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一中:百年弦歌,薪火相传
安丘一中,这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光荣传统的学府,宛如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风雨沧桑,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安丘县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契机。当时,安丘县首任劝学张公制等人高瞻远瞩,将县城东门里官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安丘县立中学,这一创举为安丘一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安丘市中等教育拉开了序幕。
首任校长刘光照肩负起开创的重任,他以开拓者的姿态,引领着这所新兴学校前行。当时的教师队伍实力不凡,多为清末秀才、贡生等文化界知名人士,他们学富五车、德高望重,将丰富的学识和崇高的品德传递给每一位学子。学校最初招收1个班(甲班),虽然学生仅有10余人,但这却是希望的火种。民国二年(1913年),学校进一步发展,班级增加到甲、乙两班,学生总数达到44人。学制为四年,不分初、高中,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生。
民国三年(1914年),刘光照辞去县立中学校长职务,选择在县城南关创办教会德育中学。此后,张光三、赵华淑相继担任安丘县立中学的校长。然而,命运的轨迹在民国五年(1916年)4月7日发生了转折。讨伐袁世凯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马海龙部副司令李长乐率部进驻县城,局势顿时紧张起来,社会陷入骚乱,学校无奈停办。在这艰难的时刻,学校的发展被迫中断,但教育先驱们的精神却如同暗夜中的明灯,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理化部毕业生郑书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责任感,会同县内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原县立中学旧址续办安丘县立初级中学,并担任校长。在郑校长的努力下,学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学校迁入城西北角(原县立第一模范小学旧址)新校舍。新校舍落成,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学校继续稳步前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这一时期(1924 - 1937年),是安丘县立初级中学发展的黄金阶段。学校共招收初中班14个,学生达560余人;师范班4个,160余人;小学班8个,300余人。这些学子在优秀的教育资源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的杰出校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中第一个驾机起义的刘善本,为国家的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原广西军区副政委王侨,在军事领域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马萧萧,曾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更是成为安丘一中骄傲的文化符号;还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8月在上株梧英勇就义的共产党员叶之枞,为了革命事业奉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安丘一中学生。在县立初级中学时期,辛亥革命的新思潮如春风化雨,涌入学校。众多学子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开拓了视野,他们怀揣着梦想,奔赴四方,为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同时,学校还发生了许多令人铭记的事迹。曹绵富、马振、李承恩、李家瑞、马星旭、曹克庄,李X,七个代表,其中包括两个班长,因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满,他们牵头罢课,称其为“七君子”事件。此事轰动一时,他们甚至被时任安丘县长黄鸿良关到县看守所,但他们追求真理、敢于抗争的精神,无疑为学校的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安丘一中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教育史诗,它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如今,安丘一中在传承先辈精神的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