斋捧香帛以牲醴致祭」(下残)田畴阙雨,发生罔赖,朕心恻然」(下残)方,冀此雨场寒燠时否在」(下残)泽,民物享阜安之福」(下残)之仁,专俟感孚,以慰恳祷。谨」(下残)。
  (上残)五月十五日立」。

  明天顺年间残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天顺年间立。石灰石质。残高60厘米,宽77厘米,厚11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厘米。碑现仅存下部两块残片,文字清晰。该碑因仅存残片,故立碑时间不详。但清光绪《临朐县志》卷十一《秩官表》提到,明天顺年间白璧为临朐知县,陆广为主簿,贾暹为巡检,锺兴为典史,而且还明确提到以上根据明天顺元年东镇庙碑。由此推测,该残碑极有可能立於明天顺元年。又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收有明天顺元年张瑾致祭碑,该残碑很可能为张瑾致祭碑。
 
  (上残)陪祭官: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经历石鼎」。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照磨李仪」。
  青州府知府张助」。
  青州左卫指挥使王耀」。
  临朐县知县白璧小主簿陆广」、典史锺兴」。
  □口生员:蒋口、口恭、庄肃、程祯、刘钧、李斌、李聪、高昇、崔□、顔溥、井茂、郝鼐。
  穆陵关巡检贾暹。
  县吏:胥教、刘恂、吴剑、王圮、邓郁、张钦。
  道士:姜志先。石匠:丁敬、殷智、梁英、李雄。

  明成化元年李木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元年(1465)立。石灰石质。残高166厘米,宽93厘米,厚20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5厘米。额题“□制口文”,楷书,2行,字径10厘米。碑阴正文楷书,字径2厘米。碑首残缺,剩余部分文字清晰,碑阴文字严重漫滤。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碑阳记载,明成化元年,明宪宗派遣尚宝司司丞李木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祈求奠安民物,保国佑民,并録参与其事的陪祭官、礼生、道士、木匠、石匠等题名於後。碑阴记载了祭祀的过程,并附参与祭祀的官员即兴题诗七首。
  维成化元年嵗次乙酉三」月戊申朔初十日丁巳」,皇帝遣尚宝司司丞李木致祭
  于」东镇沂山之神」。曰:惟」神功条造化,永镇东土,奠安民」物,万世允赖。兹予嗣承大」统,谨用祭」告」,神其歆鉴,佑我国家。尚」享」!
  陪祭」: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条议贾恪」,青州府知府赵常」、儒学教授魏得福」,青州卫指挥张庆」,益都县儒学教谕杨昱」,临朐县知县卜剑」、儒学教谕顾德」、训导壅良器」,穆陵関护印阴阳生马盈」,阴阳学护印生郑郁」,道会司道会鞠得芳」。
  礼生」:刘浃、程鹏、吕绍、刘清、崔云」、张瓒、赵文杰、陈鋭、顔溥、井茂小、张寜、殷悌、郝鼐、魏勤、赵缙」、张恂、房富、张继、刘理、刘怀小、程泰、李璘。
  老人:王恭让、冯杲」。
  神佑宫住持崔守诚、道士赵志安」。
  吏典管工老人:邵俊、杜祥、徐祥」,解聪、巩鼎、黄教、刘琏、魏祥」、宋璘、赵头、孙诠、黄祯、李盈」。
  木匠:王友才。
  石匠:梁英、丁敬、李雄。
  (以下碑阴)
  皇上改元之初,慎择廷臣之无过举者,乃」命代祀天下名山大川。予叨」天命,得祀东镇。至其地,问邑之父老云:今嵗雨□口□□有妨播种,而□乃形於色。予其怜之,于焉弹竭精诚,饼为祀祷。方其未祭□」,阴云四布,雨气蒸人;迨其已祭也,雾泥如□□口不崇朝遍邑露足,由是官乐於治,民忭於野,□子歌於涂,能诗者悉皆倡和□」大条贾公,陪予以供祀事,率部属守令□□□□□作诗以纪其实事。予素不能诗,因其请□□□口以识」:
  天子龙飞第一年,小臣承」命礼山川。
  群神遍祀遵虞典,□□□□乐舜田。
  □口□成昭」圣既,一天云集需祥烟。
  须臾□口口□布,□口□」皇感格天」。
  和顾先生韵三首□□:
  其一」:
  丹陛承」恩出禁台,肃将」元命若飞来。
  严恭恐负吾」皇命,词藻惭非学士才。
  南望泰山星斗近,东瞻沧海水云回」。
  □成共祝丰年兆,但愿桑麻遍野限」。
  其二」:□□」
  命来。
  白信为口赡贾生,口口□口□□□」。
  □口云起浓还淡,沧海潮生去复回。
  大祀礼□口口」口,□口」禾常满□限。
  □丞前口科给事中曹南□禾」。
  其三:
  帝都别友涉蒲台,红雨纷分扑面来。一带好山如列戟,满林□木尽奇才。片言悟主名千载,一日思亲梦几回。祀罢沂口」趋岱岳,青青嫩□出墙□。
  和」尚实口口喜雨诗韵
  龙飞」九五改元年,遍祀名山□大川」。香帛半函颁」魏阙,使星一点到齐□。□舒□敬特兼醴」,神赐休光雨杂烟」。君臣多有道几□,□□□□□□天」。东□口口口口□恪」尚宝□□于□。
  又和顾教谕诗韵
  三更礼罢下坛台,谁料大明雨脚来。应是山灵韵大祀,口」因使者展奇才。
  □口远道飞尘□,遂使季□生意回。
  若□」此情□口听,殊恩又隆」口城限」。
  并録临朐县儒学教谕顾德赠
  命承代祀别金台,带得天香满袖来。制帛礼神昭旧□」,永襟丰度冠英才。沂山南耸从登览,岱岳东行任往回」。一片丹心同日月,定看超擢五云限」。

  明成化三年重修东镇庙记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三年(1467)立。刘玥撰文,李昂书丹,徐弼篆额。石灰石质。圆首。高230厘米,宽101厘米,厚21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5厘米。额题“重修庙记”,楷书,单行,字径11~13厘米。碑阴楷书,字径3.5厘米,空白处後人刻有“咸盛李澍、益税李时暖」嘉靖二年季夏同竭,李告易再进”字様,隷书。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四有着録。该
  碑记载了明成化二年重修沂山东镇庙之事,碑阴録参与其事者题名。
  临朐县重修东镇庙记
  赐进士第嘉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兼经筵官直文华殿兼修国史夀光刘玥撰文」。
  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知青州府钱唐李昂书丹」。
  朝列大夫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条议奉诏进阶一级青社徐弼篆额」。
  凡山巍然高峙者,则其气盛,气盛则其神灵。大而五岳,次而五镇,皆祭法之所当祭者。东镇沂山,在青州府临朐县南九十又」五里,《周礼·职方氏》: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即此。又名东泰山,汉《郊祀志》:武帝设祠具至东泰山,卑不称其声,但令礼官祠之,不封」焉。感代致崇极于神,咸加以徽号,若人鬼。洪武三年,我」太祖高皇帝谓:岳镇海渎之神,必皆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拎是,俱以山水本名称之,如东镇则曰东镇沂山之神。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则遣廷臣祭告。名正理直」,圣谋睿断,超越前古,明足以服人之心,幽足以慰神之心,
  一洗感代渎神乱经之弊,而永可以为万世之攸法也。乃东镇庙旧在沂」山之麓,庙貌废置不一,皆不足以惬观瞻。成化二年冬」,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晋阳原公来镇是邦,祗循德意,务底辑寜间,出巡于列郡,遂及兹县,音竭祠下,度县惟谨。既退,咨嗟叹」息曰:庙之弗筋,何以妥神灵,是可後乎?杰奉」命抚临一方,既期民不告饥,嵗仍大稔,非神默佑之所致乎?又况事神治民,吾徒之所当尽者乎?肆檄太守李公昂、大尹卜公剑」辈,胥营度,胥训告,力假于民,财出于公,因其故而侈大之。毋懈毋缓,二公合谋,辇石于山,伐木于林,趣日鸠工。仆者植之,倾者」正之,撤壊去腐,易之以新,工善材良,既坚既好。自正殿及东西序,凡一十五楹,神库、神厨、披兵房、宰牲房、门楼,凡二十五楹。我」太祖高皇帝御制碑文,楼于其上,及香亭三门凡五楹,外至公馆使客之位,靡不毕具。筋以丹粉,缭以周垣,轮奂辉耀,特立于群邑」之间,观瞻者莫不起敬。卜尹图不泯,具事本末,而假予记。夫」圣天子在上,穷神知化,名山之神能兴云致雨,泽及万物,以作镇一方,神之职也。大臣忧国忧民,兴废举坠,而图惟辑寜者,大臣之」职也。有民人社稷之寄,而能协志毕力,不劳于下者,守令之职也。兹惟神人俱举厥,弗容以弗书,书其事于三年之十一月」,
  落成于是年之六月,起工于是之正月」。
  成化三年嵗舍丁亥冬十一月吉日立石」。(以下碑阴)
  重修东镇碑阴
  青州府知府李昂小、同知程鹤」、通判周佐、推官萧让」,莒州知州谢琮」,益都知县周信」,沂水知县陈孜」,临朐知县卜剑小县丞亢安」、主簿谢荣」、典史徐弘」、儒学教谕张琦」。
  临朐县工役人」:义官张岷」,莒州仓大使韩振」,守庙道士李原真」。
  管工老人:徐祥」、姚克恭小、杜祥」,阴阳生郑郁」,本庙住持王志琮」,道士赵志安」、赵志雄小、姜志海」,石匠梁瑛小、丁敬」,木匠王友才小、韩俊」,彩匠位禄」,瓦匠吕本」,画匠王会」,油匠苏占」,莒州老人刘宗」,阴阳生张恂」,沂水县老人李恂小沈文」,益都县老人王刚」、陈斌」,僧人妙崇」,化缘道士李喜延」。
  明成化三年重修东镇庙记碑碑阴

  明成化四年原杰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四年(1468)立。石灰石质。残高164厘米,宽96厘米,厚19.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厘米。额题“口制□文”,楷书,2行,字径8厘米。碑阴文字楷书,字径5.5厘米。碑阴内容与碑阳内容大体相同,只是略有差异,故不録。碑阴额题“□制□文”,楷书,单行,字径9厘米。碑额部分残缺,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了明成化四年,明患宗派遣巡抚山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原杰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祈求降雨以解民困,并附陪祭官题名於後。
  天神
  告同舆之件兴矜淬作休析于矣
  民责赞民於雨福躬化忍曷胜谨储楼降为不
  ,行博以怀时
  弗洋用
  购一m
  热源养称典书丰强家

  明成化四年原杰代祀碑
  维成化四年嵗次戊子五月庚」申朔越初九日戊辰」,皇帝遣巡抚山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原杰祭告」东镇沂山之神。曰:比嵗以来,多方」灾渗,雨场不时,我民用瘁。民之」瘁矣,予曷为怀?神矜于民,忍降以灾,德泽崇深,孰」与」神侔?祈賛化机,溥」天之休,责躬修行,予敢弗篱?庶几」舆」神同作民福。谨告!
  陪祭官」: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雷复」,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刘敬」,山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愈事高源」,青州府知府李昂」、推官萧让」,青州左卫指挥使张庆」,安丘县知县谢缜」,临朐县知县卜剑」,临淄县儒学教谕包瑜」,益都县儒学教谕杨昱」,临朐县儒学教谕张琦」,安丘县县丞李瓒」,临朐县县丞亢安」,安丘县主簿方斌」,临朐县主簿谢荣」、典史徐弘」。
  明成化六年李希安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六年(1470)立。残高187厘米,宽95厘米,厚21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4厘米。额题“□制□文”,楷书,2行,字径11厘米。碑首残损,碑体有裂痕,但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成化六年前後,山东久旱不雨,明宪宗派遣礼部尚书李希安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祈求降雨以解民困,并附陪祭官题名於後。
  维」成化六年嵗次庚寅五月戊寅朔十八日乙未」,皇帝谨遣掌太常寺事礼部尚书李希安祭告于」东镇沂山之神」。曰:通者山东地方,爰自去秋迄于今夏,天时久旱」,泉源乾涸,夏麦无成,秋田未种,腼河浅滋,舡运艰」难,衆心遑遑,深切朕念。惟」神奠镇一方,人所恃赖,靓兹旱叹,寜不恻然?兹特遣」官,斋香币以告于」神,冀体」上帝好生之德,默运化机,弘施雨泽,使田野沾足,河道」通行,用舒」朕忧,大慰民望。庶几」神之休闻,亦永永无穷」。神其鉴之。尚」享」!
  陪祭官」:
  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刘敬」,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吕」,山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愈事高源」,青州府知府李昂」、同知牛本」,青州左卫指挥使张庆」,临朐县知县卜剑」、儒学教谕张琦」、训导管廷瑄」、主簿康功小、典史徐弘」。
  本庙住持崔守□」。

  明成化八年东镇沂山寝庙成记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八年(1472)立。石灰石质。翁世资撰文,殷谦书丹,王琳篆额。圆首。龟蛛。高290厘米,宽103厘米,厚30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5厘米。额篆“东镇沂山寝庙成记”,2行,字径10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四有着録。该碑记载,明成化六年,春夏无雨,旱情严重,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翁世资擒郡邑官员叶冕、李裕、李昂等,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以祈甘雨,以谷士女。祭礼结束後,为正名分,创建寝殿,移东镇沂山之神殿内女神於寝殿,且立碑以记其事,并附参与其事的各级官员题名於後。
  东镇沂山寝庙成记
  赐进士进正奉大夫正治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莆田翁世资文」。
  赐进士中奉大夫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涿郡殷谦书丹」。赐进士嘉议大夫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文江王琳篆额」。
  天下岳山惟五,而岱山为宗;镇山亦五,而沂山为冠。二山皆在山东境内,高大磅礴,能兴云致雨,能扞灾御患。故境内之人,有事则祭告之,水旱则祈」祷焉。自唐迄元,皆加神以封号,曰帝曰王,且塑其像,垂旒端冕衣裳而坐,俨若人鬼,递相承袭,莫觉其非。至我」太祖高皇帝驭极,大明圣学,其拎事神治民之道,尤加意焉。乃拎洪武三年诏去岳镇海渎前代封号,并以山水本名称其神。呜呼!斯礼一行,名分斯正,洗」涤千古陋习,真」大有为之君也。且命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则遣廷臣斋香祝礼币祭告」,列圣循之,盖欲保佑」朝廷而福庇生灵也。沂山在青州府临朐县南九十五里,旧有殿宇,前代封神为元德东安王,国初去其封,为东镇沂山之神,而无所谓女神者。成化六」年庚寅,自春徂夏不雨,二麦焦枯,三农告匮。予叨巡抚,以安养兵民为务,乃斋沐蠲吉,率藩臬与郡邑之长吏叶冕、李裕、李昂等,躬渇于」神,以祈甘雨,以榖士女。礼毕登殿,见神设像拎右,而其左则设女神之像以配焉,并坐南向。乃叹曰:设神之像以祭,固为非经,复设女神以配其享,尤」为渎礼,左右又列男女之神以为从卫,其亵神黩祀孰有过拎此哉?乃命昂正之,盖以昂读书知礼而守此邦也。昂晋曰: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去其」女神,礼则正矣。第以愚民溺拎见
  闻且久,恐致其疑骇之心,莫若别创寝庙,移其女神拎後,庶上不失典礼之正,下则以顺愚民之心。遂从其请。庙成」,复告予曰:昂自受委,昼思夜度,惧无以称正礼之意。乃拎是年十月,鸠工计材,既不敢为侈,亦不敢为陋,材保拎山林之産,百费出於经理之羡余。工」皆给余,役皆嵗僧,覆以施瓶,面以瓴甑,饰以黝圣,役不告劳,官无冗费,以明年辛卯闺九月落成。
  庙之为间者五,高广咸□□,左右两庶皆十楹,缭以」垣墉,通以闇门,扃以锁钥,复树榆柳之木以周内外,以为庇荫,不可无记。窃惟事神之道,正礼为先,礼正则名正,名正则言顺,言顺则神安矣。典礼不」正,则言不顺,以之治人且不可,况事神乎?神之不安,则虽牲轻之肥脂,锺鼓之铿,玉帛之交错,神必不享矣。神之不享,距肯锡民以福乎?沂山为」东镇祀典之神,其事之不经如此,吾惧神常加怒拎知礼之有司,又肯安於渎礼而致其羞乎?礼既正矣,则神人自和,风雨自时,五縠自登,人民自育」。其保佑」朝廷,福庇生灵,自不容已,奚事拎祈祷而後霈其恩泽哉?拎是,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李让,布政使殷谦、董昱,按察使王琳,条政江批、陈假,副使刘敬、董廷」圭、陈相、陈善,条议唐演、尹淳,愈事张珩、杨琅、刘时毁、董琳、王编,都指挥同知朱昇、谷泉,都指挥愈事高源、李璟、赵敬,青州府知府李昂,同知牛本,通判」陈翰、居辅,推官朱祥,知县卜剑等,合辞请书以记之,遂不辞而书之,俾刻于丽牲之碑,以告将来,于时督工,以成厥事者,布政司经感樊辅也」。
  成化八年嵗舍壬辰春三月吉日立石」。


  明成化八年翁世资等祷雨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八年(1472)立。石灰石质。残高106厘米,宽64厘米,厚20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5厘米。碑首残损,剩余部分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五有着録。该碑记载,明成化八年大旱,天久不雨,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翁世资,率山东按察司副使刘敬、金事张珩、都指挥食事高源、青州府知府李昂等,再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祈甘雨,济苍生。事後,即兴赋诗一首并书诸壁。
  成化六年庚寅,自春徂夏不雨,予甚闵焉。乃率山东布政使叶冕、按」察使李裕等祷于」神,祈甘雨,济苍生,而书其事于东壁矣。越三年壬辰,天复不雨,遍祷」于
  唿延更于是共不云此重西固之来
  即吸褐来坐食之
  史酒司规橇上意食饭,竭:者而也田史诗高动
  析,有来
  世说晕位
  党速传神心
  苦寒,腾创为
  急二父不赞
  .亢9实衰
  太参有下
  两不仰景究府司天李副夜最使不错敬遇

  明成化八年翁世资等祷雨碑
  神皆罔验。乃涓三月十一日丁未,躬率山东按察司副使刘敬仁」恕、佥事张珩鸣玉与前祷之官都指挥佥事高源、知府李昂等诣庙」,再渎于」神,即所谓靡神不举之意也。舞东镇沂山为祀典之神,上而万乘倚之为賛襄,下而万民仰之为凭」附者,当兹大旱,是固食禄者之有鼻,神则不宜有怒,尚当究心以佑」苍生。因以诗书于西壁」:
  不到沂山嵗两更,重来颛竭祷祈诚。骄阳久亢麦多死,甘雨不来民」少生。老我不才延此祸,尔」神有道救斯氓。呼云吸雨须臾事,顿使艰危转太平1。
  赐进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莆田翁世资书」。
  明成化八年刘时毁竭东镇沂山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八年(1472)立。石灰石质。高138厘米,宽62厘米,厚20厘米。正文草书,字径不一。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五、民国《临朐续志》卷十七有着録。该碑刻於明成化八年,録时任山东按察司事刘时毁诗一首,该诗记载了当时为祈雨而致祭於东镇沂山神
  之事。
  竭东镇沂山诗
  曾稽舜典肇加封,今过名山眼」界洪。压地千寻蟠海右,倚天万仞」镇齐东。望中雨露恩光渥,画裹楼台气」象雄。此日祈年香一瓣」,皇图永固赖神功。时成化壬辰春三月下瀚之吉也」。
  赐进士第奉政大夫佥山东按察司事内江刘时毁拜书」。
  明成化八年刘时教竭东镇沂山诗碑

  明成化九年刘吉致祭残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九年(1473)立。石灰石质。残高79厘米,宽67厘米,厚20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5厘米。碑阴题名楷书,字径2.5厘米。碑上部残缺,仅存中下部,剩馀部分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了明成化九年刘吉致祭於东镇沂山神之事,并附参与其事的官员题名於後。

  明成化九年刘吉致祭残碑
  (上残)年嵗次癸巳四月辛卯朔越初七日丁酉」,(下残)侍郎刘吉致祭于(下残)。曰:朕奉」(下残)御灾扞患,实」(下残)山东久旱,灾异并臻,人民缺食,艰难流连,死」(下残)口以告,朕心恻然。惟」(下残)作镇一方,靓兹困穷,寜不矜悯?用是特遣廷」(下残)下洁斋备仪,为民请命。伏望」(下残)应,潜斡化机,时赐膏泽,用成嵗丰,变灾异以」(下残)贫困而为富乐。庶称朕事」(下残)告」。
  (以下碑阴)
  □□府知府李昂小通判陈翰」,临朐县知县刘环」县丞张清小上官篮小、主簿康功」、李昂」,典史徐弘」,训导管廷瑄小、范诚,穆陵关巡检司巡检王智」,执事生员」郝鼐、吕绍、陈□、赵文杰小、赵缙、张恂、殷辂、侯旻小、刘口、张继、张寜、张□小、金瓒、胥□」,礼房司典」潘达、张岷、吴泽」,工房司典」王达、李牲、张凤」,刊字石匠」丁贵、郭忠」。
  □口□口□八日立石」。

  明成化十三年陈俨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石灰石质。高127厘米,宽88.5厘米,厚21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厘米。碑额部分残缺,剩余部分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因天时不顺,地道欠寜,雷电失常,雨场爽候,妖孽间作,疫瘸交行,明成化十三年明患宗遣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陈假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祈求降福免灾,以安民庶,以定国佐,且立碑以记其事,并附参祭官员题名於後。
  维成化十三年嵗次丁酉五月丁卯朔初八日甲戌」,皇帝遣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陈俨祭告于」东镇沂山之神」。曰:国家敬奉」神明,聿严祠祀,所期默运化机,庇佑民庶。乃近嵗以来」,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寜,或雷电失常,雨赐爽候,或妖孽」间作,疫瘸交行,远近人民,频遭饥谨,流离困苦,痛何可」言?惕然拎衷,罔知攸措。惟」神奠镇一方,民所恃赖,靓兹灾渗,能不究心?是用特具」香币,遣官祭告,尚冀体」上帝好生之德,鉴予忧悯元元之意,斡旋造化,弘阐威灵,扞」患御灾,变祸为福。庶几民生获遂,享报无穷。惟」神鉴之。谨」告!
  (以下碑阴)
  陪祭官」:明成化十三年陈假代祀碑
  青州府知府刘剑」,青州左卫指挥使张庆」,临朐县知县刘环」、县丞上官篮」、主簿朱广」、典史徐弘」、儒学教谕蔚泽」、训导管廷瑄」。
  (上残)成化十三年五月十五日立石」。
  住持张永惠」。
  明成化二十一年张已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立。石灰石质。高61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5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漫滤。该碑刻时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张圮《东镇庙诗》一首,其中评价了沂山作为镇山之宗的地位,描写了东镇沂山之神的灵验,以及沂山秀丽迷人的风光。
  东镇庙诗
  历览沂山第一拳,全齐作」镇衆山宗。尊崇会载」皇朝典,望秩曾於泰岱同。百」尺飞流看瀑布,千寻老树」跃髯龙。万年庙食非徒尔」,惠泽尤多利老农」。
  成化二十一年闺四月十」有九日奉」勃巡察海道山东按察司副」使东吴张圮书」。

  明成化二十一年刘员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立。石灰石质。高54厘米,宽85厘米,厚13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5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五有着録。明成化二十一年,制封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禺游沂山东镇庙,即兴赋诗二首,颂扬了东镇沂山之神的功德。
  避东镇偶作
  齐镇是沂山,山中多古迹,丰碑无数」通,文字断难识。自昔三皇时,向来五」帝历,滔天洪水流,汜滥没冈脊。禹能」成大功,四海已区画,方镇奠川原,黔」黎立版籍。商周千嵗余,率律元无异」,绝顶草莱生,平坡松柏植。茂林道者」游,深洞仙人踌。春秋汉晋唐,有宋元」沿革。一统」大明朝,四时恒有福,重蝗旱涝灾,尝遣」大臣得。凶年转稔年,黎庶赖无极,愚」也是齐人,欣歌尧舜日」。
  又律诗
  巍巍东镇穆陵西,蝶蝶拳峦望路迷」。古庙重重口带雪,丰碑矗矗夜生翳」。居民香火绵延盛,天使文章次序题」。更有一般堪敬处,四时救旱出云霓」。成化乙巳正月下旬吉」。
  制封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八衮五翁夀光刘岛书」。
  临朐县典史金兰立石」。
  身子封成更活古巍舜也大明沿走京成年乱春薇太光化奇民潮花又自是臣朝章深项金大度文练吹禄禄乙一市重束梓人祥一洞平断功毒守是
  高住年敬论命孩王东或雯
  天宣峰碍你务

  明成化二十三年黄景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立。石灰石质。圆首。残高150厘米,宽74.5厘米,厚20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5~5厘米。额篆“□制□文”,2行,字径9厘米。碑阴楷书,字径3厘米。除碑首残缺、中部断裂外,剩馀部分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派遣礼部左侍郎黄景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祈雨以解民困,并附陪祭官题名於後。

  明成化二十三年黄景代祀碑
  维成化二十三年嵗次丁未六月己巳朔初」二日辛未」,皇帝遣礼部左侍郎黄景致祭于」东镇沂山之神」。曰:今嵗自春及夏,天时亢旱,雨泽不降,田苗」枯槁,黎庶忧惶。予甚兢惕,侧身循省,虔致祷」祈。惟」神矜民,寜不旋斡,大霈甘泽,以滋禾稼,以济民艰」。庶民有丰稔之休,则」神亦享无穷之报。谨」告」!
  (以下碑阴)
  陪祭官」: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条议尚绸」;钦差巡视提督山东学□按察司愈事潘祯」;
  青州府知府倪鱅」,通判黄裳」、李荣」,推官边患」;青州左卫指挥高纯」、李求;青州府经历司经历陈晟」。
  临朐县知县史効小、县丞刘编」、典史杜宽」、儒学教谕任伦」、训导白经」,沂水县县丞谢宾小、主簿尹瑁小、典史梁材小、儒学教谕夏柑」,益都县典史赵恩」,穆陵关巡检司巡检靳祺」。
  沂水县礼生执事生员」:武宗义、沈洪、武邦治」、王莹、王鉱、杨光汉」、张旭、张玺、苗用成小、刘佐」。
  临朐县礼生执事生员」:张杰、胥璋、刘」、朱凤、马樘、井济小杜印、张魁、张
  绣小、高禧、朱琰、王绅小、刘编」。临朐县督工司吏史瓒」。
  住持道士孟喜昇」。
  石匠作头梁聪」、丁口」。

  明成化二十三年黄景祀东镇留题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立。石灰石质。残高122厘米,宽72厘米,厚19.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2~2.5厘米。除碑首残缺外,剩余部分文字清晰。碑阴题名因文字严重漫滤而不録。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五有着録。该碑所刻乃明成化二十三年黄景致祭东镇沂山之神时所赋诗二首,其中前一首泳东镇庙,後一首泳庙中古柏,且有诗前小序详细介绍古柏之奇。
  祠东镇留题
  东方雄镇是沂山,庙宇森严积翠间。
  明·快
  有日半
  部独皤科梁克吼者中知二又羽破未根颂拣更时事聪然血干占客翠
  明成化二十三年黄景祀东镇留题诗碑
  云雨有灵扶」社稷,牺牲无恙老尘寰。
  柏呜羽客占」新典,碑古莓苔剥旧斑。
  明日又将东海去,题诗聊尔记踏攀」。
  咏古柏
  东镇庙前古柏,不知若干嵗矣。一本分为三株,自根至杪,内枯外荣,枯者如」铁,而荣者拥翠,中心血赤,如苏木。然而向西一株,枯荣又析为二,盖荣者」皮渐内卷,而枯者自然外出,初匪人为。典庙羽流云:相传为尧时所植,东」一株每有声若吼,远听之则乌乌然,起拎本,即之则闻拎末。如是者」,朝廷必遣祭至,累验不爽。噫!尧时事无可徵,惟其不析为三,则不知几合抱矣。其生不」于庙廷,不知几梁楝矣。若逢少陵,则孔明庙前者,当不独见称也。然
  则,古柏亦异矣哉?为诗颂之」:
  半枯龙骨欲摩天,得地蟠根嵗几千。
  高节自来擎」日月,赤心终不变桑田」。明廷有礼常先觉,好手无人独未传。
  材大三分何日是,沂山相对蔼秋烟」。
  成化丁未夏六月朔礼部左侍郎江右上高黄景书」。

  明弘治元年东藩代祀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弘治元年(1488)立。石灰石质。高79厘米,宽94.5厘米,厚18.5厘米。正文行书,字径不一。额题“东藩代祀”,行书,单行,字径17~22厘米不等。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孝宗继位之初,遣李守贞代祀岳镇海渎,李守贞在巡行代祀过程中即兴赋诗多首,结成一卷,请时任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的刘玥作引,并刻碑於东镇沂山庙,以垂永久。

  明弘治元年东藩代祀碑
  东藩代祀诗序
  圣天子即位居正之初,有事於古昔圣贤岳镇」海渎之神,乃」诏礼部若曰:国之大事在祀舆戎,朕稽祀典,前」所当祀者,若等其柬德行文学之士,往代朕行礼。佥
  议今大理李君守贞,宜充斯任」,诏特允之。于是,守贞函香能帛,驰四牡,咏皇华,迤」逦而东之」。先师孔子家齐沐从事既毕,又东渇泰山,又东」镇,又东海,数处寅敬,一如初祭之夕。星辰灿烂」,织尘不兴,百执事咸以为,是虽」神享」天休,亦守贞寅敬之所格也。守贞即神所,致齐十」二日,每处三日,各有诗以纪其盛。临朐史尹効作」为长篇,持卷俾予引诸首。夫守贞之将事,一本」寅敬之诚,其诗一本之心术之微,殊有関於风」教,岂可与咏风云月露者同道哉?按,祭祀法」曰:圣王之制祭祀,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则事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若夫祀先师孔子,又出於数者当祀之外,而」东岳、东镇、东海,亦皆有功於生民而御扞大灾大」患者也。然有告焉,有报焉,有祈焉」。圣天子嗣登大宝,昭假上下,告成事也。雨场时若,华」夏以寜,报神赐也。自今以後,永奠家邦,祈鸿休」也。守贞是行,其任不既重哉?守贞与余交久且厚」,真所德行文学之士。兹者还朝,人咸向仰之不暇」,使人人知守贞以寅敬以答」上命,以寅敬而格翠神,四方之士,殆必有感发而兴起」之者,其於风教岂小补哉?是用书诸简首」。
  弘治改元夏四月吉日」。
  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休休生寿光刘玥书」。

  明弘治五年天子遣官祈雨有应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弘治五年(1492)立。石灰石质。高148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正文行书,字径不一。额篆“祈祷有应诗文”,2行,字径7厘米。碑阴楷书,字径2厘米。碑下部断裂,文字漫滤。碑阴文字严重漫滤,故不録。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五有着録。明弘治五年,赵鹤龄承旨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礼毕有应,甘雨沛然,随即赋诗一首以记其事,又有泳东镇庙、百丈崖诗二首,并刻碑立石以垂永久。
  弘治壬子崴,山东旱甚。余于七月廿有三日恭诣」东镇庙祈祷。是日,油然阴云四布,沛然甘雨大至,喜而□□口□口。
  明弘治五年天子遣官祈雨有应诗碑
  祷雨来沂五日程,仓皇越宿致斋明。衷情未□」灵祠吐,神既先随人意更。四野阴雨真□口,□口口口□□□。
  □口口」种犹堪望,从此年年告有成」。
  又竭东镇庙
  东沂登眺眼何醒,水照山光雨共青。异派同源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侔泰岳群生赖,位奠青齐万国寜。但愿年年赐口□,口□口口口」尧廷。
  又登百丈崖
  东涧灵源何处寻,徒行鸟道强登临。三川沂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布晴明拖锦水,飞珠风动溅琼林。
  于今正尔年□□,口□□口□□□」。
  赐进士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使敕巡海副使西蜀□口口」。

  明弘治六年王露致祭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弘治六年(1493)立。石灰石质。残高150厘米,残宽43.5厘米,厚20厘米。正文楷书,字径5厘米。碑右侧残损,仅存文字四行,剩余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明弘治六年,明孝宗派遣巡抚山东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霉,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以祈风调雨顺,并刻碑以记其事。
  维」弘治陆年嵗次癸丑肆月乙未朔越拾玖日癸丑」,皇帝谨遣巡抚山东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雾,致祭于」东镇沂山之神」。曰:伏自去冬无雪,今春少雨,田口口能播种,黎庶实(下残)。

  明弘治六年王露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弘治六年(1493)立。石灰石质。高45厘米,宽105.5厘米,厚13厘米。正文行书,字径2~3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五有着録。该碑记载,明弘治五年,明孝宗遣都察院左众都御史王霜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且立碑以记其事,并附即兴所赋诗一首。
  弘治壬子、癸丑,旱灾相继」,圣天子用是忧惧,侧身修省。又」颁香帛告文,敬遣露礼祀」东镇沂山之神」。命至,即偕分巡佥事刘翔兼程」而来。孟夏望後三日,已抵」神所。其时,青州府知府童祝」率庶僚百执事先期毕集」,豊洁牲醴,各殚酒诚。至次」日,祀礼告成,于以仰遵」圣命,以祈神之福我苍生,斡旋」造化,转灾为祥耳。不然」,神其奠我东土,享万年血食」,能不昭尔羞耶?勉成鄙言」五十六字,用寓祈祷之念」,且识嵗月云」。
  圣明天子重民灾,遣祭」名山属内台。香」赐龙涎天上至,文裁」御笔日边来。须怜久旱」延三载,拟得甘霖遍」九垓。
  大造斡旋期大」有,万年血食万民怀」。
  赐进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云间王露书」。
  弘治癸丑夏五月念四日」,赐进士临朐县知县汝南周爵立石」。

  明弘治七年李兴致祭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弘治七年(1494)立。石灰石质。圆首。高178厘米,宽94.5厘米,厚21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厘米。碑阴题名字径2~3.5厘米。碑阴额题“碑阴”,楷书,单行,字径9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弘治七年,明孝宗派遣太监李兴、太子太保陈锐、都御史刘大夏,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祈求降福於民,并附参与其事的官员题名於後。
  维」弘治七年崴次甲寅十一月丙戌朔二十二」日丁未」,皇帝谨遣内官监太监李兴、太子太保平江伯陈鋭」、都御史刘大夏,以香币牲醴祭告于」东镇沂山之神」。
  曰:比者,黄河不循故道,决于张秋,东注于海」,既壊民田,又妨运道。特遣文武大臣循行,溃」决之处,督工修筑」,神其默相,用成厥功,使农不失业,国计不亏,不胜」倦倦愿望之至。谨」告」!
  (以下碑阴)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分守海右道左条政张宪」;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分巡海右道副使杨茂元」;青州府知府潘洪」,同知李黎」,通判黄裳」、张嵩」,推官徐翊」;充州府推官丁伯通」;临朐县知县周爵」,主簿郭弘毅」,典史王达」,儒学教谕倪裕」,训导王篮」、鲁安」;穆陵关巡检司巡检王佐」;礼房吏王剑」、倪富」、胥鋭」。
  住持宋喜文,道士成喜通」,总甲周仓」。
  庙户磁政、磁瑛、王雄、周良辰」仝立」。
  石匠作头梁兴刊」。

  明弘治十年熊肿致祭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弘治十年(1497)立。石灰石质。残高127厘米,宽80厘米,厚19厘米。正文楷书,字径4厘米。额题“□制□文”,楷书,2行,字径5厘米。碑首部残损,左下角断裂,文字漫滤。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二有着録。该碑记载,明弘治十年亢旱,明孝宗派遣巡抚山东都察院右愈都御史熊种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以祈求降雨福民,以济民艰,且立碑以记其事,并附陪祀官题名於後。
  维」弘治十年嵗次丁巳四月壬申朔越二十日」辛卯」,皇帝遣巡抚山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熊种致祭」于」东镇沂山之神。曰:自去冬及今春以来,亢旱为」虐,雨泽少
  降,麦苗枯槁,田野荒燕,黎庶忧惶」。予甚兢惕,侧身修省,虔致祷祈。惟」神矜民,斡旋造化,大霈甘泽,以济民艰,庶年榖」有丰稔之祥,则」神亦享无穷之报。谨」告」!
  (以下碑阴)陪祀官」:
  钦差巡察海道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带管分巡海右道副使郝志义」;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分守海右道右条议周然」;青州府知府张瓒」,同知李黎」,通判张坛」、张善」,推官徐翊」;青州左卫指挥使司指挥使高□」;益都县知县刘廷锡」;临朐县知县周爵」,县丞刘荣」,主簿萧时芳」,典史王达」,儒学教谕郭基」,训导卢凤仪」;青州府」沂水」教谕王□」,训导伍铁」。
  皆弘治拾年崴次丁巳夏肆月贰拾肆
  明弘治十年熊种致祭碑日立石」。

  明弘治十年周然陪祀诗碑
  碑在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沂山东镇庙,明弘治十年(1497)立。石灰石质。高52厘米,宽120厘米。正文行草,字径2.5厘米。碑体完整,文字清晰。明王居易《东镇沂山志》卷五有着録。该碑记载,明弘治十年,明孝宗遣巡抚山东都宪熊种致祭於东镇沂山之神,得获昭应,甘雨需降,山东布政司右参议周然即兴赋诗二首以记其事。
  弘治丁巳夏四月念日」,圣天子轸念灾异之频,忧悯元元」之切,特遣」巡抚山东都宪熊老先生」代祀」东镇沂山之神。省牲之日,风」雨交作,当祭之夜,天宇澄」露,佥谓此皆神之昭应也」。然恭逢盛事,不可无纪,敬」赋律二章于後,以识嵗」月云」。
  天下名山岳镇高,俯」临培缕若儿曹。四时」岚气飞晴雨,万壑松」风卷怒涛。望入沧溟」增眼阔,思冲牛斗觉诗豪」。圣皇崇祀忧民切,千载」愚臣幸会遭」。
  五镇无如此镇雄,叨」随元老到山中。
  兴云」致雨昭」神惠,赍帛函香出」帝衷。金碧殿高常炫日」,虬龙松吼自生风。
  明」朝海上还陪祀,马首」匆匆又向东」。
  赐进士出身朝列大夫」山东布政司右条议」前南京刑科给事中」太原周然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