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骨刻文的发现收藏与探究
肖广德
一
2004年春,笔者在昌乐县袁家庄龙山文化遗址采集陶片标本时,发现当地农民在建塑料大棚、挖沟和取土时,掘弃了许多动物老骨头。这些骨头已熟化为亚化石状,其中有一件像骨耜的肩胛骨,引起了笔者的格外关注。当地农民告诉我,这类骨头以前在施工时经常大量出现,多年来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全部同碎砖石、陶片等一起垫路毁弃了。于是,笔者收集了这部分甲骨标本,经清洗观察,发现有些甲骨上面有许多刻划痕迹明显的图案符号,联想到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又考虑到出土层面为新石器时代,笔者初步认定这可能是一种比殷商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之后,又在昌乐县城西北的纪城古遗址发现并收集到类似甲骨多片。经向当地人详细了解,得知这些甲骨出自地表以下0.5—1.5米,有些是在碎砖、陶片层下0.1—0.5米处,属人类早期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先后收集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近百片,多为兽的肩胛骨、肋骨、股骨、胫骨、腭骨、象牙、鹿角等,大者盈尺,小不及寸,范围约在1.5—36.5厘米,石化程度较好。所刻符号均为阴细线刻,有的一片刻划一个文字,有的刻划多个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上。笔画婉转曲折,刻划纤细,多弧笔和曲笔,形象颇似太阳、树枝和鸟等,勾勒出一个个精美的文字图案。刻写者手法娴熟,运笔流畅,字体结构主、辅笔层次分明,有些偏旁已出现重复现象。章法布局自由舒适,文字的尺寸约在2.0×2.3至6.2×7.3厘米之间,还有一些属微刻文字,长宽仅0.14×0.21厘米,但都清晰可辨, 刻划技法令人叹绝。
二
文字的产生具有相应的客观条件,它是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现有考古证据看,昌乐一带完全具备文字产生的客观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看,袁家庄遗址和纪城遗址两地南北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史前也应属同一地域文化圈。袁家庄遗址群在纵横不过7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史前文化遗址30处。袁家庄遗址经多次考古发掘,证明是一处延续着大汶口文化而生长发展的高度发达的龙山文化遗址。曾挖掘过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专用墓地,发现了人殉墓、人牺墓,出土过玉钺、玉璇玑、骨琮等精美王器,可以看出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阶级分化,上层统治者已经具有特权。还出土过用快轮制作的磨光黑陶等,陶胎均匀坚硬、造型规整、装饰细腻且器类繁多,特别是细泥质蛋壳陶高柄杯,薄如蛋壳,黝黑锃亮,高雅别致,说明当时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石器,有石铲、石斧、石纺轮等,皆磨光精致。骨耜和骨刀、石犁铧和石镰的发现,说明当时农业已比较发达。从出土平底陶器底部印有的布纹看,有些布纹细者布眼尺寸不足0.5毫米,说明当时纺织业已相当成熟。它的正西200米处即是邹家庄遗址,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两度发掘,发现一条南北走向、横断面为倒梯形的深达7米多的壕沟,其形制特征与寿光市边线王村龙山文化古城堡的基槽一致,认定是一处建有大型防护壕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应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早期形态,可以肯定当时阶级分化已十分明显,贵族特权阶层的统治手段也已相当完备。
纪城遗址曾出土过商周器物。但杜在忠先生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推断这里还有"深埋地下尚未揭露的早期遗存,不能否认在此还有更早期的文明".也就是说,商周文明不是突兀的孤立的文明,而是整个文明链条中的一环,是在东夷文化基础上累积发展起来的。这些商周遗址上发现更早期的文化遗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发现东夷文字也并非偶然。从考古结果看,在出现甲骨的这片区域,不论城市形成、社会意识、社会组织、阶级分化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已经完全具备了产生文字的客观条件。
三
中国的文字演进史表明,文字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殷商甲骨文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那么,它的前身是什么,在哪里?
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尤其是海岱地区史前考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栾丰实教授指出:"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海岱地区已陆续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至于海岱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汝祚先生明确提出,它"不是以泰山为中心的周围一带地区,而是向东移到山东半岛,可能在潍坊一带地区内。"着名中国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教授通过对龙山时代文明空前繁荣的研究也指出:远在安阳甲骨文出现之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应该存在一种早期的文字。最新史前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发明甲骨文的商是一个古老氏族,其起源地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东方说",认为主要起源于山东地区,由东向西而迁徙,最后定居于今河南商丘,以地为名称商。又据传仓颉为黄帝的史官,他能"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从此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这个传说中造字的仓颉又是哪里人呢?山东省史学家王树明先生认为:仓帝或创造、发明文字的仓颉,应是一位东方人,并考证仓颉氏部族活动在以泰沂山区为中心的山东一带。史载:仓颉为寿光人,并长期活动在东夷区域。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注》记载最为详细,证明仓颉墓远在北魏时即在寿光存有。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记载:"仓颉石室二十八个字在北海仓颉墓中。士人至今称此室为藏书室,其中文字周时无人可识。"这证明早在周代即发现仓颉墓。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曾亲至寿光,对这位创造人类文明的先哲顶礼膜拜,从此便有了"孔子问经石室"的典故。而这批骨刻文惊人地出现于"圣城"南部的不远处,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有专家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研究还得出,文字的起源需要综合的社会环境条件,而古东夷地区从它的地理环境与对外频频的文化交流和丰厚的宗教积淀看,正具备这方面的发展优势,因而应能成为东方古汉字起源的中心。从其它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材料也进一步证实,东夷地区就是汉字最重要的发祥地。
因此,昌乐及其周边地区大量出土骨刻文不是个别现象,作为早期文字的实证在整个山东地区不断被发现。近年出土的丁公、南荡、莱阳等陶文,与昌乐骨刻文只是载体的不同,其字型、笔画、结构多有相似之处。俞伟超先生推测:丁公陶文与南荡陶文可能是 "一种文字的三个阶段的形体的表现 "."首先可肯定在山东半岛至江淮东部,从龙山至西周中晚期,存在着一种后来亡佚的象形特征显着的文字——推断即为古之东夷文字。"统观大量早期文字的发现遗址,可以看到一幅以昌乐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直至山东全境的文字分布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昌乐一带很可能是东夷文化的一个中心,昌乐骨刻文很可能就是东夷文字的集中代表。换言之,昌乐骨刻文应该就是殷商甲骨文的始祖。如果此说能够被证实,则昌乐无疑就是中国文字的发源地,这在中国文字史、文明史上将会掀起一场革命。
四
在四处奔走,广泛求教专家的最初阶段,笔者的种种推测和看法遭到了普遍质疑。质疑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这些图案是人工雕刻的还是天然形成的?曾有"草根腐蚀说"、"虫蛀说"等多种说法。二是如果是人工雕刻的,那么,在当时技术那么原始的情况下,如何能雕刻出这么精细绝伦的符号来?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有三点可以证明骨头上的符号系人工而非天然。第一,通过高倍放大镜或数码照片放大观察,线条边缘崩缺似锯齿的现象明显,阴线底部人工刻划的痕迹也清晰可见,这绝不是天然因素能够形成的。第二,笔划明显具有汉字构造特征,有的笔画属反复蹭划,并不连贯,有的笔划在多片骨头上反复出现,与今天汉字的偏旁部首极为类似。第三,符号明显有表达某种意向的特征。以"昌骨"112号为例,看似是一幅简单的线描简笔画,其实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展示,也是东夷人意识形态的曲折反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很可能就是一幅《鸟栖图》,一只落在桑枝上的肥硕的鸠鸟豁然清晰的展现在眼前,画面中桑枝与鸠鸟勾勒精工,身着斑纹羽毛的鸠鸟形态自然生动,安详的落在桑枝上,卓有神采,整体布局匀称和谐。在胫骨的另一端大半个太阳挂在山顶上,正散发出落日的余晖。整个画面就是一组远古东夷族时期对鸟、桑树和太阳崇拜的至善至美的文字描述。再举昌骨9号的例子,它应该就是一幅"狩猎图",展现的是千军万马,十面埋伏,瓮中捉"鳖"的场景。细观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筋疲力尽的惊恐状野兽,在人们的层层围剿下,已伏在地上苟延残喘,伺机突围。周围的猎人以各种姿态袭击和应对困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围猎者的刻划符号,颇像以多种姿态侧立的人物形象,与甲骨文中的"人"字极为相像。
关于刻写的工具问题,笔者类比高古玉器的制作后认为,昌乐骨刻文的刻划工具与同时期的玉器刻划工具和技术是相通的。从发现最早的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及良渚文化遗址,所出的玉器都精美绝伦,堪称绝品。它们的纹饰繁缛,精雕细琢,尤其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微雕艺术,细如发丝的游丝细工,能在1毫米的宽度内刻出几条细线来,与昌乐骨刻文的纤细线条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么先民们究竟靠什么来治玉呢?《诗。小雅。鹤鸣》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明当时的治玉工具是采用硬度较高的"石头"做成的。1982年在丹徒磨盘墩良渚文化时期的石、玉制作坊遗址发现有玉器和弃余的带有制作加工痕迹的玉器的角料,同以燧石为主的治玉工具共存,有石钻和带柄尖状器、雕刻器等。近年来,又在江苏句容丁沙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260多件雕刻工具,质料为燧石、石英等,器身娇小,长宽都在3厘米内,大多有锋利的尖部或弧状的刃部,可对玉料表面进行浅阴线雕刻。另外日本考古学家林已奈夫则主张良渚玉器的刻刀为钻石制成。而出土骨刻文的昌乐境内则盛产火山石、石英和蓝刚玉,可以制作成锋利的刻划工具,完全能够胜任刻制玉石和骨头。
通过与众多专家的频繁接触,我的看法逐步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同。早在2004年冬,笔者拜访北京数位专家,在听完我的解释和观察了我带去的样骨后,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示抽时间到昌乐作实地考察。2006年3月骨刻文在淄博市展览时,有专家表示这是东夷甲骨文。特别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收藏及看法在2007年7月得到了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到昌乐作进一步的系统考察。经过多次考察与研究,刘凤君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东夷文字,时间上应该早于安阳甲骨文1000年。
五
当获得专家的肯定后,笔者一直尝试争取有关方面支持,促成对昌乐骨刻文的研究。2007年下半年,我将骨刻文实物、专家鉴定意见及启动研究的构想详细向县政协文史委刘兴国主任作了汇报,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立即邀请刘凤君教授来昌乐面谈,并达成合作研究的初步意向。之后,县政协文史委向县政协各主席呈送了《关于昌乐发现甲骨文并与山大合作进行专题研究的意见》。县政协领导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一件关系昌乐文化建设的大事,对于提高昌乐知名度,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责成文史委立即与山大展开合作。很快,县政协文史委与山大美术考古研究所签定了合作协议书,并迅速投入工作。2008年7月30日,县政协与与山大美术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昌乐甲骨文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教授,山东省甲骨文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李来付教授,淄博市文物局副局长张光明研究员等五位国内古文字方面的权威专家聚集昌乐。通过认真观察研究,与会专家一致认定这些神秘甲骨上的符号人为刻画痕迹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为中国早期文字,出现时间应早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是继安阳甲骨文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王宇信先生特别提出,昌乐甲骨文与安阳甲骨文有明显的不同,它不是占卜的,而是一批专门记事的辞骨,为与甲骨文相区别,昌乐甲骨文应命名为"昌乐骨刻文".
权威专家的结论一经公布,立即在媒体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国内动态清样》、《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台湾《中央日报》、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平面媒体,人民网、中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均作了详细报道。2008年11月24日,在CCTV-2?央视《寻宝——走进潍坊》节目组大型活动中,昌乐骨刻文从3000多件宝物中脱颖而出,入选"潍坊十大民间宝物",后晋选为"潍坊四大民间国宝"(书画、瓷器、铜器、杂项四组各取其第一),成为诸多学者和收藏家关注的焦点。2009年4月5日CCTV-10《百科揭秘》栏目,又以《奇怪的骨头》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昌乐骨刻文一时成为海内外文化界特别是古文字界的一个热点。
2008年12月,由昌乐县政协文史委和山东大学美术考古所联合编着、王宇信会长题写书名的《昌乐骨刻文》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在学术界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昌乐骨刻文、研究昌乐骨刻文,形成一股昌乐骨刻文热。刘凤君等学者充满信心地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介入,昌乐骨刻文研究有望成为一门古文字研究的显学,无论对文字研究,还是对昌乐今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