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4-02 16:48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八景考

  昌乐八景考
  王庆荣
  凡是对昌乐人文历史略有知晓的人,对"昌乐八景"都有所了解。有的甚至能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剧县春晴、营丘夜雨、黄村黍熟、白石花飞、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孤峰夕照、方水朝烟".那么,"昌乐八景"的由来有什么样的典故,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世传八景诗作者为于子仁,进士出身,湖广武冈人,即现在湖南省邵阳市下辖的武冈市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到任昌乐知县。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匡正世风,为民除害,被县民尊颂为降妖除怪的"方山爷".
  昌乐八景在明清诸志以及1990年版《昌乐县志》等志书中均有记载。据传更早的"都昌旧志"对八景已有记叙,但旧志并未付梓,仅有抄本藏于学宫,后因学宫失火"火逸而焚".目前,对八景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嘉靖版《昌乐县志》。
  明嘉靖版《昌乐县志》为时任昌乐知县朱木主持编修。朱木,号守愚子,进士出身,直隶常熟、即今上海常熟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任昌乐知县,二十七年(1548年)主持修撰第一部《昌乐县志》告竣。昌乐八景(添为十景)记载于县志《地理志·景致》篇目,对八景的地理和区划位置有较系统确切的记述;目录中列有艺文篇,可惜艺文篇正文缺失,八景诗全文原貌查考无果。
  清康熙、嘉庆志《艺文志》中,均载录了明洪武知县于子仁和清康熙知县贺基昌分别撰写的八景诗,1990年版《昌乐县志》在附录中重载,均以清康熙志为范本。贺基昌的后八景诗诸志一致,前后统一,没有异议;于子仁的前八景诗是否全部为于子仁所写,值得仔细研究分析。
  现在文史界认为,"八景"内容各地志书均有,是志书通用的一种体例。昌乐第一部县志明嘉靖志中并没有明确的"八景"提法,只在"景致"栏目中依次直接记载了"剧县春晴、营丘夜雨、黄村黍熟、白石花飞、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和"庵上僧钟、埠头人集"八处景致,这跟后来传世的八景有二景之差。志中明确记载,其后又新增"孤峰夕照、方水朝烟"二景。并属文解释,"按昌乐之景致可以图咏者不一  而孤峰方池其尤也  洪武间  于公子仁拟为八景  而孤峰方池独遗弗录  嘉靖戊申知县朱木增拟二景  名曰孤峰夕照  方水朝烟  共为十景  而复咏之诗  盖以表一邑之盛也".
  从以上一段志书文字清楚地表明,最早写八景诗的是明洪武年间的"于公子仁". 他所拟的昌乐八景中,包括此后无传的"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却没有"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按照他在昌乐任职的年代推断,拟定八景和写诗记诵的时间最晚也应该在1399年改元纪年之前。而"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为嘉靖知县朱木增拟,且"复咏之诗",拟定和记诵时间最早也在1545年朱木到昌乐就职之后,比于子仁所写八景的时间最少也晚了146年之多。
  溯本求源,洪武知县于子仁不可能在一个半世纪后的嘉靖年间写出吟诵"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的诗篇。自清康熙之后诸志中所载八景诗中只有六首为于子仁所写,"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属朱木的作品,应当是客观历史的史实。
  自清康熙之后诸志中把前八景诗全部记载于子仁名下,或因史官疏忽,考究不详;或因资料欠缺,难以明晰辨别。具体原因已不重要,九泉之下的名宦朱木也不会因此心存介蒂。但"求知不叫一疑存"的探索态度,应该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历史就是历史。固然,准确无误地记载全部历史是一件几乎办不到的事。
  我们希望,在明确了"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的知识归属之后,淹留在不归岁月中的"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诗篇, 有朝一日,会拂去历史的风尘和泥沙浮出水面,带着于公子仁的意愿,回归于昌乐的历史史册,重新散发出沉寂数百年后的璀灿光华。
  在昌乐现存的历史资料中,关于昌乐八景的记叙,最早见于明朝嘉靖版《昌乐县志》。也只有这部志书,较为系统确切地介绍了昌乐八景的地理或区划方位。1548年,明嘉靖志在《地理志·景致》篇中对昌乐八景作了如下记述:
  剧县春晴  在城西十里  纪台之东
  营丘夜雨  在城东南五十里  太公封此
  黄村黍熟  在城南今之韩信社  取禾黍丰稔意
  白石花飞  在白石社  取石上生花意
  龙洞云开  在孤山南坡  旧有龙潜
  马山雪霁  在马山社
  庵上僧钟  在韩信社西  旧有僧庵
  埠头人集  在城西埠头社
  新增
  孤峰夕照  城东十里
  方水朝烟  在城东南二十里  方山西坡
  自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昌乐县志》以后诸志中,偶尔也在地理或山川古迹篇目中提及与八景相关的内容。虽未做系统介绍,记述支离零散,可与明嘉靖志原始文本大体相符。但因年代久远,传说有异,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处,甚至对个别景致的原生地点都各持一说。经过对多部志书的综合比对,按照距离历史事件年代最近的史料为最可靠依据的史学原则,以首部《昌乐县志》、即明嘉靖志的记载为基准,谨做以下辨析:
  剧县春晴,旧有泛指县境北部景色之说。清嘉庆版《昌乐县志·古迹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在城西十里  昌乐故有八景  其一曰剧县春晴  即此".此后志书中记载剧县旧治在县城西六里,即今大小丹河交汇之处。距离稍有区别,位置大体相似。由此可见,泛指县境北部景观之说不确。
  营丘夜雨,志书记载与现在流传说法相符,即在今营丘镇域内姜太公初封地之古城。
  黄村黍熟,为争议最大的一处景观。近年来"黄村为朱刘龙角村"之说盛行,有文章在县内刊物刊出,言黄村黍熟景观在县城东北之龙角村一带,且有文献记载为据。按首部县志黄村黍熟"在城南今之韩信社"记载,黄村当是今之乔官镇之黄村。即使有文献记述"黄村即龙角村",也晚于明嘉靖志记载。黄村黍熟在龙角村一带之说不成立。
  白石花飞,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记载:"白石泉  即白石花飞处  在阿陀镇东白石庄东······".即在今营丘镇阿陀村以东,与清代诸志相符,白石庄则无考。
  龙洞云开,诸志记载方位相符。民国版续志载:"山西南有穴  曰龙洞  祷焉辄雨".孤山一带民间俗称龙洞为老龙窝。
  马山雪霁,即在今五图街道马山东南坡,传说不管风雪多大,有一区域不落雪花。
  庵上僧钟,即在今城南街道韩信村以西,僧庵古迹久已荡然无存。
  埠头人集,即在今宝城街道域内东北高埠之上。309国道从埠顶南部通过。
  孤峰夕照,指日落之际,夕阳映照孤山顶峰,山色褐红,夷齐庙屹立山巅,清晰明朗,景观奇特。
  方水朝烟,指方山西坡龙神祠前有山泉,四季不竭,严冬季节,泉中水暖,雾气蒸腾。泉今犹在。
  综上所述,昌乐八景实际上应为十景,后来诸志中之所以不惜舍去"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二景,很可能是为了合乎志书体例规范,不得不忍疼割爱,削足适履,以致连于公子仁原创诗篇也湮灭无传。二景被删,留下遗憾,留下争辩,留下后人探讨的空间。也许,古往今来,正史野史,没有遗憾、争辩、探讨的历史,才不是真正的历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4-02 16:49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八景考
  王庆荣
  在昌乐现存的历史资料中,关于昌乐八景的记叙,最早见于明朝嘉靖版《昌乐县志》。也只有这部志书,较为系统确切地介绍了昌乐八景的地理或区划方位。1548年,明嘉靖志在《地理志·景致》篇中对昌乐八景作了如下记述:
  剧县春晴  在城西十里  纪台之东
  营丘夜雨  在城东南五十里  太公封此
  黄村黍熟  在城南今之韩信社  取禾黍丰稔意
  白石花飞  在白石社  取石上生花意
  龙洞云开  在孤山南坡  旧有龙潜
  马山雪霁  在马山社
  庵上僧钟  在韩信社西  旧有僧庵
  埠头人集  在城西埠头社
  新增
  孤峰夕照  城东十里
  方水朝烟  在城东南二十里  方山西坡
  自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昌乐县志》以后诸志中,偶尔也在地理或山川古迹篇目中提及与八景相关的内容。虽未做系统介绍,记述支离零散,可与明嘉靖志原始文本大体相符。但因年代久远,传说有异,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处,甚至对个别景致的原生地点都各持一说。经过对多部志书的综合比对,按照距离历史事件年代最近的史料为最可靠依据的史学原则,以首部《昌乐县志》、即明嘉靖志的记载为基准,谨做以下辨析:
  剧县春晴,旧有泛指县境北部景色之说。清嘉庆版《昌乐县志·古迹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在城西十里  昌乐故有八景  其一曰剧县春晴  即此".此后志书中记载剧县旧治在县城西六里,即今大小丹河交汇之处。距离稍有区别,位置大体相似。由此可见,泛指县境北部景观之说不确。
  营丘夜雨,志书记载与现在流传说法相符,即在今营丘镇域内姜太公初封地之古城。
  黄村黍熟,为争议最大的一处景观。近年来"黄村为朱刘龙角村"之说盛行,有文章在县内刊物刊出,言黄村黍熟景观在县城东北之龙角村一带,且有文献记载为据。按首部县志黄村黍熟"在城南今之韩信社"记载,黄村当是今之乔官镇之黄村。即使有文献记述"黄村即龙角村",也晚于明嘉靖志记载。黄村黍熟在龙角村一带之说不成立。
  白石花飞,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记载:"白石泉  即白石花飞处  在阿陀镇东白石庄东······".即在今营丘镇阿陀村以东,与清代诸志相符,白石庄则无考。
  龙洞云开,诸志记载方位相符。民国版续志载:"山西南有穴  曰龙洞  祷焉辄雨".孤山一带民间俗称龙洞为老龙窝。
  马山雪霁,即在今五图街道马山东南坡,传说不管风雪多大,有一区域不落雪花。
  庵上僧钟,即在今城南街道韩信村以西,僧庵古迹久已荡然无存。
  埠头人集,即在今宝城街道域内东北高埠之上。309国道从埠顶南部通过。
  孤峰夕照,指日落之际,夕阳映照孤山顶峰,山色褐红,夷齐庙屹立山巅,清晰明朗,景观奇特。
  方水朝烟,指方山西坡龙神祠前有山泉,四季不竭,严冬季节,泉中水暖,雾气蒸腾。泉今犹在。
  综上所述,昌乐八景实际上应为十景,后来诸志中之所以不惜舍去"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二景,很可能是为了合乎志书体例规范,不得不忍疼割爱,削足适履,以致连于公子仁原创诗篇也湮灭无传。二景被删,留下遗憾,留下争辩,留下后人探讨的空间。也许,古往今来,正史野史,没有遗憾、争辩、探讨的历史,才不是真正的历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