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春长篇纪实小说《沂山汶水》正式出版
马玉顺
临朐县作家协会理事高玉春(笔名岩松)长篇纪实小说《沂山汶水》2025年8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临朐县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值得热烈祝贺!
《沂山汶水》以蒋峪镇侯云龙为原型,全面清晰地讲述了侯云龙创办北侯小学、参加“轻骑担架队”、指导北侯文艺队参赛、选调夏粮征收、编印期刊《秋菊献香》、带领子女学英语、日语、世界语,以及接受县委书记来访和众多记者采访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共和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博大广远的胸怀。
临朐县文联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克奇在《长风浩浩传馨香》的序中,称“这是一部记录之书,也是一部致敬之书”,阅读此书,“一个有勇有谋、百折不挠、古道热肠、心灵手巧、随遇而安、自强不息、勤奋笃学、老骥伏枥的先贤形象栩栩浮现于眼前,让人情不自禁地隔空揖拜。”
“人之一生,草木一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能做些什么?而所作所为,又意义几何?《沂山汶水》主人公侯云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竭尽人事,心有所向,矢志不渝。”
“潜龙行云,玉笔留春。先贤侯云龙,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以自己一生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样;作家高玉春,怀揣一颗虔诚之心厚积薄发,以一部长篇小说让我们走进侯云龙的世界。这既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善举,是侯云龙和高玉春的相互成就,也是读者的一种幸运。”
对此评价,我深以为然。关于此书的一些情况,我在2024年8月10日公众号文章《高玉春小说〈沂山汶水〉基本定稿》中,做了一些介绍;2023年春天出版的《临朐文学》第19期也选发了第1章、第12章、第44章的内容,我不再重复。
这里只谈高玉春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经过和我的一些感想。
高玉春从产生创作想法,到小说正式出版,历时整整七年。
前期用一年多时间,走访近百人,其中数十人是多次采访,最多者面访约五十次,电话采访更不计其数,还实地考察多地,数次到档案馆、纪念馆查阅资料,累积笔记二十八本,并将所有素材按照年代梳理整合建立索引本。
其后用四年多时间撰写初稿。这期间,他不间断地反复回访落实,回访量是前期采访量的两倍还多,就这样,边核对时间、地点、细节,边下笔成文,断断续续啃骨头似的一点一点推进,写出六十多万字的稿件。
初稿完成后,又用一年六易其稿,反复修改、完善、凝炼,在2024年8月基本定稿,字数近五十万。此后一年,按照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的相关要求,又多次校正,终成煌煌四十万言的着作。
写作过程中,高玉春眼疾发作,做了手术,但他心心念念这部长篇小说,治疗时,就在脑海里琢磨推敲打底稿;眼睛模糊疼痛症状缓解后,立即伏案疾书,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非一般人所能想象。这种殚精竭虑、焚膏继晷的奋斗精神,让人感动。
高玉春认真执着,下笔慎重,确保小说中的细节真实无误,经得起考验。为验证侯云龙用复写纸和针鼻刻板油印培训资料,他用四五天时间,乘车去马玉宝老师家,找到钢板亲自刻板验证,后又托马老师找到老式油印机,检验了油印效果。如此求真求实的经历,还有多次。
高玉春为人低调,谦虚和善。写出初稿后,他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对任何人的阅读体会,都认真倾听,认真记录;别人提出批评,他不以为忤,还特别懂得感恩。
小说出版后,我看到“后记”中说,“得到临朐县作协张克奇、周士军、马玉顺、许法忠等多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马玉顺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在此一并深表感谢。”张克奇、周士军、许法忠是临朐文学大咖,他们的建议,肯定给高玉春带来极大启发。我不懂文学,通读初稿后,直言不讳说了一些看法,他竟如此看重,真让我惭愧。
《沂山汶水》是“献给共和国第一代乡村教师与勤劳善良的沂山人民”的一部厚重作品,“无疑有着非常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为高玉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