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汉画像石
丁露刚
昌乐县的汉画像石遗存十分丰富,在全县各个镇和街道都有发现。昌乐县汉画像石的主要载体是墓葬。一是砖石混建墓,此类墓葬的汉画像石多建于墓门、门楣和门框;二是石室墓,石室墓的画像石多见于墓室的门脸、四壁、封顶石及立柱等各个部位。
昌乐县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不拘一格,从纵的发展关系角度观察,有一个从初级原始到精细完美的发展过程。最早为糙面阴线刻技法,大约出现于西汉前期;其次为石面平整的粗面阴刻与凹面刻的结合技法,大约出现于西汉中晚期;第三是剔地浅浮雕与凹面阴线刻,这是昌乐汉画像石墓中常见且成熟的技法,大约出现于东汉中早期;第四是剔地浅浮雕、高浮雕、平面阴线刻,其中高浮雕是汉画像石发展到高峰期的一种技法,出现于东汉晚期。
昌乐县汉画像石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像内容丰富,如城关街道东萧汉画像石墓,在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内,刻画图像近百幅,是极为少见的现象;二是画像题材的丰富多样,如二中校园内汉墓墓门的人身猫首怪物吞蛇图像、东萧汉画像石墓的接吻图像、奔虎回首正视图像等,均是在其它地区难以见到的珍品。
一、朱刘街道东南庄子石棺墓汉画像石
东南庄子石棺墓,发现于朱刘镇东南庄子村,系西汉中晚期遗存,现已发现两墓。其石棺均为长方匣形,石灰岩石质,由前、后堵头,两帮及盖和底组成。石棺图像以粗面阴线刻与凹面刻结合雕成,古拙夸张,分布于棺之内外壁;内容有象征宅院的门阙,看家护院的持戟武士,起避邪作用的蟠龙以及长青树、斗兽、喂仙鹤、人物故事和云气及菱形对角连璧纹图案等。如斗兽和人物故事图,图像自右向左展开,先是斗兽图,刻一怪兽面向一持戟力士,力士躬身挺戟刺入怪兽之口,怪兽昂首张口,尾巴向上竖起作摔摆形,三足着地,一前足抬起置于戟之长杆,似作挣扎状;其后是人物故事图,依次是一位头戴三山形冠、冠两侧戴树枝形饰、胡须浓密、上身和下肢不成比例的人物,一棵枝条作卷云纹状的神树,一棵长青树,长青树下拴马一匹,树上一啄木鸟捉虫,另一只也正在飞至,墓主正急切奔向马匹方向。这副图像的内容比较连贯,其寓意当是大人物即墓主人,欲乘马或是欲牵马缘神树升上天界,描绘的是人死后灵魂升天的故事。在汉代典籍中,类似升天成仙的故事非常多见,但形象化展示升天过程者却并不多有。这幅画像,不但揭示了死者升天成仙的步骤,还通过跨步奔跑和马匹等细节,揭示出了升天的急切心情,是极其罕见的汉画作品。
二、城关街道东萧汉墓画像石
昌乐县东萧汉画像石墓,系当地村民1995年6月取土发现,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清理。墓葬为石室、平顶、条石砌壁,石板复顶,石板铺地,主要由墓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作斜坡形,系在原土上挖掘而成;前室前壁开有双门,后室由立柱和横梁隔为两间,前后室总面积为19.2平方米。因早年被盗,未发现任何随葬品,只是其雕刻图像遍布墓的门脸、墓室四壁、墓顶和墓室的立柱,给人们神秘多姿之感。
据统计,在墓的门面和不足20平方米的墓室内,刻有大小不一的图像近百幅,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均属罕见。表现墓主人主要社会活动的如车骑出行、搏击、吊唁、杆戏、狩猎、楼亭、接吻、锄作等。其中接吻图长3.01米,宽0.31米,刻有四位主人端坐于几,每位主人的两侧有仆从侍奉。其中一位主人的右侧一站立之人回首观望一双男女相拥而吻,这是直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为直观且形象的接吻图像。刻画属吏仆从的主要见于门口两侧的门柱、承梁立柱。或端坐,或恭立,或恭立持盾,或恭立拥彗,或躬身施礼,或持物欲送,或施礼欲接,或一人、三人甚至五人抱肘作拱行状等;刻画历史故事的一幅,画面长3.01米,宽0.35米,自右至左依次为居室、室前老者扶杖送别,再下依序刻二十六位人物,自右向左第十九位作正面站立形象,其右侧七人手捧敞开的简册,除正面像外,所有人皆作躬身前行状。从其内容分析,当是老子送别孔子一行的刻画;属于神仙天象类的,多刻于墓顶石,有一龙驾车、羲和抱日、日月同辉、仙人骑马、仙人戏兽、仙人驭龙、伏羲女娲等。其中日月同辉图,中间一翼龙昂首前行,前右足抬起推日,后左足则向后蹬月;日中上部刻画一狐,下部刻二鸟并列站立,另一鸟飞至尚未落下;月中上部刻一玉兔,下部刻一蟾蜍。如此对天象认识的描绘,可谓妙趣横生。灵禽异兽有朱雀、飞燕、龙、虎,奔虎转首、猿猴、比目鱼、穿山甲、蟠龙、瑞兽等。其形态或行走、或飞翔、或安详站立、或腾跃嬉戏,皆栩栩如生;如奔虎图像,一只老虎作奔跑中转首正面形象,其上三只小虎玩耍,虎首正面为竖耳、张目、上下齿暴露,温驯又不失威严,当系早期画虎的罕见作品。除此,还有装饰图案二十多幅,有垂幛纹、三角纹、半月形纹、穿环纹、回形纹、对角菱形纹等。另外,在后室双门口之间立柱顶部还刻有"此中人马皆食天仓"的文字,隶书体,古拙有力。
三、红河镇王家埠石室汉墓画像石
昌乐县王家埠汉墓位于该村东埠顶。1985年7月当地村民修路时发现墓室,在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即进行抢救清理。墓葬曾多次被盗,墓顶塌陷,墓室破坏严重且淤满泥土,遗物无存,但形制结构尚可复原。
墓葬为石室,墓口露于地表以上约40厘米,坐东向西,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双室和后回廊组成。墓道和甬道仅存底部,前者系平直土道;后者用方格纹长方砖垒砌,作二进两室状,进口处用长条砖封堵,两室外壁都外鼓成弧,呈亚腰形,很有特色;前后墓室皆为长方形石板侧立砌筑,方形板石铺地;复斗式顶,全部用梯形和长方形石板扣合而成,衔接处凿有子母扣口,在当时来说应是非常坚固;前室面阔7.1米,进深2.7米,底至顶高2.95米;后室为方形,边长3.55米,地面高出前室30厘米,地面至顶高约2.55米,中间以立柱和横梁隔为双室,立柱两侧各留一门洞;后回廊为平顶,宽0.9米,高2.1米,方形板石侧立垒砌,石板铺地,围绕后室东、北、南三面,西面两端留有门洞与前室通连,进出十分方便。
墓葬的画像石分布于门扉、墓室四壁和墓顶。简言之,门扉以减地浅浮雕技法刻以铺首衔环和朱雀,其门框则刻以变体龙纹;墓室四壁除部分以平面线雕技法刻以墓主人公务活动及日常生活内容外,余则全部以减地浅浮雕技法刻以组合花纹装饰,多数花纹已经脱落,图案漫漶不清。墓顶的画像亦是以减地浅浮雕技法刻成,顶石为纵贯一体的穿环纹,顶部坡石刻大型狩猎图、禽兽嬉戏图及珍禽异兽等。其中狩猎图,周围有组合花纹边框装饰,刻画的是白云之下,山原之中非常壮观的狩猎场景。猎者或纵犬,或持勾,或荷毕,刀光剑影,犬跃鸟飞,野兽惊恐躲藏。在这幅画中,作者似乎特别突出了猎犬的形象,前面四条犬,齐身跃起扑向惊慌狂奔的野兽,中间的一群犬也一齐扑向已逃跑的野兔。象这样群犬参猎的大幅画像石,是非常少见的。禽兽嬉戏图,四周组合花纹边框装饰。其上刻以珍禽瑞兽,皆奔挪腾跃,灵动成趣。
从这座画像石墓的雕刻技法的娴熟流畅,构图方面的繁缛复杂和大型场面分析,其时代当在东汉晚期。从墓葬中能够反映墓主人官秩的四幅车骑出行图中,每幅皆置一辆四维马车,均不见施耳轓车,导斧车的情况,并参照《续汉书·舆服志》中关于六百石的县令以上至一千石的官吏,所乘车舆应有"耳"、有"四维"、有"导斧车"的记载分析,该墓主人官秩当是低于六百石的县官,极有可能是秩级在四百石的低级官员,或者是有爵位而无官职的地主。
昌乐县汉画像的产生,得益于人们丧葬观念的改变和对死后生活的追求,其特色的形成得益于人们的需要和创造,而在此期间扮演重要角色的则是那些名不经传的艺人,正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可以研究、可以玩赏、可以学习借鉴的不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