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37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李玉成丨捻军在昌乐

  捻军在昌乐
  在清末的历史舞台上,捻军的活动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冲击着山东昌乐地区,留下了深刻且复杂的历史记忆。这一段历史,既展现了农民阶级在生存困境中反抗封建压迫的挣扎,也反映出时代局限下战乱给地方社会带来的苦难与动荡。
  一、捻军入鲁与昌乐初遇
  咸丰庚申年(1860年)秋九月,捻军“大股自皖入东境”,正式踏入山东地域,为后续在昌乐及周边地区的活动拉开序幕。至辛酉年(1861年)二月二十一日,捻军的铁蹄踏入昌乐邑境。太平天国指令张总愚率军五旗十余万,自济宁北进,经博山青石关,焚周村、金领镇后,于二十一日抵达昌乐东北乡戴家庄、牟家庄一带。
  彼时,戴家庄练总戴文光、牟家庄练总牟尔恭,为守护乡土,相约率练勇阻击。然而,双方力量悬殊,捻军凭借人数优势,逐步扭转战局。牟尔恭作战中“声息不通” ,陷入困境;戴文光一方更为惨烈,他与弟中孚、子凤翔、侄鸿逵等“率众苦战”“援竭力穷” ,最终“以身殉事” ,族众战亡者达五十六人,练勇遇难百余人,“戴氏之族尤惨”。
  次日,捻军南去,却在八月再度犯境,让昌乐百姓陷入持续不安。
  二、捻军活动的延续与变迁
  时间推进到壬戌年(穆宗同治元年),清廷内部政权交替,两宫太后听政,社会局势依旧波谲云诡。这一年,虽有开恩科乡、会试等举措,却难掩灾荒与战乱阴影:夏无麦,秋七月彗星现,六月蝗灾、八月大疫,九月淄川刘德沛据城,昌乐亦受戒严影响,百姓生活被搅得支离破碎。
  癸亥年(同治二年),局势看似有变化,先儒入祀文庙等文化举措,与僧格林沁攻克淄川、刘德沛伏诛、昌乐解严的军事动态交织。
  可到乙丑年(同治四年),捻军势力再起,三月由豫入鲁,僧格林沁统军追击,却于四月在曹州遇伏阵亡,彰显捻军作战的机动性与冲击力。
  丁卯年(同治六年),捻军赖文光、任化邦部由豫窜鲁,一路至登莱青,七月从平度入昌乐。此时昌乐城守极严,各乡坚壁清野,试图抵御。回顾此前,太平天国天京被围时,赖文光军从汉中星夜驰援,中途天京沦陷,遂与任化邦军合,略山东,号“南捻” ,赖文光作为广东嘉应州人,与赖后之族弟身份关联,为这支队伍添上家族抗争色彩。
  三、河防与剿捻的博弈及影响
  山东巡抚阎敬铭部署的河防十分严密,(捻军)无法渡河。恰逢阎敬铭获准告老回乡,由丁宝桢继任巡抚。丁宝桢因节省经费的缘故,大量撤减了河防兵丁。总兵王心安率领军队驻守在河岸上。这一年五月,(王心安的军队)被赖文光、任化邦部击败,(捻军)渡过黄河向东行进,攻势很急,大部队从我县境内经过,一共持续了三天,径直渡过潍水。福建总督刘铭传等人率领军队追击围剿,(刘铭传的军队)经过本县境内时,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巡抚丁宝桢等人率领军队驻守在莱河西岸,东岸筑起了长长的围堤,从黄海一直延伸到渤海。
  秋季七月二十日,赖文光、任化邦从昌邑的滨海瓦城偷偷越过防线往回逃窜,势头很猛。二十二日,到达营邱、马宋、朱翰一带。总兵王心安战败,各路军队来不及救援,赖文光、任化邦部又向西逃窜,恰逢黄河水位上涨,于是又调转方向向东而来。冬季十月十四日,(捻军)从西北方向经过本县境内,往东南方向行进,人马连绵不断。赖文光、任化邦出行时乘坐八抬黄轿,随从人员众多。十一月十二日,(刘铭传)大败捻军,追击到寿光境内的禹王台,激战了两个昼夜,赖文光、任化邦部惨败,尸体横陈数十里,投降的人有两千多。二十三日,(捻军)又在弥河战败。三十日,败兵经过马宋、鄌郚、朱翰、阿陀一带,匆忙过境,没有片刻停留。
  十二月初一日,刘铭传下令屠杀投降的人。凡是军队所驻扎的村庄堡垒,到处都是尸体,横七竖八地遍布道路。屠杀完毕后,(刘铭传)率领军队向南追击。任化邦在途中被间谍刺杀,他的军队溃散,几乎全军覆没。赖文光痛哭着安葬了任化邦,急忙收集溃散剩余的几千人,从六唐经过扬州时,遇上大雨,河水上涨,被阻挡无法渡河,于是被擒获,伏法处死。
  戊辰年(同治七年,1868年)秋八月,因捻军之乱平定,免除山东等省遭受侵扰的州县所拖欠的赋税。
  四、历史的反思与多元视角
  捻军在昌乐的活动,是清末农民起义浪潮的局部呈现。它源于底层民众活不下去的反抗,口号有“关注百姓疾苦”、行动有“针对剥削者”之举,具备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压迫的进步性;但受时代与阶级局限,依赖流动作战,缺乏稳定秩序构建能力,给地方带来破坏,加剧动荡,难以真正 “解百姓疾苦” ,反映出农民阶级在旧制度下反抗的悲剧性。
  对于百姓而言,安稳日子是朴素追求,对“改朝换代” 兴趣寥寥,捻军所经之地响应者少,恰是这种心态体现。而历史记载中,对捻军或“匪”或“起义军”的不同定位,折射出立场差异,却也提醒后人,需以“同情之理解” ,辩证看待其进步与局限,理解清末社会矛盾尖锐性,感悟农民阶级挣扎的历史重量。
  昌乐民国《昌乐县志》中记载的捻军在昌乐的战争
  据民国《昌乐县志》记载,捻军自庚申年(1860年),秋天九月“大股自皖入东境”。
  辛酉年(1861年)二月二十一日,捻军入邑境。(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命张总愚率军五旗十余万由济宁而北,二月入博山青石关,焚周村暨金领镇。二十一日入邑境东北乡戴家庄,练总戴文光、牟家庄练总牟尔恭各率练勇迎战,卒因众寡悬殊,文光及其弟中孚、子凤翔、侄鸿逵俱死之,牟尔恭亦阵亡,一时练勇同遇难者共百余人,而戴氏一族所遭尤惨。次日匪军南去。
  八月,捻匪又犯邑境。
  壬戌(穆宗同治元年),上奉两宫太后听政,春正大赦,诏开恩科乡、会试,僧格林沁筹办山东亩捐,夏无麦,秋七月彗星见,西北长竟天,八月上以星变诏求直言,六月蝗,八月大疫,九月淄川刘德沛据城,邑戒严。
  癸亥(同治二年)春三月,诏以先儒毛亨、明吕柟从祀文庙,夏五月以明臣方孝孺从祀文庙,六月僧格林沁攻克淄川县城,刘德沛伏诛,邑解严。
  乙丑四年春,三月捻匪由豫入東境僧格林沁統軍躡追。夏四月僧格林沁追擊捻匪至曹州天昏黑遇伏陣亡。
  丁卯六年夏五月重刊御纂欽定經史頒發各學。是月捻匪賴文洸、任化邦由豫竄東境遂至登萊青。歲大有,秋七月任賴由平度竄入邑境,城守極嚴,各鄉亦堅壁清野。
  初太平天國天京被围,赖文光军由汉中星夜驰援,至中途,天京陷,乃与任化邦军合略山东,号南捻。
  赖廣東嘉應州人賴后之族弟也。
  山東巡撫阎敬铭河防严势不得渡,会闻予告回籍继任。丁宝桢为节费故多撤防兵。总兵王心安统兵驻河上。是年五月为赖任击破,渡河而东行,颇急,大队自邑境过,凡三日,直渡潍水,福建总督刘铭传等统兵追剿。过邑境,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巡抚丁宝桢等统兵驻莱河西岸。东岸筑起长围,自黄海以至渤海。秋七月二十日,赖任自昌邑滨海瓦城,偷越回窜,势甚猛,二十二日,至营邱、马宋、朱翰一带。总兵王心安战败,诸师莫及救,赖任复西窜会黄河水涨,又返旆,东来。冬十月十四日,自西北经邑境,东南行人马络绎。赖任每行乘八台黄轿,扈从甚盛十一月十二日传大破之,追击至寿光境禹王台战二昼夜赖任大败,尸横数十里,降者二千余人,二十三日,又败于弥河,三十日败兵经马宋、鄌郚、朱翰、阿陀一带,急过,无少停。
  十二月初一日刘铭传令杀降者凡兵所宿村堡,尸横载道,杀竟统兵南追,任道中为间谍刺死,其兵溃败。略尽。洸哭而葬之,急收集,溃余数千人,自六唐过扬州,大雨水涨阻,不得渡,遂被执,伏法。
  戊辰七年秋七月诏以宋儒袁燮从祀文庙。八月以捻乱平免山东等省被扰州县逋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