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06 16:14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巨变:工业篇 第四集 迸发

  巨变:工业篇
  第四集 迸发
  1995年9月23日晚,山东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电视剧《七彩凤凰》,引起昌乐人的一片热议。
  这是一部纪实电视剧,描写的是一个庄稼汉扔掉锄头办企业的故事。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深深打动了观众。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是一个昌乐人,他的名字叫沈孝业。
  而今,他创办的油漆厂已发展成一个全国同行业最大经营规模的民营企业,"乐化油漆、刷新世界"的广告语唱响了大江南北,为昌乐赢得了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乐化"牌。
  《七彩凤凰》播出十多年之后,又一个昌乐人的名字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她叫吴德香,恰好是沈孝业的同乡。她的经历与沈孝业不同,但创业的过程几乎如出一辙:不满足于扛锄头、种庄稼,走出农田闯天下。这位几乎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从事过的行业不下七八个,最终毅然决定卖掉房子办企业。经过几年的打拼,她的小纸制品厂几经膨胀,如今已形成了大气候,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
  一个农村妇女当上了大老板,但她仍不满足。她说,有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鼓励,有眼下全民创业的好政策,自己没有理由歇脚止步。她的企业2009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2010年她打算再新上10条生产线,力争实现销售过10亿元,利税过亿元。
  从沈孝业到吴德香,似乎可以形象地涵盖昌乐人由农民变工人、变市民,最终成为企业家的轨迹。他们的奋斗史,似乎又一次验证了一个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但是,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还有一大批昌乐人在创业的门槛边徘徊。有的人还是难以割舍流传了几辈子的祖训:"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在家搬土块。"有的并不缺乏创业冲动,但苦于没资金、没经验、没门路,畏难发愁,怕这怕那。就在这种犹豫不决中,眼看着身边的一个个先行者摇身一变又成了大老板。昌乐要发展、快发展,单单一个沈孝业、一个吴德香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时代呼唤千千万万个沈孝业、吴德香。如果60万人都觉醒起来,从犹豫不决中走出来,形成千军万马创大业的局面,那将会是怎样的一股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昌乐的决策者们要做新时代的播火人,决心把60万昌乐人的创业激情全部激发起来,人人当老板,人人奔小康,形成一股足以改变昌乐落后面貌的发展洪流。
  昌乐制定"三力"战略,其中很重要的"一力",就是挖掘内力。挖掘内力就是挖掘60万昌乐人的创业潜力,这项战略被称作"全民创业".
  昌乐还提出一个"泛老板化"的新概念,"干部干事业,能人办企业,群众创家业",就是全县60万人都要力争当老板。
  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泛老板化"的目标并不容易。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市民、农民变企业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昌乐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让昌乐人脱胎换骨的艰难过程。
  为了唤起60万人的创业激情,三年来,昌乐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五次大型的"全民创业"大会,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了十几次有针对性的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思想发动举措,许多人真正触及了灵魂,鼓起了当老板的勇气。
  采访:新上项目农民谈解放思想
  以前也不是不想上项目,就是怕这怕那,总是下不了决心。通过参加几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深受鼓舞。人家吴德香都能上项目,咱一个大老爷们怎么就不能当老板。所以,就干起了这个厂。
  万山集团,就是一帮农民受全民创业鼓舞办起来的企业。他们持续不断解放思想,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坚定不移推进发展,2008年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利税82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13.9%和223.7%,成为潍坊市百强民营企业、工业百强企业。2009年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为了给创业者提供一个理想的创业环境,昌乐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度、首创性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要用这一系列的硬手段,去搭建一个有利于全民创业的"大温室",去催生千万朵创业的花蕾尽快绽放。
  采访:昌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高明谈全民创业
  我们农村信用社积极扶持群众创业,与团县委、县妇联、组织部联合开办了"青年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和"党员创业贷款"三大创业贷款产品,实现利率优惠政策和贷款绿色通道,为创业人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截止目前已经累计发放各项创业贷款共计1.9亿元,累计支持创业人员2786人。
  昌乐提出一个"非禁即准"的原则,只要是法律允许的放心干;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探索干;外地能干的照着干;外地没干的试着干。对各种规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降低城市准入门槛,农民进城创业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切社会福利待遇。总之,凡是能提供的优惠全部给予,凡是能降低的门槛全部降低,凡是不利于创业的障碍一概扫除,一切以促进发展为准则,有利于群众发展创业就是最好的政策。
  结合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昌乐大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帮助原始创业者成就创业梦想。三年来,全县新建各类创业小区250个,其中村级小区123个。
  北关创业辅导基地是由城关街道北关村创立的一处村级创业基地,主要面向本村村民上项目而建。在这里,每周举办一期创业辅导讲座,主要是让本村已上项目人员谈创业经历和感受,帮助那些想上项目的村民出主意、解难题。通过创办这样一处创业基地,全村已有39户新上项目,占全村总户数的近十分之一。
  而在更多的地方,更多形式的帮扶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在乔官镇北展村,一种被称作"能人带动"形式的帮扶活动已大见成效。
  李新东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自己率先搞起了塑料项目。如今,他的厂子已达到年产塑料1.5万吨的规模,每年收入都在1.8亿元以上,是周边村子出了名的"大老板".
  几年来,在他的帮扶带动下,全村已有60户上了塑料项目,全村几乎变成了一个塑料加工基地。谈起帮扶别人,李新东说,"一家富不算本事,全村富才是能耐。我是党支部书记,我应当有这个境界。"
  近几年,昌乐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大户带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象李新东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不胜枚举。
  鄌郚镇乐器生产基地入区户数71户,年产吉他500万把,被授予"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称号。鄌郚镇依托这一优势,成立了吉他协会,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入区上项目,成为这个"俱乐部"的新成员。近三年,这个基地新发展吉他项目45个,从业人员达到1.1万人。
  依托优势产业,吸引千家万户上项目,是昌乐全民创业的一大特色。鄌郚的乐器、营丘的机械铸造、乔官的塑料和板材、红河的食品加工,成为人们新上项目的首选。
  采访:县中小企业局局长郄杰堂谈全民创业与主导产业发展
  培植主导产业和开展全民创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船大抗风浪。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新上项目的户,相互依托,抱团发展是明智的选择。小群体、大规模是全民创业的好方式,也是膨胀主导产业的好途径。
  构筑"温室"终于产生了巨大的"温室效应".
  全民创业激发了人们的发展欲望。"要想富,上项目;想挣钱,当老板",已成了60万昌乐人的共识。一批小老板应运而生,一个泛老板化的局面初步形成。
  2009年,全县新增民营业户4945户,比2008年增长15.4%;民营业户注册资金发展到1.8万户,注册资金58.8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2.8%,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2.3亿元,增长20%.四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位。
  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风趣地说:"过去流行种庄稼,现在流行种企业。"
  全民创业成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新兴力量。随着人们创业观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变工人、变市民、变老板,他们从农业领域走进工业领域,从农村地带走进城市地带,成为发展工业的一支新兴力量。而且,这支力量将会越来越壮大,就像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他们将是这座城市的新主人,昌乐工业的新希望!
  全民创业结晶出一种新时期的创业文化。昌乐掀起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创业活动,改变了人的价值取向,提升着人的精神境界,焕发了60万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追求财富、创造价值、倡导竞争、激励奋斗",成为新时期昌乐人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昌乐人把它叫做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更是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它将激励更多的人求发展、求富裕,去创造昌乐的明天!
  工商部门统计显示,2009年昌乐每天有13个新项目注册,每天有13个新老板诞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