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汉书·地理志》(三十三):北海郡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着作,为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汉志》中列出的各郡县、山水,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深度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体悟社会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北海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户十二万七千,口五十九万三千一百五十九。县二十六:
营陵,或曰营丘。莽曰北海亭。剧魁,侯国。莽曰上符。安丘,莽曰诛郅。瓡,侯国。莽曰道德。淳于。益,莽曰探阳。平寿。剧,侯国。都昌,有盐官。平望,侯国。莽曰所聚。平的,侯国。柳泉,侯国。莽曰弘睦。寿光,有盐官。莽曰翼平亭。乐望,侯国。饶,侯国。斟,故国,禹后。桑犊,覆甑山,溉水所出,东北至都昌入海。平城,侯国。密乡,侯国。羊石,侯国。乐都,侯国。莽曰拔垄。石乡,侯国。上乡,侯国。新成,侯国。成乡,侯国。莽曰石乐。胶阳。侯国。
汪远孙撰《汉书地理志校本》(影印版):“北海郡”
二、北海郡概述
北海郡,应是以北临渤海而得名。
北海郡之地,上古至商周时为莱夷之地。春秋时分属齐、鲁、杞、莒等国。战国时属齐国。秦灭齐后,此地应分属临淄郡和胶东郡。汉初,将胶东郡西境、琅琊郡北境和临淄郡东境合并置为胶西郡,以地处“胶水”之西为名。胶西郡与临淄、济北等郡一同封给刘肥之齐国。
至文帝时,齐国之地皆已收归汉廷。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胶西国,封刘肥之子刘卬为胶西王。《史记·吴王濞传》: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推测即以此六县置北海郡,六县为“营陵、平寿、斟、淳于、都昌、桑犊”。
七国之乱时,刘卬谋反被诛,胶西国被废除。其后,汉景帝立其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史记·五宗世家》:汉武帝时,“削其国,去太半”。其中大部分削地归琅邪郡,而有一县即安丘县划入北海郡。
汉宣帝时,淄川王刘终古有罪,削其国四县,其中益县、寿光两县被划入了北海郡。
另外,在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时,北海郡先后从附近的各王国划入了十七个王子侯国。其中,从胶东国划入了十个:柳泉、乐望、饶、平城、密乡、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城;从高密国划入了两个:成乡、胶阳;从甾川国划入了四个:剧魁、剧、平望、平的;从城阳国划入一个:瓡。(上述北海郡属县的变动,参见《西汉政区地理》。)
到西汉末期,北海郡辖有26个县(含十七个侯国),其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潍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市县地。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北海郡辖区共有编户127000,有人口593159人。
西汉时北海郡的治所在营陵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五十里)。东汉时,徙治据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南三十一里),其后改置为北海国。魏、晋时又数次改置,或为郡,或为王国。南北朝时,北海郡的辖境逐渐被分割、缩减。北齐时改北海郡为高阳郡,治所在下密县 (今山东潍坊市),隋开皇初被废除。
隋大业三年(607年),将原北海郡的上一级区划“青州”改名为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称青州,天宝元年(742年)复称北海郡,乾元时又改为青州。此时的青州/北海郡,辖境大致相当于汉代北海郡、齐郡、甾川国之和。再往后,这一地带在金、元时属益都府/路,在明、清时属青州府,且均为其中的主体部分。
三、北海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北海郡下辖26个县:
1.营陵县。春秋时为杞国之“缘陵”邑。杞国曾为避淮夷而迁都于此。《春秋·僖公十四年》:“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即此地。西汉置营陵县,为北海郡治。治所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东汉属北海国。晋属东莞郡,后属高密郡。北齐废。
注:《汉书·地理志》:“营陵,或曰营丘。”关于齐太公始封之“营丘”有“临淄说”和“昌乐说”之争议。
2.剧魁侯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黑为剧魁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昌乐县西北。东汉废。
3.安丘县。汉高帝八年(前199年)封功臣张说为安丘侯,初属胶西国,景帝中六年迁入北海郡,元鼎四年(前113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安丘市西南十二里。东汉建武五年(29年)封张步为侯国,后为县,属北海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牟山县复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北六十里斗鸡台。唐武德六年(623年)移治昌安故城(今山东省安丘市)。此后历有废置。1994年改设安丘市。
4.瓡[zhí]侯国。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城阳王顷子刘息为瓡侯,五凤二年(前56年)国除为县。治所无考,当在今山东省潍坊市或安丘、昌邑、寿光附近一带。东汉废。
5.淳于县。西周初,周武王封夏后氏斟灌国之后于此地,建立州国,国都名淳于,因此州国也称为淳于国。《春秋·桓公五年》:“冬,州公如曹。”《左传》作“淳于公如曹”。春秋时,州国为杞国所灭,淳于城为杞国国都,亦名杞城。鲁昭公元年(前541年),祁午赞赵文子城杞之淳于,即此地。战国时属齐国。西汉置淳于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北三十五里黄旗堡镇(现为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东汉属北海国。三国魏及西晋初属城阳郡。元康十年(300年)至南朝宋先后属高密国、高密郡,北魏改属平昌郡。北齐废。
6.益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寿光市南十里益城村。东汉曾置为益侯国,改属乐安王国,后复为县。西晋废。
7.平寿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潍城区西关街道)。东汉属北海国。《后汉书·张步传》:张步为耿弇所败,“退保平寿”,即此地。西晋为北海国治。北魏为北海郡治。北齐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属潍州。武德六年(623年)又废。(一般认为北魏和隋唐之交的平寿县治在今潍城区望留街道平寿村。)
8.剧侯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甾川懿王子刘错为剧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昌乐县西十里。又名剧南城。东汉改为剧县,为北海国治。晋改属东莞郡。南朝宋属北海郡。北齐废。
注:西汉时另有一剧县,为甾川国都,东汉废。“剧”和“剧魁”两个侯国都是自剧县内划出来的。
9.都昌县。春秋时为齐国之都昌邑。《方舆纪要》卷36昌邑县:都昌城“齐顷公赏逢丑父之功,食邑都昌”。又引《晏子春秋》:“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辞而不受。”皆此地。西汉初,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功臣朱轸为都昌侯,景帝中元年(前149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昌邑市西二里。西晋属北海国。南朝宋寄治青州东阳城(今山东省青州市)。北魏属北海郡,移治今昌乐市东北二十里都昌集。唐武德六年(623年)废。
10.平望侯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平望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五十里望海台(营里镇黑塚子村)。东汉废。
11.平的侯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强为平的侯,王莽时国绝。治所不详(当在今山东省潍坊市或安丘、昌邑、寿光附近)。东汉废。
12.柳泉侯国。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胶东戴王子刘强为柳泉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昌乐县南五里。东汉废。
13.寿光县。西汉置县。据清嘉庆《寿光县志》:寿光之名盖昉(起始)于齐宣王时闾丘长老乞寿之辞。治所在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二十里,俗称牟城。东汉属乐安国。建武二年(26年)封更始帝之子刘鲤为侯邑。南朝宋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移治今寿光市。
14.乐望侯国。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胶东戴王子刘光为乐望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南四十里王望村。东汉废。
15.饶侯国。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胶东戴王子刘成为饶侯,王莽时国绝。治所疑在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斟灌城。东汉废。
16.斟县。夏代时有斟灌、斟寻氏之国。《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老城)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夏代前期,两国似应在今河南省境内,其中斟寻位于今巩义市西南。商周时,斟灌、斟寻氏迁至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左传·襄公四年》:魏绛曰,寒浞 “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杜注:“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之子后相所依,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今寿光市东北四十里有斟灌城(即灌亭),潍坊市东南五十里有斟寻城(即斟亭)。西汉置斟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东南五十里。东汉废。
注:《竹书纪年》称寒浇伐斟寻,大战于潍水之上,似乎战场在今潍坊市一带。但是此“潍水”可能也是随族群迁徙而从别处挪用来的名称。
17.桑犊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东南三十里。东汉废。
【覆甑山、溉水】覆甑山,又名塔山,即今山东省潍坊市东南四十里坊子区荆山洼镇和安丘市交界处的灵山,古名溉源山(唐天宝六年起名)。溉水,即今虞河,又名东丹河,发源于灵山北麓,北流经坊子、潍城区,入渤海莱州湾,全长75公里。《水经·巨洋水注》:溉水 “出桑犊亭东覆甑山……北径斟亭西北。……溉水又北径寒亭西,合白狼水”。
18.平城侯国。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胶东顷王子刘邑为平城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昌邑市东南四十里(田家庄东南)。东汉废。
19.密乡侯国。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胶东顷王子刘林为密乡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昌邑市东南十五里密城。东汉并入淳于县后称密乡。《续汉书·郡国志》:淳于县“有密乡”,即此地。
20.羊石侯国。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胶东顷王子刘回为羊石侯,王莽时国绝。治所不详(当在今山东省潍坊市附近及寿光、昌邑、安丘、昌乐一带)。东汉废。
21.乐都侯国。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胶东顷王子刘?为乐都侯,王莽时国绝。治所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22.石乡侯国。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胶东顷王子刘理为石乡侯,王莽时国绝。治所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23.上乡侯国。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胶东顷王子刘歙为上乡侯,元寿元年(前2年)国除为县。治所不详(当在今山东省潍坊市北部地区)。东汉废。
24.新成侯国。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胶东顷王子刘根为新成(城)侯,王莽时国绝。治所不详(当在今山东省昌邑市西南胶水、潍水之间)。东汉废。
25.成乡侯国。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高密顷王子刘安为成乡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北。东汉废。
26.胶阳侯国。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高密顷王子刘恁为胶阳侯,初始元年(8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昌邑市东南九十六里丈岭镇高阳村。东汉废。
四、北海郡地理形势图解
汉代北海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
汉代青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北海郡在青州刺史部九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北海郡各属县的地理位置可参见下图:
西汉末北海郡属县地理方位图(缺瓡国、平的、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成)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汉代北海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汉代北海郡属县地缘结构图(缺瓡国、平的、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成)
由图可见,汉代的北海郡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北濒渤海,是泰沂山脉和胶东低山丘陵之间的冲击平原和沿海滩涂地带。这一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水系众多,资源丰富,自古是一个经济文化繁庶的地带。在交通方面,这一地区是联接鲁西北平原、胶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的“三岔路口”,自秦朝起就是京东古道的重要枢纽。
《汉书·地理志》(三十二):齐郡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着作,为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汉志》中列出的各郡县、山水,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深度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体悟社会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齐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齐郡,秦置,莽曰济南,属青州。户十五万四千八百二十六,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四。县十二:
临淄,师尚父所封,如水西北至梁邹入泲,有服官、铁官;莽曰齐陵。昌国,德会水西北至西安入如。利,莽曰利治。西安,莽曰东宁。巨定,马车渎水首受巨定,东北至琅槐入海。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广饶。昭南。临朐,有逢山祠;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莽曰监朐。北乡,侯国,莽曰禺聚。平广,侯国。台乡。
汪远孙撰《汉书地理志校本》(影印版):“齐郡”
二、齐郡概述
齐郡,因春秋战国时为齐国腹心之地而得名。
齐郡之地,上古少昊时为“爽鸠氏”之居地,虞夏时为季荝之国,商代初期为逢伯陵之国,商代后期则属薄姑氏。西周初年,封太公望吕尚于“营丘”,建立姜氏齐国。其后,齐胡公曾迁都薄姑。齐献公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扩建后的都城东面濒临淄水,而改名为临淄。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临淄及其周边一直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齐后,将齐国故地分置为齐郡、琅邪郡。据史家考证,其后可能又从齐郡分出了济北郡,从琅邪郡分出了胶东郡。项羽分封诸侯时,分齐地为“济北”、“齐”和“胶东”三国,封田都为齐王(随即被田荣所杀)。
汉初,将齐国故地全部封给刘肥。至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齐地皆入于汉,为七郡——临淄、济北、济南、城阳、胶东、胶西、琅邪。文帝十六年,分临淄郡之临淄以西部分重置齐国,封悼惠王子刘将闾为齐王。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齐国被废除,改为齐郡。元狩六年(前117年),齐郡复置为齐国,封皇子刘闳为齐王。元封元年(前110年)刘闳死,无后,齐国又被废除,且分为“齐”和“千乘”两郡。
此后,齐郡从淄川国接收了广饶、北乡、广、平广、台乡等几个王子侯国,辖域有所扩大。至西汉末期,齐郡领有12个县,其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及张店区东部、临朐县、青州市、广饶县、博兴县东部与寿光市西北一带。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齐郡辖区共有编户154826,有人口554444人。
王莽时,改齐郡为济南郡(而西汉之济南郡则被改为乐安郡)。东汉复为齐郡,而后又改为王国。建武十一年(35年)徙太原王刘章为齐王,章和元年(87年)贬齐王刘晃为侯,国除为郡。永元二年(90年)封刘晃子刘无忌为齐王。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齐国约有64415户,491765人。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齐国除为郡。
魏晋时期,齐郡也曾被两次置为王国,后复为郡。南北朝时期,齐郡的辖区逐渐缩小,北周时齐郡仅领三县(益都、昌国、广饶)。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齐郡之地属青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齐州为齐郡,此齐州始设于北魏,辖区为原济南郡之地,治历城。因此,经过这一番调整,齐郡被“张冠李戴”,扣到了原济南郡的头上。而汉代齐郡的辖区则属于由青州改成的北海郡(辖境相当于汉代齐郡、北海郡和甾川国)。
其后,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齐郡为齐州,改北海郡为青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青州为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青州。金改为益都府。元改为益都路(辖区向南极大扩展)。明、清时改为青州府(辖区略缩减),1913年废除。而汉代齐郡之地,则一直属于上述青州/益都区划的西部区域。
三、齐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齐郡下辖12个县:
1.临淄县。临淄,亦作临甾、临菑。《水经·淄水注》:“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上古时先后为爽鸠氏(少昊时)、季荝(夏代)、逢伯陵(商代初期)、薄姑氏(商代后期)的国土。西周初封太公望于齐,建都于此。春秋战国时是着名的经济文化中心。《战国策·齐策》:苏秦说齐宣王曰,“临淄之中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秦置临淄县,为临淄郡治。西汉为齐郡治,是东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临淄区北。东汉为齐国治,又是青州治。南朝宋和北魏为齐郡治。北齐移齐郡治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废临淄入益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唐代徙治今淄博市东北临淄镇。1969年并入淄博市。
【如水】又称耏(ér)水 、溡(shi)水。《周礼·夏官·职方氏》幽州:“其浸菑、时。”即此水。上游即今发源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南的乌河。自临淄西北以下,古分二支:一支西流经今桓台县境西北入济水,旱时干涸,故又称干(乾)时。《左传·庄公九年》:“师及齐师战于干时”,即此地。《水经注》称为时水支津。久湮。一支北流折东略循今小清河合淄水入海,即《水经注》时水干流。《汉书·地理志》分时、如为二水,时水即《水经注》时水干流折而东流的部分,如水即今乌河上游及《水经注》中的时水支津。
2.昌国县。战国时为齐国之昌国邑,又名昌城。《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五年(前274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史记·乐毅传》:燕昭王 “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皆此地。西汉置县,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南五里昌城村。东汉属齐国。南朝宋废。
【德会水】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间之朱龙河(猪龙河)。又名丰水。《水经·瓠子河注》:“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德会水注之。水出昌国县黄山,西北流径昌国县故城南……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又北流注时水。”《清一统志》 谓德会水亦名郑黄沟。
3.利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四十里利城。东汉属乐安国。西晋改利益侯国。南朝宋废。
4.西安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西北三十里北高阳。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封东平思王孙刘汉为侯邑。东汉属齐国。《后汉书·耿弇传》载:建武五年(29年),张步弟张蓝弃西安走剧,即此地。南朝宋属齐郡,移治今临朐县西南十里西安店。北齐废。
5.巨定县。西汉置县。《水经·淄水注》作“巨淀县”,并称“县东南则巨淀湖,盖以水受名也”。治所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北。东汉废。
【巨定湖】亦作巨淀。在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北。《汉书·地理志》齐郡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水经·巨洋水注》:“浊水又径臧氏台西,又北径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又《淄水注》载:淄水“又东径巨淀县故城南……县东南则巨淀湖, 盖以水受名也”。元于钦《齐乘》卷2:巨淀“水泽名,县因氏焉。即今乐安东北清水泊也”。
【马车渎水】在今山东省广饶县东北五十里高家港。《水经·淄水注》:巨淀“北为马车渎,北合淄水,又北时渑之水注之”。《方舆纪要》卷35谓马车渎亦谓之马常坑。
6.广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功臣召欧为广侯,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国除为县。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封甾川孝王子刘便为广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南五里镇下圈村附近。东汉、魏属齐国。晋属东莞郡。西晋永嘉末废。
【为山、浊水】为山,即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四十里九回山。《水经·淄水注》:浊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元于钦《齐乘》卷2“北阳水”条:九回山“俗名九扈,古广县为山也”。浊水,即今山东省青州市之北阳河。《水经·淄水注》:浊水“东北流径广固城西,……又东北流径东阳城北……又北径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元于钦《齐乘》、《清一统志》皆谓即今北阳水。
7.广饶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甾川靖王子刘国为广饶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北。东汉废。东汉末复置,属齐国,移治今山东省广饶县东北二十里。南朝宋复还故治。北魏仍属齐郡。北齐废。
8.昭南县。西汉置县。治所当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及其东北部一带。东汉废。
9.临朐[qú]县。春秋时为纪国之骈邑,后属齐国大夫伯氏。所谓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即此地。(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三十里。)西汉置临朐县。《元和郡县志》:临朐县“东有朐山,因以为名”。治所即今山东省临朐县。南朝宋改临朐县为昌国县。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昌国县为逄山县,大业初复名临朐县。隋末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沿用至今。
注:西汉时青州东莱郡也有一个临朐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莱州市西北二十三里朱旺村。东汉废。
【逢山祠、石膏山、洋水】逢山在今山东省临朐县西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青州府一》作逄山,谓“是山跨二县界,在临朐县名逄山,在益都者名石膏山,实一山耳”。《汉书·郊祀志》:神爵元年(前61年),祠“蓬山石社石鼓于临朐”。《水经·巨洋水注》:“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述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十里。”石膏山,又名北峰山,即今山东青州市西南二十五里玲珑山。《明一统志》卷24青州府:石膏山“石色润泽如膏,故名”。洋水,即今山东省临朐县西之石河(或称石沟河),也可涵括其汇入的弥河之下游。《水经·巨洋水注》: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而东注于巨洋(今弥河)”。
10.北乡侯国。汉元帝建昭四年(前35年)封甾川孝王子刘谭为北乡侯,初始元年(8年)国除为县。治所当在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及其东北部一带。东汉废。
11.平广侯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封甾川孝王子刘服为平广侯(《汉书·王子侯表》为“平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当在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及其东北部一带。东汉废。
12.台乡县。汉成帝元延二年(前11年)封甾川孝王子刘畛为台乡侯,居摄二年(7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东汉废。
四、齐郡地理形势图解
汉代齐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
汉代青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齐郡在青州刺史部九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齐郡各属县的地理位置可参见下图:
西汉末齐郡属县地理方位图(缺昭南、北乡、平广)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汉代齐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汉代齐郡属县地缘结构图(缺昭南、北乡、平广)
由图可见,汉代齐郡之地,是位于渤海与泰山山脉之间的一片沿海平原。此地不仅地势平坦,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并且兼有鱼盐之利,可以通过济水和渤海沿岸进行水上贸易,从陆路交通上讲也是衔接鲁西北平原与胶东半岛的必经之地。因此,这一区域在上古、中古历史上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战略重心区。近古以来,山东省的政治经济重心逐渐西移到了济南地区,但临淄及其周边地区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